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有奖征文作品著作权归属

有奖征文作品著作权归属

发布时间:2021-08-04 03:08:17

⑴ 有奖征文要求作品原创,而且提交作品时要做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怎么写,写文章的什么地方

看来你参与的这个活动,主办方很认真。

有奖征文例如可以是征集估计诗词名句大全,版这就不是原创了权。

另一种是征集原创文章类。
诗词歌赋学术论文,都可以征集。
要求原创投稿应征,你就应该附上一篇文书,可以另起一页单独写成声明文书,也可以在作品后面,正文之后注明附段非正文,用单独一段说明是原创。
你的作品声明,要声明自己原创,禁止抄袭,要声明如果已经入围而不获奖,禁止主办方发布,或可以发布。

⑵ 如何确定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1)共同作品作者的内部关系我国“旧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者对著作权的行使如果不能协商一致,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不得阻止他方行使。”“新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权由各方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过协商一致行使;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当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作者。”共同作品的权利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义务由合作作者共同承担,各合作作者的著作权及于作品的整体,各合作作者的著作权平等(“平等”不是均等,合作作者可以约定各自享有的份额,如果没有特别约定,则认为份额均等)。共同作品的著作权行使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①协商原则。行使著作权必须经全体作者协商一致方可。②共同作品经全体作者授权,可以由其中一人或数人行使,但不得损害作品整体的著作权和其他作者的权利。③允许有条件的单方行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允许单方行使共同作品的著作权。第一种情况是他方合作作者死亡。在这种情况下,作品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依照继承法而转移,而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应由他方作者单独行使,死者的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不得干涉。第二种情况是合作作者之间协商不成。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允许有正当理由的一方行使著作权,他方无正当理由不得阻止。其中,是否为正当理由的标准应当是能否在法律上成立。有学者对“正当理由”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可供参考。(2)共同作品作者的外部关系①共同作品被他人侵权当共同作品的著作权受到他人的侵害时,各合作作者均有权单独请求赔偿和享有诉权,而不必征得其他合作作者的同意或授权,但不得损害其他合作作者的权利;因此取得的利益,应当合理地分配给其他合作作者。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部分合作作者放弃权利或只主张部分权利,其效力不及于其他合作作者。例如,甲、乙为某共同作品的合作作者,丙侵害了该共同作品的著作权,甲在诉讼中仅请求丙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明确放弃赔偿损失的权利,则乙仍然可以向丙主张该权利。②共同作品侵害他人著作权同理,当共同作品侵害了他人的著作权时,应由全体合作作者承担连带责任,然后再根据约定的份额和过错程度分担。

⑶ 著作权归属问题

著作权通常抄归作品上的公民、法袭人或者其他组织所有,但是还是存在以下几种特殊情况一、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著作权归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二、两人共同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归合作创作人共同享有;三、合作创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单独享有著作权;四、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五、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人享有;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造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可单独行使著作权;七、职务作品,除应归法人或者其他人享有的除外,其著作权归职务作品的作者享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⑷ 再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再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是指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再创作品著作权归属根据《著作权法》第十条,著作权明确包括修改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所以第十二条中规定的,对已有作品进行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的权利显然归属已有作品的著作权人。而根据第十二条规定,改编已有作品产生的著作权由改编人享有,而根据第十条规定,对已有作品进行改编的权利属于已有作品的著作权人。那么未经允许改编已有作品产生的新作品(即原作品的改编作品)的著作权究竟归属已有作品的著作权人,还是属于改编人呢?《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中独创性的表达。以改编为例,对已有作品进行改编是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表达。所以《著作权法》赋予已有作品改编人对改编产生的新作品独立的著作权。但是改编作品毕竟是以已有作品为基础产生的作品,所以第十二条同时规定行使(对改编作品的)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这样就同时保护了原作品和改编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根据《著作权法》第三十四条,第三人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汇编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应当同时取得改编、翻译、注释、整理、汇编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从这条规定中可以推出,如果第三人未经许可使用了改编作品,他就同时侵犯了两个作品的著作权,即改编作品和原作品的著作权。

