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教案设计在网上找找模板,多弄弄就可以了,一部分是教案设计,一部分就是基础知识的考试。主要难的就是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经过老师的培训就差不多了。 教案设计占20分,基础知识站80分。
Ⅱ 急!!!教案算不算作品,算不算职务作品权利归谁为什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专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属,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
教案自完成之独立完成起就拥有著作权,教案是学校要求写的,应该属于职务作品,但是职务作品没有在合同中约定著作权归属的,其著作权依然是作者本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第十六条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
(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
(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Ⅲ 教师对自己的教案有没有所有权
国首例教案官司案外申诉和上诉仍在进行
历时三年多的全国首例教案官司,经历一审、二审和再审败诉,变更诉讼请求胜诉后,原告高丽娅并不打算就此停下维权的脚步。1月23日,高丽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仍在就一审、二审和再审的官司进行申诉,为的是弄清教案所有权的归属。据悉,被告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也已经上诉。
教案归谁所有折射法律空白
高丽娅原是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的语文教师,从1990年开始,她每学期按规定将编写的教案交给学校。到2002年上学期,高丽娅共交给学校48本教案。
2002年4月,高丽娅因撰写教学论文,向学校索要自己的教案,但学校最终只还给她4本,其余44本已被销毁或当废品处理掉了。高丽娅认为教案是教师的智力成果,含有教师的知识产权,而校领导给予的答复是:一个区区小学教师的教案有什么知识产权?
“小学教师的教案有什么知识产权?”正是这句话使高丽娅为自己、也为全国小学教师,走上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2年5月30日,高丽娅以学校漠视教师的劳动成果,侵犯了她对教案的所有权为由,将四公里小学告到南岸区法院,要求判令学校返还她44本语文教案,并赔偿损失。
2002年8月5日,重庆市南岸区法院一审以原告与被告之间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他们之间履行职务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不属于法院受案范围为由,裁定驳回原告高丽娅的起诉。高丽娅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2002年10月28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定: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法院认为,高丽娅在本案中起诉要求返还教案,系一种物权请求,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属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属民法调整范围。因此,原审裁定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有误,应予以撤销。
2003年10月28日,重庆市南岸区法院对此案重审后,判决驳回原告高丽娅的诉讼请求。该案主审法官杨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重申,要判断被告不退还或不能退还44本教案本的行为是否构成对原告的侵权,关键在于该44本教案本是否应属原告所有。而本案讼争的教案本是由被告购买后发放给原告的,其发放的目的是为了让原告将其教案再现于空白的教案本上,并无转移教案本所有权的意思表示。所以,法院认定其在性质上系学校财物,应属被告所有。同时法院认为“教案不属‘作品’范畴,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教案应属工作成果,学校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故高丽娅要求学校返还教案,于法无据”。
高丽娅再次提起上诉。2004年3月29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维持原判,高丽娅要求学校返还教案的请求再度被驳回。
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教案官司再起波澜
2004年5月,对终审判决仍然不服的高丽娅,向检察机关递交了民事申诉书。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在召集了二十多位知识产权法、民法、民事诉讼法专家多次论证研讨后,2004年11月25日,以下列理由提出抗诉:
第一,根据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高丽娅所写教案包含其个人的经验及智慧,完全符合我国著作权法关于作品的定义,属于普通职务作品,应该由她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其学校仅有在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的权利。而一审判决认定教案不属于作品,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二审判决又承认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未能明确属于何种职务作品,谁拥有教案的著作权。这样,原审对教案应否享有著作权的认定含混不清,从而杜绝了高丽娅就教案著作权归属问题寻求法律救济的渠道。
第二,空白教案本与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有着质的不同,前者为一个低价物,后者为具有智力成果的新物。这个新物的创造者就是高丽娅。她对于载有自己所写教案内容的教案本享有所有权。而一审、二审判决否定其有对附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显系错误。
第三,教师高丽娅请求返还的是附着了教案内容的教案本,而不是学校所发的空白教案本,原审判决混淆了特定物与种类物的关系,缺乏法律依据。
第四,原审判决作出原告不拥有教案著作权的认定,属于超越职权的程序违法行为。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再审,并于2005年5月23日判决:维持本院二审民事判决。
改变诉讼请求获教案著作权
经历一审、二审和再审败诉,不屈的高丽娅该何去何从?2005年9月7日,高丽娅接受了检察院改变诉讼请求的建议,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向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坐在记者面前的高丽娅坦言,其实,她还是渴望法律能认可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之所以改变诉讼请求,是因为她实在渴望赢得官司。她说,全国有一千四百多万教师,她的胜利就意味着教师的智力成果得到法律的保护。在高丽娅拿到胜诉判决书的那天晚上,来自全国各地祝贺?だ牡缁埃即虮恕?
