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传教士的贡献不该被埋没
1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
中国此前也许有太医院之类的东西,但那与现代的医院概念相差甚远。外国传教士在进入中国后就开始医药活动。利马窦开创了传教与医疗并重的传教路线,法国传教士张诚曾用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马礼逊也曾澳门开办西医诊所。但最早在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医院,对中国的近代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
伯驾(Peter Parker)1804年生于马萨诸塞,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34年被美部会派遣来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来华传教医生。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栏街7号的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广州眼科医局”(Canton Ophthalimic Hospital),又称“新豆栏医局”。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教会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
1837年,伯驾在医局内向关韬等3名中国人传授西医知识,使关韬成为中国第一个“西医学医”。从这个意义上讲,伯驾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人传授现代医学的外国医生。
后来的一些教会医院在中国非常有名气,湘雅医院,齐鲁医院,协和医院等至今仍然是全中国最好的医院,虽然它们的名称可能已经改了。
2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图书馆
中国古代也有藏书楼,但是其功用是储藏,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大相径庭。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是西什库教堂北堂图书馆。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的教堂机构和教会大学中创建了一座座令中国的藏书家瞠目结舌的明显居于先进水平的新式图书馆。其阅览规则,图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图书在民众中的流通状况和藏书利用程度与当时大清帝国的古代藏书楼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对于开启民智起了巨大的作用。
3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
中国以前不是完全没有女子教育,但限于富裕人家的家庭内部,且内容狭隘。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这可以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女子教育,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女子人才,1911年的毕业生丁淑静曾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1919年的毕业生李德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部长;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正式合并到燕京大学中,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学生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所以当今中国第一名牌大学--北京大学亦曾得益于基督教。
除了北京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传教士还在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这就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4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中国的所谓高等教育,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然而这种高等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则是在十九世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的。
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出现是在1880年前后,当时的大学主要是在教会中学基础上添加的大学班级。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十九世纪中国的基督教大学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会馆外,188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了北京文汇书院;1889年美国公理会建立了通州华北协和大学;1890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院设置大学课程;1893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
和医院一样,中国的基督教大学保留到今天的,仍然是当今中国最好的大学。
5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东学西渐
大部分人知道传教士对于西学东渐的贡献,但是未必知道中国的论语,四书五经等翻译成外语,介绍给全世界的也是传教士。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中学西传的主要方式主要是:直接携带中国文献回欧洲;选择翻译汉语典籍;著述评介中国文化学人的思想;以报告、书信、日记方式记述日常见闻;编着中英对照字典;编辑出版西方报刊等。1682年,柏应理带走中国书籍400余册。1694年,白晋代走300多卷中国典籍赠送给路易十四。其中有影响的典籍包括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还包括明《永乐大典》和清《古今图书集成》。汉语典籍最早的西译是《明心宝鉴》于1590年在菲律宾译成西班牙文,译者就是多明我会会士高毋羡(Juan Cobo,?–1529)。“明心宝鉴”是童蒙读物,内容主要是训诲幼童的格言。文献不具有经典性,具有随意性,没有目的性,但确是开先河的。但到了耶稣会士时期,就具有了目的性选择性。翻译中国学术经典,是耶稣会传教士入华传教“适应性”策略之一。早在利玛窦之前,罗明坚就进行了西译汉语经典的尝试。 1578年,他辗转来到广东肇庆,用拉丁语试译了《大学》的部分章节和《孟子》。译着虽然影响不大,但有开创之功,成为利氏等人的先行者。1661— 1662年间,郭纳爵、殷铎泽、柏应理等人,陆续将《大学》、《中庸》、《论语》译成拉丁文,在法国出版。正是由于传教士们的努力,中国的文化才被全世界所了解。
6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盲校和盲文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传教士穆威廉(Hill Murray)在北京成立启明瞽目院(Hill Murray Institute for The Blind解放后改名为北京盲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盲校。有位中国盲教员(据说是山东人,叫朱德光;另一种说法是一们姓沈的盲教员和外国传教士合作),将盲字排出北京话的全部音节四百一十多个,人们称它为“康熙盲字”(也称北京盲字“或协和盲字”)。这是最早的汉语盲文的开端.一八九八年,女传教士岳艾美(国藉不详)在福州成立盲校。她以拼音方法制字过一套拼写闽南话的“福州盲字”。这种方言盲文有字母三十多个,每个音节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符。一九一一年前后,她又加以改进,字母增加到五十三个,声调符号七个,每个音节由声、韵、调三个点符级成。一九二0年前后,她还提出过一些简写的方法,简写词的前后都有空格,可以说是我国盲文有分词形式的先声。
7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
最早国外留学的女子有四位,分别是金雅妹、何金英、康爱德、石美玉。
这四位近代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从小接受教会启蒙教育,受传教士的培养、训练;她们出国留学的方式同出一辙:都是由传教士带出国门,并且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女学成为她们出国留学的中转站;四位女留学生前往留学的国家都是美国,在美国她们均学习医学;留学期间,她们刻苦学习,孜孜不倦,成绩优秀,享有赞誉;归国后,她们成为职业妇女,将自己的毕生奉献给医学事业。这四位女留学生兢兢业业,成就卓著,既治病救人,又传播医学,并且培养了中国早期的医学工作者。梁启超说:“吾虽未识康女士,度其才力智慧,必吾以悬绝于常人,使其不丧父母,不伶仃无以自养,不遇吴格矩,不适美国,不入墨尔斯根大学,则至今必蚩蚩然愦愦然戢戢然与常女无异,乌知有学,乌知有天下,呜呼,海内二万万之女子,皆此类矣。”梁启超通过赞扬康爱德才智超人,从而肯定了女子上学读书的必要性,同时也为中国众多的女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而感到痛惜。
当然,最早的男留学生也是传教士带出去的,但是考虑到中国的文化背景,女留学生的出现,对于中国文化的冲击力更大,影响更深,因此单列。
8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英、英汉字典
