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任何人类创造的文化

任何人类创造的文化

发布时间:2021-06-17 08:12:10

⑴ "文化"一词的具体概念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义:文化的定义很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曾作过统计: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
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

⑵ 文化的起源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 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 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 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两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但基本形成了以下的共识: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的“植立之兽”(《思问录·外篇》)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不断提高和完善。由此可见,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类文化界说。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本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文化”,也属狭义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①,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综上所述,现代人们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事物上时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是就“狭义文化”而言的。除了上述所说的含义外,当代中国社会在使用“文化”概念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如华夏文化、吴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众所周知,北京的胡同记下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涵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气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风情展览馆,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故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含义,当然应同于“华夏文化”诸例。

⑶ 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

论精神文化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 研究员 李喜先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经过长期的演变,其涵义有了很大的拓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中,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界说虽不下200种之多,但抽出共同点,大体上还是趋于一致的。
文化系统是由人类创造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并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是最有活力的要素,尤如系统中的“软件”一样,它可以“外化”为制度和器物,“内化”为价值规范。在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特别是价值规范,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核心的作用。价值观念是存在于人们内心中评价行为和事物所作出的判断,而行为规范则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
在精神文化中,先进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整合和导向的作用,而滞后的部分则总是社会发展的桎梏,在社会变迁中住住呈现出文化堕距现象,并发挥着负功能。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总是在互动中发展着,并正在朝着相互交叉和融合的方向演进,以致融为一体,形成崭新的科学人文文化。只有精神文化的创新、融合和扩散,才能实现人类完美的理性化和人性化,才能真正代表人类社会进入高等文明的方向。

