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请问物权法中占有权和所有权的区别,另外能举个实例吗
物权法中所有权是对物的独占的支配权,而占有只是对物进行控制内的事实状态。
在某物容的所有权的归属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即使物已经为他人占有,占有人非依法律规定不能成为所有人。即使是合法占有,占有人只享有占有权,而不能享有所有权。因为一物之上不能并存两个所有权,占有权并不能成为所有权。由于占有与所有权存在着区别,因此对占有的保护和对所有的保护也应当区分开来。
比如:物权法中房屋所有权是指房屋的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房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并可以排除他人对于其财产违背共意志的干涉,它是一种最充分、最完整的财产权或物权。
房屋占有权就是产权人对其房屋事实上的控制权。
有时候,房屋所有权人并不是房屋占有权人,比如:房东与房客之间即出租人与承租人的关系,也就是房东享有了房屋所有权,而房客则在合同履行期内享有房屋占有权。
『贰』 物权法第136条,意思是不是说先占用的地方,后来的就不可以在占用了
不是的。你占用的地方需要有行政部门的手续,如土地使用证,土地承包合同书,房产证等相关证件。没有经过行政部门审批属于非法占用,不受法律保护。
『叁』 物权法中的占有请举例说明……
案例:某甲在草场发现一只走失的绵羊,领回家中饲养。某乙听说此事,找到某甲,声称该只绵羊是自己家的,要领回去。某甲查问某乙家绵羊的特点,没有相似之处,便拒绝讲绵羊交给某乙。某乙向法院起诉,请求判决某甲返还其侵占的绵羊。在法庭上,某乙没有提供充足证据证明自己是绵羊的所有权人。某乙主张某甲应提供其对争议绵羊具有所有权的证据,某甲没有证明。法院判决某甲为合法占有,不构成侵权,驳回某乙的诉讼请求。请结合本章内容思考:1.某甲对绵羊是否构成占有?2.某甲对绵羊的占有,是何种类型的占有?3.作为占有人,某甲对于该绵羊享有何种权利?4.你认为法院对本案的判决对吗?
分析:在本案中,某甲发现走失的绵羊领回家饲养,就已经占有了这只羊。按照占有成立的条件看,某甲符合占有的主体的要求,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占有的客体是绵羊,是有体物,符合占有客体的要求。在占有的客观方面,某甲对绵羊具有事实上的管领力,在实际上控制了这只绵羊。在占有的主观方面,某甲作为占有人,对占有的绵羊具有占有的意思。既不是对占有物的所有意思,也不是单纯的不以任何意思为要件,只是单纯的事实上的支配。这种占有是无权占有、善意占有、和平占有、公然占有和单独占有。某甲在占有该绵羊之后,就享有了占有的权利,可以使用该物,并享有就该物取得收益的权利。
某乙获悉某甲占有该绵羊后,生成该只绵羊是自己家的并主张领回,但没有举出其对该绵羊享有所有权的充分证据,某甲拒绝将绵羊交给某乙,是正当行为。当发生诉讼的时候,按照举证责任的规则,某乙作为原告,应当举证证明自己对争议绵羊享有所有权。但其举证不足,无法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反之,某乙让某甲提供甲对绵羊享有所有权的证据,则不符合证据规则要求。因此,法院判决某甲为合法占有,不构成侵权,并驳回某乙的诉讼请求,是完全正确的。
『肆』 如何理解物权的优先效力并举例说明.
