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钟表是谁发明的 钟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古代的人类通过日影来计时,但受天气影响,这种计时很受限,就出现了用水、香等计时的器具。在钟表出现以前,人类还用砝码、秤锤做为部件的机械式时钟,放在教堂塔楼上,用来提醒人们做弥撒的时间。12世纪时人们发现发条可以做为一种动力计时,前面提到的那种时钟体积大大缩小。德国的锁匠利用这个原理做出了怀表,但这只是锁匠的副业,并没有成规模。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这个发现启发了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1656年他利用这一性质制出了第一个实用的机械摆钟,从此人类掌握了比较精确的测量时间的方法。1658年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发明了有摆轮的怀表,1760年具有时、分、秒三个针的怀表问世,机械表更加具有实用价值。在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机械摆钟一直是人们家中的一件“家具”,样式众多,现在已经成为收藏品。而怀表一直到手表普及之前是绅士们必备的一件实用的装饰品。
1860年,拿破仑之妻、皇后J.约琵芬获得特制的一块手表,是目前知道的关于手表的最早记录。这是一块注重装饰、被制成手镯状的手表。当时,男人世界里风行的是作为身分、地位象征的怀表,手表则被视作是女性的饰物。1885年,德国海军向瑞士的钟表商定制大量手表,手表的实用性获得世人的肯定,逐渐普及开来。虽然目前有石英表、光波表、电波表等更加精确的电子钟表,但机械表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甚至成为一种奢侈品。
Ⅱ 在钟表发明以前,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时间的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Ⅲ 最早的钟表是谁发明
作为国际著名的钟表艺术大师,古董钟表收藏、鉴赏专家的矫大羽先生,经过自己多年对钟表的收藏、研究和创新指出:我国北宋宰相苏颂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第一个装置有擒纵机构的计时系统,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钟表是可以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国人开创了钟表史的观点。
最早的表是1500年,最早的表体积很大,挂在围在腰间的一根皮带上。
Ⅳ 在时钟发明之前,人们用什麽方法计量时间呢
广义的时钟泛指一切计时器。
在没有人造计时器前,人们通常是用太阳、星星的位置来估算时间,很专不精确。
狭义的时钟就是机械摆钟及以后发明的钟表。在属这以前最常用的也是中外都有的是日晷。
漏也是常用的,西方有沙漏,中国有用水的滴漏,都达到了相当的精度。
中国还用燃香的办法,“点一柱香”这种办法只适用于很短的时间。中国古代有一种专门计时用的“更香”,是夜间计时用的。
由于没有钟表之前一般不易知道时间,中外都有“打钟”的办法。由政府、教堂或寺庙定时打钟,向人们报时。中国在夜间则有更夫,走街串巷打更报时。
Ⅳ 钟表的发明历史
钟表,也是由中来国人在源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明的。近日,笔者在上海遇见世界著名的钟表大师、香港钟表历史学家矫大羽时,他激动地对记者说,经过数年的努力和求证,他提出的“中国人开创了钟表史”这一观点,已被世界钟表界认可。
矫大羽说,中国古代有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只能算是古人的计时器。没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都不能称作钟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而且,它有擒纵器,正是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就是钟表与计时器的区别。国际钟表界都把擒纵器视为钟表的心脏。在瑞士,他找到了一本世界钟表界的权威书刊上写到:“现代机械钟表中使用的擒纵器源自中国古代苏颂的发明。”之后,他又在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的一本书中,找到了他的一段话:“苏颂把钟表机械和天文观察仪器结合以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
Ⅵ 在发明钟表之前,古人用什么计时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Ⅶ 钟表谁发明的
公元1300年以前,人类主要是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时。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计时;漏壶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计时。