-、科学文化

在文化系统中,科学是最精致、最成熟的结晶,其中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总称为科学文化。科学文化是在认识自然的精神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而且也是愈益重要的高尚文化。
1、科学知识的文化属性
科学研究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或精神“生产”,其产品是精神产品,即科学知识。科学从本质上认识自然,并以概念、定理、理论和学科等抽象形式来揭示自然规律,从而显现出精神文化的本性。爱因斯坦也强调,科学是“高尚的文化成就”。科学知识则是科学文化的基础。离开了科学知识,科学文化就无从谈起。
人类在认识自然界中获得了系统的科学知识,这是确立正确的自然观、宇宙观、世界观和科学观的坚实基础,由此,才能正确地认识人类自己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在古代(上古时期,即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5世纪;中古时期,大约从5至15世纪)科学时期,几个文明古国已在经验科学乃至理论科学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尤其是以希腊科学为代表的理论科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美学、力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气象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构成的庞大知识系统,进行了第一次科学的大综合;而在中古时期,欧洲科学发展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正是有了古代科学知识,人类才抛弃了兽性、摆脱了愚昧状态,开始认识自然界,从而建立起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世界观和古代的科学文化。在近代(约从l5至19世纪)科学时期,科学得到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这时,科学极有力地打击了宗教神学观念,并引起了一场反对宗教神学的革命。首先,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就是写给神学的挑战书,也是科学采用了实验、观测和数学方法而取得独立的宣言书。后来,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进行了第二次科学的大综合,从而形成了机械论的自然观、世界观和近代科学文化。在现代(19世纪末——)科学时期,尤其在20世纪里,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形成了四大基础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对自然系统的描述,建立了五类基本模型。宇宙演化的大爆炸模型、深层物质结构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这样,现代科学加速地发展成为一个层次纷繁、纵横交叉、极端复杂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了有机的、系统的整体自然观、宇宙观、世界观和现代科学文化。
科学知识具有文化属性的显著特点还在于:科学知识不受地域、国家、民族、阶级的局限,能被全人类普遍地接受、使用,成为人类最直接、最重要的共同“语言”,从而具有基础性。因此,科学知识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文化功能,成为构筑人类现代文明的载体。
科学知识又是建立科学观(对科学形成基本的、总的观点)的可靠基础。在科学的幼年时期,科学知识贫乏而粗浅,因而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科学观。在近现代科学时期,已形成了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可以从多视角、多维度对科学进行反思,或称之为科学的“自我认识”,从而才可能对科学形成基本的、比较正确的观点,即比较完整的科学观。这种观点应是理论化、系统化的高度抽象,是认识的“升华”。随着科学知识的进化,与之相伴的科学观也将发生着变化。
2、科学思维方式的文化特征
科学知识虽然是构成科学文化的基础,但科学知识还不能等同于科学文化。在科学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科学思维方式则是其重要的特征。为要求真和不断地扩大正确无误的知识,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思维方式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共主要特征是理性思维,包括逻辑思维、数学思维、概念思维、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1)逻辑思维既是对事物间普遍的必然联系的思维复现,又是思维用以把握和揭示这种联系的方式,而且与数学思维相结合构成了科学思维的基本方式。逻辑思维的工具是逻辑,而现代逻辑(即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已发展到更高的抽象性、精密性、形式化和理论化水平。现代逻辑首先把数学方法引入逻辑,从而形成了形式化,包括符号化和形式系统:前者就是运用人工语言,用符号标示概念、构成命题、使命题间推理成为公式的推导等;后者则是用人工语言构造的公理化系统。现代逻辑使科学思维达到精密性,产生了更大的逻辑力量。
(2)数学思维是从形和量来认识事物和事物间逻辑联系的科学思维方式。数学是科学思维的工具,数学思维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科学认识的发展。数学是定量地刻划自然界的逻辑即规律性的工具,而发现这种规律性的原理存在于数学思维之中,因而数学思维就成为科学发现的原理,并使科学知识更具可靠性。数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使数学思维具有逻辑的本质,使逻辑思维具有数学形式。
(3)概念思维是通过形成新概念、改变旧概念进行认识活动的方式。概念思维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和科学发现的力量。概念思维与数学结合以保证科学思维的精密性,以区别于哲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概念思维具有抽象性,因而导致科学发现的力量、自由创造、推动科学认识的进步。
(4)系统思维是在现代科学中形成的主要思维方式,主要是在现代系统概念、系统科学和系统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崭新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成为当代最普遍的思维方式,以至进入一切科学领域,渗透到日常思维、大众媒体中成为最时髦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蕴含着运用逻辑思维,并把逻辑思维作为系统思维的一种特殊情形加以运用,这就尤加牛顿力学之于相对论。当系统元素间动态相互作用微弱,以至可忽略不计时,逻辑思维似乎就成为系统思维的一种极端情形,这时系统思维即可归结为逻辑思维。
(5)创造性思维主要在于修正旧概念、发展新概念。概念的产生要经过发生、形成和制定阶段,而其中发生和形成这.两个阶段的思维既有逻辑又有非逻辑两方面,后者则是创造性思维,在实际认识中从属于概念思维,并只在概念发生和形成这两个阶段中起主导作用。在制定阶段,要含数学和实验操作因素,以保证创造性思维的确定性和科学性。但与制定阶段相比,发生和形成这两个阶段才是真正创造新概念的过程,主要是运用直觉、灵感和非语言思维来实现。
要深入地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必须借助理性思维的力量,充分地发挥人类特有的理论思维的能力。恩格斯一再强调:“一个民族想要站上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与科学思维方式存在着本质区别的还有两种思维方式,即思辨的、先验的思维方式和直观的、经验的思维方式。一般她,在思维中并不排斥合理的感性经验和思辨,但作为古代占主导地位的经验的、直观的思维方式已越来越与科学思维方式相背了,而思辨的、先验的思维方式用主观臆想、虚构代替客观事实来构筑科学大厦则更荒谬了,因而都应摒弃。
3、科学精神的文化价值
在科学发展的漫长时期里,形成了嵌在人类大社会中的一个科学社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气质。这个科学社会是人类的特殊社区,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坡兰依(M.Planyi)首先称之为“科学共同体”。美国社会学家默顿(Merton,R.K)进一步建立了科学共同体社会学,并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精神气质概括为四种道德规范:普遍主义,即科学的国际性、非个人性,深信科学真理的普遍性,而且只有民主文化才能容纳科学的普遍性;公有主义,强调真实的科学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要公布出来,进行交流,使之属于科学共同体;不谋利精神,强调求知,首先发扬为人类造福的利他主义,而不是为了谋物质利益;有条件的(有组织的)怀疑精神(organized skepticism),强调应有分析地、而不盲目地接受任何东西,坚持学贵有疑的精神。这些精神气质不仅在科学社会中,而且也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普遍发扬光大,并产生着更大的精神文化价值。
科学精神气质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科学精神更具有广泛的涵义,概念更精深,更具有文化价值。它主要包含求实精神、置疑精神、自由探讨精神、创新精神、谦虚精神、无偏见精神、不诉诸权威精神,以及真诚合作精神等。因此,可以说,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应通过教育、教化和弘扬遍及整个人类社会。