⑸ 很简单投稿的问题大家进来啊!!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声誉,它是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名誉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的人格尊严,它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乃至其他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法人的名誉表示社会的信誉,这种信誉是法人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它的整个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特别是企业法人的名誉,反映了社会对它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表现的总的评价。法人的名誉往往对其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产生重大的影响,名誉权是民事主体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因此,《民法通则》第101条在确认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的同时,又以禁止性法律规范规定了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对法人名誉的侵害,主要表现在散布有损法人名誉的虚假消息,如虚构某种事实,诬说某企业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以图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等等,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名誉侵权在客观方面具有明显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所谓名誉侵权的事实,是指行为人从事了法律所禁止的有损他人人格、名誉的行为而给被害人带来了名誉方面的损害。有的人认为,只要说的、写的是真实的,就谈不上名誉侵权。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陈述的内容虚假与否,不是名誉侵权的必要前提。关键在于,所陈述的是法律所禁止的,是否有损他人的人格、名誉。如果陈述虚假,但无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不违反法律,则尽管虚假,也不构成名誉侵权。相反,如果明显违法,发表有损他人人格、名誉的言论,涉及的事实虽然真实,也可构成名誉侵权,甚至这种言论所涉及的事实越真实,越会侵权。比如,为毁坏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权情节越为恶劣。

作者投稿给报刊社或网站等刊载单位的行为中涉及诸多著作权法律问题,其中不乏颇具争议的方面。本文从我国著作权法、合同法等法律相关规定出发,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其中个别观点与某些学者不同,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士对此问题的关注。

权利之争——投稿 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一)一般情形
关于投稿作品的著作权,按著作权法规定,如投稿人(即作者)与刊载单位之间无特别约定,则原则上仍应归于投稿人(即作者)。作者不必经刊载单位同意,就可以将此著作收录在其个人出版的书籍或转贴在其个人或其它网站上,甚至授权其他人利用,刊载单位不得主张任何权利。当然,刊载单位也是有著作权的,即对包括上述投稿作品在内的以汇编作品形式存在的报刊整体享有著作权。从刊载单位方面来看,如其未与作者有另外约定,则不可再就该著作另作利用,例如报刊社将投稿作品转置于网站上,或另行收编出版书籍,或转授权他人利用等。如果确实需要作这些原刊载形式以外的利用,双方应另外商谈授权利用条件。对此,我国著作权法第26条明确规定,许可使用合同和转让合同中著作权人未明确许可、转让的权利,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另一方当事人不得行使。
(二)格式条款的性质——“要约”还是“要约邀请”
实践中常见有报刊以格式条款声明“凡刊登于本刊上的文章,均视为同意在本刊网络版上刊登。如作者有不同意见,请在来稿时声明,以便做适当处理”,有的还将著作权法中的转载、摘编的(准)法定许可制度里的“著作权人保留权”等权利也“收归己有”。对于这些声明的效力,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应将其视为一种“要约邀请”,对投稿人没有约束力。笔者认为,这些声明应是一种“要约”而非“要约邀请”,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内容具体确定并且表明了经受要约人承诺后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以上声明不同于一般的“欢迎投稿”的介绍,而是对具体权利归属做出明确规定且对自身具有约束力的说明,如果投稿人向其投稿,即可以认为该行为进行了承诺,即同意订立该类合同,但该刊载合同仅是成立,至于是否真能生效,则应视所附条件能否实现而定。如果投稿人投稿的作品符合要求,则条件满足,合同生效,反之则不生效。上述声明虽具有法律效力,但在事实上却对投稿人十分不公。这里既有事实上的力量不对等原因,也有法律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投稿人保护不周的因素。限制这些格式条款的广泛适用,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在目前只能寄希望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介入。
(三)有奖征文中的著作权问题
有奖征文包括竞赛征稿、征文比赛等,即主办单位事先确定相应规则,并按该规则对参加者作品进行相应选评,确定最终名次,给予获奖者相应奖励的活动。与一般报刊征稿不同,有奖征文活动中的规则属于要约,而非要约邀请。因为此类规则一般内容明确且一经参与者承诺(投稿)后,即对双方形成约束,符合要约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规则中一般都存在对于获奖作品著作权归属及利用条件的规定,这一点与上述格式条款十分相似,著作权人同样面临不利的境况,是否能接受这些条款,需要事前仔细斟酌。
(四)特约作品的著作权问题
特约作品即报刊社与某特定作者通过事前创作某项或某些作品的约定而形成的作品,在著作权法上属于委托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特约作者(受托人)与报刊社(委托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事关系,双方应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特约创作合同(委托创作合同),该合同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用口头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此类作品中可以由双方约定归属的著作权,既包括财产权,也包括人身权。而一般的著作权转让合同中则不得转让人身权,如修改权等人身权仍归于转让方所有(发表权可以以“许可”的形式由受让方行使)。也就是说,除双方明确存在委托(特约)创作合同外,其他情况下(如不存在此类合同条款的一般投稿、有奖征文等)的作品人身权仍属于作者本人,报刊社不得随意行使。
为平衡双方间的权利义务,避免在委托作品著作权归于受托人后致使委托人原委托目的不能实现以及应享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了有关司法解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对于按照著作权法第17条规定,委托作品著作权属于受托人的情形,委托人在约定的使用范围内享有使用作品的权利;双方没有约定使用作品范围的,委托人可以在委托创作的特定目的范围内免费使用该作品。如此规定,可以妥当解决委托作品中委托人与成为著作权人的受托人之间的权益关系,更公平合理地处理相关纠纷。因此,如果特约作品著作权归属特约作者,同时双方之间也没有明确约定如何使用该作品,那么作为委托人的报刊社可以据此主张其相应的使用特约作品的权利(比如在报刊上刊载该作品),特约作者应当予以积极配合。

