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几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哪些新成就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Ⅱ 2020年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Ⅲ 航天发展的贡献及意义
集中来说,在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它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它也影响这整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同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从而可促进和推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产业水平,如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系统、推进能力、环控生保技术、通信、遥感以及测试技术等诸多方面。它也能体现这个国家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水平。没有航天医学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要想把人送进太空并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国赫赫有名的"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共花费240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中国科技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2.发展载人航天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各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上都将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而载人航天技术就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特别是现在的“神州飞船”计划一旦获得成功,将如同6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引起全世界的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毫无疑问,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日渐重要。而载人航天技术显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巨大宝库,载人航天事业就是通向这个宝库的桥梁。“太空工厂”可以几乎像是在变魔术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无对流的条件下,制造出地球上难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关产品,可以想象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那么这次由太空技术引发的“新工业革命”最终将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现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样将充满整个市场的各个角落。中国要想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开发太空资源的基础——载人航天技术。
除了以上几点,载人航天事业的从分发展将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以往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的镜头,将一步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类转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将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开发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来解决现在生活空间越来越拥挤的现状,特别对于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人类又将面临着更多新的考验和抉择。
航天事业是一项具有国际竞争性的事业。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作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航天大国,美国、前苏联/俄罗斯对航天技术的垄断和封锁,众所周知。我国航天事业是在西方封锁、前苏联不肯给予支援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从一开始,我国就坚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航天事业的决心。正是在这一正确原则的指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我国才从最初拥有自己研制的液态火箭开始,逐步拥有了自己的卫星,直到今天成功发射自己研究设计的载人飞船。如果没有自发研制并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实力和经验,也许今天我们就没有自己设计的“神舟”飞船。
只有自强,才能合作。和平开发太空是大势所趋,中国也参加了一些国际合作,例如与欧盟合作开发卫星导航系统。但是航天事业中的国际合作多数是强强合作,合作各方都具有相当的实力。例如,俄罗斯可能计划与美国合作开发“和平-2号”轨道站和空天飞机;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空局11个成员国正在联合执行阿尔法号永久性国际空间站计划等。这些国家和组织都具有相当的科技实力。如果我国没有自己的实力,没有具有自己产权和特色的技术和优势,国际合作又从何谈起?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妨碍我国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并与其合作;相反,它为我国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发展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人航天器,充分体现了我国自身的航天技术实力,从而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为“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也许这才是令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特别关注并关心中国是否寻求国际合作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国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是航天事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更是我国航天事业自立、自强的正确之路。只有自立,才能自强;只有自强,才能合作。
航天事业是一项关系全局的产业。航天技术的开发和突破不仅对于航天事业本身的发展非常关键,而且对于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0年来,我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了我国航天科技及相关学科的水平,特别是信息、材料、能源等21世纪新兴学科领域的整体水平,不仅为航天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空间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广泛需求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这些基础和后盾的坚实就在于我们坚持了独立自主。
Ⅳ 改革开放以来的航天事业怎么样了 要长点的
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在改革中腾飞、在创新中发展,创造了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的辉煌业绩,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航天科技事业30年的蓬勃发展,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生动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航天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中国航天的优良传统,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了我国战略高技术的整体水平。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截至2008年10月底,我国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112次发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射107次,发射了111颗卫星和7艘飞船。我国研制的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卫星技术水平、应用水平、可靠性有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通信广播、气象、地球资源、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个系列。 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取得重大突破,增强了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两人5天的太空飞行,标志着我国跨入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阶段。2007年,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2008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导弹武器装备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提升了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的能力。我国研制的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从近程到远程、洲际,从液体到固体,从陆上到水下,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武器系列。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和生产一代”的要求,制定航天核心技术计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研制了一批体现国家意志、彰显民族尊严的现代化导弹武器系统,有力地增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的能力。 航天技术应用达到新水平,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中央提出的高科技产业化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空间生物和育种、电子信息、软件、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等航天科技应用产业,构建航天科技产业链,打造了一批知名产品和品牌,发展了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逐步形成了产业规模。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等诸多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重要贡献。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 航天科技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年,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 30年,也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开拓创新、科学发展、成绩显著的30年。回顾航天科技事业走过的道路,总结在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有以下体会: 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从国家需要和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航天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科技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有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有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基础。3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实践证明,航天科技事业的每一项重大创新成就,都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取得的,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航天科技工业体制机制与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航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1993年,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分别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开始走向企业化之路。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组建成立。