二、人文文化
1、人文文化的形成
科学文化是在人类面向外界、面向自然界的认识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而人文文化则是人类在认识自我、发展自身的价值、求得精神的自由、追求人类自我的发展、寻求人类的和谐和内心美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宗教、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哲学和价值观念等要素。它主要是关注社会人群、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
同样地,人文文化的形成、演变虽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但其核心观念是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近代人文文化是在近代文化时期形成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即14-17世纪,人文精神首先发源于意大利,后遍及整个欧洲,并向美洲以至全球传播。恩格斯评价。“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人文主义是新的世界观,它变革人类的精神生活,净化、升华人类的精神境界。
2、人文文化的价值
按现代的观点,凡客体的属性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就具有价值。人文文化的属性能满足人类的多种需要,包括能推动社会进步,引导社会走向文明,使人类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最具有伟大的精神价值。要使人类社会进步,尤其要达到高等文明的理想社会,不能光靠科学文化,而必须要有人文文化,必须以人的价值为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最高的价值标准必须是以人为中心,离开了人,无所谓价值标准,也谈不到价值取向。
人文文化强调,求“真”要受到至善至美的约束。只有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才能达到人类理想的境地。

三、精神文化功能
凡系统部具有功能,并往往具有多种功能。系统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称为系统的性能,它是功能的基础。系统性能有多样性,每种性能都可用来发挥出相应的功能。精神文化系统具有多种特性,因而也能发挥出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出正、负功能。
1、滞后的精神文化发挥着负功能
先进的精神文化对整个-社会起着整合和导向的作用,而滞后的精神文化在社会变迁中会引起一种文化堕距现象,它总是社会发展的桎梏,发挥着负功能。
欧洲中世纪,即5-15世纪,在史书上习惯称为欧洲的“黑暗时代”。在这长达1000年的漫长黑夜里,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结合,导致了政教合一。基督教神学被定为最高和最后的真理,其它科学、哲学都充当了它的婢女或工具,为它服务,一切不合教义的思想都被禁止,反对教会权威,便成为“异端”。在与落后的、反动的精神文化作斗争的过程中,许多科学家、法学家被监禁和惨遭杀害,如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塞尔维特在日内瓦被处以火刑,而且活活地烧了两个钟头。这样的环境禁锢了欧洲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神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致使欧洲长期处于衰落状态。
在中国,封建制度(包括领主制和地主制)始于公元前11世纪,一直延续至20世纪,长达3000多年之久。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进入封建制最早,持续时间很长,结束时间大约比欧洲晚几百年。在古代,中国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由于长期存在着封建文化,致使在近代文明时期就走向衰落。特别是,在精神文化中,封建文化具有独特的功能。自秦汉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之后,形成了特殊的封建文化,其中儒学文化在封建文化中具有中心地位。特别是,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来,儒学就上升为官方正统哲学,以至演变为具有保守性的国家意识形态。以“仁”学为中心的社会伦理文化,必然贬抑和排斥探讨自然奥秘的哲学学派,如道家、墨家等,导致缺乏理性自然观这种科学精神的精髓,形成了依附于封建社会结构的极端实用型科学体系,以至直接为皇朝服务,而不能开拓无限的自由思考空间,不能导致普遍的科学理论。这也是中国古代科学不甚发达、近代科学不能在中华大地上产生的认识根源。其实质,在深层次上就是文化根源。长期的封建文化内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就引导到“内圣外王”、“学而优则仕”的方向,鼓励潜心于研习“君臣之礼、善恶之道”。这种封建文化是导致全面思想僵化、麻木不仁的专制文化,是窒息人类智慧的精神枷锁。这种专制文化致使中国长期地停滞在封建制的“静态”之中,使得在近代文明过程中三次失时:其一,伴随宋代的“文艺复兴”出现近代化第一次萌动,后因“靖康之难”而中断;其二,在明中叶以后,发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因在“甲申鼎革”的打击下而夭折;共三,在清中叶,随着西方科学入传,出现了一场有限的科学革命,又因“虎门硝烟”而告终。由于封建文化在社会系统中起着“序参量”或“慢变量”(对一个系统起支配作用的控制参量)的作用,根深蒂固,导致中国社会长期的、全面的落后,以至在封建制的基础上又沦为半殖民地。这样,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100多年的凌辱,广大民众坠入苦海。
20世纪以来,许多志士仁人在中国风云激荡的波涡中,敦请“赛先生”和“德先生”来华参加救国大业,但十分艰难。这种状态映射到精神文化中,则表现为对科学与民主为伍的内在机制缺乏认识。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但未完全达到革命的目的。这样,后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含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学生运动和五四政治运动,其中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有类似之处,涌现了一批有思维能力、充满激情的巨人。这些巨人也如同恩格斯谈论启蒙运动中那些伟大人物一样,“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部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预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在于要引起民族心态的更新和国民性格的重塑,即要创造崭新的精神文化,使中华民族复兴。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诸多文化要素的创新上远不及文艺复兴运动。加之,中国封建文化的超稳结构并不亚于中世纪欧洲的神学封建文化体系。特别是封建文化的深层结构,如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是最不易变更的部分。它是长期形成的民众心理积淀,以至演变为道德、风俗、习惯,而且住住被统治者所强化而嗣续绵延。它也不像推翻陈旧制度那样翻天覆地地变化就能奏效,它盘根错节,形形色色,依然漫延,如“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引导中国人的聪明和意志完全集于做官了,任定成教授在《在科学与社会之间》一书中指出.“历史上,做官成了中国人人生的最高理想与造求,一个人要想富贵尊荣唯一的途径是做官。拜官主义使中国人的精力涌入宦海,科学技艺自然就发展不起来。建国以来,拜官之风未减,官员有人奉承,科学家遭受冷落,根本消除此风气,必须使官吏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宰治者,使他们在人民眼里是和常人一样,而不属一个特殊尊贵的阶级,这即是非彻底实行民主政治不可,在民主政体之下,官不是唯一尊贵的职业,而是百业之一种了。”可见,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也早有觉醒,并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没有产生科学,接受西方文化冼礼近百年,科学仍不昌明,其深层根源在于被旧的封建文化熏陶着的人,在于像“紧箍咒”般地束缚着人的创造性的社会文化环境。

