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探矿

知识产权探矿

发布时间:2021-08-05 01:04:02

㈠ 勘察报告是否受知识产权法的保护

应该是。

㈡ 探矿权的探矿权制度

探矿权是指公民或者法人依法享有的矿产资源勘查成果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它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特定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它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因此在调整和规范探矿权法律关系时,就应当建立符合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探矿权法律制度,对现行的有关探矿权的法律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即明确规定探矿权是知识产权,修改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中关于探矿权是矿产资源所有权派生出来的他物权的规定,取消依据探矿权是物权理论所设立的有关探矿权的法律制定的规定。
保证金
依据物权理论建立探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是指探矿权人向矿产资源的财产所有人支付相应费用,有偿取得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探矿权人申请取得探矿权时,实质上取得的是对特定区域内有无矿产资源的科学研究项目的权利,而不是取得由矿产资源所有权派生出来的他物权,即所谓的“经营权”或者“使用权”。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规定:“国家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以及应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活动。”对取得科学研究项目实行有偿取得制度,既不利于鼓励科学技术研究的开展,也没有理论依据。
当事人申请取得对特定区域内有无矿产资源的科学研究项目的权利,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取得了探矿权,而此时探矿权的客体并不存在,因此取得的不是探矿权。法律规定申请批准取得探矿权,其目的是申请国家保证探矿权人在特定区域内正常的矿产资源勘查活动不受侵犯,禁止他人进入同一范围进行勘查研究的权利,实质就是租用一定范围内地表以下的空间进行勘查研究的权利。因此,当事人在取得研究项目时,是取得国家准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地表以下的空间进行勘查研究的权利。
权利保证金制度,是指申请人按土地面积向国家缴纳保证金,取得规定范围内矿产资源勘查研究权的制度。即国家同意申请人的申请并颁发勘查许可证,确定勘查的面积,申请人则按土地面积一次或逐年向国家缴纳权利保证金,以保证在同一区块范围内权利人享有独立的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禁止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矿产资源勘查研究工作的制度。
建立探矿成果
无论是有体财产还是无体财产,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必须以法律的确认为前提。智力成果欲取得法律确认和保护,必须履行特定的法律手续或者需经国家主管机关依法审批。
国家投资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所获得的勘查成果,经国家认可批准,进行勘查研究的当事人取得探矿成果权,这时的探矿成果权包括署名权和荣誉权,而不享有探矿成果权的财产权,此时的勘查成果任何人都可无偿使用,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研究,以发现可以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可以定为公益性探矿成果权。
通过对公益性探矿成果权的研究,发现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地,当事人经过一定时间的勘查研究,即经过普查、详查或者勘探活动,圈出可供进一步勘查研究的详查范围、勘探范围,或者已经查明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的的勘查成果,申请人对其勘查成果必须申请国家批准,取得探矿成果权。只有经过国家批准才能取得探矿成果权,才能成为受到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否则,这种勘查成果权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建立探矿成果权期限制度
探矿权的期限是探矿成果专有权受法律保护的有效期限。世界各国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有效期届满,除依法续展者外,权利人的权利便自行终止。丧失效力的知识产权,其智力成果便进入公有领域,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皆可自由地加以无偿使用,且不发生侵权问题。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鼓励智力成果公开,促进科技进步和文化艺术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繁荣。为此要建立探矿权期限制度,推进智力成果的早日开发利用。第一,规定探矿权人在探矿权期限内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否则,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该智力成果;第二、规定探矿权的期限,超过规定的期限,其权利不受保护;第三,规定探矿权的续展次数和年限。探矿权人在探矿权有效期届满前通过一定的程序,可以申请延续原有探矿权有效期限。第四、规定丧失效力的探矿权任何人都可无偿使用。
建立探矿权成果保护制度
探矿权和知识产权一样,是一种绝对权,具有专有性和排他性。创造智力成果较为困难,而使用、复制和传播它却比较容易,所以必须建立探矿权保护制度,规定探矿权成果为权利人所专有,即除权利人同意或者法律强制规定外,权利人以外的第三人不得享有或者使用该项权利。否则即视为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建立探矿权强制使用制度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95%的能源和80%以上的原材料是靠矿业提供的,整个工业产值的80%左右来源于矿业及其下游产业,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有增无减,当具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探矿成果权利人许可实施其探矿成果权,而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时,国家根据该单位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该探矿成果权的强制许可。或者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家也可以对探矿成果权给予实施强制许可。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付给权利人合理的使用费,其数额由双方商定;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由国家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确定。

