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物权具有哪些特点
物权的特点为:
(一)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回
物权是指特定的主体所享答有的、排除一切不特定人的侵害的财产权利。作为绝对权和" 对世权",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非法干涉和侵害权利人所享有的物权的义务。一切不特定的人都是义务主体。而债权只是发生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债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债权人的请求权只对特定的债务人发生效力,债权又被称为对人权。
(二)物权的内容是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
物权的权利人享有对物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所谓直接支配,是指权利人无须借助于他人的行为,就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利。一方面,物权的权利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直接依法占有、使用其物,或采取其他的支配方式。任何人非经权利人的同意,不得侵害其权利或加以干涉。另一方面,物权人对物可以以自己的意志独立进行支配,无须得到他人的同意;也可以在无须他人的意思和行为介入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支配其物并实现其权利,如所有人使用其财产,并在其财产之上获取收益,不需要借助于任何人的行为便可以实现。物权的义务主体的义务是不作为,只要不妨碍权利人行使权利就是履行了义务。
㈡ 物权行为的批判
萨维尼及其他采物权行为理论的学者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抽象,最初是萨维尼在解释罗马法的形式主义立法过程中提出来的。萨维尼采用历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历史的溯源而寻找法律的规则合理论,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法学研究方法。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及法律文明的演进,过去的规则不一定符合现实的需要,不能将历史的规则照搬到现实生活中。
因此,自该理论产生的第一天起,它就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批评。
普通法时期对物权行为的批判
早在普通法时期,物权行为就受到了一部分普通法学者的批判和质疑,认为物权行为完全是一个不顾国民生活感情由法学家拟制出来的“技术性概念”。《德国民法典》制定时期最著名的自由派法官奥托.冯.基尔克针对物权行为理论作为一种脱离实际生活的理论臆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嘲讽。他在《民法典的起草和德国法》一文中指出:“如果在立法草案中以教科书式的句子勉强将单纯的动产让与分解成相互独立的三个现象时,的确会变为学说对现实生活的侮辱。
运用利益衡量方法论对物权行为理论的否定
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著名学者赫刻(Heck)运用利益衡量方法论对物权行为无物因性作出了被认为是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批评。1937年赫刻出版了《无因性的物权行为论》,针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支持者认为这一理论“有助于保护交易对方或第三人获得确定保护的交易上的利益、有助于使物权的概念与物权的法律关系易于识别而使法律关系获得明了以及当事人举证责任减轻”的说法,以一个假定的案例为材料,进行了详细分析。
㈢ 物权和债权的区别
债权是一种民法上的权利,而债务则是一种民法上的义务。和物权专不同的是,债权是一种典型的相属对权,只在债权人和债务人间发生效力,原则上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之关系不能对抗第三人。从会计意义看,债权是指单位未来收取款项的权利,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和应收补贴款告等。从会计意义看,债务是指由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由单位或个人承担并预期会计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单位或个人的现时义务,包括各种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等。有时也指所欠的债。两者的区别如下:1、债权债务是不可以单独存在的。钱是债权人的,他借给债务人。2 、债权是一种典型的相对权,只在债权人和债务人间发生效力,且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之关系不能对抗第三人。3、 债发生的原因在民法通则中主要可分为契约、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债的灭失则有清偿、提存、抵销、免除等。4、 债权债务中的物权行为客观存在,它是法律行为的一种,只要承认债权与物权的划分,就必然要承认债权行为之外还有物权行为。
㈣ 登记生效与登记对抗两种制度的价值区别
登记生效是指这一物权在依法登记后才发生转移。也就是说你处分合同生效后,需具备法定的登记要件才发生物权变动。未登记的合同物权不发生转移。
登记对抗则是指这一物权在转让合同生效后就发生转移,但是,基于对登记的公示性,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
这两种制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物权何时发生转移,理论上常常把登记作为合同的特别生效要件。
关于你的这个问题:“区分是否生效的意义是什么呢?以双方签订买卖合同为例,采取登记生效主义的,未登记未生效前,出卖人反悔的,买受人可以合同要求实际履行,那与登记对抗合同成立已生效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这两种模式有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在登记对抗主义这种法律模式下,登记并不是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登记也并不产生公信力,仅产生对抗力。其优点是不以登记作为物权变动要件,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使不动产交易较为便捷,缺点是因不动产物权的变动缺乏表面的公示形式,易使善意第三人利益受损,容易形成在不动产之上的多种权利状态。
登记生效主义是指将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要件,非经登记不能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更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而且其登记还有公信的效力。其优点是物权变动的时间通过公示得以确定,使物权产权归属关系登记的公示公信力得以向社会明确,对善意第三方的保护较为有利。缺点是未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协议,过于注重形式,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容易造成公权对私权的过分干涉。
并且物权的登记与否对受偿顺序也有影响,比如说抵押权。其次物权是否发生变动也会影响到你对物权的使用。
我觉得你比较有钻研精神,呵呵,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启发,加油!
