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原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在哪些地方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究竟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以下罗列了小部分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
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招贴设计是这些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在招贴设计中你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设想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这才是我们设计的定义。设计要让人感动,足够的细节本身就能感动人,图形创意本身能打动人,色彩品位能打动人,材料质地能打动人……把设计的多种元素进行有机艺术化组合。在设计中基本元素相当于你作品的构件,每一个元素都要有传递和加强传递信息的目的。传统文化元素包罗如此之广,正是设计师们吸取营养的沃土,对招贴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而在我国有着这么深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师从中获取的设计源泉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的平面艺术和造型艺术在设计中的运用。木刻年画中的古朴与纯真,皮影、剪纸的简约与抽象,京剧脸谱的夸张与变形,每一样都可成为我们的设计元素,为设计作品内涵增添一份积淀。《国粹·心碎》中采用了逐渐破碎的京剧脸谱,象征着国粹滴血般的破碎在敲打、撞击人们的心灵,倾诉那份急待守护与传承的严峻。再看《新年红包》上那一抹中国红和从前孩子手中摇的拨浪鼓,传递的是浓浓的中国情和解不开的中国结。
用传统文字作为广告的切入点。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对线的组织和运用达到了如火纯青的艺术高度,对线的质感追求和线形象的突破,在设计领域创新运用,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设计与艺/意/异》和《家国梦圆》两件作品明显表达了对我国文化艺术的深刻理解,设计者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精粹的准确把握,形成自己那种带有很强东方文化的表现风格,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糅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
1、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古老的汉字跨越数千年时空,至今仍充盈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汉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经过漫长演变而成的方块字。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更为广阔的信息平台上审视,从未脱离世间万物的“象”和“形”、并对物象高度简约化和概括化的汉字,无疑是一种深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将之运用于现代的标识设计中,将为现代设计开拓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造空间。我们的身边其实已不乏成功的范例。如“中国银行”的标识,就是在古代铜钱中融入一个“中”字,似两扇上了锁的门,很好地象征了安全与诚信;再如“旗王茶叶”的标志,把几片茶叶并置到“王”字之中,似一面迎风飘举的大旗,极具王者之气。这样巧妙而完美的结合,既简洁生动,又具有民族特色,让人过目不忘。在2008年奥运会的标识设计中,汉字的巧妙应用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现代气息。
2、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图形艺术。中国的图形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发展,虽然时快时慢,但从未中断,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中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从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的《人面彩陶鱼纹盆》到汉代栩栩如生的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到造型简约的秦汉瓦当,这些图形,形态各异,古趣拙朴。是中华民族在各个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形象诠释,同时也如实反映出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许多为世界认同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都从传统图形中获得了灵感。
将传统图形艺术结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这是设计出具有主张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指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焕有生命力的中国型现代标志。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就成功地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凤凰纹样,并采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将媒体的特点,以及品牌立意高远,领唱同侪的王者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至,用两只飞翔盘旋的凤凰形象代表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互补和交融,体现了融汇东西、荟萃南北的文化观念,具有明显的华夏文明的烙印。
⑵ 郭沫若的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什么意思
郭沫若先生赋诗云:“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意思是:在殷墟,欣赏着几千年前的文物,感受着曾经都城的土地,似乎触摸到了商代的气息。一件件精美的器件,一个个神秘的纹饰,恍然间感觉是在与古人在对话,那一刻,瞬间穿越千年,古殷墟里看曾经。
