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要工作不能躺下!林俊德院士生命的最后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2012年5月31日这天7点44分,林俊德院士先后9次请求甚至哀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面对已经极度虚弱的他,家人只好满足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的愿望,林俊德院士重新坐到电脑前开始自己最后的工作,两个小时后虚弱的他不得不回到病床上,半昏迷半清醒之间他反复叮嘱自己的学生和家属,有哪些资料还没有解决、资料整理时的注意事项、密码箱的打开方式等等。5个小时后,林俊德院士完成自己最后一次冲锋。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地下核试验爆炸……林俊德将他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核试验科研,甚至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都要坚持做完最后的工作,嘱咐未完成的科研项目,叮咛项目资料的保密整理。虽然他已经离开了科研界,但他带给中国科研事业的巨大财富是永远都不可估量的。
2. 冲击波仪器来自那个国家
林俊德(一9三吧三月一三-二0一二5月三一)男福建永春爆炸力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研究员一9陆0毕业于浙江机械系一99三晋升少军衔二00一选工程院院士 早 一9三吧三月林俊德于闽南山乡永春县介福乡紫美 村靠助金完一9陆0林俊德浙江机械系毕业配防科委属研究所工作专业机械制造单位派哈尔滨军事工程院进修两 一9陆三5月接受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任务并担任组项研制工作允许间工作条件差按期完参试前全部技术准备考核工作并参加首核试验 铸核盾 一9陆四第颗原弹爆炸一99陆进行核试验参与全部四5核试验 林俊德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组组面西家技术封锁用半间研制第台机功用于第核试验 一9陆四一0月一陆一5罗布泊声春雷蘑菇云腾空起林俊德研制仪器第间准确测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晚任华民共周恩向全世界宣布第颗原弹爆炸功 一9陆漆陆月一漆吧第颗氢弹爆炸功林俊德带领收组爆附近步行几十公圆满完核试验爆炸数据采集任务 一9陆9冬进行首核试验林俊德战场气层转尽快掌握核试验爆炸应力波测量核试验工程设计技术战友山深处平洞试验戈壁滩竖井试验先建立一0余种测量系统核试验安全论证工程设计提供重要数据 一99陆漆月二9功进行核试验胜利实现既定目标 连克难关 一9吧漆林俊德冲击波测量技术功应用规兵验 武器试验带领项目组发展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际面积立靶自检测难题研制设备系统已装备于试验靶场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 二0纪90代启核试验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全面收集析全球震数据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震核查技术拓展参与际禁核试核查赢重要发言权 二00一选院士主担纲某重防科研实验装备研制任务各种案歧情况带领攻关组连续攻克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终取关键技术重突破研制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系列重要装备 病逝世 二0一二5月四解放军总医院检查结证实林俊德罹患胆管癌晚期拒绝接受手术 二0一二5月二陆病情突恶化林俊德送入重症监护室醒悉命留给自间能计数坚决要求搬工作重症监护室转普通病房 二0一二5月二9转普通病房林俊德现完全肠梗阻肚充满胀气腹水率每钟达一三0医建议做肠梗阻手术林俊德再拒绝 二0一二5月三0午坐病床工作 病重坚持工作 林俊德要求办公桌搬进病房 二0一二5月三一午林俊德已极度虚弱胀气腹水使膈肌抬导致呼吸困难林俊德先9向家医护员提要床工作病危林俊德众搀抬向数步外办公桌二已近昏迷林俊德抬病床 二0一二5月三一二0一5林俊德离
3. 林俊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
我国爆炸力学与核实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有个“3不原则”: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点缀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2001年,某技术学院想聘请他担负客座教授,许诺年薪20万元,提供1栋别墅,1年只去1次就能够。他立即拒绝:“我既不熟习你们的教学工作,又不从事你们的研究领域,这个忙我帮不上。”1番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出1位老专家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在众人眼里,林俊德是学富5车的泰斗和德高望重的专家。但是,他从不以“全能教授”自居,不以“万能专家”自诩,而是在各种诱惑眼前不分心、不走神,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熟习的工作,心无旁骛开辟自己的专业领地。正由于如此,他得以攀登上事业的高峰,创造出让业内人士惊叹、让众人敬佩的事迹。
4. 林俊德院士逝世9周年了,他为我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他为我国的核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的核事业领域里面提起李俊的院士的名号,我想是无人不知的。但是像这样一个有着丰功伟绩的院士,在事业的几十年之内一直都隐姓埋名,默默的为这个事业奋斗着。由于其工作的特殊原因,他不能告被曝光,所以说一直在一个偏僻的地方,默默的为这项事业努力着。
他这一生为我国核事业都在不停的奋斗着,可以说他将他的一生真正的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国家。在生命的最后十小时里,他仍然在坚持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工作着。他说自己还有工作没有完成,如果不完成这些工作的话,也无法安心躺下。于是他坚持着完成了这些工作,之后对身边的人说,我终于可以安心躺下了。看到他生命中的后的十小时里仍在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所坚持着,真的是让人非常的动容。
5. 请问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林俊德将军扎根戈壁荒漠坚守了52年将军院士
他是一位将军,更是一位传奇院士,一辈子隐姓埋名52年坚守在罗布泊,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他活了75年都默默无闻,但最近,一张他离世几小时前与死神赛跑的照片,在网络上传开了。他感动了整个中国!
