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考发明人需要什么学问

考发明人需要什么学问

发布时间:2021-06-27 10:02:04

❶ 考考你的社会学问,现在还有什么生活里需要的东西没有被发明出来能够用的到的

万能遥控器,遥控所有家电。

❷ 考试是谁发明的

中国古代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方法,其历史源远流长。但专其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却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大致说来,在春秋以前,出于世官和选举;汉代推行察举与征辟;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些还不是真正的考试制度。就严格意义上的考试制度,是隋唐以降迄于清代所采用的科学制度。因为科举制度作为选才的主要手段,有严格的程序、法定的内容、较为科学的方法,所以说是一种规范了的制度化的考试制度。它实行公平竞争。在考试内容上,明确规定以儒学经典为依据;在考试方法上,有一套诸如“锁院”、“弥封”、“誊录”等防弊制度;在制度上防止特权侵入,订有考试法规和严厉的惩罚制度,从法律上保证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正是由于科举制度具有上述这些特点,有利于封建统制的稳固,所以,历来被视为抡才大典,受到隋唐以后每一个王朝的重视。但是,到了近代,由于世变之亟和民族危机的严重,加上它自身固有的弊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日益显得不合时宜,并成为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教育发展的障碍,所以,在1905年终于被宣布废止。

❸ 名人的学问故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韦伯先生是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有“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青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著名的电影演员查理.卓别林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于好莱坞首映之日,邀请爱因斯坦夫妇去看。爱因斯坦和卓别林走出汽车时,许多人发现爱因斯坦来看戏,大家围拢欢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不是卓别林。爱因斯坦不喜欢这样的场面,问卓别林:“这是什么意思?”卓别林马上安慰他:“这没有什么。”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2526.htm

❹ 什么是第一发明人

审查指南中规定的第一发明人需要填写身份证号,由此将带来一些隐性的权利或者权力。版
个人以为权:
1、第二发明人等不填写身份证号,由于可能存在同名同姓的情况,假设出现了名誉权纠纷,则由于第一发明人是唯一没有疑义的,因此,他可以提供有力证言。
2、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时单位可以做出证言证明到底谁是第二发明人。这在通常情况下当然没有问题。但深入考虑,是否又存在这样的疑问:究竟第一发明人与专利权人,谁的证言更有力?
虽然当初在提交专利申请时,第一发明人是“被”专利申请人写进“发明人”一栏的,但是一旦确立了这个第一发明人,就是承认了该发明人的工作成果和名誉权,那么后续一切与发明人权益相关的事务,第一发明人作为研发团队中的重要一员,其立场和证言往往尤为关键。
专利权人若与第一发明人证言不同,当然可以考虑做发明人变更,可是要知道,这个变更程序必须要有原第一发明人的签字。这时矛盾如何解决?就只有举证了。可举证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严格的研发记录(会签),哪怕你一共有10个发明人,恐怕都未必抵得上有身份证号的第一发明人。

❺ 作为发明人所需要的几种素质是什么

1.要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
2.要有探索精神
3.要有充分想象力
4.自己要敢于实践
5.自己要敢于面对失败