座落于河南安阳洹水之滨的殷墟是闻名中外座落于河南安阳洹水之滨的殷墟是闻名中外的商代后期王都遗址,也是目前有文献记载和甲骨文印证并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可以确定年代的中国最早的都城的商代后期王都遗址;
也是目前有文献记载和甲骨文印证并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可以确定年代的中国最早的都城,数十年来.考古工作者用他们的双手,拂去尘封的泥土。发掘出殷代的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等重要文物古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
(2)中原文化创造画扩展阅读:
世界文化遗产河南安阳殷墟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
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
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
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
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⑶ 为什么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
1、中原文化虽属地域文化,但它不同于一般区域性文化,它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人文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正统主流地位,所以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正统文化。
2、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说明:
①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
②中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氏族部落时期,即裴李岗文化时期归纳为八大贡献:第一,发明了耒耜,使农业跨入锄耕农业新的历史阶段;第二,发明了地下粮仓;第三,发明了半地穴的房屋建筑;第四,发明了编制和纺织技术;第五,发明了烧陶窑;第六,发明了粮食加工工具;第七,发明了乐器;第八,发明了符号文字。
从部落联盟到酋邦出现,即仰韶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对人类社会文明做出了十大贡献:第一,发明了犁耕农业,为古代文明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二,制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率先走向专业;第三,冶铸青铜的火花照亮了文明社会的道路;第四,家畜的驯化奠定了几千“六畜“的基础;第五,建筑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民族建筑风格的基础模式;第六,衣著装饰是社会文明的风貌;第七,绘画艺术的发明,为社会文明穿上华丽的衣衫;第八,文字的出现是精神文明的催化剂;第九,度量衡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活动的标准;第十,天文、律历、易学的出现是古代文明中科学技术的高峰。
有影响的汉学、玄学以及北宋的理学都是在中原发迹。
典章制度形成于中原。可以肯定地说,反映高度文明的礼制,都是在中原地区历代国都中制定的。
3、中原文化的特点
(一)创造性。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原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就发挥出了伟大的创造能力。他们依据自己的生存方式,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二)延续性。中原文化如果从河南裴李岗文化算起,已绵延8000年之久。它从一开始就踏着强健的步伐走来,中间虽经历了时盛时衰的曲折过程,但始终没有中断。
(三)兼容性。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都有吸收外来文化成就藉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的优良传统。中原文化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在于它善于自我继承并不断吸纳其外来文化,从不拒绝外来文化,并善于将外来先进文化与本身固有传统融合起来,使之更加辉煌灿烂。
⑷ 关于中原文化
在古代中原与中国、中州是同意语。如《礼记·王制》就记载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太平御览》记载:“王者受命创始,立都建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太平御览》卷一五六)身处南方之地的楚君就曾自己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史记·楚世家》)由于中原适中的地理位置,让人意识到“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得中原者得天下,成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信条。古人划分天下曾将中国分为九州,何谓九州?古籍所记,各不一致。《禹贡》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九州是:冀、幽、兖、营、徐、扬、荆、豫、雍。《周礼》九州即: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吕氏春秋》九州为:豫、冀、兖、青、徐、扬、荆、雍、幽。考之旧说,《禹贡》九州说乃是根据黄帝割地布九州之说。(见孔疏)《汉书·地理志》亦明白记载说:“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关于豫州的方位,《禹贡》云:“荆、河惟豫州。”荆即荆山,北至黄河。《吕氏春秋》云:“河、汉之间为豫州。”河指黄河;汉指汉水。高诱注:‘河在北,汉在南,故曰‘之间'。” 《尔雅》:“河南曰豫州。”由此可见,豫处河、汉之间,乃中原之地,九州之腹心。