2、先进的精神文化发挥着正功能
在人类历史上,欧洲文艺复兴是在精神文化中开启人类智慧的一场革命运动,它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文艺复兴运动从l4世纪开始,以意大利为中心,一直到l7世纪遍及欧洲共它国家,形成了近代文化。这场运动在主体上是精神文化创新,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创新,发掘、光大古希腊文化,树起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大旗,引起科学革命、宗教改革、政治和经济制度变革,从而导致了整个欧洲的繁荣。
文艺复兴开创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光辉时代。它导致了西欧历史转折、思想解放、学术发达、巨人辈出,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它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人自由以反对封建特权、封建等级、教会统治的束缚,提倡理性以探索自然、追求科学知识。在这个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迭起,这正如恩格斯所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它以人为中心,使经受了长达l000年之久的宗教禁锢和封建束缚的人在思想上得到解放,从而人的智慧、才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创造出空前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这直接和间接地引出了一系列产物.其一,诞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以至引发出三次科学革命,以及在欧洲先后出现的四次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其二,诞生了近代现实主义文艺,如出现了世界著名的诗歌、绘画、雕塑、悲剧、喜剧和历史剧等;其三,诞生新的哲学思想,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等;共四,诞生了新的法学和教育学;共五,诞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等等。文艺复兴产生的精神文化也外化到制度和器物层次上,即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工业化,带来了物质文明。
文艺复兴创造的精神文化还不断地扩散到各大洲,特别是通过人口迁移和流动传播到美洲和澳洲等,共中向美国扩散并形成了新兴的美利坚民族。按1790年统计,从欧洲向美国的移民达到约392万,大多数来自英国,其中的中坚分子是一批反抗旧秩序、旧教会的清教徙,是一批经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熏陶的先进人士,是一批不受封建君主专横统治的反叛者。因此,他们表现出反对封建专制和思想束缚的自由精神与民主思想、艰苦创业精神、求实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创造出崭新的精神文化。1776年7月9日,《独立宣言》向世人宣布,确认天赋人权和政府契约学说,人人生而平等,暴君实不堪做一个自由民族的统治者.....它对法国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也有着重大的影响,诚为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的范本,并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极宣言。可见,创新的精神文化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精神文化的扩散和传播成为不可阻挡的开化力,从而导致合众为一的美国仅仅在200多年里就发展成为超级大国。