㈤ 对物权行为理论的看法.
⒈物权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法律行为的一种,只要承认债权与物权的划分,就必然要承认债权行为之外还有物权行为。
首先,“法律行为”这个概念是德国学者首先提出的,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一般性的法律行为与具体的法律行为形式之间的关系,为不同类型具体法律行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克服了大陆法系各国法制实践中长期悬而未决的矛盾,解决了法律行为普遍规则与具体规则之间的关系,使民法典避免再对各种具体法律行为作出不必要的重复规定。它解决了意思自治原则与合同自由原则之间的关系,确认了法律行为不仅可以发生债法上的效果,而且可以产生婚姻法、亲属法以及其他私法上的效果,摆脱了将法律行为从属于债法或合同法的传统民法体系。
同时还认为,只要我国民法理论还承认债权、物权、亲属权等基本民事权利的划分,就同样必须承认物权行为这样一种法律行为的客观存在。因为作为私人的、旨在引起某种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人们从事法律行为的目的可以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有以特定人与特定人之间以发生、变动、消灭债权债务关系为目的的债权行为,顺理成章地就有一个以设定、变动和消灭物权为目的的行为,这就是物权行为。
最后,物权行为是对法律行为依其法律效果进行分类的逻辑上的必然结果。如果否认我国民法理论中存在物权行为,那么我们就无法对法律行为按照人们意思表示中希冀引起法律效果的不同加以分类,整个民法的逻辑体系将可能因此而发生混乱。有的学者已经指出,如果在民法理论上否认物权行为,那么作为法律行为的唯一支柱就只有债权法上的合同。这样一来,法律行为作为一项民法总则中规定的制度就成了问题,因为,只作为对债的发生原因之一的合同的规则的抽象,作为债法的一般规则尚有问题,作为民法的一般规则列入总则编的科学性就更不能成立了
⒉关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问题,文中是这样说明的:无因行为必须由法律作出规定,法律可以规定某些物权行为是无因行为,也可以规定某些债权行为是无因行为,德国民法就是如此。某种行为,在理论上我们认为它“应该”是无因行为,但未规定在法律中,还是不能作为无因行为看待。
另外,孙宪忠博士在文中提到 :
⒈(物权行为)理论使民法体系更加清晰合理,富有逻辑性。
⒉加强了对交易安全的保护,为保护善意第三人提供了最切实的理论基础。
⒊该理论最终解释了物权公示的“公信力”,即物权为什么必须公示并能在公示后取得对抗任意第三人的效力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其中以王利明先生为代表3,他的意见主要有:
第一, 所谓移转物权的合意实际上是学者虚构的产物,在现实的交易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独立于债权合意之外的移转物权的合意。
⒈以买卖为例,当合人订立买卖合同的目的,就是使一方支付价金而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而另一方通过交付标的物而取得价金的所有权。因此,移转价金和标的物的所有权既是当事人订立债权合同的目的,也是债权合同的基本内容,如果将移转标的物和价金所有权的合意从买卖合同中剥离出来,买卖合同也就不复存在。而且,当事人订立任何一份买卖合同,都必须对价金和标的物移转问题作出规定,否则买卖合同将因缺少主要条款而根本不能成立。既然当事人在买卖合同中规定价金和标的物的移转问题,那么他们没有必要就标的物和价金的所有权移转问题另行达成合意。因此,所谓移转物权的合意是包含在债权合同之中的,它本身不可能超出债权合同。
⒉物权和债权的性质区别并非必然导致物权的意思表示必须独立于债权的意思表示,也并非是产生特殊的物权变动方法的根据。
⒊就交付行为来说,它并不是独立于债权合意而存在的,交付的性质是实际占有的移转,从物权法的理论来看,单纯的实际占有的移转并不能必然导致所有权的移转。交付效果不可能与买卖合同分割开来。尤其应当看到,实际交付标的物不是什么单独的行为,而是当事人依据债权合同而履行义务的行为。例如在买卖合同中,交付标的物是当事人应负的基本义务,而一个交付行为是否真正完成,取决于出卖人所实施的交付行为是否符合买卖合同的规定。如果出卖人未按合同规定的期限提前或迟延交付,或交付标的物有瑕庇,或交付标的物的数量不足,显然不符合合同的规定不能构成真正的交付。如果将交付行为与买卖合同割裂开来,那么交付行为的正确和正当与否也失去了评价标准。