藏身大漠为国铸“核盾”
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因为家中一贫如洗,刚上完小学就辍学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林俊德靠着政府的资助,上完了初中,又上了高中。1955年,17岁的林俊德硬是打着赤脚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
林俊德曾说,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而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到生命最后,他都和国家命运绑得很紧。
196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所领导向林俊德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他激动不已,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把一生献给这一伟大事业。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林俊德,从未见过冲击波机测仪器长什么样。当时,既没设备,更没技术,他们就根据当时美国、苏联少数解密核试验资料和公开刊物的常规武器试验测量文章埋头研究。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鲜为人知的是,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林俊德。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的数据……就在这时,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所长程开甲带着26岁的林俊德匆匆赶到:“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当量为2万吨。”张爱萍激动地拍了拍林俊德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
1966年,我国为首次氢弹空投爆炸做最后的准备。高空冲击波测量难度更大。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为了创造低温环境,林俊德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3000米,在零下20摄氏度的山顶呆了一宿。林俊德新研制的高空压力自记仪测试系统,为我国首次氢弹试验飞机投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几年,林俊德和他的团队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喝着孔雀河里那令人肚子发胀的水,睡着冬天寒冷夏天苦热的地窨子……林俊德和战友们坚守大漠,默默攻关,研制出一系列装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实验。从1964年到1996年,32年来,这是中国第45次核试验,也是林俊德参加的最后一次核试验。
他的人品如激光一样笔直明亮
“他就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能量集中,单色性好。”“他能52年坚守岗位,取得那么多重大科研成就,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这是林俊德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林俊德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他这样总结成功:抓住机遇,然后发狂地工作。即使年纪上了七十,在他的日程表里,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在林俊德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他说自己搞核试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实。他研究爆炸力学,一辈子都和炸药打交道。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炸药近一点。
林俊德平时说话硬,讲原则,常常一句话能把人撅一个跟头,这是很多人领教过的。他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他只要材料,不要见人。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可他的学生们说,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他戴了15年的手表,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就用透明胶粘上。去世后,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都潸然泪下,除了军装,老师竟没有几件像样的便装,两件毛衣都还打着补丁。
另外,从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那天起,林俊德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他的临终清单:1.计算机、保密柜清理;2.**技术(国家机密)3.家人留言4.(空)5.马兰物品清理(宿舍、办公室)。可死神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了,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他分秒都在与死神赛跑,亲朋好友来看他,他却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的问我老伴儿吧。”他就这样一直拼尽最后一丝气力。
生命的最后10小时
林俊德是在2012年5月4日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的,从确诊到死亡的27天时间里,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
因为在他的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他们快要答辩了,不能耽误孩子们毕业”。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切都要快,要尽快。
5月31日,林俊德病情再度恶化,生命进入倒计时。他9次请求甚至哀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在家人法人帮助下,他才终于又坐在了电脑前。上午10点,已经工作了2个多小时的他,颤抖地对女儿说:“C盘我做完了。”
他的手开始颤得握不住鼠标,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他几次问女儿:“我的眼镜在哪儿?”女儿说:“眼镜戴着呢。”这时候,很多人痛哭起来,因为怕他听到,使劲捂着嘴巴。最后,还是他的老伴儿说了一句:“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他则回答:“坐着休息。”
