㈠ 中医学的创始历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他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动用砭石、骨针治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即后世之《素问》和《灵枢》两书,后者亦称《针经》、《九卷》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肝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种针灸专书,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
㈡ 经络系统是从什么时候有记载的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医书中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其中《内经》最为详细。古代医学一般把经络看作运行血气的通道,是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枢纽。但至于经络究竟是人体的什么结构,它的本质又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千百年来,尽管历代无数医学家对此进行细致考究,而始终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到了本世纪50年代,由于经络传感现象被重新发现,尤其是我国医务工作者根据经络学说首创刈刺麻醉术,从而震惊世界医坛后,有关的经络研究便日益活跃起来,新学说、新观点层出不穷。首先是日本学者大久保适斋在100多年前提出的经络活动是植物神经活动,尤其是交感神经活动的观点得到了承认,并且还被不少西方学者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经络的实际行经与人体解剖学中的植物神经系统很相似。所谓经络传感现象就是植物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而传导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生物能源——三磷酸腺苷和水释放出来的。但遗憾的是,以上的观点还缺乏足够的证据。其次是新西兰大学学者托马斯提出了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新的网状管道结构的学说。他把这种结构称做“自身原位丛”。他认为:“‘自身原位丛’是人体进化过程中留下的残迹。”当然这也是一种假说。因为人体内是否真的存在“自身原位丛”,还没得到证实。我国学者孟昭威提出了第三平衡说。他认为经络传感速度介于神经和分泌调节速度之间,是协调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未知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合作,协同完成全身平衡调节功能。这种说法很新颖,也有一定的生理根据,但没有形态研究的支持,因而没有被公认。
循环立体反射系统
其四是我国的薛崇成和美国李宋宁等一些学者主张经络系统并不是人体的特殊结构或系统,只不过是大脑皮层中的循环性立体反射系统而已。
㈢ 《黄帝内经》到底是哪个先者的作品先者是如何发现“经络”的“经络”的根据是什么
《黄帝内经》作者现在尚不可考,据文字和语言学考证,非一时一人之作品。一般认为其成书在战国秦汉时期;
“经络”不是发现的,是定义的。
目前大家熟悉的“经络”。“经络”到底是什么,在《内经》里面,“经”和“络”是两个概念,确切地说是用于分类的概念。我们现在熟悉的人体经络挂图已经中医学教材中的12经循行线图,已经严重地违背了《内经》的原旨。目前所谓的争论,其实就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故事。
《灵枢·经脉》篇是现代教材经络理论的原形,可惜,编教材的一开始就把信息提取错误了。《灵枢·经脉》篇全篇提到的都是“脉”,而不是“经”,例如原文是说肺手太阴之脉,而不是说肺手太阴之经。结果现在的教材统统写成“手太阴肺经”,不但减字,还打乱顺序,还改字,大家看看是不是不一回事了?
为什么说“经”是一个分类概念,以为《灵枢·经脉》篇后还有《经别》《经水》《经筋》等篇,比如,现在地球上画的经纬线一样,你说它重要吗?重要。你说它实际存在吗?不存在。你说它是怎么确定的?那就得天文学家来回答了。当然这个例子不一定恰当。
现在把把过去的“经脉”=“经”的做法是错误的,把经脉在人体立体的循行(简单地)==体表的穴位连线,然后说这就是“经络”,更是荒谬的,遗祸无穷。
所以说《内经》的记录,是客观的,是建立在一定的解剖学基础之上的。中医的学术研究,在深层的理论探讨要读《内经》,那不是空穴来风地臆断,而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广大科研同仁,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不要以时下流行的说法,来误会中医的本源。
㈣ 谁发明的经脉学说
具体谁发明的不详,是我国古代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的,是我国人民一代一代人的经验总结,一开始他们是不懂解剖学的,后来有了实践以后才总结出来的,再说,解剖学和经脉也没有特定的关系。
㈤ 人的全身有12条主要经络,请问医学当中著名的经络学说起源哪里
起源中国古代
㈥ 关于《黄帝内经》,谁知道经络的起源,最佳答案者奖20分
以下观点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1、现存于世的文献资料,都没记载“经络”起源的年代。但是,《内经》和《难经》可以证实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内经》确有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见于《灵枢•经脉篇》,可以证实。
二是《内经》明确指出“六律建阴阳诸经”,见于《灵枢•经别篇》,可以证实。
三是十二经的起源比奇经八脉早,见于《难经》,可以证实。
四是阴阳学说的“三阴三阳”为十二经提供了名称。
2、“三阴三阳”源于“阴阳”的衍化。
3、中医学的历史比阴阳学说的历史更悠久,曾经相当长的时期,中医领域没有“阴阳”的概念。
4、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方法论,被引进到中医学领域以后,主要发挥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5、阴阳学说是用“阴阳”这个代名词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由“阴阳”衍化出来的“少阴、太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只代表“阴阳”衍化的不同阶段。