中原以其居中的地理位置,自古视为帝王州。早在五帝之时都是活动在中原这块土地上。如黄帝都有熊在新郑,颛顼都帝丘在濮阳,尧都平阳在临汾,舜都蒲坂在运城地区,为缔造中华文明建立了丰功伟绩。逮至夏商周三代,如夏都阳城、阳翟、斟鄩、原、老丘,商都亳、隞、相等,均在河南境内。周王朝建都在丰、镐,地望在广义的大中原内,但周灭商后,武王便提出要把政治中心转移到中原。《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是说河洛地近中岳,为天下之中,故三代之君皆宅京于斯。不仅三代之君都中原,而且自西汉至北宋正统王朝建都也全在中原,所以说中原地区一直为帝王都,是几千年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逸周书·度邑解》记载: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曾瞻望中原,指出“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丕愿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天室就是中岳嵩山。为什么要在中岳附近营建帝都?《史记·周本纪》说:“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这里文意很清楚,营洛邑迁九鼎,主要是这里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远近皆宜。《尚书·康诰》中说:“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周洛,四方民大和会。”孔注说:“初造基建,作王城大都邑于东周洛汭,居天下之中,四方之民和悦而集会。”《康诰》还说:“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孔注说:这是去王城千百里之外的“五服之百官,播率其民,和悦并见,即事于周。”《疏》里也说:“周公初造基址,作新大邑于东周洛水之汭,四方之民大和悦,而集会言政治也。”、因此说河洛地区不仅是“四方入贡送里均”,而且也是四方之民的政治中心。
中原除了位置居中之外,还有它优越的地理形势。清人顾租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说:“自天下而言,河南为适中之地;自河南而言,许州又适中之地也。北限大河,曾无溃溢之患;西控虎牢,不乏山溪之阻;南通蔡、邓,实包淮、汉之防,许亦形胜之区矣。岂惟土田沃衍,人民殷阜,足称地利乎。”(顾租禹《读史方舆纪要》,卷 47 ,河南 2 )又说:“河南阃域中夏,道里辐辏。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范雎亦云:‘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秦氏观曰:‘长安四塞之国,利于守;开封四通五观之郊,利于战;洛阳守不如雍,战不如梁,而不得洛阳,则雍、梁无以为重,故自号为天下之咽喉。'夫据洛阳之险固,资大梁之沃饶,表里河山,提封万井。河北三郡,是以指挥燕、赵。南阳、汝宁,是以控扼秦楚。归德,足以鞭弭齐、鲁,遮蔽东南。中天而立,以经营四方,此其选也。”(同上注)读此,可以知道作为中原地区的河南的地理重要性了。
中原居九州之腹心,中天而立。地势西高东低,关山险厄,势利形便。东据芒砀之险峻,西依连绵之秦岭,南亘蜿蜒之大别,北依太行之巍峨,巍巍嵩岳,屹踞中立,奔腾澎湃的黄河浩浩荡荡横贯期间。名山大川,交相辉映;平原沃野,人民殷富。《管子·乘马篇》有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山川水土是定都者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农的民族,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不考虑农业经济的发展。正是基于此种原因,中国绝大多数政治家、军事家都看中中原,逐鹿中原,建都定鼎于中原,决定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心地位,其实是中原得天独厚的中天而立的优越的地理形势。
关于中原文化的特点,不少学者曾作过不同的探讨。本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点粗浅看法,以抒己见。
(一)创造性。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原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就发挥出了伟大的创造能力。他们依据自己的生存方式,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易经》记载有这样一段话:“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在中原地区灵宝黄帝铸鼎原,发现了五千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建筑面积达 500 多平方米具有宫室性质的大房子,四周有回廊,的确是上栋下宇。其他同时期的房子,都是木骨泥墙墙倒屋不塌的地面建筑。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夯筑技术、出现了原始水泥和人造轻骨料等建筑材料。仰韶时期的房屋建筑为中国五千年民族建筑风格打下了基础。大概在一百多万年以前,或者还要更早时期,人类祖先已在中原繁衍生息了,那时的人们没有固定住处,冬居穴窟、夏栖橧巢,群居生活,为了生存,与自然抗争,跟野兽格斗。不知经过多少万年,他们终于把坚硬的石头琢磨成粗犷的石器。如石斧、石矛、石刀之类的工具,用来狩猎、宰割肉食,甚至征战。早期人们不知用火,茹毛饮血,饥则求食,饱则弃余,不媒不娉。神农之世,教民耕而陶,始有农业,人们能够蒸煮熟食。相传到了黄帝时代,《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集解》曰“艺,种也,树也。五种即五谷也。”引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在中原地区的确考古发现了粟类和稻谷。原始人赤身裸体,夏披树叶,冬穿兽皮,到黄帝、尧、舜时期人们学会纺织有了衣服穿,与他们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中发现了麻织品和丝织品的衣服原料,这与黄帝正妃嫘祖教民养蚕缫丝可能要有一定关系。中国天文历法发现很早,《史记·历书》中说:“盖黄帝考定星历。”《索引》引《世本》及《律历志》均说:黄帝的天文官容成子著《调历》。《路史·疏仡记·黄帝》中说:黄帝“设灵台,立五官以叙五事,命谀区占星,计苞受规;命羲和占日,尚仪占月,车区占风,隶首定数,伶伦造律,大桡正甲子;命容成作盖天;命大容作承云之乐,大卷著之椌楬……乃命沮诵作云书,孔甲为史;命俞附、岐伯、雷公、巫彭、桐君处方。”这段话说天文、历法、数律、甲子、音乐以及作书、作史、医药等都是在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特别是“容成作盖天”一句,正与濮阳仰韶文化 45 号墓“盖天说”形状相符合。《韩非·五蠹》、《吕氏春秋·君守》等都提到“仓颉作书”,作书即造字。《世本》说:“沮诵、仓颉作书”。宋衷注说:“仓颉,黄帝臣。”《世本》还说:“史皇作图”,宋衷注:“史皇,黄帝臣也,图为画物象也。”张澍粹注引《易卦通验》说:“轩辕子苗龙,为画之祖。”上述诸多发明创造,后代文人都把它归到黄帝身上,黄帝是中原地区的盟主,黄帝族团一直是中原的领袖,他开创了中原文化创新的先河。除此之外,在考古发现中证实,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中都发现了象形文字或符号文字,到了商代的甲骨文形成为比较成熟的中国文字。中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仰韶文化中,到了商周时发展为高度的青铜文明。铁器的出现,最早也是在中原地区。铜与铁的出现都是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以上只是简单举一些例子,足以说明中原文化具有强大的创新特点。人类需要创新,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大学》)这里的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其命维新,都是告诫人们不要保守,要创新,要进步。中原人民一向重视创新,中原文化具有明显的创造性特色。