㈢ 陕西龙腾勘探有限公司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陕西龙腾勘探有限公司商标总申请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册0件,有0件正在申请中,无效注册1件,0件在售中。
经八戒知识产权统计,陕西龙腾勘探有限公司还可以注册以下商标分类:
第1类(化学制剂、肥料)
第2类(颜料油漆、染料、防腐制品)
第3类(日化用品、洗护、香料)
第4类(能源、燃料、油脂)
第5类(药品、卫生用品、营养品)
第6类(金属制品、金属建材、金属材料)
第7类(机械设备、马达、传动)
第8类(手动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安防设备)
第10类(医疗器械、医疗用品、成人用品)
第11类(照明洁具、冷热设备、消毒净化)
第12类(运输工具、运载工具零部件)
第13类(军火、烟火、个人防护喷雾)
第14类(珠宝、贵金属、钟表)
第15类(乐器、乐器辅助用品及配件)
第16类(纸品、办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类(橡胶制品、绝缘隔热隔音材料)
第18类(箱包、皮革皮具、伞具)
第19类(非金属建筑材料)
第20类(家具、家具部件、软垫)
第21类(厨房器具、家用器皿、洗护用具)
第22类(绳缆、遮蓬、袋子)
第23类(纱、线、丝)
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类(服装、鞋帽、袜子手套)
第26类(饰品、假发、纽扣拉链)
第27类(地毯、席垫、墙纸)
第28类(玩具、体育健身器材、钓具)
第29类(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类(面点、调味品、饮品)
第31类(生鲜、动植物、饲料种子)
第32类(啤酒、不含酒精的饮料)
第33类(酒、含酒精饮料)
第34类(烟草、烟具)
第35类(广告、商业管理、市场营销)
第36类(金融事务、不动产管理、典当担保)
第37类(建筑、室内装修、维修维护)
第38类(电信、通讯服务)
第39类(运输仓储、能源分配、旅行服务)
第40类(材料加工、印刷、污物处理)
第41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娱乐服务)
第43类(餐饮住宿、养老托儿、动物食宿)
第44类(医疗、美容、园艺)
第45类(安保法律、婚礼家政、社会服务)

㈣ 探矿权的客体

探矿权的客体是指探矿权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换句话说探矿权客体就是勘查成果,即探矿权人在从事矿产资源勘查科学研究领域内的创造性劳动成果。
探矿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探矿,顾名思义就是探矿权人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对特定的区块内是否存在矿产资源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探明矿种名称、赋存状态、品位、储量规模、开采条件(包括水文地质情况、可选性等)和有无开采价值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对特定区块内有无矿产资源的客观反映。这种认知和反映由于是受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技术手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错误的。
探矿是一种科学发现
探矿的目的是要在自然界寻找可供人类利用的物质财富矿产资源,作为生产资料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探矿是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寻找和探索客观世界已经存在的矿产资源,寻找到矿产资源,就是对已经存在的矿产资源的发现。因此可以说,探矿是一种科学发现活动。只不过发现的成果的作用和意义没有象对自然规律的发现那样重大而已。
勘查成果是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是对矿产资源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
探矿权人利用科学技术手段,经过艰苦探索和研究,如果没有找到矿产资源,则这种探矿活动没有实现找到矿产资源的目的,但其对特定区块没有矿产资源的评价,即没有发现矿产资源的勘查成果仍具有科学价值,除非科学技术水平有了重大突破,否则他人在该地区不需要再做重复、浪费的工作;如果发现矿产资源,那么这种客观存在的矿产资源的物质形态,即名称、赋存状况、品位、储量规模、开采条件、范围等,则是通过勘查成果这个载体予以体现的。
勘查成果是科技成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奖励条例》的规定,“在推广、应用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获得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探矿权人的矿产资源勘查活动,就是探矿权人应用地质科学理论成果,对勘查区块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分析、研究,探索和发现区块内未知的矿产资源的活动。对于发现重要矿床,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单位和个人,符合科技进步奖励条例规定条件的,则可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实际工作中,原地矿部在1986年就根据《科技进步奖励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了“找矿成果奖”,对在矿产资源勘查中,发现重要矿床,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取得重大贡献的探矿权人予以奖励。由此可见,勘查成果是科技成果。
探矿权是知识产权
根据中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在我国知识产权分为六种类型:即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其他科技成果权包括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合理化建议和技术进步成果权。
探矿是对未知世界的反映,探矿权显然不是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发明权,也不是发现权。根据《科技进步奖励条例》的规定,探矿权属于其他科技成果权中的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所谓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依法享受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所以探矿权是知识产权。探矿权的确切含义是探矿成果权。

㈤ 大陆科学钻探

1.2.3.1 国外大陆科学钻探

大陆地壳远比洋壳古老,隐藏有更多的地球奥秘,大陆还是人类直接居住、获取主要矿产与其他资源以及遭受地质灾害威胁最大的地方,因此人们迫切希望通过大陆科学钻探来更多和更深入地了解大陆。大陆科学钻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1996年2月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正式成立之前,许多国家就已经开展了大陆科学钻探。

前苏联制定了庞大的科学深钻计划,在一些主要的地震剖面的交点处,布置了20余口7~12km的科学超深井。1970年开始钻进设计深度15000m的科拉超深井,至1986年达到12262m井深,成为当今世界最深的钻井。前苏联共实施了11个科学超深井和深井,除了科拉超深井之外,其他的著名超深井有萨阿特累超深井、乌拉尔超深井、克里沃罗格超深井、第聂伯-顿涅茨克科学钻井、秋明超深井、迪尔劳兹深井等。

德国实施了举世闻名的“联邦德国大陆深钻计划(KTB)”,在华力西缝合带的结晶地块中先后钻了一个4000.1m深井和一个9101m的超深井,目的是研究地壳较深部位的物理、化学状态和过程,了解内陆地壳的结构、成分、动力学及其演变。