东汉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是最早出现的机械钟。北宋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日差为15~30分钟,指示机构只有时针;1500~1510年,德国的亨莱思首先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1582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了重力摆;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把重力摆引入机械钟,创立了摆钟。
1660年英国的胡克发明游丝,并用后退式擒纵机构代替了冕状轮擒纵机构;1673年,惠更斯又将摆轮游丝组成的调速器应用在可携带的钟表上;1675年,英国的克莱门特用叉瓦装置制成最简单的锚式擒纵机构,这种机构一直沿用在简便摆锤式挂钟中。
1695年,英国的汤姆平发明工字轮擒纵机构;1715年,英国的格雷厄姆又发明了静止式擒纵机构,弥补了后退式擒纵机构的不足,为发展精密机械钟表打下了基础;1765年,英国的马奇发明自由锚式擒纵机构,即现代叉瓦式擒纵机构的前身;1728~1759年,英国的哈里森制造出高精度的标准航海钟;1775~1780年,英国的阿诺德创造出精密表用擒纵机构。
18~19世纪,钟表制造业已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20世纪,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电池驱动钟、交流电钟、电机械表、指针式石英电子钟表、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相继问世,钟表的日差已小于0.5秒,钟表进入了微电子技术与精密机械相结合的石英化新时期。
Ⅷ 在钟发明之前 人们用什么来计时间的
纪 元
朝 代
计时仪器史
主要文献
公元前2357~2258年
尧
圭表、日晷测时已达相当高的精度
殷墟出土卜辞“尚书·尧典”
公元前722~221年
春秋战国
中国的漏壶记时已达很高的水平
“周礼”、“初学记”、唐孔款达“诗疏”
公元前201~公元9年
西汉
日晷和漏刻计时同时使用
“前汉书”、“中国科学技术史”滴、清·梅文鼎“日晷”备考三考
公元85年
东汉
浮子和漏箭
“玉函山房辑佚书”、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
公元132年
东汉
张衡制漏水浑天仪
“晋书”
公元450
公元450
李兰制“停表刻漏”,又名“马上奔驰”
“初学记”
“初学记”
梁
殷夔制漫水或恒定水位漏
殷夔“漏刻法”
公元660年
隋
耿询、宇文恺制大称式刻漏,献于隋炀帝
“玉海”卷十一、“国史志”、“宋史”
公元665年
唐
吕才制“多壶式受水壶刻漏”
“事林广记”、“六经图”
公元618~906年
唐
唐代盛行赤道式日晷,并于十七世纪前传入欧洲
元·杨禹“山居新话”、“中国科学技术史”、清·梅文鼎“日晷”备考三考
公元725年
唐
梁令瓒,一行制擒纵机构
“新唐书·天文志”、“中国科学技术史”
公元1030年
北宋
燕肃制“莲花漏”
初学记
公元1135年
金
出现复式多壶漫流刻漏
“六经图”、“大清会典”
公元1050年
北宋
舒易简、于渊、周宗制皇佑刻漏
“初学记”
公元1074年
北宋
沈括革新皇佑漏刻
沈括“梦溪笔谈”、“浮漏仪”
公元1090年
北宋
苏颂、辅公濂制水运仪像台
“新仪像法要”
公元1250年
南宋
“香篆”钟和灯钟记时在中国广为流行
洪刍“香谱”、杨禹“山居新话”
公元1260年
元
地平式日晷由西方传入(携带式日晷)
“元史·天文志”、“中国科学技术史”
公元1276年
元
郭守敬制“周公测景台”、“大明殿灯漏”
“元史·天文志”
公元1313年
宋
宋代农夫已开始使用田漏
王祯“农书”、“中国刻漏”、梅晓臣“田漏”
公元1316年
元
杜子威、冼运行制广州铜壶滴漏
“广州延佑铜壶记”
公元1360年
元
詹希元制五轮沙漏
“明史·天文志”、宋濂“五轮沙漏铭”
公元1580年
明
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将自鸣钟传入中国
“中国天主教史”
公元1600年
明
明末吉坦然制“通天塔”(自鸣钟)
“宣城县志”卷二十七
公元1745年
清
丁傅欲重建广州镇海楼自鸣钟
“雪桥县志”卷九
公元1773年
清
清宫“作钟处”仿制改造机械时钟
清史档案
公元1796年
冯义和制“更钟”
存南京博物院
参考资料:http://computer10.cbern.gov.cn/computer/upload/c2005/200515340862/index.htm
Ⅸ 钟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腊人制造了用30至70个齿轮系统组成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计时器。这专台仪器被称为“属安提凯希拉仪”,由29个彼此咬合的铜质齿轮和多个刻度盘构成,大小与一个午餐盒相当。它于1901年在希腊安提凯希拉岛附近一艘古代沉船上被发现,因此得名。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日差为15~30分钟,指示机构只有时针;1500~1510年,德国的亨莱思首先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1582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了重力摆;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把重力摆引入机械钟,创立了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