四、精神文化创新

人类要不断地创造崭新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进入新的高等文明。
1.创造崭新的科学文化
在本质上,科学文化在于求真,因而在人类历史上,它总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包括使人类摆脱愚昧,带来物质文明等。笔者在《21世纪生命伦理学难题》一书中提出:“在伦理上,科学虽可以至善至美,但科学本身不能至善,它并不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若要至善,则取决于技术中介。一旦科学通过技术中介进入社会应用,将引起好坏两种后果,必然产生正、负两面效应,即具有“双刃刀”的社会功能,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在道德上,科学至善至恶主要取决于人类应用科学的目的,以及科学发展水平、科学的历史条件、科学与其他社会领域的边界条件等多种因素。”在现代科学时期,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人们已察觉到科学通过技术引起的危害,存在着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如核污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等。这应归因于人类局限于追求狭义的利益,陷入盲目地把追求本身当作了目标,而不应归咎于科学本身。科学为人类谋利益本是初衷,人类将不会失落主体意识,会受到目的性的吸引,并在反思冲正确地选择价值准则。
真是为善的基础,只有高度地发展科学,真正全面地深入地认识自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达到至善的目的,如发展绿色化学、绿色能源、“白色”农业(基于微生物学创建无环境污染的新农业)等。
科学既为人类带来物质文明,同时,更主要地又是发挥着文化功能。创造新的科学文化,着重是创立崭新的科学方法、科学观和自然观,如系统方法论、系统认识论、系统思维方式和科学系统现等。
创新是要重新创造出现实尚不存在的新事物的人类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最能充分地体现出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主观能动作用。创新活动不仅限于个人先天的气质和动因,而且还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当代世界各类国家的创新各有其特征,尤其是美国的创新具有全方位的特征,形成了能包容多元文化、鼓励自由思考、独自创新的社会环境系统,因而其创新能力是空前的。以色列一直是具有创新传统的国家。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在l4岁以上的人口中,人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成为世界之最。在犹太社会里,世代相传:书是甜的、智慧是抢不走的、学者的社会地位是最高的。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富有创新性的才能;学习应以思考为基础,思考必须有怀疑精神,怀疑需要发问,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最终寻求解答,从而智慧和创新迭起。
首先,科学创新主要表现为科学发现。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要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揭示,包括事实的发现和理论的提出。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当一个科学创新使一个新等级或者一个体系得以形成时,它的重要性就超出了直接发现的本身。它最终导致发现隐藏在这一等级或这一体系当中的另外一些性质”。这是对发现的超越,如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可以被看作是这种超越新发现的典型例子。重大的科学发现,特别是重大理论的提出,往往引起某一学科以至整个科学的革命,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发现特别是理论上的发现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不仅是逻辑上归纳和演绎的统一,而且也是其实际发生、发展上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灵感、直觉、顿悟等)因素的统一。因此,科学发现在科学发展总进程中必然合乎规律,具有自己的“逻辑”。
2.创造崭新的人文文化
创造崭新的人文文化就是创立远高于近代人文文化、现代人文文化意义的未来人文文化。创造未来人文文化是极其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在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了西方泛文化思潮,这是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一种思潮,其影响几乎波及全球,其中后现代主义哲学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在创造新的文化中,东西方文化仍存在着差异。现在,人们对后现代主义褒贬不一。归总起来,有建设性和激进性两种后现代主义,它们有其共性和差异。前者更富有建设性,它积极寻求超越现代性的局限、重新建构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重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它启迪人类反省: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想一想人类所生存于其中的病态世界,不仅表现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还表征出精神文明的衰落、人的心灵的被荼毒。它提出了崭新的后现代思维方式,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倡导人性与自然的“同一性”为旨意的后现代世界观,使人们走向“完美的人性”。可以说,后现代思维,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激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论及了创造崭新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前景。任何一种新思维一出现,总会引起我们去思考、批判和修正,特别是对后现代思维更应如此。未来,尽管还会出现多种思潮,但新的人文文化的趋同效应将成为大趋势。人类必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泛爱的责任感,和衷共济,平等发展,才能导致可持续发展。借此,规范人类自己的行为,形成人类共命运的全球价值观,创造更加人类化、完美理性化的崭新的人文文化。
3.我国要创造崭新的精神文化
在新世纪里,要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崭新的精神文化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崇高事业。这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祛除使思想全面僵化的封建专制文化,更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文化。要创造这种精神性客体,必须要有持续创新的思想自由空间和冷静地进行理性思考的时间。创新活动必须要受到

