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闻美学的内容提要
我们在新闻美学来说,新闻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又是对人们认识的升华,其本身就是美的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物化。反映在新闻上,就应该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有阅读震撼力,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能“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优秀艺术品。而这些仅靠描绘事实和逻辑概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运用各种手法去写新闻的美,让读者从中感受出美感,看着喜欢,读后才会有所思、有所得,才可以说是达到了新闻写作美的要求,把美感引入新闻,其最终的目的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本书为“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书系”之一,系统介绍了新闻美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新闻美学刍议,新闻美学特征,新闻审美范畴,新闻审美形态,新闻审美创造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❷ 什么是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抄,指人袭在审美中能动创造的能力。
审美创造力是人的创造力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包括创造新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法的能力和创造新审美意象、新艺术形象的能力,表现于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概括力、想象力、审美意象创造力等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意象、意境创造力、艺术表现力以及审美评价的分析综合力等方面。
❸ 新闻写作的审美想象有何根本性特征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叫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能否产生的关键,而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
审美想象的特点
审美想象是按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展开的想象,它与科学想象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想象是按理性要求展开的想象,而审美想象则是在情感的推动下展开的.在主体情感的推动下,审美需要借助想象而具体化,最终形成审美意象.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审美主体达到了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审美意象是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观反映,是在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形象.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欲望、感觉、想象、理解等.“在一切心理要素中,惟有想象才是推动审美过程中的美感沿着不断深入的航线进发的实在力量.”事实上,在审美过程中,是审美情感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发生,但审美主体只有在情感的推动下,才会通过想象再现或创造审美意象去感受并理解对象的美,没有审美情感的促使,想象就不能成为审美想象.同时,审美想象因受到主体审美情感的推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可以高度发挥欣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它可以超越时空、自由翱翔.但这种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主体的审美经验作为条件.具有不同主观条件的主体,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所想象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审美想象活动受着审美对象本身的规定和制约,因为任何审美想象的目的,都是为了深切感受和领悟对象的美,因而审美对象的特征,诱导着审美想象的方向和范围.叶朗将想象的特点归纳为自由性和情感性,王旭晓认为想象具有情感性和自由创造性的特点,他们都见到了审美想象在情感的促使下自由驰骋的特点,但审美想象的自由性不是信马由缰的自由,它也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因此,除了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审美想象还具有规律性的特点.
❹ 论述审美创造的两种主要形式
一、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
(一)艺术形象产生于审美意象
艺术的审美创造是形象的回创造。各种艺答术虽然百态千姿,但都离不开艺术形象的创造,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和表现生活的。当然,在不同的艺术样式中,艺术形象有着复杂的表现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过,艺术形象产生的根源,则总是离不开审美意象的诞生。
那么,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郑板桥在谈到画竹的时候,曾讲道: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①
这里,郑板桥非常生动地概括了感性表象、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即:生活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都有其一定形象(包括形状和模样),主体通过自己的感知觉获得关于事物的感性表象(“眼中之竹”);在此基础上,经过主体思维、情感的进一步介入与加工
❺ 文艺的审美构思到审美创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
2、发明创造的能力
3、对作品的美学鉴定能力
4、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
5、具备全面的专业智能