⒋就登记来说,其本身并非民事行为,而是行政行为。
而针对否认物权行为的意见,孙宪忠博士在他的文章4中提到:
⒈物权行为并非纯属抽象,而是事实存在的
例如,德国民法上,所有权人为自己的土地设立债务的行为,以及定限物权的设立行为都是现实中存在的物权行为。
⒉关于物权行为抽象性对原所有权人保护不利的质疑:
关键在于我们没有了解到德国物权行为理论的新发展,即,在德国法上,将法律行为理论的一般规则运用于物权行为之中也是符合法理的,那么,物权合意就可依一定情事得为撤销,也就不存在对原所有权人不利的问题了。
⒊关于物权行为理论过于玄妙而难以被公众理解和立法,司法运用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不成其为问题,因为一个符合法理,逻辑的理论只是因为对其了解和运用的不熟悉就弃之不用,实在是为荒唐。
经过阅读相关的一些文献和论文,我对物权行为理论有一点自己的认识,其中主要的想法来源于雅科布斯先生的《19世纪德国民法科学与立法》一书的后记,即雅科布斯先生和杨振山先生关于物权行为理论的讨论以及雅科布斯先生对物权行为理论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推理进路的介绍。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前提:
1法源前提:
萨维尼并非独自完成了物权行为理论的发现,而是基于胡果的研究成果。而胡果的研究立足于对罗马法的研究,同时,萨维尼在发展胡果的理论时也是基于对罗马法的研究。可以说罗马法是物权行为理论的法源基础。
2理论前提:
通过对罗马法的考察,胡果发现,在法学阶梯的法学体系的第二部分中,应该区分出有关对物的物法和对人的债法5。这也是德国民法典最值得提到的体系特点,即对物法和债法的截然区分6。同时,对债的性质的认识,也使物法和债法的区分得到清晰:胡果将债称为人际间的束缚并在这个意义上将此概念称为“罗马法的精神”,而从这个表述中可以发现,“债权是一种权利,其针对的对象并非物,而是另外一个人;债权使这个人失去对享有除某个债权中所指的行动的自由权以外的全部普遍自由,这个行动因为被排除(此排除并不排斥他人)出自由的范围,所以不再是可以做的行动,而是必须做的行动。”7
由于债法与物法的分离,所以在所有权取得方式中不包括债的关系8,因此债权请求权被排除出所有权转让的要件。那么,现在可以发现,为了物权变动的生效单单依据债的关系是不能完成的。物权和债权的二分是物权行为理论的理论前提。
二?物权行为理论的推导:
在物权行为理论发现前的时期,当时的学者通常认为,所有权继受取得的要件被分为(合法)的名义和取得形式两部分9。而关于名义和取得形式的具体含义则经过了一个时期的发展。在所谓的“中世纪畸形化”的时期,取得形式被定义为交付,而(合法)名义被认为是指向所有权转让的债权。
为了纠正这一“中世纪畸形化”和顺应“时代潮流”,于是产生了下面的结论:“在所有权的取得中,必须存在一个区别于所有权取得本身的名义。”更准确的说,所有权是在“占有开始”之后产生的,于是将债权请求权称为名义是一个错误。转让行为和转让的基础行为相分离,是澄清了上述不准确表达的罗马法10 。那么,与债权请求权相分离的名义就只能是一个合同,而这个区别于建立债权请求权的债权合同的合同就只能叫做“物权合同”。11
至此,物权合同或者说物权行为已经凸现眼前,这样一个严密的逻辑推导过程又是基于罗马法的法源地位,而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也因此证成。
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存在是物权转让的抽象性的主要原因。12
意思的动机不属于意思,债权行为是物权转让行为的动机而非其意思本身。虽然,没有人会没有动机的为意思表示,但动机本身不能被考虑为意思表示。
从这个判断出发,我们会发现,独立的物权合同或许其基础关系――债权合同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效,被撤销,但由于这个债权合意仅仅是物权合意的动机,所以,只要物权合意本身没有无效或被撤销的事由,那么物权转让就是合乎合意的有效。
在债权合意失效情况下物权合同有效并发生物权转让的效力,于是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存在就是适宜的和必要的。