答:物权的优先效力,亦称为物权的优先权。其基本含义是指同一标的物上有数个相互矛盾、冲突的权利并存时,具有较强效力的权利排斥具有较弱效力的权利的实现。考察先后成立的物权之间及物权与债权之间的关系,物权的这种优先效力都是存在的。 1.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 这种优先效力,是以物权成立时间的先后确定物权效力的差异。一般说来,两个在性质上不能共存的物权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物上,故而后发生的物权根本不能成立。例如在某人享有所有权的物上,不得再同时成立其他人的所有权。如果物权在性质上可以并存,则后发生的物权仅于不妨碍先发生的物权的范围内得以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先发生的物权优先于后发生的物权。例如在同一物上设立数个抵押权,先发生的抵押权优于后发生的抵押权。再如抵押权设立后再设立地上权时,地上权因抵押权的实行而消灭;但于地上权设立后再设立抵押权时,抵押权的实行不能使地上权消灭。物权相互之间以成立时间的先后确定其效力的强弱,本质上是对现存的、既得的物之支配权的保护。因为任何人都必须尊重物权人对于其物的支配范围,不得干涉物权的行使。这也包括在同一标的物上,后成立的物权只有在不侵入、不干涉先成立的物权的支配范围的条件下才能得以成立;否则,成立时间在后的物权根本就不能成立。2.物权对于债权的优先效力。在同一标的物上物权与债权并存时,物权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同一标的物上,既有物权又有债权时,物权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例如甲同意将10吨水泥出卖给乙,乙就取得了请求甲交付该10吨水泥的债权。后来甲又将这10吨水泥出卖给丙,并交付给丙,丙就取得了已交付的10吨水泥的所有权,而乙只能请求甲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再如甲将其房屋借给乙使用,又为丙设定了典权;此时丙的典权优先,他可以优先于乙对房屋进行使用、收益。这是因为物权是直接支配物的权利;而债权的实现则要依靠债务人的行为,债权人不能对物进行直接支配。基于两者在性质上的不同,物权具有这种优先效力。但是这只是一般原则,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也有极少数的例外。例如,不动产租赁使用权在民法上属于债权,如甲将其所有的房屋出租给乙,以后又将该房屋出卖给丙,丙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后,乙仍然可以对丙主张其租赁使用权。这在学理上称为“买卖不破除租赁”。此外,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第65条的规定,抵押人将已经出租的财产抵押的,抵押权实现后,租赁合同在有效期内对抵押物的受让人继续有效。 (2)在债权人依破产程序或强制执行程序行使其债权时,作为债务人财产的物上存在他人的物权时,该物权优先于一般债权人的债权。例如,在债务人的财产上设有担保物权的,担保物权人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此为别除权;在破产时,非为债务人所有之物,所有人有取回该物的权利,此为取回权。例如,出卖人已将出卖物发送,买受人尚未收到,也没有付清全部价款而宣告破产时,出卖人可以解除买卖合同,并取回其标的物。
『伍』 占有权和物权的区别
占有复权是指占有某物或某财产制的权利,即在事实上或法律上控制某物或某财产的权利。占有权是所有权最重要的权能之一,是行使所有权的基础,也是实现资产使用权和处分权的前提。在通常情况下,资产一般为所有人占有,即占有权与所有权合一;但在特定条件下,占有权也可与所有权分离,形成为非所有人享有的独立的权利。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或者说,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不动产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着物;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制定物权法,对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陆』 什么是物权的“即时占有” 的 概念
我国民法通则中并无占有制度的规定,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八十九条中肯定了即时取得制度。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占有是一种事实,但也有学者认为很难界定占有的性质,因为它有时表现为事实,有时表现为权利,因此建议物权法同时规定占有和占有权。笔者认为占有是事实,但是不同意传统的把占有、占有源权、占有权相混同的做法,主张应在物权法中明确占有权和占有的概念。
首先,占有是一种对物控制的事实,只有这种事实才有公示的功能,才给了占有人权利推定、权利移转和善意取得的效果。占有权是指因为法律所赋予的、占有人因为占有事实而取得的各种利益。占有事实不仅仅会带来利益,同时也会带来义务。比如B把狗交给A看管,一日此狗将A的邻居C咬伤,A就因占有而承担责任。占有之所以不是权利,是因为如果承认占有为权利,那么作为其基础的法律事实又是什么呢?各国法律都不否认对于物事实上的控制与支配是产生占有的前提。权利说虽然看到了法律对占有的一种保护使它产生了权利,但是殊不知法律在给它权利之前必须先确认当事人对物是否有实际的控制,只有有实际控制这个事实,法律才推定占有人是善意、公开且和平的持有该物。由于占有事实的公示作用产生了诸多效果,很难撇开这个事实而只规定占有是一个权利。
其次,占有与占有权要严格区分。占有只是一种事实,占有权是指法律所赋予的民事主体因为对物控制的事实而取得的各种利益。所以传统的学者所说的占有的公示功能、保护功能、继续功能等实质上谈的都是法律为何保护占有权的理由。笔者认为,占有权的内容包括,占有源权推定权、所有权取得权、占有状态维护权利和其他利益。占有源权推定权是指根据占有这种事实就有推定其为合法有效的源权。而所有权取得权是指依据占有而获得了即时取得权、时效取得权。占有状态维护权利是指当占有权被他人侵犯时可提出占有之诉。其他权利包括因为推定为有源权的占有而承认民事主体对占有物的处分行为的合法性等。然而占有与占有权又是紧密相连的,正是因为占有,产生了占有权;而正是因为有了占有权,才更好地维护了占有。