1815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为了翻译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字典《华英字典》。《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的字典,篇幅大内容丰,有丰富的例句及解释,并收录大量成语、俗语。1844年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华韵府历阶》及1847年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汉字典》都把它当作参照基础。
9 传教士和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和手语
中国的聋哑人用手语进行表达一直是随意的,不规范,不统一。我国最早创建规范的手语并建立最早的聋哑学校的是西方传教士。
1887年(清光绪13年),美国传教士梅里士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创办聋哑学校,并搜集中国聋人手势,同时将手指字母传入中国。这是我国手语应用和聋人教育的开端。
10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麻风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以前的中国许多地方发现了麻风病人就要被烧死,圣经中基督曾经多次治愈了麻风病人,成为传教士们的榜样。1921年,美国传教士爱伯特和意大利传教士法德路等在昆明市创建云南省麻风病院,以后伯格理在云南,在以后其他传教士在中国其他地方向及建立了麻风病院,给他些被家人,邻居抛弃的可怜人带来希望。
11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现代天文学和历法
传教士中很多人精通天文历算,其中最杰出者为汤若望和南怀仁。汤若望在明末参与修订历法,编纂成《崇祯历书》,并制作天文仪器。清初汤若望、南怀仁相继主持钦天监,汤若望增订《崇祯历书》,康熙赐名《西洋历法新书》,后收入四库全书改名《新法算书》。他还著有《新法表异》、《历法西传》和《新法历引》等,制作了浑天仪、日晷、星球仪、地平仪、望远镜和地屏。南怀仁于1669年改造观象台,制成新仪6种: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纪限仪、象限仪、天体仪和地平仪,并将各仪器的制法及用法绘制成图,予以解释,名为《灵台仪象志》。他又把汤若望所遗《百年恒表》相继推至数千年,名为《康熙永年历》。
12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几何原本
在数学方面,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为欧洲数学传入中国之始。他们还编译有《测量法义》、《对数表》、《测量异同》和《勾股义》等。利玛窦与李之藻合编《圜容较义》等。汤若望撰《割圆八线表》,介绍平面三角,邓玉函撰《大测》,介绍弧三角学。穆尼阁以对数表授薛凤祚,薛氏译有《天步真原》。
13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和现代地理学
在地理学方面,传教士介绍西方地圆学说和世界舆图的测绘,矫正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念,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利玛窦曾绘成名为《山海舆地图》的世界地图,向士大夫们展示,并把所携《万国图志》作为贡品献给朝廷。他在《天主实义》和《乾坤体义》等书中介绍了地圆说,并把西方经纬度线测绘技术介绍到中国,开中国以科学方法测绘地图的先河。艾儒略著有《职方外纪》,记述海外风土,利类思等著有《西方要纪》,介绍西方国土、风俗人物,物产及海程远近。1708年康熙令白晋主持对全国实地勘测,中西学者合作,历时11年,测绘完成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此图至今仍为全国各种地图的重要根据。
14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语拼音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另外就是直音法。《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的音韵学者有很大的启发。
明末学者方以智开始思考中国的拼音文字问题:“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字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前清学者杨选杞看了《西儒耳目资》大受启发:“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利、金方案”促进了中国传统的音韵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为反切法开辟了一条“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这两个方案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北京音。它“引起了汉字可以用字母注音或拼音的感想,逐渐演进,形成二百年后制造推行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的潮流”。
15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反鸦片运动
大家也许都知道林则徐的戒烟运动,但是他那一把火并没有把吸烟的危害阐述明白.
鸦片开始时并部像今天这样臭名昭著,当年它是作为镇痛剂被发明出来的。中国人甚至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福寿膏”。许多人包括传教士在内对它的危害并没有明确的认识。
然而,面对烟毒在中国流布越来越严重,“煎膏日夜烟熏天”,“杀人不下亿万干”的情势,传教士们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作调查、统计,发表论述鸦片危害、敦劝戒烟的文章,出版专门性宣传书籍。在华新教传教士的全国大会,也把禁烟作为主要议题之一。教中人士还组织起戒烟团体,如北京的“戒烟大会”、广州的“劝戒鸦片公会”等,都有些影响力。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新教全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戒烟的议案中,有一条即建议在全国设立禁烟总会,各地设分会,对禁烟组织的发展颇有促进作用。他们还利用教会医疗机构对烟毒患者施行戒治,不少教会医院、诊所特设此一门诊业务,甚至有专设医院。像英国新教人士德贞(J?Dudgeon)在北京从事这项医务,成效就颇突出。有些传教士还努力促使本国禁运鸦片,以断绝祸源。19世纪70年代,英国国内人士组织“反鸦片贸易协会”,德贞、李提摩太等人积极声援支持、此时已回到英国的理雅各,更直接作为发起人之一。在一次大会上,他慷慨陈词,反对鸦片贸易,认为这是一项罪恶的交易,它使成千上万中国人受害,也不利于英、中之间正常贸易的发展,呼吁鸦片贸易者“停止作恶,学习行善”。传教士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促使英国政府通过决议使鸦片贸易非法化。
16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现代农业
人们都知道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著名的医学院,但是是很少有人知道曾经还有两所当时很著名的农学院,金陵和岭南农学院.这两所基督教农学院把美国农学院的教学\科研\推广体制引入中国,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作物改良及科技推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梅里士和倪唯斯是两位美国传教士,曾经将美国大花生引入山东,成为20世纪山东重要的经济出口作物。倪唯斯还把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苹果\梨\香蕉等与中国的本地产品进行嫁接,创造出新的品种。著名的烟台苹果就是这位传教士的杰作,可惜,我们很少知道著名的烟台苹果是怎么来的。
⑵ 扑克牌是谁发明的
扑克是一种纸牌游戏,关于它的发明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传说故事。1、相传,扑克是中国人发明的。在宋代,我国民间就流传着一种叫“叶子戏”的牌戏,后来,来华的外国商人将这一牌戏带到欧洲。在我国“叶子戏”纸牌的基础上,精明的威尼斯商人慧眼独具地将这一牌戏与日历有机地联系起来。他根据历法的规律,制造出一种新式的牌戏。因为一年有52个星期,所以制成52张牌,外加大小王计54张。又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制成红桃、方块、梅花、黑桃四种图案。根据一天黑白之分,将扑克4种花色分成黑、红两色。每种花色共13张,代表着每个季节有13个星期。K、Q、J三种花牌共12张,代表一年分为12个月。大王代表太阳,意味着白天,故是红色;小王代表月亮,暗示夜晚来临,故显黑色。假如把“J”当作11点,“Q”当作12点,“K”当作13点,“小王”当1点,那么53张牌的点数之总和,正好等于365点,代表着一年共有365天。如果再加“大王”的1点,那就是闰年的天数了。2、根据大英博物馆保存的一份瑞士僧侣的文件证实,扑克是1377年由英国传到瑞士的。开始时,扑克牌有56张正牌、22张副牌,到了15世纪中叶,正牌减少到52张,副牌仅剩下大小王两张,这就是通行至今的英式扑克牌--红、黑两色,四组图案。四组图案各有喻意:黑桃,橄榄叶,象征和平;红桃,心,象征智慧和爱情;方块,金刚石,象征财富;梅花,黑色三叶草,象征运气与幸福。。每组10张数字牌及K(King,国王)、Q(Queen,皇后或女王)、J(Jack,贵族、骑士)牌各一。黑桃K,画的是《圣经》中的大卫王,左手握长剑;红桃K。画的是法皇查理一世,左手执剑,右手按着皇服的镶边;方块K,画的是古罗马凯撒大帝,行着古罗马帝国的举手礼,身后的斧是权力的象征;梅花K,画的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御容,左手仗剑,右手捧着地球,念念不忘称霸世界。Q牌,全部是拿着一朵玫瑰花的伊丽莎白一世的画像。有些国家也有不同:黑桃Q,画的是雅典娜;红桃Q,画的是莱铁芙;方块Q,画的是《圣经》中雅各之妻拉结;梅花Q,画的是《圣经》中大力士参孙的情人抹大拉;黑桃J,查理一世的骑士奥芝手执宝剑;红桃J,武士克陀左手擎大斧;方块J,是手握宝剑的法国“圣女”贞德;梅花J,是相当于中国的李广的连斯洛勋爵,手执一支箭。至于“大王”、“小王”,在英国往往被画成英王亨利八世的尊容;在法国,则被画成法王查理一世。
2.