2005年12月9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确认被告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校侵犯了教师高丽娅的著作权,判令四公里小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000元。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高丽娅的48册教案本,是高丽娅独立创作完成,具有独创性,符合作品的定义。又由于高丽娅是因工作需要完成了这些作品的撰写,所以它们应当属于职务作品。但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高丽娅的这些职务作品只能归校方享有,同时双方也没有事先约定,所以它们又只能算是一般职务作品。而根据我国著作权法,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应由作者享有。教案究竟该姓“公”还是姓“私”,法律暂时从著作权的角度给了全国的老师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民法添附理论解决权属问题
对此案的争论并没有因法院的宣判而停止,让高丽娅耿耿于怀的教案所有权归属也还没有明确的说法。记者为此采访了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家、中国民法学会副会长赵万一。
赵万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该案一波三折的关键问题所在———作为教案存在有两种权利:一是针对物质形态的教案本所产生的权利即财产权;另外则是以教案本这种纸质形态为载体的具体教案内容的权利即著作权。原一、二审和再审法院均认定教案本系学校购买后发给(而不是送给)老师作备课所用,并未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故判定教案属于学校。法院之所以作此判定,其原因在于原告起诉的诉讼请求针对的是财产权,因而法院作出这样的判决并没有实质性的错误。
“但是,”赵万一随即强调,“实际上,教案本本身的价值非常小,而附着在其上的教案内容才是双方争执的焦点。教案内容作为教师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无论该教案是否发表,均构成作为著作权客体的作品。”
赵万一说,由个人创造的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主要有两种形态:作者个人的作品和职务作品。职务作品是基于职务行为并主要利用单位所提供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这里的职务行为应理解为作品创作本身就属于创作人职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利用单位的物质条件是指利用单位的实验设备、器材等。在本案中,作为教师其主要职责是向学生授课,作为规范授课的依据是教师应当预先准备教案,但教师的教案既要涵盖所讲课内容的一般要求,同时也包含了教师个人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和解释,即具有相当的个体化特征。职务作品大多数基于法定原因,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基于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在本案中既没有法定的属于职务作品的情形,单位与教师之间也没有就教案的归属作出约定,故应当推定为属于个人作品。其教案的著作权当然应由该教师享有。
关于该案仍在争执的教案(实际上是教案本)所有权归属问题,赵万一认为,要明确教案所有权是否转移,就要明确学校发放教案本行为的性质是赠与还是借用,如果是赠与,所有权当然就转移给了教师,如果只是一种借用性质,那么教案本的所有权就没有转移。
“那您个人认为这该是赠与还是借用呢?”问道。
“按照教育界长期以来的共识和习惯,我认为应是赠与。”赵万一回答说,“即便是一种不转移所有权的借用行为,也可以考虑适用民法上的添附理论,即教案财产权相对于教案著作权而言,在价值上明显不对称。教案本虽由学校提供,但教师在教案本上创造的作品其价值已远远大于教案本本身。在此种情况下根据添附理论,教师可以通过对原物所有人(学校)进行财产补偿的方式获得教案的所有权。但民法中的添附作为所有权的一种取得方式,能否将其扩及到物权与知识产权领域,属于理论上尚有争议的问题。但我还是主张可以适用这一理论。”
Ⅳ 教师的教案是公有财物还是私人著作
学校与教师作为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隶属关系,可以对教师的工作范围内的事务进行检查。教案作为教师的个人作品,教师可以处分。
Ⅳ 教案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吗
受保护<BR>除了下列内容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其余的都受保护<BR>根据《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的规定:“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P><P>第5条:“本法不适用于:(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二)时事新闻;(三)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BR>一、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BR>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不仅有形式要件,而且要求内容也要合法,不得违反宪法、法律、法规、党的政策和决议等。如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作品、企图为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的文字作品等,就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BR>二、有悖社会公德和妨害公共秩序的作品<BR>世界各国的著作权法律都不保护黄色的、内容淫秽的作品。同样,许多国家对故意欺骗公众的作品以及蔑视宗教信仰的作品也不给予著作权法上的法律保护。<BR>三、进入公人领域的作品<BR>保护期届满后,作品即进入公有领域。其著作财产权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任何人都可以不经作者同意、不支付任何报酬加以利用,但不能损害作品作者的人身权。人身权是永远受到保护的。<BR>四、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BR>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这类作品包括三种。第一、国家的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官方正式译文。这类作品需要广泛的使用和传播,如果给予著作权保护,反而影响了它的使用和传播。第二,时事新闻。这里的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第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这类作品是逻辑运算的结果,不具有独创性,故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免费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就到法帮网 http://www.fabang.com/ask/browser.php?tid2=21