(二)延续性。中原文化如果从河南裴李岗文化算起,已绵延 8000 年之久。它从一开始就踏着强健的步伐走来,中间虽经历了时盛时衰的曲折过程,但始终没有中断。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再到河南龙山文化以至三代的夏、商、周文化,以及秦汉及其以后,各朝代文化始终延续发展。即使鲜卑族拓拔氏建立的北魏王朝、蒙古族的大元帝国在中原建立政权,不仅没有使中原文化中断,反而使他们自身受到汉化。在优胜劣汰的自然原则支配下,使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自觉接受中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只有中原文化始终自成体系,向来不曾被异化、被中断。这一点,在中国所有地域文化中恐怕是最为突出的。再以龙山文化为例,与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大体相同的考古学文化有: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等。这三个地区的古文化,从发掘资料的实际情况看,它的水平与中原的龙山文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三个地区的古文化最后有的彻底中断,有的走向低谷。如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它的继承者是岳石文化,其文化水平明显地衰退;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我国东南地区最灿烂的一支文化,但是它的归宿不知所终,成为学术界不能理解的谜团。石家河文化最后融入中原龙山文化之内。在中原龙山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尧舜联邦王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以上这些情况就有力地说明中原文化它呈现出来的极强的生命延续性特点。
(三)兼容性。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都有吸收外来文化成就藉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的优良传统。中原文化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在于它善于自我继承并不断吸纳其外来文化,从不拒绝外来文化,并善于将外来先进文化与本身固有传统融合起来,使之更加辉煌灿烂。如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在黄河流域实际上是多种文化并存,通过战争、通婚、联盟,使各族团之间不断融合。如在中原地区是以黄帝族团为主体的早期华夏族,当时有万诸侯,图腾信仰也是不同,最后黄帝的龙图腾形成了主体。闻一多《神话与诗·伏羲考》中说:“这个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知道的龙了。”传说中龙的出现就是兼容的典型例证。黄帝族团虽然以龙图腾为主,但是在族团内仍容有许多其他图腾信仰。如电、星、风、云、雕、鶡、鹰、鸢、大鸿、熊、罴、貅、虎、狼、豹、豸、犬、马等 21 个图腾族。(见许顺湛《中原远古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黄帝战胜蚩尤后,并没有驱逐或杀绝,而是采取了兼容的态度,他把蚩尤族的领袖吸收到政权的领导层内,如《管子·五行》说:“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管天时)。”蚩尤是黄帝的敌人,能够任为六相之首,发挥他的长处,的确难能可贵。黄帝族的兼容性为华夏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历经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格局的华夏族形成,在华夏族的基础上,于汉代之后形成了汉族,它继承了兼容的优秀传统,使汉族如滚雪球一样不断强大,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反映在考古学文化上,如仰韶文化的分布纵横数千里,西达甘青,东到鲁西,北至内蒙古,南到江汉地区,都有仰韶文化的出现,但是海岱的大汶口文化、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也发展到中原地区,中原文化兼容了其他地区文化的精华,使它增加了活力,最后发展为独树一帜的河南龙山文化、夏商周三代文化。进入秦汉以后,中原文化吸收外域文化的能力更强,使中原文化光芒四射,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干扰。正如孟子所说的“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章》)中原文化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以其恢弘的气度、开阔的胸襟、不断从周边地区文化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促进自身发展。这是中原文化又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中原文化虽属地域文化,但它不同于一般区域性文化,它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人文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正统主流地位。
(一)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
在五帝时代邦国林立,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的文明。如江汉地区文明、太湖地区文明、海岱文明、甘青文明、燕山地区文明以及中原文明。中华文明的源头在中原地区。许顺湛先生在《再论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文章中,把这个问题已经说的很清楚。他提出: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脑力劳动阶层化、部落酋邦化、礼制规范化五条标准,与中原文化都能够对应,黄帝族团活动的地域主要在中原地区。关于文明的要素和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标准,汇总起来有:文字、会对自然物进一步加工、一夫一妻制、城市、第三次分工、阶级和国家、礼仪建筑、宫殿庙宇、巨型建筑、青铜等。这些标准或称之为要素,与黄帝时代的中原地区文化相对应,基本上都很吻合。即使退一步说,把中华文明源头认定在尧舜时代,与它对应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原龙山文化,近来文明探源工程确定了四个要点,即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河南郑州市辖区的登封王城岗遗址、新密的古城寨古城遗址、新寨古城遗址。这就是说从考古学角度来看,学术界也把中华文明的源头锁定在中原大地。