这两个问题在国外曾引起争议。意大利人说: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扑克牌的,是威尼斯人。古代威尼斯商人出外经商,发明了用扑克牌来计算日期和消遣娱乐。法国人说:扑克牌是在1392年时,一个学者专门为有精神病的法国皇帝却尔斯六世娱乐而设计的。比利时人说:早在1379年时,扑克牌就在比利时出现了。可英国博物馆里至今保存着一个瑞士僧侣的文件,里面
记载扑克牌在1377年,就已经流传到瑞士了。
⑶ 教会罗马字的厦门白话字
“厦门白话字”,又称“闽南白话字”,一共有23个字母,其中17个是单字母,5个是双字母,1个是三字母。
字母 这23个字母构成17个声母和41个单韵母。其中ts、tsh只拼a、o、o·、u,ch、chh只拼i、e,但民间喜用ch、chh,不用ts、tsh。教会罗马字
声母 教会罗马字
韵母 教会罗马字
声调符号
阴平(不标符号);阳平 ˆ上声 ´ 阴去 `阳去 ˉ 阴入(不标符号,加-p、-t、-k、-h) 阳入 ˈ (加-p、-t、-k、-h)
拼写举例
Lín tio̍h tùi bû-hoa-kó chhiū chhú phì-jū: tng i ki nńg hio̍h hoat ê sî, chiū chai hē-thiⁿ kūn lah.
上述这段罗马字,用汉字转写即为:
——恁着对无花果树取譬喻:当伊枝软箬发的时,就知夏天近啦。
译成普通话即——
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摘自厦门话罗马字《马太福音》第24章32节)。
⑷ 科学家的发明故事
伽利略证明了摆的摇摆程度只与摆的长短有关,他是在一次宗教礼拜的时候发现了他内头顶上的吊灯在左容右摇晃后用均匀跳动的脉搏来测出的。告诉了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小事物的变化,只有抓住这细小的变化并且坚定地研究下去你才可能成功。
⑸ 鼓浪屿有一个卖奶茶的店员挺喜欢的,就是忘记了要联系方式了谁能提供下呢
不得不去的鼓浪屿十大“特色” 1、日光岩(郑成功雕像)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为鼓浪屿最高峰。 鼓浪洞天为厦门美景的代表之一,说的就是日光岩。日光岩有三幅楷书题刻,一幅横题“天风海涛”,其下二幅直题,右为“鼓浪洞天”,左为“鹭江第一”。居高临下,一览无余,风景这边独好!很不错! 在日光岩俯瞰整个鼓浪屿,绿化面积真的很大,很美丽,这样看鼓浪屿很漂亮。风也很大,在夏天里吹着非常舒服。 门票价格:60元,晚上5点10分后门票半价 30元 2、滋滋情书巅(鼓浪屿申遗项目之一) 原址在鼓浪屿龙头路446号(原为大埭路)1908年,中外基督徒共同组织,成立“圣教书局董事会”。主要使命:代售上海“中华圣经公会”的《圣经》;印刷和出售闽南白话字版的《闽南圣诗》。1932年,教会人士捐献地皮和经费,在福建路建筑一幢三层楼房为新书局(现福建路43号)。1934年该局出版《闽南伦敦会基督教史》(周之德牧师著)。以厦门方言印刷的白话字书籍达一百多种,推销闽南各地和新加坡、菲律宾一带。抗战前曾租赁厦门大中路杨抱道医生的店屋作为分局。该书局归属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管理,1949年由新华书店接管,1989年归还厦门市基督教会。 新华书店搬离后,滋滋情咖啡店驻入,这里地理位置极佳,位于鼓浪屿"音乐厅"、"海天团购"、"天主堂"、"黄金香"四个旅游必经点的十字路口上。滋滋情书巅咖啡店装修上保留书店的原始风貌,文化底蕴十足,地方宽敞,是游客歇息放松的最佳场所。店里提供香浓的鼓浪屿咖啡、鼓浪屿奶茶,还有可口的甜点;既有鼓浪屿特色的手工馅饼、凤梨酥,纯手工制作滋味更高更好,每天限量出售。 书巅地址: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福建路43号 3、“鼓浪屿十三姨” 鼓浪屿上面众所周知的“鼓浪屿十三姨”,虽然其名声不及大家熟悉的黄飞鸿里的十三姨,但是这个“十三姨”却也带点凄美的爱情故事。大家有去鼓浪屿,不妨也去看看传说中的“十三姨” 原本在山中辛勤劳作的她决心要走出大山,因为她看到越来越多的山里人称赞山外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正处于青春萌动时期的她又怎能不满怀好奇之心。于是她来到了意大利,在那里找了一份工作攒钱度日。山里淳朴的乡风哺育出她的温柔可人、勤劳肯干,不多时她的工作便得到了老板的肯定,攒的钱也越来越多。不久,她恋爱了。坠入爱河的她面临着爱情与亲情的抉择。然而,最终她还是为了自己的家人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回到中国,回到青岛。 回到家乡以后,她常常回想起意大利的过往,令她久久无法忘怀。在意大利的那些美好记忆加上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意大利风情让她做出了另一个决定——在滨海之地鼓浪屿开了一家意大利餐馆。这家餐馆既是她奋斗多年的心血,也是她爱情的见证。而居于鼓浪屿之时,她已年过三十,听过她经历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食山姨”。后来,又渐渐演化为“十三姨”。 4、张三疯奶茶店 鼓浪屿“从来不缺乏艺术气息”,街心花园前的奶茶店也是如此。“大块的色彩”和“一幅幅油画”表达了“浓重的流浪色彩”和“自由想法”,一面“镶金边”的大镜子“让这种美好加倍”。店里的服务生很“年轻”,很“可爱”,跟他们问路的话他们都能“热心”地告诉你。奶茶咖啡冰淇淋,可以外带,可以堂吃,味道确实“蛮好”的。 虽然这家店的奶茶没有如网上流传的那么好喝,但是由于“张三疯”这只猫,已经在是家喻户晓的了~在鼓浪屿算是不得不去拍照留念的。 5、鼓浪屿家庭旅馆 鼓浪屿这些精致小旅馆一般是由历史建筑,特色民居改建而成。在改建的过程中分别融入店主的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对鼓浪屿的不同诠释。鼓浪屿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家庭旅馆,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们各自暂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郝然已成为鼓浪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友情提示下:随着鼓浪屿旅游越趋热门,鼓浪屿家庭旅馆的价格也一路飙升,所以打算去住鼓浪屿家庭旅馆,最好提前预定,不然可能会遭到提价等问题~~ 6、娜雅咖啡 住不到房间,那么就在她的咖啡厅里小憩一会儿吧。