6、《灵枢•经脉篇》表明,人的脏腑、器官、皮、肉、筋、骨、血脉、毛发等都是在母腹内发育的,但“经络”不是在母腹内发育的,人出生时没“经络”。并且,《灵枢•经别篇》明确指出,十二经是古代医家按六律创建的,即“六律建阴阳诸经”。
7、赋予“经”的内涵,使之成为十二经,是从创建“根”和“结”开始的。所谓“根”,是“经”的起点,都在四肢末端。所谓“结”,是“经”的另一端,分别在头或胸腹部。“根”和“结”之间,构成各“经”最基本的直行主干。
8、《素问•阴阳离合论》和《灵枢•根结篇》都有对“根”和“结”的记载,可以证明,最初的十二经,都以“根”和“结”为两端,确实是古代医家按“三阴三阳 ”创建的。比如,岐伯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
9、根据十二经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看出,十二经之名,根本不是解剖学概念,
而是从哲学领域引进的概念。
10、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起止、分布、走向、循行路线、以及“经”和“经”之间、“经”和“络”之间的互相沟通、各经与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归经的腧穴、归经的病证、归经的药物等,都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逐渐充实、逐渐修改、逐渐调整、逐渐完善的。
11、《难经》第二十八难确实有记载表明,奇经八脉是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的。其作用,主要是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奇经八脉也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
㈦ 经络学是谁创造出来的
一、如果“岐伯”就是“希波”,那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中文造诣真是相当高了,而且怎么来的中国?又怎么回去的?
二、中国人用中医治了几千年了,那个人一篇文章就全否了?可笑!
三、全世界那么多中医院和中医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出这是假的?如果是假的,怎么那么多人学,那么多人用,又治好了那么多的人,又佐证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
四、几千年来,那么多练气功的人遵循经络又怎么练?道家修练,难不成都在玩呐?!可笑!
五、几千年来,针灸都在瞎玩呐?不管用的话,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六、如果穴位是神经末端,那给谁扎一下神经不得疼得叫娘啊?!~
经络是有“返观内视”者“内证观察”到的!不管这个提出经络概念的人是本次文明的人还是以往次文明的人提出的,终究是按照内视的方法内证看到的,临床应用上不同的经络和不同的穴位的治疗作用也反过来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扁鹊就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之一。道家的高手们更是,中医源自于道家!5000年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基础自成体系,无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仅200年左右的现代人评判!!!西方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欧美几十年解释不了的东西现在解释明白了,难道当年就该完全否定吗?!!!那人类还发展吗??!!!
希望对你有用!~望采纳
㈧ 人体穴位经络图,最早是由气功大师感觉出来的吗
人体经络是古时中医从巫术分离时所发现,也就是说在巫比较发达时有很多人发现经络但却没人发表它,原因是医者地位低,直到扁鹊出现扁鹊其师为巫其本人则从医他是第一个言经者.巫是古时学问集大成者可到了现代则成了骗人的名词,就象小姐古时是尊称现在则是骂人.说下经络的实质就是人的生物场能组成的成份为暗物质.
㈨ 五行学说是谁创造的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内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容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㈩ 经络学说的经络学说发展简史
近代经络创新简史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1996年邓宇等“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
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神经学说,细胞社会学经络.
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出错)
1995
·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1995年?
·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孟竞璧(同位素示踪)
1992年,中国曾邦哲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功能整合与系统医学模型等。
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
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
1970年,法国J.Borsarello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
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
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
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论证[修正稿]ele经络产生至今,两千年的医疗实践以及近几十年的各种医学研究实验,都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而唯独在人体解剖中没有发现被公认的特殊的经络物质.那么我们应当说经络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质构成的,经络是一种人体已有物质的未知的特性.基于此观点,我做了如下论证.