但是,发现物权行为理论的法学家并不是以这样的逻辑顺序推理,而是从反方向进行推理。由于在罗马法中存在这样一个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那么就有下面的推理:法律行为可以因为错误动机而无效被撤销,而这一错误的可撤销性又来自于法律行为鉴于一个法律原因而实施,而错误正好涉及这一原因,这就是“错误的重要性或曰致命性”。这个错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涉及一个原因,而所有权转移行为恰恰鉴于原因而实施。因此,实际中现有法的不当得利请求权是缺乏法律基础的所有权有效这一结论的逻辑基础。如果,基于误想原因而实施的转让不能有效将所有权转让给受让人,那么这将与缺乏法律基础而给付的不当得利相冲突。13
四?总结: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物权行为的发现是一个从罗马法法源出发,严密逻辑推理和细化法律关系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似乎没有可以驳倒的漏洞,也许这就是物权行为这一论题不断被争论而未能有压倒性反对意见的原因。那些反对意见只是集中在物权行为理论的影响和外在价值,还无法从根本上对其核心价值、推理前提和推理过程进行摧毁。所以,反对意见只能说明物权行为理论的疏漏,却不能将其推翻。如果想做到这一点就只能将推导的法源否定,那就是否认罗马法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而这一点相信是难以做到的。另外,承让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否认其抽象性相信也是不合逻辑和不合体系的。因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在逻辑上否认物权行为的抽象性。
㈥ 物权的概念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或者说,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不动产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着物;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
制定物权法,对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更加重要意义。
(6)物权形式理论优缺点扩展阅读:
物权的价值:
1、清晰区分各种法律关系,便于准确适用法律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法律关系非常明晰。以买卖为例,则分为三个独立的法律行为:一是债权行为(买卖契约);二是为转移标的物所有权之物权行为;三是转移价金所有权的物权行为。
2、交易安全的保护机能
物权行为理论的支持者认为,物权行为理论最重要的价值或者机能,在于对交易安全的保护。
他们指出:必须将作为原因的当事人的意思与所有权让与的“构成部分”分离开来,否则新的所有人必将依附于前取得者,难以避免因原因关系的瑕疵而丧失权利的可能性,如此,交易势必遭受阻碍。
而物权行为的无因构成缩小了交易人对权利人的检索范围,在交易之际,人们无须将其视野移出相对人而无限地检索真正的权利人。
3、使法律关系理论最终臻于完善,完善了民法体系
作为德国民法理论最有特色的“标志型建筑”的物权行为理论,不仅被认为是潘德克吞法学或者概念法学最为辉煌的运用成果,不仅将德国学者所崇尚和擅长的法律形式理性思维方法推向极至,而且对于德国物权法乃至整个德国民法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㈦ 物权行为理论核心内容何在
物权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所谓独立性原则,无因性原则和公示性原则,这都与权交易的交易程序契合。究其原因,是因为产权交易更多地是体现了“物权的合意”这一真正决定物的所有权转移的核心精神。在交易实践中,债权行为并不能构成物权“设立、变更”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因债权行为而发生的物权行为只是少数,大多数交易案例是将目标直接指向物权行为的独立的“物权合意”。即交易标的的有形资产,核心的法律文件是交易双方签定的转让合同。这一个转让合同就体现了物权合意,这一物权行为的存续、展开与原物主的债权行为不发生必然的关系,在这里是两个独立的法律行为。原物主的债务清偿可能以物权的转移来完成,也可能用别的方法,总之物权行为在这里是一个单独的法律行为,它的成立与否只取决于物的合意。原物主的债权所有人不能以债权为由向第三人追索物权。原物主与第三人的物权转让合同不因债权行为失效而丧失法律效力。