❻ 什么是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就是创造审美产品。写一篇散文,画一幅画,弹一支曲子,都是审专美创造。文属学和艺术都具有审美功能。文学作品往往妙语连珠,读来使人神清气爽。欣赏艺术作品则令人荡气回肠。这都是审美过程,心灵的激荡中体现着个体的审美创造。
此外,走进春光明媚的大自然,体味鸟语花香的世界,欣赏山川河岳,再做一篇游记,便是审美创造了。
❼ 审美再创造的意义是什么
由于鉴赏主体的这种来创造活源动是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所以被称之为审美再创造。其次,接受美学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姚斯从艺术创作、艺术接受和艺术交流三个维度全面阐释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将接受方式分为垂直接受(历史发展角度)与水平接受(同时代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等。此外,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和伊塞尔都强调,迄今为止的文学史仅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而读者的作用却遭到了忽视与遗忘,因此他们提出应当重写文学史,在他们看来,文学史应当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史,是读者接受作品与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的历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姚斯指出,应当从作家、作品和读者“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角度研究文学史,研究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意见的原因,将文学史变成文学效果的历史。
❽ 关于审美意识的创造的例子
“审美意识的创造”?这话好像不太通……是指运用某种审美意识,创造新的事物吗?这个太多了,按照某种特定类型,创作新的艺术品,都算。比如:
1、“中国元素”,运用到周杰伦的《青花瓷》当中,
2、水墨画的特点,制作成水墨动画。
❾ 新闻摄影的美学追求
新闻摄影作为美学总体中的个体,也就形成了新闻摄影美学的自身体系。而新闻摄影美学体系本身相对新闻摄影领域又具有总体性。
美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这是一个不争事实。然而,在新闻摄影领域内对美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颇,有人认为新闻摄影有了美的存在和追求美就是唯美主义。特别是对于在表现方面,美的表现力、艺术表现力等,这些词语更是忌讳。甚至都回避这些用语;还有的认为:新闻摄影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映现,是纪实性的,有美的存在就不是新闻摄影了等等。总之美的概念受到了不公证的待遇。从上述这些观点来看,都是对新闻摄影和美的实质属性理解的问题。
在新闻摄影领域中,对美的存在何以怀疑?这实质上是一个长久的误会。这种误会产生的根源就是:能否认识美的问题被当作能否认识美的普遍性的问题。对在新闻摄影中美的存在认识性的怀疑,实在是由于没有看到人类原始信念的实质,而误以为它直接地就在现实中,它就是现实本身,这种现实包含了摄影表现。大家清楚,美是人对一种事物的评判,评判基准是审美实践积累的原型。因此,美又是感知的,而感知则体现在每个人之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知差异。从而产生了对美的认识上的差异。表现在对摄影图片的评判上,如对一幅图片的评价:有的人认为具有审美价值;则有的人认为缺少审美价值。有的人认为是佳作;则有的人认为是一般。
结论:产生以上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人本身的社会实践所产生的文化意识。缺乏某种文化意识的人,就不可能的审美实践中感知美的深层意义和美的存在。甚至出现评判错乱性,背离了人类追求美的总体性。诚然,文化意识是产生人与人之间审美心里差异性的根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实践的科学。这样就为新闻摄影美学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展开新闻摄影美学的研究。其最终目的,就是缩小新闻摄影者的文化意识差异和审美心里的差异性,提高新闻摄影的审美创造力,推动新闻摄影审美实践的发展。
因此,新闻摄影美学,是研究新闻摄影在实践活动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的学科。
美学作为人类审美实践的科学,而新闻摄影美学又是美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包含了美学研究的规律。由于存在着新闻摄影本身的特殊性与具体性,因而新闻摄影在实践活动中的形成了自身的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这就确定了新闻摄影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在新闻摄影作品中,那震撼人们心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那就是新闻摄影者在新闻摄影实践活动中,审美实践所把握的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像。应当说,那就是新闻摄影与审美实践密切相关的东西。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它就是新闻摄影审美实践的结晶。因此,研究新闻摄影审美实践活动,就必须研究审美要素的基本构成。既: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具体地说,就是研究新闻摄影者本身的审美营造能力及对新闻摄影形式表现的美学原则。新闻摄影美学研究的对象应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主体:新闻摄影审美主体,指新闻摄影者本人;
2、客体:客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新闻摄影所面对的拍摄对象,也是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二是指,受众对象。
3、主客体关系:主要是指,新闻摄影作者与画面主体对象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交流的,相互影响的。
在新闻摄影美学研究对象中,这三个要素的构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和动态系统。因此,运用美学的方法,来研究新闻摄影的审美“三个要素”和谐与统一,对探索深层美的意义和挖掘新闻摄影的审美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所涉及到新闻摄影美学的范围主要有三个方面:1、特点和规律;2、历史和现状;3、和相邻学科的关系。
❿ 如何进行审美创造
观察
总结
提取相似处
打乱相似处
随机抽取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