国家文明多在国都中体现的比较突出。五帝时代属于邦国文明,夏商周三代属于王国文明,秦汉以后属于帝国文明。这些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它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全过程。但是中华文明不仅它的源头出现在中原地区,而且从它几千年发展史来看,其核心地区也在中原文化圈内。前边已经作了介绍,从五帝到三王再到秦汉以后,其邦国、王国、帝国的国都基本上都在中原地区。如《史记·封禅书》 : 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正义》引《世本》和《帝王世纪》,不仅具体的介绍了夏禹、商汤、盘庚之居在河洛间,而且指明“周文、武都丰镐,至平王徙都河南,”也在河洛之间。《国语·周语》记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商之兴也,檮杌次于丕山”,“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岐山在关中,丕山在荥阳,崇山即中岳嵩山。进入封建帝国时代,其国都基本上是在西安、洛阳、开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深刻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7 页)。国都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也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国家的国都文化,是中原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最大特点,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讲,它也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二)中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关于史前中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许顺湛先生在《黄河文明的曙光》一书中对氏族部落时期,即裴李岗文化时期归纳为八大贡献:第一,发明了耒耜,使农业跨入锄耕农业新的历史阶段;第二,发明了地下粮仓;第三,发明了半地穴的房屋建筑;第四,发明了编制和纺织技术;第五,发明了烧陶窑;第六,发明了粮食加工工具;第七,发明了乐器;第八,发明了符号文字。从部落联盟到酋邦出现,即仰韶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对人类社会文明做出了十大贡献:第一,发明了犁耕农业,为古代文明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二,制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率先走向专业;第三,冶铸青铜的火花照亮了文明社会的道路;第四,家畜的驯化奠定了几千“六畜“的基础;第五,建筑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民族建筑风格的基础模式;第六,衣著装饰是社会文明的风貌;第七,绘画艺术的发明,为社会文明穿上华丽的衣衫;第八,文字的出现是精神文明的催化剂;第九,度量衡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活动的标准;第十,天文、律历、易学的出现是古代文明中科学技术的高峰。酋邦联盟到世袭王朝,即中原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对社会文明也做出了十大贡献:第一,农耕技术进一步发展;第二,建筑技术的新成就,出现夯筑、高台建筑、石灰、土坯等;第三,制造陶器普遍使用快轮;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第四,青铜技术大有提高,并发明了镶嵌工艺;第五,发明了木漆器;第六,制玉工艺飞速发展;第七,文字的发展和乐器的新发明;第八,出现了丝织品;第九,发明了水井;第十,发明了酿酒技术。(见许顺湛《黄河文明的曙光》,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以上均系中原考古学文化的反映,其实与史书记载也基本吻合。
中原文化中的“河图”、“洛书”、《易经》集中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哲学思想,“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及“和合”思维理念,一向被学术界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文字萌芽于五帝时代,到商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它是中国汉字的鼻祖。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直到楷书一脉相承,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对中国的汉字进行了规范。天象历法出现在五帝时代,到夏商周大有发展,进入秦汉以后更加成熟,以张衡为代表的科学家首先在东汉国都营建了灵台,这是有遗迹作证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中国最早的铸铜技术和冶铁术的发明,对社会发展起到划时代的作用。汉代的球墨铸铁技术早于西方国家一千多年。汉代的叠铸技术、造纸技术、水利机械、制造技术,以及后代活字印刷技术等,都是首先出现在中原。东汉在国都兴建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学生最多时能达到三万多人,历经曹魏、西晋给全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揭开了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先秦诸子百家形成了不少学派,影响后世最大的是儒、道、墨、兵、杂诸家,他们活动的地域大多在中原地区。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出生在鲁,祖根在豫,他尊崇周公,入周问礼,向李耳求教,周游列国十四年,足迹遍布中原。道家鼻祖李耳,出生鹿邑,在东周王朝为柱下史,在灵宝函谷关写下《道德经》五千言经典。墨家的鼻祖墨翟,毛泽东称他为平民圣人,他的老家在鲁山。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它的释源是洛阳白马寺,禅宗祖庭是登封少林寺。有影响的汉学、玄学以及北宋的理学都是在中原发迹。