产权交易在实践中确实有许多因债权行为产生的物权行为,然而产权交易实践中对原物主的债权处理有多种其他的方法,实践中有债权转股权,承债式转让、债改投等等、一般的处理是将债权价值与物权价值比较后核减确定净资产,受让人将债务清偿与物权受让一并进行,实际上已将债权物权化,作为物权的一部分来处理。而债权的存在也不构成物权转移的直接原因,一般的情况是受让人对原物主的物权价值有兴趣,才发生了物的转移,对原物主而言债务也不是其转移物权的直接原因。对国有企业而言,债务只是企业名义上的压力,并不影响其物权行为的发生与不发生。另外,物权客体的实际使用者即企业一般不拥有所有权,国企的所有权掌握在产权主体即出资人手里,债权行为所指向的物,其真正的所有人并不承担债务责任,债务在企业身上,债权人欲因此债权追索物权,而承担债务之人又没有物的最终处分权,所以,在这里债权行为不仅与物权行为分立,而且当事人是多头状态,这些都更强化了“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与独立性。
产权交易体现的物权行为公示性原则也比较充分。国企的产权转让最推崇拍卖转让,次之为招标、次之为协议,其公示程度依次递减。国企的产权转让依公示强化程度从高至低选取,一般的市场操作程序都公示挂牌公开转让。尤其是公开拍卖,往往趋之者众,举牌者勇,物权的转移、变更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场成交。产权市场又有严格的交易挂牌登记与交易鉴证制度,物权行为的公示性在这里达到极高程度甚至最大化。所以产权交易从胎生之日即充分地体现了物权行为理论的核心三原则。
现在再回过头勾勒一下物权行为理论三大原则的基本轮廓:
所谓独立性原则,即将物权的变动与债权的变动作为两个法律事实来对待,强调物权的变动要有独立的物权合意,不因债权债务关系而改变其独立性。
所谓无因性原则是指物权行为不以债权行为为其成立与否的原因。
所谓公示性原则是指物权变动的物权合意必要以一种客观的能够认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加以确定。
这三个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物权变动的流转过程自然地表出了这三个原则。以产权交易为例,甲企业的资产并不因对乙的负债而必然发生转让变更,甲与丙所签署的资产转让变更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其与乙的债权债务关系影响。这里有两个法律事实即:甲与乙的债权行为(签署了债权契约);甲与丙的物权行为(签署了物权契约),此为独立性。
甲与丙的物权行为不以甲与乙的债权行为为原因,一是说其转让与并购动机不是单纯为还债,更多是为增值。一是说法律上认为物权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属于不要因行为。此为无因性。
甲与丙的资产转让经过产权市场的登记、挂牌、公示、转让并当众签约。产权市场按严格的程序予以审查和鉴证,因此产生的市场公信力可以帮助入市者建立交易信心,也堵塞了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此为公示性。
二、无因性理论与善意取得
产权市场的公示制度使物权的转移公示产生了公信力,由此产生的市场诚信增加了交易的可确定性与安全性。这是交易得以进行的基础,也是物权理论得以构建的基础,更是市场得以存在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无因性原则“为保护信息不对称的善意第三人提供了最切实的理论基础,‘而第三人是整个市场交易秩序的化身’,因此,物权行为无因性实现的是宏观的,更高层次的公正,”(霍海红,中国工商法律网)
在对第三人的保护上,产权市场采取的方法是择取无因性理论与善意取得之优长,在制度设计与程序操作上屏蔽其缺陷。善意取得的基本意思是第三人对其受让的权利瑕疵不知情的,其物权取得为善意取得,受法律保护,否则为恶意取得。无因性理论则摒弃一切主观善恶,认为不论第三人取得的物权是否有瑕疵,都应当受法律保护。
产权交易从一开始就兼顾了两个方面:既保护了善意第三人,使市场交易得以良性发展,又排除了“恶意取得”,保障了市场交易的规范有序。她的具体方法是通过交易代理程序使第三人的主观善恶被屏蔽在交易行为之外,入场交易者必须通过设立在市场的席位进行,席位会员作为中介机构格守中立、客观、诚信的原则为客户服务,而且席位代理交易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调查、核实进行交易的权利是否有瑕疵,并查验交易人须报送的,足以验证其权利瑕疵的法律要件。此为产权交易入场后的初审,此后还有市场交易部门的复审和产权市场的终审,所有的环节,一旦有疑点,交易即可能被中止。交易代理及严格的检查制度,实际上将第三人的“主观善意”与“主观恶意”一概屏蔽,使法律上善意取得的主观善意主义向无因性理论的客观善意主义靠拢。