9年来,集团公司积极推进母子公司体制建设,实施专业重组,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和试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不断深化管理改革和创新,形成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适应航天市场化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航天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航天生产力,为航天科技铸造新时期的辉煌创造了体制机制优势。 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航天高技术产业的主动权。航天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高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航天科技战略产业,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攻克航天技术难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攻克和掌握了一项又一项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不断推动和牵引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要牢牢掌握航天科技发展主动权,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有所作为并不断实现新跨越,就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真正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始终坚持弘扬航天精神,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中国航天在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孕育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在航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航天精神感召下,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需要为最高需要,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懈奋进,攻克一个又一个尖端课题,创造一个又一个成果,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践证明,要实现航天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始终立足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需要,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大力建设航天文化。 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推进航天科技事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我国航天科技事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科学发展,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努力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坚定不移地承担起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航天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维护国家安全、带动科技进步、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肩负的使命,牢记党和人民重托,按照集团公司确定的战略方向,以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为己任,努力引领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航天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实现新跨越,使我国航天科技这一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坚定不移地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更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加速航天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现代航天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以运营服务为主的卫星应用产业,使航天产品与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在使命和责任面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围绕新目标、建设新航天、取得新成就、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相应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在产权管理、法人治理结构、选人用人、考核评价、薪酬激励、监督约束等方面加快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发展水平高,产业发展能力强、军民融合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意识,不断探索和完善党组织在联合体、专业公司、上市公司和直属单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Ⅳ 中国航天事业又有哪些新的发展
2014年7月5曰,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复合材料涡桨公务机在珠海金湾机场首飞成功。
Ⅵ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必要性
集中来说,在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它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它也影响这整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同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从而可促进和推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产业水平,如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系统、推进能力、环控生保技术、通信、遥感以及测试技术等诸多方面。它也能体现这个国家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水平。没有航天医学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要想把人送进太空并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国赫赫有名的"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共花费240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中国科技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2.发展载人航天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各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上都将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而载人航天技术就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特别是现在的“神州飞船”计划一旦获得成功,将如同6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引起全世界的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毫无疑问,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日渐重要。而载人航天技术显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巨大宝库,载人航天事业就是通向这个宝库的桥梁。“太空工厂”可以几乎像是在变魔术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无对流的条件下,制造出地球上难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关产品,可以想象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那么这次由太空技术引发的“新工业革命”最终将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现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样将充满整个市场的各个角落。中国要想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开发太空资源的基础——载人航天技术。
除了以上几点,载人航天事业的从分发展将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以往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的镜头,将一步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类转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将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开发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来解决现在生活空间越来越拥挤的现状,特别对于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人类又将面临着更多新的考验和抉择。
航天事业是一项具有国际竞争性的事业。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作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航天大国,美国、前苏联/俄罗斯对航天技术的垄断和封锁,众所周知。我国航天事业是在西方封锁、前苏联不肯给予支援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从一开始,我国就坚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航天事业的决心。正是在这一正确原则的指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我国才从最初拥有自己研制的液态火箭开始,逐步拥有了自己的卫星,直到今天成功发射自己研究设计的载人飞船。如果没有自发研制并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实力和经验,也许今天我们就没有自己设计的“神舟”飞船。
只有自强,才能合作。和平开发太空是大势所趋,中国也参加了一些国际合作,例如与欧盟合作开发卫星导航系统。但是航天事业中的国际合作多数是强强合作,合作各方都具有相当的实力。例如,俄罗斯可能计划与美国合作开发“和平-2号”轨道站和空天飞机;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空局11个成员国正在联合执行阿尔法号永久性国际空间站计划等。这些国家和组织都具有相当的科技实力。如果我国没有自己的实力,没有具有自己产权和特色的技术和优势,国际合作又从何谈起?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妨碍我国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并与其合作;相反,它为我国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发展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人航天器,充分体现了我国自身的航天技术实力,从而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为“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也许这才是令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特别关注并关心中国是否寻求国际合作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国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是航天事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更是我国航天事业自立、自强的正确之路。只有自立,才能自强;只有自强,才能合作。
航天事业是一项关系全局的产业。航天技术的开发和突破不仅对于航天事业本身的发展非常关键,而且对于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0年来,我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了我国航天科技及相关学科的水平,特别是信息、材料、能源等21世纪新兴学科领域的整体水平,不仅为航天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空间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广泛需求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这些基础和后盾的坚实就在于我们坚持了独立自主。
Ⅶ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飞机的横空出世,证实了我国航空事业在飞速发展.而航空事业的发展又离
(1)由题图b可知:甲车的加速度大小a甲=
v0?v |
t1 |
30 |
t1 |
v?0 |
t1 |
10 |
t1 |
m甲 |
m乙 |
1 |
3 |
v0+v |
2 |
v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