典章制度形成于中原。关于典章制度,在早期实际上就是礼乐制度,或称礼仪制度,它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美国有一位学者说:“制度通常包括一套习惯和传统,一系列法规和准则,以及物质的延伸,如建筑、惩罚手段、沟通和训诫机构。由于认识社会的人,这些成分有些大概从很早的时代开始即已存在,但完整形态的制度看来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成就。”(美·伯恩斯、拉尔夫合编《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这里所说的制度就是中国史书上说的礼制。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在国家出现后的 ,它是宗法等级秩序、政治体系和全面的伦理道德规范。礼制是古代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法则,是人们言行的标准,国家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安定。《周礼》、《仪礼》、《礼记》的中心思想是:“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制,以民为极。”(《周礼·天官家宰第一》)其实这“三礼”便是当时的典章制度。早在尧舜时期,《史记·五帝本记》记载的很清楚,如说:‘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烖国,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夏商周直至秦汉以后的典章制度,即礼制不断完善以至更加成熟,成为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肯定地说,反映高度文明的礼制,都是在中原地区历代国都中制定的。
参考资料:http://www2.zztc.com.cn/zywhyjs/zhongyan.htm
⑸ 汉画是不是属于中原的,代表了中原的文化,那为什么有的还出土于四川、陕西呀
汉画是属于中原文化,貌似那时候四川,陕西等.....人也可以到中原来吧,他们把喜欢的汉画带回去也可以的吧。呵呵
⑹ 冰雪画派的产生背景
冰雪画派能够诞生在黑土地上,是由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地域环境和时代需求所决定的。
位于祖国边陲的东北,是祖国辽阔版图中最北的一个地域,尤其是东北的黑龙江,地处塞外高寒地带,一年冰期长达5至6个月,又备受西伯利亚寒冷气候的影响,酷寒、偏僻、闭塞,解放前大片土地荒无人烟,被人称为“北大荒”。在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汉文化传统积淀较为薄弱,塞外的文学和艺术发展自古以来处于两种不相平衡的态势。文学的发展是由关内的汉族移民和文化流人所进行的文学创作和塞外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演唱歌谣等口头文学所组成。
文人创作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是渤海诗人杨泰师、王孝廉以及清朝“文化流人”吴兆骞等人的诗作。到了清朝,塞外出现了一些清朝获罪充边的官员和文人,创造了“流人”文学。在塞外各民族的口头文学中,少数民族的数量大于汉族的民间文化,有着浓郁的莽荒气息和神秘的宗教色彩以及不容混淆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作为相同历史时期的黑龙江艺术史则比起黑龙江文学史要贫乏得多,而且没有史书记载。
黑龙江美术的发展也分为两部分,一是与民族灾难、荣辱连在一起的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文化,二是以黑龙江各少数民族形成的多种民间美术形式。自1897年以后,帝俄强行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松花江开航,白俄沙皇把东北作为侵华总埠,东北成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大陆桥的重要枢纽。西方文化、欧亚文化特别是俄罗斯文化逐渐涌入塞外。由一应俱全的欧式建筑,从古希腊、罗马到波斯、拜占廷、中世纪的文艺复兴、19世纪的新艺术流派的建筑到俄罗斯及西方绘画的流入,使当时的塞外艺术与当时富有“东方小巴黎” 的边塞城市风格相互契合。随着塞外逐渐在国际知名度提高,日本也把塞外作为觊觎的目标,日俄两强争霸东北。在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以后,强行灌输“东洋文化”,不仅成立了“满洲映画协会”,摄制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启民电影”,而且推行东洋绘画。这一时期塞外的美术舞台是以东洋殖民文化为主。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塞外文学史上形成了以萧军、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和以金剑啸、梁丁山等为代表的沦陷区文学。他们以反映日寇铁蹄下的民族危亡和人民的水深火热生活为社会背景进行创作,轰动了当时的中国文坛。金剑啸作为同时期塞外美术界的革命文艺先锋战士,在《大北新报画刊》进行革命文艺传播工作,并和萧军、萧红一道举办了“维纳斯助赈画展”,表现工人、农民和渔民,开创了塞外民族绘画的画风。
四十年代以后,塞外出现了较有影响的画家王味根、郭维芬、李俊白、吴振东、高莽等,他们是塞外艺术家区域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要立志创建一种北方绘画风格,表现北方的壮丽风光。无论是王味根的山水画还是郭维芬等人的花鸟画,都下了相当大的气力,但都没有找到表现北方的艺术语汇。新中国成立以后,祖国文化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塞外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国画发展仍处于劣势,只能借助于底蕴深厚的南方文化、中原文化的绘画风格来满足本地域社会的认同性和需求。
五十年代以后,新中国培养的首批美术院校的大学生落户北国及大批南方的知识分子北上,把南方文化、中原文化传播到北方,使塞外文化逐渐开始活跃起来,给黑龙江美术事业带来生气。北方艺术家的区域意识第二次觉醒,他们深为塞外没有汉文化独特的艺术样式而苦闷,为塞外历史外来殖民文化的统领而不甘,他们迫切渴望能够让传统汉文化在北方大地上复兴,他们不愿拘泥于旧文化和异族、外来文化的束缚之中。因而惟一的出路就是要寻找到一种表现黑土地特征和精神的绘画手段和语言,从根本上改变历史上崇南贬北的艺术倾向和格局,这一时期典型的代表画家是王仙圃。他终身致力于对北方绘画精神和风格的探索,但一生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抱憾而去。
六十年代,东北画家的区域意识第三次觉醒,要创建东北画风。东三省联合邀请江苏画院著名国画家傅抱石、吴林生等八人来东北写生,希望藉雄厚悠久的南方传统绘画为创建北方绘画找到新的生机。面对着东北辽阔平坦的地平线和笔直齐刷刷的树林,乘兴而来的大部分南方画家气馁了,认为东北平原不入画,只有傅抱石创作了著名的《镜泊瀑布》,但仍有南方绘画的影子。用传统绘画来创建北方绘画的雄心又一次挫败。面对着重重困难和挑战,厮守在北方家园的于志学没有动摇,地域风情的影响与中外艺术的启蒙,使他由地域意识引发出一种文化自觉,坚定了他要冲破因袭守旧观念的桎梏与束缚,打破人们长久以来对塞外的审美认知,建立起具有独立北方文化个性的艺术风格。