⑷ 文化的含义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义:文化的定义很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曾作过统计: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
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
此意义是否合理:W.H.Kelley对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评:
(1)定义的方式有毛病,这种方式永远不能将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都罗列出来,"其他"虽可概括未罗列出的东西,但如果没有别罗列出来,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义中没有列出"语言",而语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体一词不合适,文化的组成部分之间是有矛盾的,强调整体就只突出了和谐.
(3)人类创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坏的一面,例:核武器.
这种批评是否合适
(1)如果把语言包括进去,该定义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整体一词并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总体.
(3)人类创造的文化是有破坏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愿与实际的偏差,文化的创造本来是为了适应和改善生活,但结果相反,因此,张凡月先生认为,如果加上语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 则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一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万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此定义的前两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对于人类来说,就象是本能对于动物一样,都是行为的指南.
Robin FOX更进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质相通:
(1)二者都为某一种族成没员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为也象本能一样,是潜意识的,不必通过思考而才学到.将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应.
因为:个人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在不知不觉间将社会现存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保存入脑,形成文化密码,由于这些离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经过大脑而得出种种行动,这一点上,与动物受到体能的支配一样.
(3)后天学习而得.
二,文化的构成及社会化.
1,文化的构成.
DAvid总结文化的要素主要为3个:
符号,定义和价值观,这些是用于解释现实和确定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标准:包括语言和符号.
(2) 规范准则:对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应该怎样思想,感觉和行动作出的解释,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质文化——实际的和艺术的人造物体,它反映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包括:机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讨论)
(1) 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使人类能根据它的有利条件来改变环境,以及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条件,在产生文化以前,人类只能通过生物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文化使人的适应过程加快了许多.
例:当一种猎物灭绝后,猎手猎另一种动物的战术又会产生.
(2) 文化促进了人体生物进化.
例:人脑越来越发达,人手越来越灵活.
(3)文化本身成为人类环境中的一种力量,它无论是范围上,影响上都变得和环境一样重要,而且自己也处于动态进化过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镇——城市——国家——全球化经济这一发展历史中,文化贯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术.
第二节 符号与语言
一,符号.文化的存在依赖了人们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
1,什么是符号 指能有意义地表达某种事物的任何东西.
例:字,数字,一把斧头和镰刀
2,符号的功能
(1)传递和保存复杂的信息.
(2) 借助符号人类可以创造文化和学习文化.
(3)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义,爱国主义.

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著《文化论》一书,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他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
用结构功能的观点来研究文化是英国人类学的一个传统。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他强调,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例如,父与子、买者与卖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只有在他们交往时才能显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它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且显示出清楚的不连续性”。英国人类学家R.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
上述各种文化定义,互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化认识的历史过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
②语言和符号。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都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③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定语言和符号使用的对象和方法。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规范体系具有外显性,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
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社会组织包括目标、规章、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物质设备在内,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征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阻力。

⑸ 人类怎样创造的神话传说

人类最早的故事往往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因为当一个民族渐渐发展,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答时,这正标志着文明的产生。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些似乎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可是,对初民来说,却是合理的解释。他们对这些“神话”不断地进行不自觉的阐释和发挥,一代传一代,他们都坚信这就是宇宙、人类、自然万物的起源。神话反映了原始人对宇宙、人类本身的思考及解释。什么是神话?马克思做过很精彩的阐释:“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它往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采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一类的神话,甚至有些还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譬如说关于造人,这本书中的《女娲创造人类》、《世界最初的七天》、普罗米修斯分别是中国、希伯来民族和古希腊的造人神话。有意思的是,它们都认为人类是神用泥土造出来的。不同的仅是造人的神,在中国,是女娲;希伯来则是他们信奉的耶和华上帝;古希腊神话中则是普罗米修斯。他们都是些对人类充满慈爱和关怀的神。为什么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泥土所造的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戏说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泥永远都搓不完,仔细一想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

第二类属于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像《女娲补天》、《仙山的传说》、《精卫填海》、《大熊星和小熊星》、《蜘蛛和蜘蛛网》、《爱歌》、《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住在天空》等,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乃至回声这样的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

数量最多的是第三类——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前两者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候,原始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像,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等。这里选编了《夸父追日》、《寒冰上的弃儿》、《舜感化了弟弟象》、《鲧和禹治理洪水》。
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其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经》。另外,女娲补天的故事见于《淮南子》、《列子》,女娲造人则出自汉代《风俗通义》,《盘古开天辟地》来源于《述异记》的记载。另外,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

西方的神话则更加丰富了。古希腊神话是成体系的,神与神的关系复杂而且完整,主要见于两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还有《神谱》、《变形记》等,以及古希腊的

悲剧和喜剧。古罗马的神话多是承袭希腊神话的,只改了人名。如宙斯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朱庇特;天后赫拉则为朱诺;雅典娜称密涅瓦。著名的爱神维纳斯,在古希腊神话中原名阿佛洛狄忒。本书有六篇古希腊与古罗马神话,都是些非常知名的故事。其中表现的神都有和凡人相似的性情,像宙斯的残暴,很像人间的君王。朱诺(赫拉)的嫉妒,雅典娜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希伯来神话来源于《圣经·旧约》,本书所选四则故事(《世界最初的七天》、《亚当与夏娃》、《挪亚方舟》、《巴别塔》)全都取材于《旧约》第一篇《创世记》。内容都和希伯来人所信仰的上帝耶和华有关。由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上述的神话故事在西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必须对这些神话有一定了解,才能明白西方文明的文化背景。
何谓神话?是单指神佛、英雄们的故事吗?在学术上,学者们所谓的神话,是指叙述人类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而且,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而学者们就是根据这个定义以区别神话与传说、神话与民间故事之间的不同。