❻ 为什么人要有学问

我们经常听人说,某人有学问,某人没学问。“学问”一词很吓人,可以打倒人,也可以因此被打倒。但什么是学问,众人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我据说是个没学问的人,经常被火眼金睛的革命小将临空揪斗一番。但是俺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自两槐夹井以来,毕竟跟大大小小真真假假有学问的人打过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交道,所以对“学问”一词也不免有几点个人的斟知拙见,下面就排在这里就教于方家。
一个人要“有学问”,首先必须“知道的事情多”。即多知、多闻。有些知识分子知道的事情很少,连灯泡都不会换,连邓丽君都没听过,连韭菜芹菜都分不清,不以为耻,反而宣称自己是“学者”,认为那些见多识广的人是“不务正业”,按照这样的逻辑,白痴就是最“务正业”的了,知识越多就越反动了。这真是学问的退化,文明的悲哀。
这里所说的“多知多闻”,可以是“知道很多领域的事情”,比如孔子,从朝拜礼仪到驾车射箭都知道,既懂军事,也懂“政治经济学”。这叫“广博”。今天的很多人,看见某人是数学系的教授,就以为他必定不懂建筑学,这是现代人的愚昧。我上大学时,数学系的朋友整天研究萨特和弗洛伊德,也没耽误他上博士,这就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没有一定程度的“博”,是什么学问也谈不上的。
另外,多知多闻也可以指“在某个专门领域知道得比别人多”,这叫“专深”。例如我们大家都有些医学知识,但是医生就比一般人知道得更多,因此他在医学领域内就比我们“有学问”。即使他出了医疗事故,也仍然比我们外行有学问。千万不要发现了大作家的一个错别字,就汪汪狂吠,贬低其人格,觉得人家不如自己。现在的这种浅薄青年实在是太多了。再如刘心武讲《红楼梦》,许多人骂他是野狐禅,骂他无知,其实刘心武的研究可能比那些资深的红学家要弱一些,路子也未必正确,毕竟他是作家出身,但刘心武总比一般的中文系大学生有学问吧?他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我看也是超过许多古典文学教师的。刘心武至少称得上是《红楼梦》专家的。
需要注意,广博和专深并不是对立的。有些人可以在多个领域都很专深,古人往往如此,现代人也不少。所以,切不可认为一个铁匠做出的沙发就不如木匠。福柯、巴尔特这样的大师,我们能说他们是哪个专业的吗?一个在某一领域比较专深的人,对相邻领域也必然所知较多。举例来说,一个文史哲专业的大学者,应该在文学、语言、历史、哲学、宗教、艺术、心理、社会、政治、经济等诸方面都具有博士、至少是硕士的水平。所以,我们这些略有成就的小学者,没有任何骄傲的理由,我们距离真正的大师,还差得远呢。假如一个物理系的本科生想当然地在物理问题上随便教训一位化学系的教授,那就是不懂道理的“轻狂”了。
其次,多知多闻,可以算作有“学”。但光凭知道的事情多,还不能就算“有学问”。北京的出租车司机知道的事情都很多,上知中南海,下知八宝山,有些司机的渊博程度已经超过了外省的局长和教授,但他们多数不能称之“有学问”。为什么呢?因为必须把知道的事情消化整理为系统的“知识”,才能称“学问”。用老百姓的话讲,那得“说出来一套一套的”。有些人被取了外号叫“张大学问”、“李大学问”,就是因为他们的谈吐比较系统,所掌握的信息连成了体系。
现在网络发达,可以搜到很多信息,浏览很多文章,这表面看起来是好事,其实害处也很大,使很多基本功没练好的青少年胡乱吞咽了一些信息快餐后,就自以为很有学问啦,动不动就“豁然开朗”,然后就去趾高气昂地教训别人。说他们没有教养他们可能不爱听,其实就是分不清“信息”和“知识”。今天读点张爱玲,明天读点张恨水,并不等于就知道了“现代文学”。今天读点水浒,明天读点金庸,并不等于就掌握了“武侠文学”。信息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转化为“知识”,不然我们花钱上学干啥?在家里自己读书不也能“获得信息”吗?大学里主要不是学“知识”,而是学“获得知识的方法”。我当年要考大学时,父亲很困惑:“《红楼梦》和《资本论》你都读了,难道世界上还有你不认识的字儿吗?”老人家以为大学生就是比中学生多认识五六百个字吧。为什么现代人如果不上大学就比较难成为“有学问”的人呢?就
因为现在的“信息”太多了,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不知道怎么“做学问”。所以大学里学什么专业并不特别重要,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人,研究什么都通。那种认为教育系毕业的就不能搞新闻、经济系毕业的就不能搞政治的人,一般属于学校里的可爱的白痴。还是普通老百姓看得准,给孩子请家教辅导数学,并不一定找数学系的,只要高考数学成绩好,历史系的也行。没有上大学的朋友也不必自卑,只要按照学术程序去自我修炼,一样可以成为大学者。梁漱溟、李泽厚就是榜样。不少高考落榜的朋友给我写信,我就是这么答复他们的。
再次,有了系统的知识,只能算“肚子里有学问”。那些知识必须能够灵活具体地运用,才算真的掌握了知识。背了五千个数学公式,却解不出五十道题,叫什么学问?拿了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却算不清水电费,叫什么学问?背了三万个围棋定式,连孔庆东都赢不了,叫什么高手?一台电脑有八万G的硬盘,装得满满的都是“正确而严密的知识”,可是286的配置,什么都调不出来,一敲键盘就死机,那些知识就成了死知识。现在的很多学者就属于这种“肚子里有学问”的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见鬼。学问做了五十年,讲点常识都不会。写了一本又一本学术著作,除了评职称填表用之外,连责任编辑算上一共两个读者。当然,能够达到肚子里有学问也已经不错了,即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总算“茶壶煮饺子——心里有数”,一般不会过分迫害好人了。这也不全怪他们,应该怪他们的教育背景。
多知多学,博闻强记,自成系统,又能够灵活运用,这就叫“才学兼备”,已经可以说“有学问”了,区别只在学问大些还是小些而已。但对更高层次的真正追求学问的人来说,有才、有学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有识”。即有“识见”,有发明,有创新。
你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却不能给这个世界增添一点新的思想,新的东西,你说的都是别人说过的话,引用的都是别人挖掘的材料,表演的都是师傅的节目,那未免有些对不起自己的生命。不过能够老老实实守成,在当今也算难得了。比如很多哲学系的学者,他们非常有自知之明,并不把自己叫做“哲学家”,他们只是“研究哲学”的人。知道黑格尔生于哪年,知道康德晚年写了什么著作,当然不能就算哲学家。什么人称得上哲学家,是不是一定要哲学系毕业,大家自己去想。鲁迅和郭沫若,都不是中文系、历史系出身的啊。
此处尤须注意,“有识”应该是建立在“有学”和“有才”的基础之上的。无学无才,却急功近利,非要追求“有识”,那只能是自欺欺
人的客里空。现在的很多酷评家和以骂人为英雄的老少爷们儿,其实是急于表现自己的“有识”心理造成的。今天骂骂钱钟书,明天骂骂查良镛,不想想自己吃过几碗干饭,只会像苍蝇一般在人家的饭碗上空盘旋。这样的“有识”往往暴露的正是自己的无学无才,无知无能。曾有学者根据我某篇荒诞作品里孔子念唐诗的情节,大骂“孔庆东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懂,给北大丢脸”。我只有苦笑一声:真给北大丢脸啊。很多人羡慕鲁迅杂文深刻老辣的见识,便以为“敢打敢冲”就能写杂文,不知道鲁迅是积累了几十年的才学,杂文方写得那般空前绝后。要说勇猛锐利,现在的革命小将还能超过文革中的大字报水平吗?为什么大字报举而不久呢?没有才学做基础嘛。
所以,完整的学问应该包括才、学、识几部分。而为了获得才、学、识,又需要德、义、勇等几项人品素质,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❼ 有关学问需要积累的事实论据