在各种打击和重重压力面前,于志学先生从六十年代开始坚持不懈地执着和探求,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在经过“文革”漫长的苦闷和等待之后,在“文革”刚一“解冻”拨乱反正,这股火热的激情便不可阻挡地爆发出来。由此,以表现北方地域为特征、于志学首创的冰雪山水画破土而出。冰雪山水画一出现,它那耳目一新的独特绘画风格和雄浑博大的北国气息立即引起了社会的注意,并自发涌现了一批学习冰雪山水画的美术工作者和追随者,由此产生了以创作冰雪山水画为中心的画家集群。这是北方画家长久以来徘徊苦闷太久的等待;是他们寻找表现北方题材的一个希望的曙光;是压抑多年的积怨突然得到宣泄的一个窗口;是他们渴望自强不息、创造黑土地画风的一致共鸣和呼声。于是,很快在以黑龙江为主的东三省和全国各地涌现出百余名冰雪山水画的创作者,掀起了一股学画冰雪的热潮。在各地有关组织和部门的关怀下,冰雪热运动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并相继在黑龙江省成立了四个冰雪山水画研究分会,北方冰雪画派初具规模。
⑺ 如何理解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一)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
在五帝时代邦国林立,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的文明。如江汉地区文明、太湖地区文明、海岱文明、甘青文明、燕山地区文明以及中原文明。中华文明的源头在中原地区。许顺湛先生在《再论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文章中,把这个问题已经说的很清楚。他提出: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脑力劳动阶层化、部落酋邦化、礼制规范化五条标准,与中原文化都能够对应,黄帝族团活动的地域主要在中原地区。关于文明的要素和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标准,汇总起来有:文字、会对自然物进一步加工、一夫一妻制、城市、第三次分工、阶级和国家、礼仪建筑、宫殿庙宇、巨型建筑、青铜等。这些标准或称之为要素,与黄帝时代的中原地区文化相对应,基本上都很吻合。即使退一步说,把中华文明源头认定在尧舜时代,与它对应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原龙山文化,近来文明探源工程确定了四个要点,即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河南郑州市辖区的登封王城岗遗址、新密的古城寨古城遗址、新寨古城遗址。这就是说从考古学角度来看,学术界也把中华文明的源头锁定在中原大地。
国家文明多在国都中体现的比较突出。五帝时代属于邦国文明,夏商周三代属于王国文明,秦汉以后属于帝国文明。这些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它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全过程。但是中华文明不仅它的源头出现在中原地区,而且从它几千年发展史来看,其核心地区也在中原文化圈内。前边已经作了介绍,从五帝到三王再到秦汉以后,其邦国、王国、帝国的国都基本上都在中原地区。如《史记·封禅书》 : 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正义》引《世本》和《帝王世纪》,不仅具体的介绍了夏禹、商汤、盘庚之居在河洛间,而且指明“周文、武都丰镐,至平王徙都河南,”也在河洛之间。《国语·周语》记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商之兴也,檮杌次于丕山”,“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岐山在关中,丕山在荥阳,崇山即中岳嵩山。进入封建帝国时代,其国都基本上是在西安、洛阳、开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深刻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7 页)。国都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也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国家的国都文化,是中原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最大特点,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讲,它也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二)中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关于史前中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许顺湛先生在《黄河文明的曙光》一书中对氏族部落时期,即裴李岗文化时期归纳为八大贡献:第一,发明了耒耜,使农业跨入锄耕农业新的历史阶段;第二,发明了地下粮仓;第三,发明了半地穴的房屋建筑;第四,发明了编制和纺织技术;第五,发明了烧陶窑;第六,发明了粮食加工工具;第七,发明了乐器;第八,发明了符号文字。从部落联盟到酋邦出现,即仰韶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对人类社会文明做出了十大贡献:第一,发明了犁耕农业,为古代文明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二,制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率先走向专业;第三,冶铸青铜的火花照亮了文明社会的道路;第四,家畜的驯化奠定了几千“六畜“的基础;第五,建筑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民族建筑风格的基础模式;第六,衣著装饰是社会文明的风貌;第七,绘画艺术的发明,为社会文明穿上华丽的衣衫;第八,文字的出现是精神文明的催化剂;第九,度量衡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活动的标准;第十,天文、律历、易学的出现是古代文明中科学技术的高峰。酋邦联盟到世袭王朝,即中原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对社会文明也做出了十大贡献:第一,农耕技术进一步发展;第二,建筑技术的新成就,出现夯筑、高台建筑、石灰、土坯等;第三,制造陶器普遍使用快轮;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第四,青铜技术大有提高,并发明了镶嵌工艺;第五,发明了木漆器;第六,制玉工艺飞速发展;第七,文字的发展和乐器的新发明;第八,出现了丝织品;第九,发明了水井;第十,发明了酿酒技术。(见许顺湛《黄河文明的曙光》,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以上均系中原考古学文化的反映,其实与史书记载也基本吻合。