“米黄色”的墙、“碎花”的棉桌布、“盛开”的鲜花、还有满屋子的照片、留言……一切都那么“慵懒又闲适”。夜晚的客人比白天多,年轻人“欢声笑语”,好不热闹。而那只永远喜欢“倒头大睡”的芬达“真的是只美猫”,“非常非常可爱”。至于食物和饮料,此时此刻已经不是重点了,不妨随意来一份芝士蛋糕。 地址:思明区鹿礁路12号B座娜雅家庭旅馆内 7、鼓浪屿钢琴博物馆 钢琴博物馆建于1913年,位于鼓浪屿岛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园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花园,1955年献作公园。 鼓浪屿被誉为音乐之岛,绝非浪得虚名。这个厦门市管辖的小岛,是孕育中国现代音乐家的温床。19世纪中叶,外国传教士来到厦门,带来了管风琴。20世纪初,现代钢琴传入厦门,但学琴之风却是在水一方的鼓浪屿兴起。 地址:思明区港仔后路7号菽庄花园内,票价:30元 8、林记木担鱼丸汤 昔日的挑担鱼丸,现已成为鼓浪屿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名小吃之一。这一切都是三代林记人通过不懈的努力所得来的。坚持传统的工艺及祖辈的特制配方,使用最新鲜的原料并杜绝任何的食品添加剂。是林记鱼丸的最大特色。 在老别墅的院子里面,有“森森”的梧桐树和“清凉”的井水,旁边放着几张小桌子、几个矮矮的塑料凳子,“很有感觉”。老板是个“帅哥”,戴一副有型的眼镜,“侃侃而谈”。鱼丸虽然皮“不够劲道”,但好在馅“不错”,汤头的味道也“好”。去鼓浪屿的时候记得尝尝。 9、黄金香肉干店 如果去过鼓浪屿,买过黄胜记的猪肉脯、牛肉干、肉松、鱼松等,一定不会忘记黄胜记店铺门口的火爆场面,为了尝一口正宗的黄胜记肉干,往往需要排上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队伍才能买到。每天都是从上午9点多就开始有人排队一直到晚上9点多,买黄胜记肉干的人络绎不绝。 黄胜记创始于1842年,是中华老字号,厦门著名商标。一百多年来,在工艺上不断改良,以符合现代市场需求,但为了保证传统口味,仍坚持传统工艺,关键步骤仍然保持手工制作,因此味道始终如一,并且本着“诚信守实、让利于民”的经营宗旨,黄胜记走的是平价路线。所以在消费者中的口碑极高。经过一百多年的考验,黄胜记的品牌越来越响,是一家纯粹靠口碑积累起来的美食老字号。绝对的美味,吸引着每一位来到厦门的游客,必定要尝尝黄胜记的肉松。 10、鼓浪屿海蛎煎 海蛎煎又称蚝仔煎,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小吃。香鲜细腻、美味可口。 传闻在公元1661年时,荷兰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余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
⑹ 粤语发祥地是哪里
广东封开(即古广信)被专家证实就是粤语的发源地,岭南文化的发祥地.
⑺ 明清时期的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都干了什么事情
引言:明末清初时期,西方传教士作为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率先拉开了历史上“西学东渐”的序幕。
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文化输入的起始时间在达·伽马(Vasco da Gama)开辟连接东西方的新航线之前,由于二者相距遥远,不仅有着高山、戈壁以及大海此类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又有强大一时的奥斯曼帝国阻隔了两地的陆路交通,因此这一时期的西方人对于中国及中国人的了解基本局限于马可·波罗所作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然而,随着十五世纪末期(1498年)直航亚欧的新航路被开辟,西方人的潜意识里从此对世界地理有了一个较为全新的认识,而与此同时为了探索东方文明古国的奥秘以及追求经济上的刺激,大批的探险家和商人们不惜远涉重洋叩响中国那尊古老而又厚重的大门。当然,在这其中也包含了那些虔诚的传教士们。
时至境迁,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明末清初时期西方传教士们打着“学术”的幌子来华传教,但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国科技进步的角度上来看,它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如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当中所讲的那样:
在文化交流史上没有一件和17世纪传教士那样一批欧洲人的入化相比,因为他们充满了宗教热情,同时又精通随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科学……即使说他们把欧洲的科学和数学带到中国只是为了传教目的,但由于当时东西两大文明仍相互隔绝,这种交流作为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仍是永垂不朽。
然而,令人真正遗憾的是,这些由传教士不远万里传来的西学知识并没有完全引起清朝统治者的重视,甚至一度被当作为刺激封建统治秩序的“奇技淫巧”。
⑻ 厦门话的白话字
历史上,闽南话随着闽南人在海外的创业和拼搏在一些侨居地扎根并传播开来。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很早就形成了闽南人的聚居地。在那里,闽南话成了通行语言。因此,西方人在马六甲先遇上了语言沟通的障碍,有人就想利用西方的表音文字来为闽南话注音。1815年美国传教士马礼逊博士在马六甲英华学院完成编写《罗马化会话手册》,这就是白话字的最初方案。但白话字的成熟却是在厦门鼓浪屿,当时有位名叫打马字的牧师为厦门白话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善于借助厦门的文化人参与到白话字的规范制定工作。