博 学
博学多才的人,每每在事业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声誉,贡献也比一般人要突出,受人爷慕。博学多才的人愈多,社会就会愈进步。
滚滚洪流要靠涓涓细流汇成,渊博的知误用是靠长年苦学的积累。让我们不断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为明天的博学作准备吧!

事实论据

名人与博学
1、东汉王充,自幼好学,因家贫无钱买书。他每 天在洛阳书店里站着读书,年复一年苦学不辍,把《汉书.艺文志》上所列的六艺、诸子、诗赋、生命书、术数、方技等6类书,共一万余卷,只要当时存世的,他几乎全读过,“遂通博百家之言”,成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代表作《论衡》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清代的曹雪芹,不仅是著名的小说家,而且还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同时代人称赞他“诗笔有奇气”。他又是出色的画家,尤其画石。在他的名著《红楼梦》中,涉及的知识面包括医学、心理学、音乐、诗词、地理、建筑、服饰、园林艺术、风俗、烹调等。可见曹雪芹非凡的才气和渊博的知识。
2、南北朝的祖冲之,是著名的数学家,他推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在世界上,他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7位数字。这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因此日本有位数学家曾建议把圆周率改称“祖率”。他对王码文历法和机械也很有研究,他编制了《大明历》,测定了回归年的天数,即两年的冬至点之间的时间,跟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结果只差50秒钟。他创造了“水推磨”、“千里船”、“指南车”。他还是一位研究经书和诸子百家学说的学者,注释过《老子》、《易经》、《论语》、《孝经》等书。
3、郭沫若,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字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是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著的著名学者。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提出了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文学革命”的主张。《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一系列拉学论著,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和古代史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青铜时代》、《十批判书》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哲学人物,颇多创见。郭沫若一生著述丰富除了创作许多诗歌、小说、剧本,写了许多历史、哲学、政治论文以外,还翻译了许多世界名著。《沫若文集》有17卷之多。郭沫若的渊博多才,是终生勤学苦读的结果。
4、毛泽东,是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虽未受过高等教育,但他知识渊博,为世人所共和。毛泽东一生嗜好读书。少年时代到处借书读,青年时代是图书馆的常客。战争年代戎马倥偬,他也常手不择卷。解放后进入北京,身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日理万机,他仍读书不辍。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各大图书馆借阅的图书近二千余种,五千余册。就在他逝世前两年的1974年,借阅的图书就近六百种、一千一百册。在毛泽东的臣室里、睡床上、办公桌上、会客室里,到处都放着书。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嗜好。
5、博学教授陈寅恪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学者陈寅恪。人称“教授之教授”。著名学者吴密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统论之,吾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他在少年时代就研习《说文解字》和训诂学,熟读经书和《二十四史》;13岁留学日本东京巢鸭弘文学院,21岁留学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瑞士苏黎世古学,美国哈佛大学。他精通英、德、法、日文,还基本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藏文、蒙文和满文等19种文字。
他先后在香港和内地多所著名高等学府任教授,建国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他对魏晋南关朝史,随唐史,蒙古史,以及对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并有《金明馆丛稿》等大批论文。
6、旷世奇才——达.芬奇
提起大名鼎鼎的达.芬奇,多数人只知道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伟大的画家,会想起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其实他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作家和工程师。
在数学方面,我们使用的加减号就是他发明的,还留下过不少立体几何方面的论述;在解剖学方面,他著有6本专集,成为生理解剖学的先驱;在物理学方面,提出了惯性原理,发展了液压联通理论和杠杆原理。他在天文、水利、建筑等方面都有建树;他曾经制造过飞行器,并能让它在低空气温行;也曾设计过蒸汽机;他还是位作家,他著有幻想小说《东方游记》,写过不少寓言和诗歌。同时代人称赞他是一位“完全的人”。达.芬奇真是一位旷世奇才。

