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谁发明斗拱

谁发明斗拱

发布时间:2021-06-27 03:56:04

㈠ 斗拱结构最早是谁发明

斗拱的前身是「栌欒」,即斗状的柱头。最早的斗栱形象见於汉代崖墓、石室、石阙、明器、壁画等;现存实物有四川省绵阳县平杨镇汉代石阙一斗三升斗栱,和四川雅安县後汉高颐墓阙一斗二升斗栱。

㈡ 中国古时候的榫卯技术高度发达,理论上可以修建多高的房屋

关于具体的能够修建多高的房屋,是没有准确的说法,因为流传至今的千年不倒的木塔“应县木塔”,就代表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高峰,它的学名叫做释迦塔,这座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塔结构建筑也仅仅是6层而已,当然6层就并不能说代表着榫卯技术的极限,因为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战乱纷争不断,难免会破坏了一些文明古迹,因此关于它到底能够修建多高的楼房,这个说法的回答是不确切。当然到了现在,因为大多数人选择了在建房材料上使用混泥土,木料已经不是被作为我们的日常修房需要,一是为了减少木材的开支,也是为了让我们的房子更加牢固。于是关于榫卯结构在建房上,现在都是用的很少的。

㈢ 唐,宋,元,明建筑和斗拱,谁知道这4个朝代斗拱和建筑的特点啊,我要做配音,简短介绍就好。求助啊!!

唐宋斗拱”VS“明清斗拱”
1、唐宋斗拱与梁、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方柱形木材)结合为一体,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2、明清斗拱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中间层次,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简化结构,节省木材,达到了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
3、二者区别:(1)唐宋建筑有比较明显的屋脊曲线、屋面曲线和檐口曲线,具有动态感;而明清建筑的屋脊曲线、屋面曲线则不明显。(2)唐宋建筑屋顶部分在立面高度所占比例较小,出檐深远,显得轻盈;而明清建筑屋顶部分所占比例较大,且出檐较小,显得端庄。(3)唐宋建筑的斗拱多有鲜明的结构作用,每个开间的斗拱数攒数不多,但斗拱构件尺度较大;明清建筑的斗拱结构作用淡化,装饰意味增强,开间内的斗拱攒数较多,但斗拱构件尺寸减小了。(4)唐宋建筑的檐柱多有侧脚、生起,柱子多有收分等作法,明清的这种作法则较少。(5)其他构件的细节也有很多不同,如唐宋时常见月梁而明清则少用,唐宋时柱子断面形式多样(如多边形、圆形)而明清则以圆柱为主。唐宋建筑有叉手、托脚等手法,而明清则少使用。唐宋建筑的大额枋断面高大于宽,明清额枋则接近于1:1

㈣ 外檐斗栱的艺术形象如何创造

棱柱、月梁、雀替、斗栱等从形状到组合经过艺术处理以后,便以艺术品的形象出现于建筑物上,因而元以前体形雄巨和比例匀称的外檐斗栱,在建筑外观上起着很大的装饰作用,给人异常深刻的印象。同样地,在彻上露明造的殿堂与厅堂中,梁架、斗栱、攀间等也都以其结构与装饰的双重作用,成为室内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㈤ 中国馆外形除了像斗拱还想什么,设计者的寓意是什么

像皇冠 大鼎
寓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国繁荣昌盛,自信强大。

㈥ 什么是飞檐斗拱

飞檐斗拱指中式古建筑中“飞檐”和“斗拱”两种建筑结构,由于飞檐和斗拱在中式古建筑中多数时候一起存在,所以合称为“飞檐斗拱”。
飞檐:中式古建筑的屋角常建为四角翘伸的形态,仿佛地面有股气在托举着屋檐,这样使建筑有一种飞动轻快的动感,此结构称为飞檐。飞檐多为采光、排水、装饰而设计。
斗拱:中式古建筑承重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结构,是榫卯结构,起承接支撑作用;承重柱上的弓形部件称为“拱”,拱之间的方形木块称为“斗”,所以该结构被称为“斗拱”。斗拱主要为承重、出挑、防风、抗震、装饰而设计。
飞檐的装饰性更强;而斗拱除了装饰性,更重要的是功能。斗拱是中式建筑的关键部件;中国许多古建如应县木塔等历千年数十次地震而不倒,关键正是斗拱。
飞檐斗拱详解
1、渊源
由于中西方地理物质资源条件的差异,中国人对木材使用多,而西方人对石材使用多,使中西方建筑具有明显差别,最终形成了差别很大的中西建筑特色——中国古建基本都为土木结构。
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般,中国古建筑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据考证中国传统建筑历经3000余年,核心构造方式几乎从未变过:一直是以榫卯结构为基础的木质框架式土木建筑——这简直是奇迹!
可以说榫卯结构是木质建筑上极其重要的发明。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了榫卯结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榫卯结构实物距今已有六七千年。榫卯结构是适应于木质建筑非常好的结构:采用榫卯结构的木建,使用纯木料,不用一颗金属钉卯,就能达到很高的刚性和防震性能——不得不说我们祖辈极其聪慧。
而“飞檐斗拱”的斗拱就是以榫卯结构为基础的中国古建筑的核心部件,是中国古建筑最突出的特色,是中国古建筑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典型。可以说,是飞檐斗拱让中国古建筑充满了灵性、美观、大气,又非常和谐的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还能具备良好的整体性和非常优秀的建筑性能。
斗拱建筑出现于战国,成熟于唐宋,至宋时官方《营造法式》已完整定义斗拱建造方法和参数,并予斗拱以尊崇的地位,明清斗拱只在形式上有些变化。
我们在旅游景点中常看到的各类飞逸俊秀,气势巍峨的宫殿、寺庙、亭台楼榭、古塔、牌坊、以及部分古民居等古建筑或仿古建筑,都有飞檐斗拱结构。

㈦ 古代有没有斗拱的建筑吗

那肯定有啊,很早以前的就有,比如殷商时期的啊,周朝早期的啊,那些都没有斗拱,斗拱也是后来才出现的,而斗拱没发明之前,人也得住建筑,所以当然就有没有斗拱的了。

㈧ 谁给个斗拱比例

我没做过。
不过问题有点不清楚啊,斗拱种类那么多,要看你做哪个朝代的式样,哪种等级,哪种式样,用在什么地方。
呃,就说这么多,比例太多了,一说确实会混乱。

㈨ 中国古代有多少发明比任何个国家都发明的早,别的国家都没发明发现除了四大发明全部能不能列下来。

不能全部列出来。中国源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开创儒学,设立三纲八目。自汉朝废除败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在孔夫子三纲八目伟大旗帜的指引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到北宋时期中国的GDP占全球GDP的80%,科技更是领先世界近千年。世界首台大型计算机水运浑天仪就是在北宋建成的。要想将中国领先的发明全部列出来,你先得数清楚银河里有多少小行星。

㈩ 古建筑榫卯结构与斗拱结构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榫卯结构主要是将柱、梁等相应构件连接。

斗拱结构在起构架连接的作用下主要承担和传递建筑的主体荷载。

阅读全文

与谁发明斗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