孰是孰非——“一稿 多投”问题的审视

(一)我国著作权法的基本态度
目前存在争议的一稿多投现象,准确地讲,是指将同一作品在同一期间内向多家刊载单位投稿的行为。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由此可见,我国著作权法对“一稿多投”是持否定态度的,此种行为很可能构成违约,将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当然,著作权法对于相反的约定也是允许的,这里的“相反约定”,既包括约定允许“一稿多投”,也包括约定相应等待时间等内容。
(二)格式条款的分析——有效还是无效?
目前有许多学者对上述法律规定持有异议,认为著作权法的该规定对作为投稿人的作者限制较大,属于显失公平的规定,并认为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对一稿多投稿件一经发现,不发稿酬”的声明类似于合同中的格式条款,其法律效力是要存疑的。因为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合同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合同订立必须遵循自愿、公平原则,其中还特别强调了“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无效”的规定 。
笔者认为,这些学者的观点有违我国的现行法律规定。虽然著作权不同于物权,因其无形性而能同时为多人使用,允许一稿多投具有权利品性上的事实可行性,但我国著作权法却对此予以否定(双方另有不同约定的除外),也就是说,除双方另有不同约定外,其不具有法律可行性。作为一个替代办法,投稿人也可以在向某刊物投稿时附带声明“无论贵刊是否采用,均应在多少天内回复”等等,这种声明视为要约(在存在刊物不同声明的情况下是“新要约”),接受该稿件的刊物如无意采用,则可不必回复(若回复则属于自愿行为,因为要约不能要求受要约人对其无意承诺的意思予以回复);如有意采用,则应在投稿人声明的期限内回复,否则将可能承担不利的后果。

⑹ 代笔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除由法人或者其他专组织主属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的情形外,由他人执笔,本人审阅定稿并以本人名义发表的报告、讲话等作品,著作权归报告人或者讲话人享有,著作权人可以向执笔人支付适当的报酬。代笔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知识产权律师提醒:当事人合意以特定人物经历为题材完成的自传体作品,当事人对著作权权属有约定的,依其约定;没有约定的,著作权归该特定人物享有,执笔人或整理人对作品完成付出劳动的,著作权人可以向其支付适当的报酬。