⑹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您好!什么是文化?广义文化指 人类在 社会 历史发展 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 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 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 宗教、 信仰、 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 动物,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 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 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也在发生着根本改变。对文化的界定也越来越趋于开放性和合理性。

“文化本不属人类所独有,我们更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谓具有人文意味的 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以示高贵而只愿意称它为本能。”—— 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狭义指社会的 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 泰勒在《 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 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 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 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华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命运前途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失去了活力,民族也将面临灭亡。
文化关乎着一个民族的生存,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是怎样的一种概念和定义呢?

用老百姓的理解,人读的书多,人就有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文化虽无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各种对文化的阐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方法,具有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作用。文化是由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所积累并记载的经验,由于世界上人类种群分布的地域不同,地理环境差异巨大,因此使不同的人群种群掌握和积累了不同的实践经验,在相对隔绝的人类早期阶段,不同人群的文化适应不同的民族地域,指导了不同人群的社会发展。当人类文明,特别是物质文明发生巨大飞跃的时候,当地域的局限被冲垮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我们的地球有着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方法,因此文化也和人类社会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就犹如太阳,我们称之为恒星,认为太阳是恒久不变的,可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的认识拓展了,太阳并不是恒久不变的,作为太阳系的核心星球,太阳也在围绕着更加深邃的银河系中心运动。太阳都要运动,人类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岂能是恒定的,岂能是保守的而不发生变化的?

文化的稳定作用是相对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历史上说当华夏文化突破黄河流域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也同样包容和吸收了很多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对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南方的苗文化,西部的羌文化,以及其他各种非黄河流域的文化都属于外来文化,我们的祖先在远古就是开明的,先进的,他们注重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其他地域人群的经验和方法,将各种经验和方法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一直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如果当时华夏文化不能吸收其他地域的文化,就无法在其他地域站住脚,就不能有效的包容其他种群和人群,如果那时我们不积极吸收其他种群的文化,仅仅靠黄河流域文化本身,是不可能完全适用黄河流域以外的其他地域的,我们就是保守的,落后的,结果必定是制约自己的发展,最终被其他种族吞并。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文化是领先的,成熟的,我们的历史文化自成体系,具有较强的自我完善机制,因此到了近代中华民族文化已经走上了巅峰,具有影响其他文化的能力,却难以被其他文化所影响,都是其他文化向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却很少认真的向其他文化学习。

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相反,一些人类历史起步比较晚的民族,例如西北欧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比复杂,文化发展起步晚,社会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经验的渴望,对方法的需求,对文化的需要比中华民族迫切,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比我们迅速,恶劣的自然条件迫使地域文化急剧的变化,以适应不稳定的生存条件。为了获得资源,获得财富,人们渴望探险,渴望接触外界。向东方,欧洲人积极寻找中华文明,积极吸收东方文化,包括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向西方,积极探险,寻找新的陆地;向南最早越过地中海,跨过撒哈拉大沙漠殖民非洲。对地域以外其他文明的访问与探索推动了欧洲文化与经济的进步,推动了创新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欧洲迎来了人类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最早时期,这是人类文化融合积累创新的结果,这一结果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资产阶级文化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和变革,从早期的掠夺,屠杀,到残酷的殖民统治,到帝国主义的相互争斗,再到当今天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这其中也是文化在不断的起变化,文化变化的动力是物质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精神需求。

中华民族由于文化的保守,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前期,就已经显出颓势。中华民族很少了解西方民族的发展变化情况,没有察觉到与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更没有意识到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所蕴含的严重危险。中华民族已经被西方强国甩在了后面,当西方进入现代文明时期的时候,中国还处于2000年前的文化思想水平。《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被对手打败,就得了解对手,而了解一个对手,莫过于了解对手的文化,因为对手的文化,就是对手的理念和方法。100多年的惨痛历史,一个接一个的不平等条约,一个千疮百孔积贫积弱的民族,终于一步一步的意识到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苦果,中华民族再也无法坐守古老的文化了,学习西方,就在这苦涩的文化反思中一步一步的开始了。