最后,占有权与占有源权、占有权能不能混同。首先看占有权与占有源权的区别,占有权是指法律所赋予的民事主体因为对物控制的事实而取得的各种利益。它的产生是基于法定的,只要民事主体具备了法律关于占有的规定就可以享有占有权,所以占有权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权利。传统的事实说认为没有源权的占有也受保护,所以占有是事实不是权利,并以此为由批驳权利说。笔者却认为维护占有的权利,是占有权的内容之一,与占有源权是没有关系的。所谓占有源权是指合法占有的依据,占有源权可以是所有权、他物权、债权、法定授权,等等。占有有没有源权应当是所有权、他物权、债权等这些权利所要考虑的,占有权只管是否有事实上的管领,只要有,法律就赋予占有权,仅仅依靠占有权就能合法有效地对抗他人对占有的侵害。法律规定占有权之初是因为占有的功能,而有了占有权之后,占有与占有源权在某种程度上就分离了。其次,占有权与占有权能是不一样的。1.产生的根据不同。占有权发生的根据是现实地对物进行占有的事实,只要占有事实存在,占有人可依法律保护占有的规定而享有一定的占有权;而占有权能产生于源权,是源权的一项内容。2.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占有权的内容除了上述的占有源权推定权、所有权取得权、占有状态维护权利外,还包含了取得时效制度和善意取得制度;占有权能是基于源权而发生的,其内容是实际掌握和控制物的权能,而非权利。3.两者中的“占有”意思不同。占有权中的“占有”是一种事实上的控制,而占有权能中的“占有”是一种状态,即使没有事实上的控制,只要有合法的源权,就产生占有权能。
综上,占有是一种事实,占有权是独立于所有权的由法律特别规定的权利,应与占有、占有源权和占有权能相区别。
『柒』 存在争议的物权,是不是谁先占有谁有利
当然不是,存在争议往往就是有主物,权利归属只是不明确而已,本身性质是固定的。
先占是原始取得所有权的一种方式,指无主物、动产,先占先得。
当然,如果你说的争议物就是无主动产,那可以先占先得。
『捌』 物权法中的占有即所有是什么意思 请举例说明
我国物权法上占有制度规定得过于简陋,《物权法草案》(第五次审议稿)仅有的七条到物权法颁布时仅剩下五条,而且关于占有推定的规定,有权占有的推定,善意占有的推定都被删除了。我国的占有制度已经失去了占有的本来面目,徒有占有之名,而无占有之实。
一、首先要明确一个事实,我国的物权法,根本没有你说的:“占有即所有”的规定。
二、我国《物权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无权占有与有权占有的概念。
三、我国《物权法》,也没有规定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的概念。
四、我国《物权法》,也没有明文确立权利推定规则。
我国《物权法草案》第四条规定:“动产的占有人是动产的权利人,但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这是关于占有权利推定的规定。但《物权法》公布时,这个规定取消了。(这个就是你说的占有即所有的规定)
五、我国《物权法》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
《物权法》第106条规定了动产与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这实在是我国《物权法》的一大进步。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占有的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若该善意受让人取得该动产时是处于善意,则该受让人即时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我国物权法也进一步明确规定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权处分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物权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有以下特点:一同时适用于不动产与动产。二同时适用于所有权与其他物权。
『玖』 物权法中“占有权”和“所有权”的区别是什么
占有首先是经验性的实证概念,表达了对物事实上的控制支配状态。而构成占有,需要有特定的具有权利能力和自然意思能力的主体、有作为有体物的客体以及体素和心素要件。
占有权是指对财产实际掌握、掌控的权利。占有权是行使物的使用前提,是所有人行使财产所有权的一种方式。占有权可以根据所有人的意志和利益分离出去,由非所有人享有。
占有的法律特征
1、占有是一种法律保护的事实状态。占有不是一种权利,只是一种事实状态。这种事实状态就是一种对物的实际控制。物权法对其规定,并对这种事实状态予以法律保护,使其具有准物权的性质。
2、占有的对象仅限于物。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占有的对象仅限于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但须注意的是这里的物并非必须是独立的物,对某一独力物的某一部分亦可成立占有。
3、占有是对物具有事实上的管领力。这种管领力,就是对物具有实际的控制和支配能力。空间、时间和法律上的结合是判断事实上管领力的标准。空间上的结合表明特定物在特定人的控制下,时间上的结合要求这种控制有一定的连续性,法律上的结合强调控制的效力而非直接控制。
占有权的分类
占有权就是指事实上的控制权。
控制有事实控制和名义控制。事实控制就是指实际控制方,分为合法控制和非法控制,有权控制和无权控制。
名义控制就是指物在所有人控制范围内,其通过一定行为就能行使所有权中的全部四项权能。
比如租赁物,承租方就是事实上的合法,有权控制。而出租方就是名义控制,可以通过解除合同等方式行使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