中原文化中的“河图”、“洛书”、《易经》集中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哲学思想,“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及“和合”思维理念,一向被学术界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文字萌芽于五帝时代,到商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它是中国汉字的鼻祖。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直到楷书一脉相承,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对中国的汉字进行了规范。天象历法出现在五帝时代,到夏商周大有发展,进入秦汉以后更加成熟,以张衡为代表的科学家首先在东汉国都营建了灵台,这是有遗迹作证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中国最早的铸铜技术和冶铁术的发明,对社会发展起到划时代的作用。汉代的球墨铸铁技术早于西方国家一千多年。汉代的叠铸技术、造纸技术、水利机械、制造技术,以及后代活字印刷技术等,都是首先出现在中原。东汉在国都兴建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学生最多时能达到三万多人,历经曹魏、西晋给全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揭开了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先秦诸子百家形成了不少学派,影响后世最大的是儒、道、墨、兵、杂诸家,他们活动的地域大多在中原地区。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出生在鲁,祖根在豫,他尊崇周公,入周问礼,向李耳求教,周游列国十四年,足迹遍布中原。道家鼻祖李耳,出生鹿邑,在东周王朝为柱下史,在灵宝函谷关写下《道德经》五千言经典。墨家的鼻祖墨翟,毛泽东称他为平民圣人,他的老家在鲁山。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它的释源是洛阳白马寺,禅宗祖庭是登封少林寺。有影响的汉学、玄学以及北宋的理学都是在中原发迹。
典章制度形成于中原。关于典章制度,在早期实际上就是礼乐制度,或称礼仪制度,它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美国有一位学者说:“制度通常包括一套习惯和传统,一系列法规和准则,以及物质的延伸,如建筑、惩罚手段、沟通和训诫机构。由于认识社会的人,这些成分有些大概从很早的时代开始即已存在,但完整形态的制度看来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成就。”(美·伯恩斯、拉尔夫合编《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这里所说的制度就是中国史书上说的礼制。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在国家出现后的 ,它是宗法等级秩序、政治体系和全面的伦理道德规范。礼制是古代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法则,是人们言行的标准,国家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安定。《周礼》、《仪礼》、《礼记》的中心思想是:“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制,以民为极。”(《周礼·天官家宰第一》)其实这“三礼”便是当时的典章制度。早在尧舜时期,《史记·五帝本记》记载的很清楚,如说:‘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烖国,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夏商周直至秦汉以后的典章制度,即礼制不断完善以至更加成熟,成为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肯定地说,反映高度文明的礼制,都是在中原地区历代国都中制定的。
⑻ 中原文化艺术特征及其民俗现象的研究
从中原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中原文化的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光辉灿烂。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
■第一,根源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无论是人类记载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原创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无论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
■第三,包容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
■第四,开放性。就是说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集中表现在:一是辐射各地。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三是远播异域。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向东向西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
■第五,基础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中原文化在与其它文化不断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并由此催生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动,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中原民俗还创造了民间的生活形态和艺术品,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比如饮食方面,广东人在豆腐上挖个洞,填满肉馅,蒸熟后食用,其实就是客家人从中原带去的吃饺子风俗的变异。中原民俗的广泛影响可见一斑。
⑼ 阎立本步辇图创作背景是什么阎立本观画是怎么回事
步辇图创作背景公元前632年,松赞干布带领军队统一了吐蕃,建立了全新的吐蕃王朝。吐蕃统一之后,松赞干布制定并推行了“大法令”,建立新的赋税制度,统一文字,大力促进农牧业发展,使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因为长期带领军队四处征战,年纪轻轻的松赞干布就成为了老练的政客,远见卓越,眼光长远。
阎立本观画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做事学习不能浮在表面上,需要沉下心来,再三研究揣摩才能得到正确的方法和路径。
⑽ 关于 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的手抄报怎么画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