大约在1850年,打马字发现厦门局口街一位杨老先生对闽南民间语言掌握很熟练,懂得许多闽南方言词汇,就请他参与白话字字典的编辑工作。当时那些地痞流氓听说了这件事情,以为杨老先生发了大财,对他进行勒索。打马字牧师听说了这件事,就通过外交途径要求中国官府制裁恶霸。这一事件被记录在《中美往来照会集》中。
由此可以看出白话字的产生是闽南人和西方人智慧的共同结晶。从此白话字在厦门市民中广泛传播,何先生还向我们展示了清朝末年鼓浪屿的女学生们学习写白话字的照片。可见,当时推广白话字就注重面向年轻人。
⑼ 厦门鼓浪屿有什么特色
厦门鼓浪屿特色: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天然海滨浴场、海天堂构等。
⑽ 潮州话,闽南话,哪个比较容易学
潮州话与闽南话共同是百分之50,你是潮州人如果能用潮州话肯定能赢得大家的认同感,潮州话的声调比较简单,历史潮流是朝简单的发音嘴型发展的。如果想学就去请教老人。 潮州话(Tiê-chiu-uē),亦称为潮汕话、潮语,汉语方言之一,为闽南语的次方言,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有华人的地区。英文称为 Teochew 或者 Chiuchow,是“潮州”两字的音译。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潮汕人普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著等学术性著作均以“潮州话”为准,近年出现“潮汕话”新名称,但部分人(主要是潮州市)反对以“潮汕话”命名,坚持使用“潮州话”名称。
目录 [隐藏]
1 分类
2 历史和地理
3 与其他语言之关系
3.1 普通话
3.2 客家话
3.3 粤语
3.4 非汉语语言
4 语音
4.1 声母
4.2 韵母
4.3 声调
4.3.1 变调
4.4 文白异读
5 文法
5.1 词法
5.1.1 代词
5.1.1.1 人称代词
5.1.1.2 所有格代词
5.1.1.3 指示代词
5.1.1.4 疑问代词
5.1.2 数词
5.2 句法
5.2.1 动词短语
5.2.1.1 语态
5.2.2 比较句
5.2.2.1 两个或以上名词
5.2.2.2 只有一个名词
5.2.2.3 相等
5.2.2.4 最级
6 词汇
6.1 古老词汇
6.2 外语词汇
7 书写
7.1 汉字
7.2 罗马字
8 参考文献
9 参考书目
10 外部链接
[编辑] 分类
潮州话是七大汉语方言之一的闽南语之分支。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潮州话究竟是语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论。然而,纯粹以语言学角度而言,潮州话以至整个闽南语可看作是独立的语言,因为它们与其他方言不能互相理解。
但是,潮州话却能与一些闽南语的次方言互通,尤其是漳州和泉州的闽台片,可能是因为位于邻近地区。潮州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方言兼具两者发音特色,如福建的诏安等。而且,潮州话也有多个种类,潮汕地区居民和海外侨民都操不同的潮州话,其语音有显著差别。
潮州话与闽台片的闽南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间差别仍旧十分明显。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纵然如此,彼此还算能基本沟通,潮闽人都能快速融入对方的语系里。
根据相似程度,潮州话大致可分为二类:
潮州类,包括潮州市(饶平)、汕头市(澄海、南澳)、揭阳市。
潮普类,包括汕头潮阳、揭阳普宁和惠来。
按照江河流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韩江流域语调;
练江流域语调;
榕江流域语调;
[编辑] 历史和地理
现代潮州话源自古闽南语。潮州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9至15世纪期间,为了逃避战乱,一些闽人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向南迁徙到广东东部,即今潮汕地区。移民原因很可能是福建人口过剩。
由于地理隔绝,潮州话便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方言。
潮州话源于潮州府,也就是其名称的由来,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潮州、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潮安、饶平、惠来、澄海等。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都有说潮州话的居民。而饶平、陆丰、海丰等主要潮州话分布区,也有说客家话的居民。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操潮汕话。
其中,很多潮州人在泰国和柬埔寨定居,成为当地最大的华人族群。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内省、北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可是,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话的母语使用者逐渐减少。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英语、普通话和闽南语(与潮州话有些互通)。普通话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母语。尽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人。而在广东则受到粤语和普通话取代。在香港的潮州人新一代大部份只能说粤语。
[编辑] 与其他语言之关系
[编辑] 普通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教育体系的逐渐完整及对外交流的发展,潮汕地区的儿童学龄前的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普通话,部分幼儿园甚至完全采用普通话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普通话成为正式的教学语言。但校园内师生之间仍有较多的潮州话交流。当地人中青壮年龄以下的人群基本都能讲普通话,但多少带有方言口音,年长者对普通话的掌握相对较差。一般而言,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群能较好地使用普通话交流。