美国实施了10多个科学钻探项目,钻孔深度都较浅,最深的只有3997.45m圣安德烈斯断层科学钻探项目,其他已实施的科学钻探项目有索尔顿湖科学钻探项目、伊利火山链科学钻探项目、长谷地热勘探项目、瓦莱斯破火山口科学钻探项目、上地壳项目等。

1982年,法国的科学家提出了100个须通过科学钻探解决的地学问题,从中选定了12个问题,计划实施科学钻探,已完成了3个,其钻孔深度分别为900m、1400m和3500m。

瑞典国家动力委员会在瑞典中部Gravberg地区的锡利扬陨石撞击构造,施工了一口6950m深的科学探井,以寻找非生物成因的石油和天然气。

瑞典、瑞士和英国分别实施了以核废料储埋点勘察为目的的科学钻探,钻孔深度一般为1000~2000m,最深为2500m。加拿大等国均制定了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开展浅孔科学钻探工作。

日本制定了为期10年超深钻计划,拟在太平洋、菲律宾及亚洲板块结合带上打超深井。目前已施工了一些以火山和地震研究为目标的浅至中深科学钻孔。

1.2.3.2 我国大陆科学钻探

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经历了4年时间,在江苏省东海县坚硬的结晶岩中施工了一口5158m深的连续取心钻井(“科钻一井”),目的是研究大别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机制。2005年实施了青海湖科学钻探项目。采用ICDP的GLD800湖泊钻探取样系统,施工了一系列浅钻。该项目的目标是获取高精度的东亚古环境记录,研究区域的气候、生态和构造演变及其与其他区域和全球古气候变化的关系。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从2008年10月开始,我国组织实施了旨在研究地震机制和进行地震监测预报的“汶川地震断裂带大陆科学钻探”。该项目计划施工5口科学钻井,钻井深度范围为550~3350m。近期,我国在深部探测计划专项的范围内,围绕超万米科学钻井的选址工作,施工了6~7口深度2000~3000m的小直径科学钻孔。

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由布置在大庆地区周边的松科1井(分南孔和北孔实施)和松科2井(分东孔和西孔实施)组成(图1.6),“2井4孔”分别对白垩系不同层段进行取心钻进,最终连接各井岩心构造松辽盆地白垩系完整的地质综合剖面。2009年,在国家“973”计划和大庆石油管理局资助完成的松科1井成果基础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教授牵头组织的“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申报,获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批准。2012年,由国土资源部批准立项、地质矿产调查评价财政专项资助、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承担的“松辽盆地深部资源与环境钻探工程示范”项目启动,实施松辽盆地科学钻探计划的主体工程——松科2井(东井)(以下简称松科2井)。

图1.6 松辽盆地“2井4孔”在东西向大剖面上的投影

2006~2007年在大庆实施了“松科1井”项目,施工了深度分别为1810m和1915m的两口取心钻井,以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设计深度6400m的“松科2井”于2014年4月13日开钻。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科学钻探工程,实现“2井4孔、万米连续取心”,填补完整的、连续的白垩纪陆相沉积记录世界空白,为研究距今1.4亿年至6500万年间地球温室气候和环境变化奠定坚实研究基础,建立起为建设“百年大庆”和基础地质服务的“金柱子”。同时,通过获取松辽盆地深达6400m的原位、连续地球物理参数,为松辽盆地及其相关类似盆地的地球物理勘探提供科学“标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在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全面提升我国深部科学钻探技术水平,最终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钻探技术和方法体系,为我国万米超深井科学钻探提供技术储备;使我国深部大陆科学钻探技术研发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重大地球科学新发现和矿产资源储量快速增加提供技术保障。

1.2.3.3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

为了协调世界范围内的大陆科学钻探活动,减轻各国在实施该项活动时的成本和风险,实现成果共享,最终促进大陆科学钻探在地学研究中的推广应用,1996年2月由德国、美国和中国发起成立了“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其总部设在位于德国波茨坦的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ICDP成立至今已满20年,共有25个成员,包括德国、美国、中国、日本、波兰、加拿大、奥地利、冰岛、挪威、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法国、以色列、捷克、南非、芬兰、新西兰、瑞士、印度、荷兰、英国、韩国和比利时共24个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个团体成员。该计划从启动以来,已资助了数十个科学钻探项目,不断还有新的国家和团体加入或申请加入该计划。我国的“中国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大陆科学钻探项目”、“青海湖科学钻探项目”和“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先后被列为ICDP项目,得到了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组织的资助。

㈥ 地质找矿体制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经济规律办事

地质找矿的体制和机制作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构建地质找矿新体制和新机制,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经济规律办事。为此,首先要给地质找矿一个正确的产业定位。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地质找矿可以分为公益性的和商业性的,以寻找矿业权为目的并追求盈利的地质找矿,属于商业性地质找矿,其产业定位应当是矿业的一部分。即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第二产业B门类,称之为“采矿业”。理由是:

(1)从矿业完整的生产流程看,必然包括两大阶段,即矿产勘查和矿产开采。因为矿产资源绝大部分都埋藏在地下,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不经过勘查就不知道它的数量、质量、空间位置等。所以对隐性的矿产资源,在开采之前,必须先找到它、探明它。找矿是为了开矿,开矿必须找矿。在现实中,许多找矿和开矿活动就是由一支队伍进行的,称之为“探采结合”,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紫金矿业。“探采结合”如此,“探采分离”也并不能改变它的产业性质。

(2)从资金补偿看,所有的探矿权、采矿权的投入补偿,最终都来源于矿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探采结合”的企业中,探矿权、采矿权成本通过摊销逐步进入矿产品成本;在“探采分离”的企业中,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通过开采企业购入,形成资产,再逐步进入矿产品成本。他们的区别在于:“探采结合”是以成本进入;“探采分离”是以价款进入(有升值)。但是不管以什么形式进入矿产品成本,最终的补偿都要从矿产品销售收入中解决。从理论上说,如果矿产品卖不出去,探矿和采矿的资金链都要断裂。从这个意义说,矿产勘查投入真正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在它的正确产业定位上。

(3)从经济利益的相关性看,探矿和采矿成本是可以互让互补的。在矿产品价格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如果探矿成本高,而采矿成本低,两者之和仍然有利可图,是可以接受的。如危机矿山就地就近找矿,可以容纳较高的探矿成本。如果探矿成本低,而采矿成本高,两者之和无利可图,是不可以接受的。这说明探矿权价格的形成,主要不是在于与其他产品的对比,而是在于自产矿产品成本的可容性。

这个定位说明,商业性地质找矿既然是矿业的一部分,它就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经济活动规律。结合当前地质找矿的实际情况,特别应当重视如下4点:

(1)商业性矿产勘查必须接受市场的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我国矿产品生产绝大多数已经是市场配置了,即在哪开矿、开什么矿,在微观层面上不是由政府决定,而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的。这种格局必然要求作为矿业生产要素的矿业权生产必须接受市场的配置。但是,在现实中,在“探采分离”体制的运作中,相当一部分非企业地质找矿主体不重视市场配置。在他们看来,只要找到矿,就能缓解资源瓶颈,为国家作贡献。至于找到矿之后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并不重要。所以他们强烈要求国家出资找矿,不受市场约束。这对商业性地质找矿主体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将造成资金链的断裂。

(2)商业性地质找矿投入必须资本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会计理论,若一项支出的效益长于一个会计周期,则该项支出就应予资本化,计入该项长期资产,并在该项长期资产耗用的期间确认为费用;若一项支出的效益仅限于一个会计期间,则此项支出就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即应在支出期间确认为费用。显然,大量探矿权和采矿权属于前一种。但是,在当前我国固体矿产勘查的投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投入主体不搞资本化,而实行费用化,即全部在当期核销勘查投入。这种严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其危害是很大的。首先,它不能真实地反映矿业权的成本,必然无法通过成本约束来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其结果必然形成高成本、低效益的矿业权。其次,这种做法使那些投入资本化的主体面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被挤出市场之外。长此下去,矿业权市场将不是优胜劣汰。

(3)商业性地质找矿成果必须是谁投资,谁受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业性经营活动都是以资本为核心开展的,追求的是资本的增值,国家通过法律保护资本的合法权益。这个权益具体到矿业权上,就是全部收入减去全部成本的剩余。成本中包括银行贷款的利息、支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消耗的原材料费用、提取的折旧费,以及管理费等。这些成本在矿业权通过转让获得收益之前已经付出。作为生产要素,在初次分配中已经拿回自己的回报,与投资者已经两清了。至于矿业权转让后获得的收益后与成本对比是盈余还是亏损,它们也不承担任何责任。这就是“谁投资,谁受益”的确切含义。但是,在地质找矿的现实中,出现了技术劳务要分享资本收益的主张,并用“知识产权”加以佐证。

这显然需要作具体分析:如果出资者为了调动技术劳务持有者的积极性,同意他们以技术、知识入股,或同意分享一定比例的收益,那当然是可以的;如果说矿业权是知识产权,并以此要求分利,那是不能成立的。

(4)商业性地质找矿成果的财产权必须给予保护。保护所有者财产的合法权益,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已经明确,探矿权和采矿权属于物权中的用益物权,所有者具有法律规定的权能,其合法权益必须受到保护。但是在实践中,这种物权常常受到侵犯,严重干扰了矿业权的正常运作。侵权者常常以“国家出资”或“资源国家所有”为借口,强行买断或占有矿业权。这是不能允许的。即使是国家出资,但不是国家直接投资,而是通过国有地勘单位出资,政府也不能收回。因为它属于法人财产权,同样受法律保护。正是对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认可和保护,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制和机制。

㈦ 有偿利用

地质资料是一种地质矿产信息资源,它产生于勘探开发工程施工过程和地质研究与实验过程。勘探开发的施工过程、地质研究与实验过程一般是通过立项进行的。其实质就是“由一定的项目资金来支撑”的。地质勘探开发工作、地质研究与实验工作花费了成本,获取勘探、开发、研究和实验成果大多体现在地质资料上。而利用地质资料也会引发相关效应,在矿产勘探开发和地基工程中产生广泛的收益和回报。所以地质资料的利用应该是建立在有偿服务的基础上的。