简单的装束,直白野蛮的生意经,高速凶猛的战船,高效的步枪,这都是一个先进文明的成果,一个先进文化的积累。

中华民族如果要生存,就必须面对先进文明,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如果不灭亡就只能吸收融合先进文化,以夷制夷其实就是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疑问,并逐步迈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向现代文化发展的脚步,洋务运动是这一发展的物质认识,物质的认识推动了精神理念的接触和研究,当甲午战争的烈火烧掉了微薄的希望的时候,中国社会发生了从物质形态,向政治文化层面的转变,1898年9月28日维新运动的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就义,标志着中国新旧两种理念,两种文化的冲突到达了顶峰。晚清政府不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吸取先进文化的绊脚石。没落文化的代表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中国要发展,要摆脱民族危机,就只有搬掉绊脚石,消灭腐朽的机器,为新文化运动扫除障碍。没有先进的文化作基础,就不可能有先进的社会思想,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民族和国家。五四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新文化的发展。五四运动造就了两个具有时代理念的政党,尽管80多年前的中国社会仍然落后,但是先进的资产阶级理念和共产主义理念已经诞生,这就如同一艘巨轮,虽然航行艰难,但是航向已经拨正,先进的理念,先进文化与传统守旧文化的差异,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不再是顽固的了,脱掉了费事的长衫,换上简单的服装,扔掉了大刀长矛,换上了步枪线膛炮,人们不再跪拜皇帝,人们开始认识民主和自由,文化的变化奠定了社会变革的基础,中华民族终于回到了稳定发展的时期。

今天我们的社会发展比较稳定,不再有腥风血雨的争斗,文化、经济、社会都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这种和平的环境下,人群、种族、民族的交往更加方便,更加快捷,各种文化同时出现,同时登场,我们该怎么办呢?是排斥,还是接受,如果接受了,会不会丢掉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呢?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是不可以排斥的,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的稳定是相对的,一个伟大先进的民族文化是发展的变化的,是有足够空间的,包容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并与自身文化相融合,造就出符合现代理念,适合未来发展的方法,这是我们当代文化的任务。

那我们的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呢?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应该忘记,但是如果传统文化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应该重新审视,将有用的精髓传承下来,再将那些不适应现代与未来的文化放进博物馆,放进历史教科书,留给以后的人们去研究或者借鉴。

文化的差异是受地域环境影响的,一种文化适合一个区域群体,但是不一定就适合所有的区域群体,我们可以参考,可以借鉴,但是不一定要照搬。我们应该去研究,去认识。现代社会,地球犹如一个小村庄,人口的流动性非常大,我们可能生活在自己的家乡,也可能去到其他地方,或者到其他国家,也会接触其他民族,其他种群的人们,我们多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化,对我们从事交流,人口蔓延和扩展是有意义的。

⑺ 是否任何人类创造的文化都归属于某一个民族

起码现在不是了,例如,世界文化遗产。

⑻ 自然创造生命和人类创造文化,它们的本质是否一样

自然创造生命和人类创造文化,两个同样的动词“创造”,可能会使人误以为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实则不然,自然创造生命和人类创造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创造方式,接下来,我们一起从以下三点来探究二者的本质为何不同。

总之,我们详实分析了二者的本质,对于二者创造的过程、方式。结果来说,其本质都不是一样的。

⑼ 原始人类创造出的精神文化有洞穴壁画还有哪些

壁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但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在这些众多的发现中,也包括了许多描绘人的图像,有些堪称宏幅巨制。内蒙古阴山岩画就是最早的岩画之一。在那里,我们的先人们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这类图像,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连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公里的画廊。据推测,是宗教或巫术的感召促使先人们不辞辛劳地创作了这些图像。类似的图像还可以在苏北的连云港孔望山将军崖岩画遗址中见到。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处边远地区的神秘岩画。在云南沧源发现的岩画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岩画的构图更趋于复杂,所表现的内容也由单个的物体发展为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感的人。它们的存在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然,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在绘制岩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边界的限制,岩面也并没有作任何的处理,它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

⑽ 民俗文化是历史的创造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任何民俗文化现象都积淀和熔铸着该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

民俗文化是历史的创造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任何民俗文化现象都积淀和熔铸着该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状况,它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民俗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俗文化的地方性、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的发展被遏制, 大量民俗文化由于没有得到妥善和有效的保护而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毁灭的现象。拨乱反正以后,民俗文化才逐渐恢复并得到发展。近年来民俗文化更是得到很大的重视,有了长足发展。现在是建国以来,河北民俗活动开展得最好的时期,河北民间文化、民俗活动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振兴地方民俗民间文化是建设文化大省和谐社会的需要。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深厚底蕴和持久动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河北经济腾飞给民俗民间活动打下坚实基础。河北经济的大翻身,使民俗民间活动获得新生机。近年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兴起,更给各地民俗活动增添新动力。振兴民俗文化给旅游业输入了简朴多彩的文化内涵,为旅游业带来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阅读全文

与任何人类创造的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