潮州话母语使用者认为普通话的轻声最难掌握。另外,潮州话中,潮州、潮安、澄海一带的口音较“轻”,失去了齿龈鼻音[-n]的韵尾,故此潮州话使用者常常把普通话的该韵尾(声母n)读成软腭鼻音[-ŋ]。而在榕江片(潮南、惠来一带)人群中,语调中保留了较多的软腭鼻音。
闽南语和其分支都跟中古汉语相同,不存在撮口呼(没有前圆唇元音)、唇齿音及卷舌音。例如:闭前圆唇元音[y]误读成闭前不圆唇元音[i];将普通话的清唇齿擦音[f]读成清喉擦音[h];将普通话声母zh[tʂ]、ch[tʂʰ]、sh[ʂ]和r[ʐ]分别读成[ts]、[tsʰ]、[s]和[z]。
[编辑] 客家话
由于潮安、饶平和揭阳接近北方的客家话地区,这些地区的部分人群除了说潮州话,也说客家话。潮汕人与客家人经常接触,但有趣的是,近代以来客家话对潮州话影响甚少。同样地,大埔和丰顺同为潮州话和客家话地区相交之处也有一些人说潮州话,纵使客家话仍是最主要语言。
[编辑] 粤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香港和广州一带粤语方言区域的文化影响,尤其是电视剧和流行歌曲的影响,很多年轻潮州人即使不懂得说,也能够听懂粤语。现代潮州话的口语中也使用不少来自粤语方言区的词汇。
[编辑] 非汉语语言
潮州话早期受到百越闽越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后来,很多潮州人移居到东南亚,故此泰语、高棉语、越南语和马来语等都影响潮州话在东南亚的发展。
[编辑] 语音
潮州话音节包含声母、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除了韵腹和声调,其他音节的元素都并非必要。故此,韵腹只要配合声调,就可以自成音节。以下分析列出罗马拼音、国际音标([ ]中者)和例字。
[编辑] 声母
正如其他闽南语方言,潮州话是少数拥有浊阻碍音(塞音、擦音和塞擦音)的汉语方言。然而,潮州话与吴语和湘语不同,其浊塞音和擦音并非源自中古汉语的浊阻碍音,而是来自其鼻音。故此,浊塞音[b]和[g]其实分别是前鼻化辅音[mb]和[ŋg]。在早期的潮州话,浊齿龈塞擦音[dz]原本是擦音[z],现时仍在一些方言出现。潮州话和其他闽南语分支,都是少数保留中古汉语浊塞音的汉语方言。潮州话特色之一,就是没有唇齿音。
除了喉塞音,所有下列图表列出的辅音都可以用作声母。喉塞音只作入声韵尾之一,以h表示。然而,有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也就是零声母。潮州话声母共十八个,包括零声母。
潮州话声母
双唇音 齿龈音 软腭音 喉音
鼻音 m [m] 毛 n [n] 娜 ng [ŋ] 俄
塞音 浊音 bh [b] 无 gh [g] 鹅
清音(不送气) b [p] 波 d [t] 多 g [k] 哥
清音(送气) p [pʰ] 颇 t [tʰ] 胎 k [kʰ] 戈
擦音 s [s] 思 h [h] 何
塞擦音 浊音 r [dz] 而
清音(不送气) z [ts] 之
清音(送气) c [tsʰ] 徐
边通音 l [l] 罗
[编辑] 韵母
四呼当中,潮州话有开口、齐齿和合口呼,故此韵头(介音)有[i]和[u],但并没有撮口呼。
韵腹是唯一必须存在的音节元素,故此也是音节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是元音、鼻化元音或成节辅音。潮州话并没有韵尾[n],下列拼音中以n为尾缀的韵母其实表示鼻化韵。元音韵腹有四个,分别是[a]、[o]、[e]和[ɯ]。绝大部份音节以元音为韵腹,但有一些音节不含元音,而是成节辅音双唇鼻音[m]和软腭鼻音[ŋ]。
韵尾通常是塞音或鼻音(实际上也可说是塞音,因为软颚降低,让空气通过鼻腔),但是并非必要。元音韵尾共三个,分别是[i]、[o]和[u]。辅音韵尾共五个,包括塞音[ʔ]、[p]和[k],以及鼻音[m]和[ŋ]。
根据潮州话拼音方案[2],潮州话韵母共五十九个,如下:
潮州话韵母[2][1]
韵头类别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
单复韵母 i [i] 衣 u [u] 污
a [a] 亚 ia [ia] 呀 ua [ua] 娃
o [o] 窝 io [io] 腰
ê [e] 哑 iê [ie] 腰 uê [ue] 锅
e [ɯ] 余
ai [ai] 哀 uai [uai] 歪
oi [oi] 鞋 ui [ui] 威
ao [ao] 欧
ou [ou] 乌 iou [iou] 夭
iu [iu] 忧
鼻化韵母 in [ĩ] 丸
an [ã] 嗳 ian [ĩã] 营 uan [ũã] 鞍
ion [ĩõ] 羊
ên [ẽ] 楹 (iên [ĩẽ] 羊) uên [ũẽ] [横]
en [ɯ̃] 秧
ain [ãĩ] 爱 uain [ũãĩ] [县]
oin [õĩ] 闲 uin [ũĩ] 畏
aon [ãõ] [好]
oun [õũ] [虎]
iun [ĩũ] 幼
鼻韵母 im [im] 音
am [am](庵) iam [iam] 淹 uam [uam] 凡
ing [iŋ] 因 ung [uŋ] 温
ang [aŋ] 按 iang [iaŋ] 央 uang [uaŋ] 汪
ong [oŋ] 翁 iong [ioŋ] 雍
êng [eŋ] 英 iêng [ieŋ] 焉 uêng [ueŋ] 冤
(eng [ɯŋ] 恩)
入声韵母 ih [iʔ] 裂
ah [aʔ] 鸭 iah [iaʔ] 益 uah [uaʔ] 活
oh [oʔ] 学 ioh [ioʔ] 约
êh [eʔ] 厄 (uêh [ueʔ] 划)
oih [oiʔ] 狭
aoh [aoʔ] [乐]
ib [ip̚] 邑
ab [ap̚] 盒 iab [iap̚] 压 uab [uap̚] 法
ig [ik̚] 乙 ug [uk̚] 熨
ag [ak̚] (恶) iag [iak̚] 跃 uag [uak̚] 莸(获)
og [ok̚] 屋 iog [iok̚] 育
êg [ek̚] 液 iêg [iek̚] 噎 uêg [uek̚] 越
eg [ɯek̚] [乞]
辅音音节 m [m] 唔 ng [ŋ] 黄 ngh [ŋʔ] 夗
^ 因为语音转变,潮州话韵母有所增减,蓝色者是并未在方案韵母表出现的韵母;括号中之韵母和例字并未在上述方案出现;方括号中之例字有辅音声母,在此只取其韵。