一,全新的视角度
1, 经络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经络现象也是通过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实现的,因此应当认定经络是肌肉的一种特殊的性质.
2,经络都是处于两条血管之间,经络应当与血管的影响有关,
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经络现象明显,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经络现象不明显,进食前后,进食不同的食物,也会使经络现象发生变化,经络应当与血液的性质有关.
4,很多自然现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环绕恒星旋转,电子环绕原子核旋转,同理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壤形成山脉,那么两条血管之间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条特殊的山脉-----经络
5,山峰位于两条大河之间几条支流的源头交汇处,人体的穴位是否也在两大血管之间的几条支血管的末端交汇处呢.
6人体的单只手臂和大腿有三条大血管,人体是立体的,两条血管与它们的支血管可以形成前,中,后三条经络,三条大血管可以形成六条经络,而人体的单只手臂和大腿上正好是六条经络,这不可能是一种巧合.
7,经络线上有几处急转折,我解释为两条血管与另外两条血管发生了交叉,经络线也就发生转折,这是任何一种经络是由特殊物质构成的学说,都无法解释的.
8,地球上的所有的山脉构成一张网,山脉网镶嵌在河流网之间,人体的经络也不是几条简单的直线,每条经线还会分出许多支叉,大的支叉又会分出许多小叉,人体上所有的经线也构成一张网,这张网应当镶嵌在血管网之间,它们的关系应当同山脉与河流的关系相似.血液的性质,血管的通畅状态,会影响着经络,反之,经络的变化也会影响着血液和血管,
9,因为本人没有见到过完整的经络解剖图,不能保证经络传导只此一种,在肌肉和血管的断处也可能借助于神经传递一下.
10,我们不能通过解剖来证明电路里存在着电流,是否可以说,经络也是不能被解剖的.因为人体死亡和离体的组织相同的是失去了活着的血液的影响,失去了血液的影响,经络已经消失了,又怎么能通过解剖来发现呢。
二,现代科学的论证
1,生理学中写明,蛋白质,氨基酸在血液碱性时显负电性,在血液呈酸性时显正电性,健康人体的血液为弱碱性.我认为,当蛋白质等显负电性时,它们的负电性会吸引中和血液中盐的正离子,排斥盐的负离子,这些被排斥的负离子,一部分会中和掉红细胞外边所吸附的部分正离子,使红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大于细胞外的正离子数,,使红细胞整体显负电性.另一部分被排斥的负离子,在血液压力的作用下进入血管壁内,中和掉血管平滑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大于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使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整条血管显负电性.
两条显负电性的血管,会使两血管之间其它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靠拢于两血管,,而使两血管的中间部分形成一条肌细胞内负离子的数量大于细胞外细胞间液正离子的数量.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的一条线,这条线上的肌细胞内外之间,处于一种正负离子的弱平衡状态
2,有实验,敲击经络线上发出的声音比敲击敲击其两侧发出的声音响,这正好证明经络线上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流向两侧血管,经络线上形成空洞的结果. .
3,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动静脉的中小血管具有自动性,这恰好证明了上述论证中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的正确性.这种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弱平衡,是中小血管自动性的原因.
如果说血压使中小血管的血液中的负离子渗入血管壁,使中小血管显负电性,那么血压也同样会使血液中的负离子进入大血管,使大血管整体显负电性,只是由于大血管中的血压较低,进入血管壁中的负离子较少,大血管肌细胞内外之间正负离子数量的差距较小,细胞内外之间的平衡不易被打破,不易产生动作电位而已.
毛细血管没有血管平滑肌,但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了红血球显负电性.毛细血管也就显负电性.到此我们完整的证明了整条血管显负电性的科学原理.
4,如果说血管的作用是运输和容纳血液,则血管壁根本不需要血管平滑肌.如果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那么它对外形成经络,对内排斥红细胞,使红细胞处于一种悬浮状态.另外它还会吸引血液中的正离子,使之汇集于血管内壁,使红血球保持自身的负电性.