(一)地质资料形成与管理是有成本的

地质矿产工作者从事地质矿产工作,过去是由国家以“地勘费”形式投入勘探开发实物工作量,收获勘探开发研究和实验工作总结报告和矿产成果。地质矿产实施市场化经营管理后,地质工作、矿产勘探开发工作以“立项”形式获取经费,收获的产品是矿产和对勘探开发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地层状况、矿产生成及储量等认识,也都体现在地质资料上。

一句话,地质资料的所有者是花费了一定成本才能获取的。即使是地质资料拥有者,在获取所有者的使用权后,地质资料的管理也是花费管理成本的。

(二)地质资料的利用可以带来收益

利用地质资料,勘探矿产资源、开发矿产资源获取的矿产品,同时收获地质报告。知识产权也是有价的,它能给利用者带来收益。即使矿产品没有带来正收益,但利用者在利用之初是期望获益的,仅仅是亏本而已,利用者利用地质资料从事勘探开发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地质资料,而这些地质资料也可看成是有代价的获益。利用地质资料带来收益可以有多种形式出现。

(三)有偿使用地质资料,可以形成良性互动

国家对已经开放的地质资料,对利用者仅收取少量的“管理费用”,对利用地质资料的企业来说支出少量的“管理费用”可以忽略不计。对地质资料管理部门来说,地质资料利用率越高,回收的费用就越多,管理费就越宽松,改善地质资料管理条件,地质资料借阅利用就会获取更多支撑。

对于企事业单位所有的地质资料,有偿使用会让单位的投入有所收获,这也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优越,这些收益可以使地质资料所有者壮大财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对于地质资料的利用者来说,利用别人的成果从事矿产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是应该支出的成本,这能促使单位提高经济成本意识、风险意识,防止“拍脑袋”项目盲目上马,浪费社会资产资源。提高企业对投入项目的调研认证重视程度和科学管理意识。

(四)价格问题

国家已经拟订了价格参考表,地质资料的价格确定主要有:

成本核算法,按投入成本的百分比进行核算,加上货币的贬值或升值水平加权,最终在购买协议中以条款形式确定。

收益提成法,根据利用地质资料受益方在利用地质资料获取的收益中按比例提成。双方在地质资料使用协议的条款中达成妥协。

协商定价,双方在参照成本和收益预期的基础上,议定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价格,以协议形式达成。

价目表,由国家或行业部门确定一个价目表,由买卖双方参照执行。

㈧ 矿产勘查开发利用技术

1.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航磁勘查系统方面,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实用的数字航磁全轴梯度勘查系统和一套地面氦光泵磁测系统。

航空重力勘查系统研制方面,形成了资源勘查型航空重力测量系统(GT-1A),研制了中国首套地球物理勘探航空重力测量系统,成为支撑中国油气、固体矿产勘查的重要装备;研制出中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捷联惯导式航空重力仪。

航空电磁勘查系统方面,自主完成直升机和固定翼航空电磁勘查发射子系统和接收子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研发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并研制出直升机吊舱式时间域航空电磁仪样机和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仪样机。

航空伽玛能谱勘查系统方面,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灵敏度航空伽玛能谱勘查系统,通过多个试验区试生产实验,表明自主研制的航空伽玛能谱仪性能稳定,并达到了实用化水平。

航空物探遥感多方法综合勘查系统方面,自主研制了适合于航空地球物理飞行模式的中面阵航空数字相机、新一代航空频率域电磁仪、航空地球物理导航定位系统和航空地球物理仪器供电系统,在此基础上研发集成了国内首套航磁 / 航空重力、航磁 / 电磁/ 伽马能谱、航空重力 / 磁 / 遥感 3 套综合勘查系统。

成功研制了发射功率达 63 千瓦的大功率多功能电磁法系统,可实现 AMT、CSAMT、TDIP/FDIP 等探测功能。研制了探测距离大于 500 米的大透距地下电磁波层析成像系统。研究成功了复杂地电条件下瞬变电磁三维异常特征反演解释系统。研发出能够实现复杂地形条件下重、磁三维反演的解释系统。形成了可以探测深 2000 米、矿体规模不小于 100 米地质体的大探测深度金属矿勘查的地震方法技术。完成了高温超导瞬变电磁法测量及解释系统的研制。

2.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通过河南南阳盆地边缘覆盖区穿透性地球化学技术研究,在地表获得的地气和土壤颗粒中发现了纳米级金属微粒,为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寻找深部隐伏矿提供了直接证据。初步建立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定量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发现,铜、钼、铋、银、铅、钨等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是寻找玉龙式斑岩型铜矿床的良好指示元素。

3. 遥感地质调查技术

开展了宽幅盖推扫式高光谱成像仪光机电软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加工,为研制集成航空高光谱成像仪原型系统奠定基础。基于高光谱卫星数据开展了月球等深空探测技术研究,实现了月球典型区玄武岩、克里普岩和斜长岩等 3 种月表主要组成岩石类型分类与填图,以及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等月表主要组成矿物识别。