而他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再一次掩面啜泣。“坐着比躺着好啊,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两个小时后,他累得再也支撑不住了。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林俊德回到了病床。几个小时后,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林俊德,这位让罗布泊发出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宁可牺牲生命,绝不拖欠使命。生命最后时刻,林俊德从罗布泊的荒原戈壁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完成了一名战士最后的冲锋。
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核试验,他的老伴儿黄建琴也参与了其中的9次。夫妻两人藏身荒漠半个世纪,他们从不属于家庭、不属于彼此,只属于民族和国家。在妻子黄建琴心中,两人虽然相伴45年,但只有林俊德去世前住院那一阵子,才是他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就在林俊德终于卸下担子,闭上双眼的那一刻,黄建琴才轻轻地对着他说:“老林,你终于属于我了……”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这是《马兰谣》里的歌词,马兰,是在荒漠中也能顽强生长的小花。马兰,也是中国保密的核工业基地(一个地图上搜不到的地方)。对于林俊德院士来说,马兰是他永远的“家”,临终前,他用虚弱的话语再三叮嘱:“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6. “两弹一星”开拓者林俊德逝世9周年,生前有过哪些成就
用将近1年的时间研发出了研制出了第一台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样机,他们就是使用这个样机成功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在之后的几年里林俊德把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验。他带领项目组发展了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并在我国已经在部分部门开始实施。20纪90年代,启动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全面收集分析全球地震数据,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仍然在处理着实验的数据。
7. 林俊德是我国的优秀核物理专家吗
林俊德(1938年3月13日-2012年5月31日)男,福建永春人,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93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早年生活
1938年3月,林俊德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介福乡紫美 村,靠助学金上完中学和大学。1960年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研究所工作专业是机械制造,单位派他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两年。
1963年5月,接受了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任务并担任组长。这项研制工作只允许有一年多的时间,工作条件差,但按期完成了参试前的全部的技术准备和考核工作,并参加了首次核试验。
为国铸核盾
从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中国进行的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参与了中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林俊德是“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他们用了半年时间研制出了第一台样机,一年后成功用于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春雷,蘑菇云腾空而起。林俊德研制的仪器,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当天晚上,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
1969年冬,中国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的战场从大气层转到了地下,为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爆炸应力波测量和核试验工程设计技术,他和战友从大山深处的平洞试验到戈壁滩上的竖井试验,先后建立了10余种测量系统,为中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胜利实现了既定目标。
连克难关
1987年,林俊德把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验。
武器试验中,他带领项目组发展了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研制的设备系统已装备于中国多个试验靶场和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
20纪90年代,启动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全面收集分析全球地震数据,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为中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2001年当选院士后,他主动担纲某重大国防科研实验装备的研制任务,在各种方案分歧很大的情况下,他带领攻关小组连续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最终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制了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系列重要装备。
因病逝世
2012年5月4日,解放军总医院的检查结果证实林俊德罹患胆管癌晚期,但是他拒绝接受手术。
2012年5月26日,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醒来后,得悉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只能以日来计数后,他坚决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
2012年5月29日,转回普通病房的林俊德出现完全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心率每分钟达130次。医生建议做肠梗阻手术,林俊德再一次拒绝了。