5,当人体的血液碱性逐渐降低,经络线上以汇集到两侧血管的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也随之逐渐回到经络线附近.这时的经络现象也就不明显了.而当人体里血液的碱性增强时,血液中的蛋白质等的负电性也会增强,红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负电性也会增强,也就是整条血管的负电性增强,则两条血管之间的经络线也就更明显了.
6,当金属针刺入经络线时,金属针的自由电子,中和了经络线上肌细胞间液的本来很少的正离子,破坏了本来很弱的肌细胞内外的正负离子平衡,使针刺处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后,肌细胞内涌出的负离子,又中和了其两侧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使它们也产生动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的肌细胞,又影响其相邻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如此下去,向针刺处的两端发展,进而使整条经络产生动作电位,乃至使全身所有的经络产生动作电位.这就是经络现象.当经络线上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它也会使其两侧至两血管间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这些在血管附近产生动作电位的肌细胞中涌出的负离子,又会吸引血管平滑肌细胞间液中的正离子,使之流向血管外壁一边,以至流出血管壁,此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因其细胞间液的正离子的减少,其肌细胞的内外平衡被破坏,使之产生动作电位,致使血管发生收缩和后来的舒张,进而改善了血管的输送血液的效果.当人体的血管运输血液的功能增强了,人体的各个脏噐以及其它组织的功能也同时得到了改善,这就是经络治病的原理.
7,当人的生命死亡之后,红细胞的负电性消失,血管壁肌细胞的负电性也随之消失,由经络线上靠拢到血管两侧的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也就回到了经络附近,这时经络线上肌细胞的内外的正负离子相等了,经络线也就消失了,人体死亡经络线消失,因此离体的解剖是不能证明经络的存在的.
8,疼痛是神经末梢处的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其细胞中涌出的负离子拉动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这些正离子的移动,使人感受到了疼痛.当经络现象产生时,经络线上肌细胞中涌出的负离子会固定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致使神经末梢处的负离子,不能拉动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这正是针灸能够止痛和麻醉的科学原理.
也有人在经络线上找到一些特殊物质,这些物质只是经络现象造成了肌细胞的一些变化.经络现象越强烈的地方,其变化越明显,它们是经络现象产生的结果,不是经络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上述对中医经络的证明,我们发现了一个原理,既分布在不同部位上的肌细胞的内外离子数是不同的,在经络线上,肌细胞内部的负离子数大于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在血管附近肌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少于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如同山脉一样,山脊处的土壤含水量最少,河岸处的土壤含水最多.再就是,健康人的红细胞整体显负电性,血管平滑肌整体显负电性.
10,我还认为,人体的神经细胞启动肌细胞工作,也是首先在经络线上进行的,因为只有在经络线上神经细胞才会以最小的力,启动肌细胞工作.这也是人们曾经误将神经解释为经络的一个原因.而同一经络线上的不同穴位与不同的神经末梢共处,因此针刺不同的穴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者说当人体经络现象不强烈的时候,针刺相关器官神经末梢处的穴位,治病效果才会更好.
11,人们顺着山脉的正脊处行走比较容易,但是如果在山坡处再顺着山脉的方向行走,就比较困难,因为会受到山梁阻挡.有科学家实验,经络线上两点之间的电阻比经络线两侧的两点之间的电阻低,我们可否认为在经络线两侧两点之间的电流流动,需要克服血管周围的多余的正离子的影响,因此电阻比较大,而经络线上的正离子比较少,电流所受的阻力也就小了.或者单纯是血管的物理影响,总之是血管的存在造成的,而经络线上是应当不会有较大的血管的.
12,在经络线上注入盐溶液,盐溶液沿经络方向流动,是因为经络线上肌细胞显负电性,负电性的肌细胞的吸引造成盐溶液的流动.
三,本论点的否定
由于我没有人体立体解剖学的资料,因此希望有专家从以下几点批判本论点.
1,人体的经络线是否绝大部分或者全部是在肌肉上运行的.2,经络线是否是在动静脉相互转化之间的毛细血管处,3,食入不同的食物,对于经络是否影响.4,脉搏的快慢是否影响经络现象.当然我更希望从更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方面批判本论点.
以上观点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为了科学的进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论文发表于《医药世界》2006年09期第187页,论文名称《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解读》
作者:李传福
地址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缸窑镇丰广街
本文所用资料都是来源于医学教科书《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