初步建立了中国首套国土资源高光谱卫星地质应用示范系统,较系统地解决了高光谱数据处理和应用系统的一体化集成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高光谱数据快速处理和高效数据管理,为中国高光谱卫星发射及其应用提前做好了准备。

4. 钻探技术

完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2000 米深部钻探技术体系,YDX型 300 ~ 2000 米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机系列,为实现深部找矿突破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试采工作取得成功,为中国陆域冻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完成探矿工程网络服务平台及相关数据库的初步建设。

5. 分析测试技术

建立铁、铜、铅、锌、钼、砷、钴、镍、钨、铌钽、稀土矿等代表性硫化物矿物和多金属矿中主、次、痕量元素的分析方法;建立生态环境地球化学样品中砷、锡和铅的有机化合物形态分析方法。

建立白云石、方解石、氟磷灰石、羟基磷灰石、磷铁矿、菱锌矿、钡解石、毒重石、冰洲石、铅锌矿等矿物物相鉴定方法。建立耐火粘土矿物、磷灰石、碳酸盐、萤石、铂族元素等矿物物相鉴别和分析检测方法;建立相关矿物赋存状态的系统研究方法。

建立校准定量测定 2 ~ 3 种矿物(锆石、金红石或磷灰石)中稀土等元素的 LA-ICP-MS 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建立了均一和冷冻状态下的流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测试方法。

建立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51 种)、有机氯农药(20 种)、多氯联苯(8 种)、多环芳烃(14 种)、溴系阻燃剂等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系列分析方法;构建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分析体系;建立国土资源部系统首个公益性油气地球化学实验室。

建立针对不同类型样品的锂的化学分离提纯方法和锂同位素的等离子质谱测量方法;磷灰石 (U-Th)/He 同位素定年实验流程。建立曲晶石的 SHRIMP 原位微区 U-Th-Pb 年龄测定方法 ; 铁的化学分离提纯方法和高精度 MC-ICPMS 铁同位素测量方法;LA-MC-ICPMS 微区原位铁同位素分析方法 ;Lu-Hf 同位素定年新方法,获取更接近早期的成岩成矿年龄。

初步建立野外现场实验室。建立适应多种野外条件的钻孔气体分析技术方法。初步形成污染水重金属元素的离子交换纸富集- EDXRF 现场分析方法。形成面向野外现场的消解- EDXRF 矿石分析方法。

6.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开展了共伴生难选钼矿资源选矿关键技术研究,成功开发出针对滑石型钼矿的“原矿 — 破碎 — 磨矿分级 — 分流磁选 — 钼粗细分级分选 — 粗粒钼尾矿选硫 — 细粒钼尾矿选铁”的选矿工艺流程。开展江陵凹陷卤水可利用性评价试验,研究出经济合理的富集硼、钾、钠等的工艺流程,为该地区富含钾、钠、硼、锂、钙、碘、溴等卤水资源的科学评价和合理开发指明了方向。

开展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复杂难选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研究。通过开展湖南蓝山褐铁矿为主的铁矿石选冶试验,查明了铁锰的赋存关系、嵌布粒度,金属化焙烧试验得到了 95% 左右的金属化率;通过开展豫西难选铅锌矿浮选分离技术研究,查明含氧化铅锌类型铅锌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种类、铅矿物赋存状态,确定等可浮浮选 — 铅锌分离 — 硫化锌浮选的原则工艺流程,获得了铅精矿品位 50.62%,锌粗精矿品位 25.50% 的选别指标;通过开展钼矿物嵌布粒度细、氧化程度高的难选金钼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确立了该类型矿产回收利用的原矿氰化浸出 — 浸渣浮钼 —钼粗精矿化工处理的原则工艺流程,金浸出率可达 83.64%,冶金粗精矿焙烧浸钼钼浸出率可达 90% 以上;通过开展贵州高硫高硅中低品位铝土矿脱硅提铝试验,研究出浮选脱硫、正反浮选脱硅技术,硫的脱除率可达 89.42%。

㈨ 技术方法攻关新进展

战略选区项目,通过对深水海域、西部复杂山地地区、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火山岩覆盖区等几类典型地球物理勘探久攻不克地区开展地震、非地震、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联合攻关,以及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攻关试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技术方法集成创新,直接推动取得了一批油气重大发现和重要地质成果。技术方法攻关取得的新进展,对于解决许多长期困扰我国油气调查和勘探的技术方法问题,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适应不同地区有针对性的地球物理勘探配套技术,整体提高我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水平,促进油气勘探开发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海域深水长电缆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针对南海北部深水崎岖海底的地震攻关,首次采用电缆长度5000~6500m以上的长电缆进行地震资料采集,在资料处理上,创新应用了分频去噪及波动方程压制崎岖海底多次波技术、叠前深度偏移消除崎岖海底影响技术、移动平均消除崎岖海底影响的时深转换方法,使地震资料的浅、中层信噪比大幅提高,深层信号能量也有较明显增强。

通过长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与集成创新处理技术的紧密结合,地震资料处理效果的品质显著提高,所获得的高品质地震勘探成果,为我国在南海北部深水海域取得重大天然气勘探突破,提供了技术保障。