加上方案没有收录的韵母,潮州话韵母共七十五个。
辅音音节共三个,并未在上述方案出现。
[编辑] 声调
潮州话跟其他汉语方言一样,是声调语言。它有八个声调,并有丰富的变调。
调值之数字是指声调轮廓,1为最低,5为最高,拼音中的声调以1至8表示:
声调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调值 33 53 213 2 55 35 11 5
调型 中平 高降 降升 低入 高平 高升 低平 高入
例子(文读音) 分 粉 训 忽 云 混 份 佛
拼音 hung1 hung2 hung3 hug4 hung5 hung6 hung7 hug8
[编辑] 变调
两个字(或字词)连读时,前面的字要变调,后面的字不变调,而此变调的规律是固定的。如果两个以上的字连读,则只有最后的字不变调,情况如下:
前字声调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前字声调数字 1 2 3 4 5 6 7 8
后字声调数字 1 6 2或5 8 7 7 7 4
由此可见,变调的规律就是:
阴平(1)和阳去(7)不变调;
阴入(4)和阳入(8)互换;
阴去(3)变成阴上(2)或阳平(5);
阴上变成阳上(6);
而阳平和阳上都变成阳去。
[编辑] 文白异读
潮州话有丰富的文白异读,几乎可以各成系统,如“非”、“敷”、“奉”母字,其辅音文读为[h],白读为[p]或[pʰ];“知”、“彻”、“澄”母字,文读为[ts]、[tsʰ],白读为[t]、[tʰ]等等。
[编辑] 文法
潮州话文法与南方汉语方言相若,尤其是客家话和粤语。潮州话语句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主,有时配合小词就可变为主宾谓结构。
[编辑] 词法
[编辑] 代词
[编辑] 人称代词
潮州话的人称代词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没有格之分,例如“我”[ua2]是第一人称,伊人[i1 naŋ5]指第三人称“他们”等。闽南语系正如一些北方方言,“我们”一词分为包括性和排除性。如果听话者都包括在内,就要使用包括性代词“俺”[naŋ],否则就用“阮”[ŋ]。其他如粤语和客家话的南方方言并没有如此区别。
单数 众数
第一人称 我 ua2 我 包括性 俺 naŋ2 咱们
排除性 阮 ŋ2 或uŋ2 我们
第二人称 汝 lɯ2 你 恁 niŋ2 你们
第三人称 伊 i1 他/她/它/它 伊人 i1 naŋ5 他们/她们/它们/它们
[编辑] 所有格代词
潮州话不区分所有格代词和所有格形容词。一般规则是人称代词加上“个”,便组成所有格代词或形容词,概说如下:
单数 众数
第一人称 我个 ua2 kai7 我的 包括性 俺个 naŋ2 kai7 咱们的
排除性 阮个 ŋ2 kai7 我们的
第二人称 汝个 lɯ2 kai7 你的 恁个 niŋ2 kai7 你们的
第三人称 伊个 i1 kai7 他的/她的/它的/它的 伊人个 i1 naŋ5 kai7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它们的
例句:本书是我个[puŋ2 tsɯ1 si6 ua2 kai7]:这本书是我的。
不过,有时“个”字也可以略去,例如当代词后面是量词,例如:
我条裙[ua2 tiou5 kuŋ5](我的裙)
补充:第二人称还有一个词,但我不知是哪个字,读音是“nia” 例如:nia奴=恁仔=你的儿子
[编辑] 指示代词
潮州话的指示代词分为指近和指远,概说如下:
指近 指远
一般 单数 之个 [tsi2 kai7] 之个 许个 [hɤ2 kai7] 那个
众数 之撮 [tsi2 tsʰoʔ4] 这些 许撮 [hɤ2 tsʰoʔ4] 那些
空间 之块 [tsi2 ko3] 这里 许块 [hɤ2 ko3] 那里
之内 [tsi2 lai6] 这里面 许内 [hɤ2 lai6] 那里面
这口 [tsi2 kʰao7] 之外面 许口 [hɤ2 kʰao7] 那外面
时间 之阵/当 [tsi2 tsuŋ5 / tɤŋ3] 现在;最近 许阵/当 [hɤ2 tsuŋ5 / tɤŋ3] 之后
状语 这生 [tse2 sẽ1]阿 像这样 向生 [hia2 sẽ1] 像那样
程度 酱 [tsĩẽ3] 这么 向 [hĩẽ3] 那么
类型 者个 [tsia2 kai7] 这种 向个 [hia2 kai7] 那种
[编辑] 疑问代词
谁 (底)珍 [ti tieŋ]
底人 [ti naŋ]
什么 乜个 [miʔ kai]
底个 [ti kai]
什么(种类的)+ 名词 乜 + 名词 [miʔ]
哪个 底 + 数词 + 量词 + (名词)[ti]
哪里 底块 [ti ko]
何时 珍时 [tieŋ si]
怎样 做法 做呢 [tso ni]
状态 在些(样) [tsai sẽ ĩẽ]
乜些样 [miʔ sẽ ĩẽ]
什乜样 [si miʔ ĩẽ]
多少(可数) 几 + 量词 + 名词 [kui]
若多 + (量词) + (名词)[dzieʔ tsoi]
多少(不可数) 若多 [dzieʔ tsoi]
为什么 做呢 [tso ni]
[编辑] 数词
序数词语跟白话文的差不多。
发音 大写 小写 数值 备注
liŋ5 零 〇 0 〇是零的俗写,但是“零”比较常用,尤其在学校教育。
也称为“空”[kang3]
tsek8 壹 一 1 也称为蜀[tsek8](本字)
也称为弌(旧称)
当数字的十位数是二或以上,称为[ik4],例如二十一[dzi6 tsap8 ik4]
用在月份的日期,例如一号[ik4 ho7]
作为普通数字,例如第一[tõĩ6 ik4]
例如用在电话号码时,称为么[iou1]
no6 两 二 2 也称为弍(旧称)
也称为贰
当数字的十位数是二或以上,称为 [dzi6],例如三十二[sã1 tsap8 dzi6]
用在月份的日期,例如二号[dzi6 ho7]
作为普通数字,例如第二[tõĩ6 dzi6]
sã1 叁 三 3 也称为弎(旧称)
也称为参[sã1]
si3 肆 四 4
ŋou6 伍 五 5
lak8 陆 六 6
tsʰik4 柒 七 7
poiʔ4 捌 八 8
kao2 玖 九 9
tsap8 拾 十 10 有些人写成“什”,但是一些人不接受,因为此字可以改成“伍”字
数字如作序数,其前面加上“第” [tõĩ6]。
[编辑] 句法
[编辑] 动词短语
[编辑] 语态
潮州话的被动语态中,施事者短语“给某人”必须讲明,并以“乞” [kʰoiʔ4](一些人会读成 [kʰɤʔ]或[kʰiɤʔ])或“分” [puŋ1]作开端,即使这“某人”可能是不存在或不知是谁人,例如:
伊分人宰掉[i1 puŋ1 naŋ5 tʰai5 tiau7]
白话文:他/她被宰掉。