理论论据

1、学莫大于博,行莫于约。唐.马总《意林.附编.袁准正书》

2、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宋.程颢《二程全书》
3、多识由博学。宋欧阳修《和圣俞》
4、博取广收,取精用弘。郑振铎《赞歌朝霞般的舞蹈》
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实,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病者也
(汉.王龙)
7、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 他独尊。(胡适)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9、博览多闻,学问决熟。(汉.王龙)
10、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晋.葛洪)
11、读书破万卷,下毛如有神。(唐.杜甫)
12、必须多读书,多读书才可以增益见闻。(徐特立)
13、边缘科学诞生以后,要求学者们具有更广泛的学识和更联系的思维。
[美] 贝弗里奇非博不成成专,

1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

15、博学切问,所以广知。汉.黄石公《素书.求人之志》

❽ 自主招生要求考生在发明专利上作为第几发明人

如果真的想要用专利发明参加自主招生,可能最长的需要3年+的时间,最短的也要版多半年权。比如发明专利这个,授予专利权就需要3年时间,还要加上你的研究,时间更长。而耗费时间短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可以在高中时期考虑,如果你现在已经高三,那建议放弃,时间真的不够,还是以高考为重吧。

❾ 专利第三发明人评职称有用吗

有用,第三发明人可在评职称时提升竞争力,有利于职称评定。

有实际意义的专利发明人是要有四个发明人的,专利发明人排名由前往后依次是第一发明人、第二发明人、第三发明人以及第四发明人,所以第三发明人有实际意义。

不同的位置,隐含这对专利发明的贡献,越往前意味着贡献越大,对职称评审的效果也越大,即加分越多。

尤其在评高级职称的时候,优先选择前面的发明人,即第一发明人或第二发明人。 评职称可以通过专利挂名的方法获得,越靠前的发明专利发明人用处大。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论文不在起主导作用,加入了专利的考核,有专利同样可以为职称加分,而且加分还不少。手里有一项专利和没有专利差别还是蛮大的,最起码在相同的机会面前,有专利的朋友晋升职称几率。

(9)考发明人需要什么学问扩展阅读

专利的类型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含金量最高,外观设计专利最低。在评职称的时候,自然是发明专利加分高,实用新型专利次之。但因为发明专利创造技术难度大,还需要实质审查,所以在获得专利的几率上,不如实用新型专利大。如今,用实用新型专利评职称更为普遍。

专利第三发明人,可以本身就是该项技术的发明者,还可以是通过专利申报的方法获得。专利申报第三发明人关键要找到合适的专利。

总的来说,专利第三发明人评职称是有用的,至于用处多大,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比如你所在单位评职称,只有你有专利,而其他人没有,那么你的总分可能就比其他人高,晋升的几率就大。如果都有专利,不少专利发明人位置在你前面,那么你的竞争就大,那专利第三发明人位置对评职称的效果就比较小。

阅读全文

与考发明人需要什么学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