2.复杂地区宽线地震勘探组合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针对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的特殊地质地理条件,采用“2炮2线”宽线观测系统及精细的表层结构调查、单深井高速层激发等新技术,剖面品质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处理攻关中采用三维资料处理方法,在做好静校正的前提下进行扩大面元处理,最终合成一条剖面,形成了有针对性的宽线地震处理技术。

在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攻关中,采用“宽线+弯线”观测系统,提高覆盖次数,压制侧面干扰及其他噪声,增强深层弱反射信号,提高资料品质;资料处理中根据地下反射面元及覆盖次数分布,优选了伪三维处理方法,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通过攻关,地震剖面品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反射波波组特征好,同相轴连续性明显提高,易于对比追踪,主要目的层接触关系清晰,获得了古生界内幕的有效反射信息,能用来进行精细解释,为在整个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展开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与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高原地震调查技术在羌塘盆地取得了明显效果

高原地震调查攻关中,在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围绕着确保野外采集施工质量、提高覆盖次数来提高资料信噪比:通过检波器面积组合、增加检波器个数来压制随机干扰;采取加密表层结构调查点,根据潜水面变化选择井深;增加叠加次数,确保叠加效果;减小炮点距离,增加有效覆盖次数;采用可变线元观测系统,以利于获得较多的地质信息;用仪器监视外界噪声,采取深埋检波器减少干扰等一系列技术来保证采集质量。

处理工作中通过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解决短波长的剩余静校正量;选用不同处理系统的最佳去噪手段组合应用,有效提高叠前数据信噪比;利用了地表一致性和提高分辨率的处理技术,保证了剖面信噪比的提高。

所获得的地震攻关成果表明,地震剖面浅、中层反射波组较为齐全,且主要反射波组连续性较好,易于识别和追踪,深层反射有所改善,反映的构造特征较为明显、可靠,基本达到了解基底起伏和区域构造格局的地质任务。

4.高精度重磁、三维电法(MT)勘探取得重要进展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花土沟-狮子沟地区实施的高精度重磁、三维电法(MT)勘探,是我国第一次在油气勘探复杂区取得显著效果的重、磁、电三维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项目。

通过在微机群上开发出三维MT反演并行算法软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实际MT资料的三维处理与反演。实现了与地震资料同一平台解释,提高了综合解释能力和效果。

该项技术具有精度高、信号均匀,能有效抑制噪声和减少静态位移影响,消除主测线与联络测线的闭合差等优势。有利于开展进行重、磁、电资料的约束反演及综合解释,能够得到较为真实反映地质现象的剖面和三维成果,补充深层地震勘探资料的不足。

5.火成岩覆盖区、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取得新进展

大杨树盆地是我国东部地区较为典型的火山岩覆盖型盆地,在本地区利用地震资料建立初始解释模型,以此为约束进行重力和磁力资料的物性反演,利用EMAP的反演结果确定基底的起伏深度;用已知的钻井资料做验证,以及地质露头的对应分析,可以较好地确定基底的起伏深度。与密度解释模型相结合,较准确地推断出基底的起伏深度以及基底的岩性分布。

针对海相碳酸盐岩裸露区开展电法(MT)勘探工作,采用了高精度MT采集技术、长时间观测等9项采集关键技术。通过开展MT资料处理攻关,确定出适用于海相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利用有效视电阻率处理、综合信息二维反演成像系统为依托的二维连续介质反演、最优化信息异常分层技术和电阻率界面成像”的资料处理方法。

结合区域地质、地震、钻井等资料,按电法剖面的地质解释方法,较可靠地解释出构造分区、断裂、地层展布以及局部异常体等地质构造,成果可信度高。

6.首次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油气资源调查

战略选区项目,首次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深层构造探测,开展了狮子沟-游园沟、干柴沟-咸水泉等复杂地形区的试验,初步建立了微地震台阵网深层构造探测的技术方法,为进行本地区深层地质结构解释提供了新的手段。

7.首次成功实施高原地区超深井钻探

战略选区项目,在松潘-阿坝地区实施的红参1井钻探,在钻机配置、钻头选型、钻井液抗高温稳定性、井斜控制以及设备防冻等方面,运用了多种有效的工程工艺技术方法,在海拔3500m的高原成功地打出了一口井身质量较高、井深达7012.8m的超深井,并取全取准了各项地质资料。

红参1井的成功钻探为今后在高原和复杂地质条件地区开展深井、超深井的钻探积累了宝贵的钻探工程技术。

㈩ “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及设备研究”项目及其成果简介

(一)项目来源及研究目的

安徽是资源储量的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成矿地质条件。它地处华北、扬子、大别山三个板块结合带,在华北、扬子两个板块结合缝上,驰名中外的郯庐断裂自北向南纵穿全省,是全国19个成矿带之一的长江中下游铜铁多金属成矿带。为了进一步加快深部找矿步伐,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于2008年4月向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地矿局申请“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及设备研究”项目立项,2009年被列入安徽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09010301015)。