2012年5月30日下午,感到坐在病床上无法工作的
病重坚持工作
林俊德,要求把办公桌搬进病房。
2012年5月31日上午,林俊德已极度虚弱,胀气和腹水使膈肌上抬,导致呼吸困难,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2小时后,已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
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林俊德离开人世。
8. 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林俊德,在生前究竟有多敬业
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林俊德,在生前究竟有多敬业?我国著名专家林俊德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在自己的领域创造了非常多科学技术奇迹,带领着中国科学取得了全面发展,他非常敬业,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朋友们参考:
通过上面这些分析,朋友们就可以看出林俊德是一位,非常敬业的人。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忙碌工作,而且他一直在为中国科学事业,做着自身不懈努力。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工作,这种敬业精神真是我们的楷模,应该向这位科学家学习。我们也要通过自身努力建设我们伟大祖国。
9. 林俊德院士逝世前的最后时刻他都做了什么
林俊德院士逝世前的最后一天:
7时44分,林俊德院士要求起来工作,家属劝他多休息,说戴着氧气面罩给氧行动不便,他同意。
8时3分,下胃管。医生通知要换血,否则上午这一关难过,但家属遵照他的意愿,放弃换血。
8时52分,医生嘱咐不能让林院士睡着,为了不让他睡着,老伴和妹妹在他耳旁不停地跟他说话。
9时17分,护士问是否需要点水,他点头应答。
9时26分,他突然说:我要工作。护士跟他商量说一会儿让他工作,他点头答应,但说话比较吃力。
9时30分,他再次要求工作,护士说等他休息一阵、身体好一点再工作。他说:“我等不了了,(你们)太理论化了。”女儿问他:“爸,肚子难受吗?”他摇头,说:“不,我要工作。”随后反复要求工作,要求直接工作。女儿说:“你要弄什么?我帮你弄。”他说:“不行,我自己来,我要工作。”并询问护士现在几点。看着女儿流泪,他望了一会儿,对她说:“大家要高兴。”他戴着氧气面罩的声音有些闷,但很坚定。
9时40分,他继续说:“我要工作。”女儿说:“好,我把笔记本支上。”他说:“行。”
他要求坐起来,女儿反对他坐起来,但他坚持要坐起来,并大声地说:“可以!”大家跟他商量坐在床上是否可以,他反对,说要下来,坐到工作台上。医生来问他是否要坐起来,他大声回答:“是!”医生建议他不要下床,他坚决要下来在工作台上,说:“效率高!”态度很坚决,大家只好准备让他下床工作。
9时54分,他说:“尽快让我起来工作!”
9时55分,学生、同事和护士一同把他扶到桌旁。他说:“在工作区工作效率高。”别人问他坐着能行吗?他很坚决地回答:“没问题。”在场的医生、护士、家人和学生、同事多次劝他休息都被拒绝,他说:“不要强迫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你们不要打扰我,让我专心干点工作。”大家多次劝他上床休息,都被拒绝。他说:“我的习惯,你们都知道的,我可以。”
10时30分,在多人劝阻下,他暂时停下了工作,但只愿坐在椅子上休息,不愿上床,说:“坐着休息,上去就下不来了。”随后他继续工作。
10时45分,大家再次劝他躺下来休息,但他只愿坐着休息,休息几分钟便又开始工作。
10时54分,他向学生交代电脑中的资料,要求资料从电脑中找,已经按ABC的顺序排好序。
11时09分,在众人劝说下,他依依不舍地离开工作台和笔记本,躺在了床上。
11时35分,亲属、战友、学生一直陪在他身边。
12时15分,基地领导来病房看望,对他说:“林院士,大家都向您学习,感谢您!感谢您!”“院士,爆炸力学这个您开辟的事业,我们继续发扬光大!”大家都深深地看着他,约2分钟。
12时28分,他说想睡觉。
12时30分,他向女儿强调自己工作上的文件夹名及排序,强调顺序规范。
12时46分,他对女儿和儿子说:“照顾好你妈,一切简单。”儿子说:“您跟我说的话我都记着,您放心,我们一定照顾好妈妈!”
14时09分,林俊德院士陷入昏迷。老伴一直紧紧握着他的手,贴在耳边说:“老林啊老林,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40多年了,你把家当旅馆,一心扑在工作上,你现在终于属于我了……”这期间,他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反复念叨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整理时要注意保密……
19时20分,学生从外地匆匆赶到医院。老伴伏在林俊德的耳边说:老林,钟博士来了。林俊德的手指动了一下。钟博士拿过林俊德的手贴在脸上说,“林总,你就像父亲一样摸摸我的头吧。”
最后,20时15分,心电图成直线,林俊德平静地离开了。
林俊德院士的生平
1955年,17岁的林俊德从福建永春大山中走出,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1958年,还是大三学生的林俊德和同学张文斌被安排攻克研制液压马达的难题。没有见过液压马达的两人,凭借一张苏联液压马达示意图,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研究,在3周后成功制作出了一台液压马达。
1960年9月,林俊德从大学一毕业,就被挑选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1963年,刚从哈军工进修回来的林俊德接到组织通知,他被任命为“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
在核试验基地,林俊德带领小组一起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没有实验设备,没有技术材料,在这样的困苦环境下,林俊德采用钟表的齿轮、发条驱动作动力,设计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他用简单的方法、创新的思维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样的自记仪在我国历次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俊德对压力自记仪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几近苛刻。林俊德的学生说,为拿到第一手资料,他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凡是重要实验,他都亲临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林俊德用确凿的数据,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林俊德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工程院-林俊德院士的最后4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