Ⅵ 教案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吗
(一)教案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四条之规定,教案并没有被明确纳入我国著作权法中作品的保护范围。
但根据《实施条例》第二条之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教案作为一个教师对其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积累,凝聚了教师的心血和智慧,它可以并且应该具有独创性(至于这种独创性的多少及价值高低,并不应该成为判断教案是否属于作品的标准。此问题在很多有关著作权的权威著作中已有详细论述,此外不再展开。),因此教案是符合作品定义的,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另外,从《实施条例》第四条关于文字作品的具体规定来看,文字作品显然不应仅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四种,其它所有符合作品法律定义的文字作品均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二)教案的著作权由教师享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六条之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而该第二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可见我国著作权法对于职务作品已有相当细致的规定。按此规定,职务作品由作者享有著作权是原则,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者所在单位)享有著作权则是例外。
(三)校方毁失教案本的行为是否侵犯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详细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的十种行为,但唯独没有规定导致著作权的唯一物质载体灭失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
因此有位法学专家在央视《今日说法》栏目中曾声称,即使教师对其教案拥有著作权,其附载教案内容的教案本被校方毁失,虽致使教师无法再行使其对于教案的著作权,校方的毁失行为也不构成侵犯著作权,因为一方面要怪教师怠于行使其著作权,另一方面著作权法对此类行为并无明文规定。
关于教师未能及时将其享有著作权的教案从校方那里取回是否属于怠于行使其著作权的行为,我认为这实际上涉及到如何看待著作权的性质及其行使方式的问题。著作权在本质上是权利人对其作品表达形式、作品传播和使用的专有控制权、支配权。
在法学上,所谓的支配权,是相对于请求权而言的一种权利,系指权利人可以不依赖他人而直接对客体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义务人只要不妨碍权利人行使权利即可;同时,支配权也意味着权利人在行使权利的方式上既可以积极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也可以消极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不积极行使权利;权利人这种消极不行使权利的状态对其权利的影响只受法律有关时效或保护期限的限制,即只要在时效范围内或仍在保护期限内,权利就仍然存在,而不会因为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而直接导致其权利的消灭。
著作权作为一种支配权,权利人在行使自己的著作权时,不需要向义务人请求积极配合,权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确定何时及如何行使自己的著作权:著作权人既可以积极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如自己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消极的方式行使自己的著作权,如不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作品。同时,著作权还应该具有消极权能——排斥他人妨碍、干涉权利人行使自己的著作权或侵害其著作权。
因此,权利人以消极的方式行使自己的著作权本身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自己的权利,也不能导致其权利消灭,更不能成为他人侵犯其权利的免责理由。
显然,那种认为教师没有及时取回自己教案的行为就是怠于行使其著作权、并因此可以成为学校侵权免责借口的观点,实际上是对著作权权利性质的误解。
既然教师的教案属于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则教师对其著作权的行使既可以是积极方式,也可以是消极方式。不能以教师没有及时取回自己的教案为理由,认为教师怠于或不行使自己的著作权;恰恰相反,所谓教师“怠于”取回自己教案的行为,也应被看作是其行使自己著作权的一种(消极)方式,作为义务人的校方,仍然负有不得妨害著作权人教师行使其权利的义务
虽然《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第十一项作为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兜底条款,但对于毁失著作权(唯一)载体这种在实践中可能比较重要且普遍的侵权行为不予明文规定而只能适用兜底条款或运用一般法理进行自由心证总是不太合适的。
希望这个司法成果能在今后体现到立法当中,即在著作权法当中明确毁失著作权的(唯一)物质载体同样构成侵犯著作权,而在诉讼程序法当中则明确证明著作权物质载体非唯一性的举证责任由被诉的侵权人承担。
(四)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归谁所有
当教案本作为教师所撰写教案的唯一物质载体的时候,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所有权能否分离。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问题与教案的著作权问题不可分离:如不解决教案的著作权问题,则无法判定教案本的所有权问题。
Ⅶ 教案是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教案是个人劳动成果,当受法律保护。
Ⅷ 教案算不算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
刚刚跑到网络去看了哈什么是教案和著作权
里面有这样一段
"教案是教师的教专学设属计和设想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所以应该是受著作权保护的
Ⅸ 小学教师如何些知识产权教案
是指写有关知识产权的教案(可以写先简单的较浅显的就行了)还是指保护自己教案的知识产权(这个在中国比较难真正受到保护,不过至少可以要求署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