按照白话文,我们可以单用施事者介绍词“被”或者“给”,而不提及施事者;但在潮州话,下面这句在文法上是错的:
个杯分敲掉[kai5 pue1 puŋ1 kʰa1 tiau7]
白话文:杯子给打破了。
应该说成:
个杯分人敲掉[kai5 pue1 puŋ1 naŋ5 kʰa1 tiau7]
白话文:杯子给人打破了。
虽然不知谁人打破了杯子。
补充:不是所有潮汕地区都说“分人”的,比如我们揭阳是读“客人”。例如:个杯客人敲掉。 潮汕个地区的潮汕话语法基本相同,但用词千差万别。比如“睡觉”一词,即使邻县,读法亦各不相同。
施事者短语“分人”[puŋ1 naŋ5]永远都紧随主语,并非句子之末,也不像一些如德语和荷兰语的欧洲语言,在助动词和过去分词之间。
[编辑] 比较句
[编辑] 两个或以上名词
潮州话的比较句结构是“X + 形容词 + 过[kue3] + Y”,被认为源自中古汉语的“X + 形容词 + 于 + Y”结构:
伊雅过你。[i1 ŋia2 kue3 lɤ2]
白话文:他/她比你漂亮。
粤语使用同样的结构:
佢靓过你。[kʰœy5 leŋ3 kʷɔ3 nei5]
白话文:她/他比你漂亮。
然而,由于普通话影响力愈来愈大,其结构“X比Y + 形容词”影响潮州话。于是,以上的例句可以变成:
伊比汝雅。[i1 pi2 lɤ2 ŋia2]
白话文:他/她比你漂亮。
[编辑] 只有一个名词
包含“过”或“比”的结构,都需要两个或更多的名词以作比较。如果只提及一个名词,就会组成残缺的句子:
伊雅过(?)。
在此情况,需要使用“夭”,或者“愈”的结构:
伊夭雅。[i1 iou6 ŋia2]
伊愈雅。[i1 zu6 ŋia2]
普通话和粤语的情况都一样。只提及一个用来比较的名词时,需要转用另一种句式。潮州话和普通话都使用前修饰语(形容词前),而粤语则使用后修饰语(形容词后):
普通话:她比较漂亮
粤语:佢靓啲[kʰœy5 leŋ3 ti1]
潮州话中,有两个字本身有比较的意思,就是“赢”[ĩã5]和“输”[su1]。它们可以独立使用,或者加上“过”字:
这领裙输(过)许领。[tsi2 nĩã2 kuŋ5 su1 kue3 hɤ2 nĩã2]
白话文:这条裙子不够那条好。
我内个电脑赢伊个好多。[ua2 lai6 kai7 tieŋ6 nao2 ĩã5 i1 kai7 hoʔ2 tsoi7]
白话文:我(家里)那部电脑比这部好很多。
如果表示更大的程度差别,可以在句末使用状语“好多”[hoʔ2 tsoi7]。
[编辑] 相等
潮州话中,“平”[pẽ5]或者“平样”[pẽ5 ĩẽ7]用来表达相等的概念:
只本书佮许本平重。[tsi2 puŋ2 tsɯ1 kaʔ4 hɯ2 puŋ2 pẽ5 taŋ6]
白话文:这本书和那本书一样重。
伊两人平平样。[i1 no6 naŋ5 pẽ5 pẽ5 ĩẽ7]
白话文:他们都一样(他们长相一样/他们一样那么好/坏)。
[编辑] 最级
潮州话以副词“上”[siaŋ5]或“上顶”[siaŋ5 teŋ2]表示最级。而且,“上顶”通常带有褒义:
只间物上顶好食。[tsi2 kõĩ1 mueʔ8 siaŋ5 teŋ2 ho2 tsiaʔ8]
白话文:这间(餐厅)(的东西)绝对是最好吃的。
伊人对我上好。[i1 naŋ5 tui3 ua2 siaŋ5 ho2]
白话文:他们对我最好。
[编辑] 词汇
潮州话的词汇与粤语有甚多相似之处,因为两者交流频繁。正如粤语,潮州话有很多单音节的词语,隐约反映出其历史之悠久,因为单音节在中古汉语十分普遍。然而,自现代标准汉语规范化以来,潮州话吸收了很多普通话词汇,多数是多音节的。而且,由于很多潮州人移居东南亚,潮州话加入了不少来自马来语的词汇。
[编辑] 古老词汇
潮州话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词汇,许多用词亦与其他闽南语方言(如台湾话)相同。例如“目”[mak](眼睛;台湾话:目ba̍k)、“灱”[ta](干;台湾话:焦ta)、“囥”[kʰɤŋ](藏;台湾话:囥khǹg)等。
[编辑] 外语词汇
除了马来语,海外地区的潮州话也借用了英语词汇,这些词汇中有部分随华侨回国交流而传回潮汕地区。
马来语:
马打 [mata] mata-mata:警察
巴刹 [pasar] pasar:市场
咕哩 [kuli] kuli:苦力(实为音意兼译之源于英语cooley一字)
嘛哪[mana]mana wu chia?:哪儿有车?
朱律 [tsu luk],雪茄,马来语cherut的借音词。
动角 [dong kak],手杖,借自马来语tongkat.
五脚砌 [ngo ka ki],马来语叫kaki lima,lima是数词“5”,kaki是量词“英尺”。新马城镇临街骑楼下面的人行道,宽度为5英尺,故马来语称之为kaki lima.近代潮汕城镇出现西式街区,也和新马一样在临街骑楼下设人行道,以方便行人遮阳避雨,并借用了马来语的称呼,lima译义为“五”,kaki译音为“脚基”。
多隆 [to long],借用马来语tolong,有两种意思,一是请求帮忙、照顾,一是请求宽恕、开恩。
松芒 [song mong],骄傲、忘乎所以,借自马来语sombong,音稍变
泰语:
角毕 [kak bik],皮箱,借自泰语,角是皮革的意思,毕是箱的意思。
康霜 [k'ang seng],冷冻。康是关禁的意思,借自泰语。潮汕人称冰为霜。这个词是泰国的潮人造出来的,又传入潮汕本土。关进冷冻房里冰过的鱼肉,在潮汕话里叫做康霜鱼、康霜肉。
英语:
目头 [mak tʰau] mark:商标
基罗 [ki lo] kilogramme:公斤
巴仙 [pa sieŋ] percent:百分比
[编辑] 书写
[编辑] 汉字
大部分潮州话的字都可以写成汉字。大部分汉字也可以用潮州话朗读。但如同粤语等语言,按照文本逐字阅读并不符合语言习惯。例如表示口渴,字面读是“口渴”(kao2 guah4)但口语常说“喉干”(ao5 da1)。故当人们用潮州话读这种白话文的时候,按照场合和要求不同,有时逐字标准读出,有时朗读者会习惯上根据潮州话语法、词汇及用语调整字面文句,用潮州话复述出来。
然而,小部分的独特词汇没有标准字,原因有数。潮州话词汇倾向古老,在日常中文比较罕见;有关汉语方言拼写的研究比较少,不如传统中文语文学的其他范畴。而且,一些潮州话独有的字,其实可能并没有字。
例如“有无”的“有”字,“月”下面去掉两横和去掉一横都有一字且意义相反。
[编辑] 罗马字
主条目:潮州话拼音方案
中国大陆的广东省教育部门进行了潮州话罗马化,在1960年推出潮州话拼音方案,以助语言学研究和字典出版。方案以汕头市的潮州话语音为基础,以拉丁字母拼写语音,声调以上标数字显示。另外,基督教传教士也有发明可以拼写潮州话的白话字。
字典http://www.mogh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