该项目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深部矿体勘探速度、勘探靶区精度、地质成果的准确性,为加速我国寻找隐伏矿与开拓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提供技术支持。主要任务是通过研发钻探设备及机具、钻探方法、取心方法、钻孔护壁、高效长寿钻头等技术,解决深部钻探效率问题;通过研究受控定向钻探技术解决深部陡矿体和异型矿体、地表障碍物下部矿体勘探难题;通过钻孔摄像及定向取心技术完成钻孔地质信息采集,由单孔获取岩矿层参数的任务。历经近四年的研究、试验,再研究、试验与完善,于2012年底结题,通过鉴定验收。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及设备研究”项目由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主持承担,合作单位有: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无锡探矿工具厂、唐山市金石超硬材料有限公司、张家口探矿机械厂等,同时聘请了国内部分资深专家作项目指导。

“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及设备研究”项目指导思想是,结合我国深部找矿技术需要,充分集成国内探矿技术优势,实行产、学、研、用相结合机制,以缩短研究周期,加速成果转化。项目的总体思路是:符合我国国情,以野外生产需求为中心,要求研究成果适用性好、可靠性强,易推广应用,且具有先进性、创新性,有自主知识产权。该项目共分4个课题:

课题一: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及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研制

(1)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钻机(FYD-2200型)

1)钻机实行分体结构设计,改变深孔钻探车载、桅杆式结构存在的弊端,以适应山区、丘陵、农田等道路较差的地区运输;

2)提升钻具设计为高塔形式,以增加立根长度;

3)钻机实现无级变速,增加调速范围;

4)钻机长行程(4.8m)设计,以增加回次进尺长度;

5)钻机动力头卡盘设计为卡瓦夹持和顶驱式两用结构;

6)钻机操作系统实现参数数字化,塔上操作可视化及钻探现场远程监控。

(2)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

1)钻杆及接头优选国产高钢级无缝管材,进行特殊热处理,以增加强度和耐磨性满足3000m以内孔深钻探要求;

2)钻杆螺纹副设计为特殊形式,以增加抗扭、抗拉、防脱和密封性;

3)采用成型精密刀具加工钻杆接头螺纹,以提高螺纹加工精度。

课题二:钻孔摄像及定向取心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1)钻孔摄像技术

1)实现360°孔壁数字成像、无缝拼接及高清晰度虚拟钻孔岩心图显示;

2)具有深孔内信息传输与数字分析处理功能;

3)运用钻孔摄像技术在单孔中解析岩矿层产状。

(2)定向取心技术

1)研究垂直孔、倾斜孔岩心定向系统,以扩大定向取心技术应用范围;

2)设计恒压岩心打印装置,保证可靠的导向钻进和平衡反扭矩效果;

3)研究水压力平衡,提高机械仓密封的可靠性;

4)研究孔底岩心打印控制装置,实现电机工作状态的自动控制;

5)研制微型金刚石钻头,以保证定向取心器孔底打印可靠性;

6)研究定向取心技术,在泥浆护壁钻孔中解析岩矿层产状。

课题三:钻孔设计与轨迹动态监控技术研究

1)钻孔弯曲规律分析,预测待钻钻孔的轨迹形态变化规律;

2)钻孔轨迹设计及钻孔轨迹形态绘制;

3)钻孔轨迹空间位置计算及中靶精度预测;

4)探矿、地质综合设计书编制;

5)钻孔综合资料整理及其电子文档自动生成;

6)钻孔轨迹三维可视化动态显示。

课题四:深部岩心钻探钻进工艺方法研究

1)关键装备优化选择与配置;

2)钻孔结构及套管设计;

3)特殊地层钻进取心技术;

4)高效、长寿命金刚石钻头研制与使用;

5)泥浆与护壁技术;

6)钻孔轨迹控制技术;

7)孔内事故预防与处理;

8)钻头成本与技术指标分析。

(三)项目研究主要成果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及设备研究”项目按任务书设计要求完成了FYD-2200型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及配套机具、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N、H系列,施工深度3000m以内)、地质勘探钻孔摄像及定向取心技术、钻孔设计与轨迹动态监控技术、深部岩心钻探钻进工艺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完成了“江淮下游新生代晚期环境变化研究”与“湖北神农架晚期第四纪环境研究”不扰动样环境科学钻探孔、“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3孔、“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及设备研究”ZK1725孔等科学钻探试验孔,国家深部探测3000m科学钻探“华南于都 赣县矿集区科学钻探选址预研究”NLSD-1孔与“华东庐枞盆地科学钻探选址预研究”LZSD-1孔、安徽寿县正阳关铁及多金属潜力资源预查项目和滁州明光盐矿勘探孔等深部找矿钻孔的钻探任务,并在安徽霍邱铁矿、金寨沙坪沟钼矿、泥河铁矿、庐枞铁矿、琅琊山铜矿以及山东、浙江、江西、甘肃、四川、北京、上海等地不同地层、不同口径、不同钻进方法的深孔地质找矿和科学钻探中加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项目研究共获得8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项)、1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项目四个课题全部通过国内外科技查新及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项目全面总结的小口径深部岩心钻探工艺及配套机具体系,对地质岩心钻探、科学钻探、环境地质勘探、水文地质水资源勘探施工等项目具有指导意义。项目研究成果总体评价为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阅读全文

与知识产权探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