⑺ 参加起点小说征文的作品的版权归属

我国著作权法从保护作者权利的角度出发,对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进行了规定。
一、受托人和委托人可以自行约定著作权的归属。这一方面是尊重作者也即受托人的意愿,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委托人有效的使用作品。但是,双方当事人可以自由约定其归属的仅限于著作财产权,而不包括著作人身权。著作人身权只能属于受托人。
二、在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法律规定著作权属于受托人。这是因为受托人接受委托创作完成作品,是委托作品的作者。基于保护作者、鼓励创作的立法目的,在无约定的情况下,著作权应当被赋予受托人。当然,受托人在享有著作权的同时也受到如下的限制:
(1)受托人应当按照约定将委托作品提供给委托人使用。委托人有权在约定的范围内使用。如果没有约定使用范围,委托人可以在委托创作的特定目的范围内免费使用。现实中,有些艺术摄影企业为了垄断顾客日后的加印照片生意,借口对顾客的艺术照有著作权,拒绝履行上述义务,扣留照片的底片。对这种行为,顾客可以追究其违约责任。
(2)受托人行使著作权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妨碍委托人的正当使用。比如受托人接受委托设计商标标识后,不论委托人是否将该商标注册,都不得再以侵犯发表权为由阻止委托人在其商品、服务上使用该标识,也不得许可委托人的竞争对手使用该标识。
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对委托作品著作权的归属作出了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该条规定允许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著作权的归属,这使得相较于其他各国著作权法,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规定具有十足的中国特色。对于该条规定,人们可以得出截然相反但却都“合理”或者都“不合理”的两种解释。
当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不明确或者没有订立约定著作权归属的合同时,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在解释上不存在悖论,悖论只存在于委托人和受托人有明确约定的情形,即双方约定著作权属于委托人的情形。分歧在于如何理解“著作权属于委托人”的约定。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不仅包括财产权而且还包含人身权。因此,“著作权属于委托人”是指委托人可以享有包括人身权在内的整个著作权,还是指委托人仅享有著作财产权?对此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将“著作权属于委托人”理解成委托人仅享有著作财产权,即委托人通过合同受让了著作财产权;二是将“著作权属于委托人”理解成委托人享有全部的著作权,即委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原始取得了著作权。下文将分别对这两种解释予以分析。
第一种解释是委托人仅享有著作财产权。“著作权属于委托人”只能理解成委托人享有著作财产权,而不包括著作人身权。具体理由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我国法律严格遵循大陆法上著作人身权不得转让原则,而且这一原则的运用几乎达到了极端的地步。欧洲大陆法国家的著作权法尚允许在作者死亡后其直系亲属继承某些人身权,①而在我国,无论是《继承法》、《民法通则》还是其司法解释均不允许著作人身权的继承。此外,据参加《著作权法》起草工作的同志回忆,在该法的起草过程中,有些起草人坚决反对著作权的转让,其理由是:“著作权是一种人权,不能转让。特别是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利,绝对不能转让。” 由于我国法律与学理均禁止著作人身权的转让,因此,可以断定享有人身权的著作权人一定是作者,否则,其所享有的著作人身权缘何而来?在谁为作品作者的问题上,我国向来采纳大陆法上的“创作人为作者原则”,《著作权法》第11条第2款关于“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的规定,体现的正是这一原则。依据该条款的规定,委托作品的受托人理应成为作者,因为他是作品的创作人;委托人不是创作人,他怎能成为作者?在委托人不是作者且在著作人身权不能转让的情形下,委托人如何能够享有包括人身权在内的整个著作权?

⑻ 公司的征文自己有著作权吗

非律抄师解答:从你描述的情况看袭,你写的该歌词不属于职务作品,可以看作受委托创作的作品(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因此,如果没有特别约定,著作权属于你。
1.你还有这个歌词的著作权,包括署名权。
2.如果公司修改歌词,要经过你的同意。
该公司不署名而将其说为某同仁的原创,侵犯了你的署名权。但是这可能会导致你进入两难境地,即如果维权,可能在工作上会受影响;如果不维权,这种侵权行为将继续持续。面对这种两难境地,建议你从最好的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如果目前的工作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建议你想开点、看开点,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在该公司工作对你来说可有可无,那么你就可以大胆维护自己的应有权利。此外,你也可以通过公司的其他人去给你沟通协调一下,毕竟是制造部嘛,要懂得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要懂得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

⑼ 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该怎么确定

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该怎么确定,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内作品的容智力活动。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视为创作。那么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该怎么确定?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该怎么确定?①是为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采取的行动;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采取的行动,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然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也就是说是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个客观世界;而不是别人的看法。那么由你自己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去行动,通过各种媒介,比如语言、文字、符号、线条、色彩或声音等而创造出来的东西,是认定为创作的其中一个条件。②行动的结果直接产生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结果直接产生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这个就是继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之后的行动,这个行动产生了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也就是说,你的行动必须产生具体作品才可以认定为创作。创作方法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创作目的、创作对象和创作原则。

阅读全文

与有奖征文作品著作权归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