其实产权市场客观上实行的大抵上是物权转让的无因性理论。无因性理论将市场交易第三人都认定为合法的受让人,客观上认为第三人都是善意的。产权市场运用其严格的审查和代理责任制度使第三人客观地、必然地处于善意取得的位置上,权利的瑕疵与交易者的恶意都屏蔽在交易之外,使入场交易者都成为单纯经济意义上的交易人。
三、无因性理论与不当得利
产权交易中最大的不当得利是借交易之名行侵吞国有资产之实。不当得利成立的核心要件是一方得利致使一方受损无法律上的原因。得利者利用产权交易的方式低价受让国有资产中饱私囊,或低价出让赚取好处费,而且披上合法的外衣:履行手续、签署合约。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交易人之间的交易行为,应当不会发生如此巨大的不当得利。这里的关键是买卖双方实际上都被得利者控制,出卖人不会因为物权转让利益受损而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有时就是出卖人自卖自买。实际上出卖人不是真正的物权所有人,他和买受人的猎取目标都锁定在一个物权身上,既然卖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当然不会有什么利益损失,真正损失的只有国家利益,而他们的不当得利就寓于国有资产的流失之中。
在法律上的不当得利制度是对无因性理论的补救,因为无因性理论容让所有第三人的合法取得,对于不当得利这种特殊情况无法调整。不当得利制度的确立,使物权行为的给付者在受到损失时通过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向受领者追偿。
规范的产权市场基本上杜绝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其一、不当得利是在出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致使利益受损而买受人加利的。产权市场在交易流程的不同环节上,实行了部门化、专职化、独立化的管理。即便出卖人不知情,市场对交易项目也会一清二楚,交易项目的登记审查、公示、转让签约、资产的交割过户、资金的结算、划转、交易的鉴证等都有备案可查,不当得利的前提条件已不复存在,不当得利的返还请求权又随时可取,使出卖人的利益得到切实保护。
其二、不当得利制度是在违背出卖人意志的情况下致使利益受损而买受人加利的。法律上认定的不当得利并不违背出卖人的意志,甚至是买卖双方的“物权合意”。但许多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出卖人的意志是虚设的,此时的买卖合意实际是一方之意,即买方之意。作为卖方标的的国有资产,其卖出人并未体现原物主的意志。由此导演出形式各异的国有资产流失案。产权市场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检查、监管力度,规范的产权交易素称阳光交易,交易的项目必须权属清晰,交易意向明确,交易充分体现出原物主的意志,不允许背离原物主意志的交易操纵与投机行为存在。
㈧ 物权行为理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是硕士论文还是学士论文?如果是学士论文就建议换一个题目。因为就这物内权行容为就是律师又有几个弄得明白的。律师都还在晕着呢,你从哪里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
再加上题目太大,累不死你。就是硕士论文都嫌题目大。呵呵。
㈨ 关于物权的问题
呵呵,这个问题实际涉及两个方面,除物权法益外,还存在债之保护问题。
先来物权理论吧。
萨维尼有一项重要理论,即:物权行为理论,在物权变动中,除当事人间有一个债之合意外,还需践行一个物权行为(指:当事人间还存在一个愿意交付物权的合意)。鉴于该物权行为理论,民法理论界萌生了将物权与债权分立之学说。近现代,对于不动产物权变动之登记效力主要有两大学派:1、登记对抗主义;例如日本,其对不动产物权变动无需登记,仅以当事人债之关系(买卖合同)生效即刻宣告不动产物权转移。2、登记生效主义;例如:我国大陆、我国台湾地区、德国等大多数国家均采该立法例;即:不动产物权变动以登记为生效要件,未经登记,不动产物权不发生变动。但,在“物权法”出台前,依据“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我们是把登记行为作为债的生效要件的,这显然是违背物权之理论的,但由于当时社会背景,立法一直处于错误的状态。
运用于本案,则当事人之间虽建立了债之关系,甚至践行了交付与对价支付,但因缺少登记这一物权变动生效要件,而使得系争不动产物权没有发生变化。简单的讲,虽然债权人支付了价款,甚至居住该不动产若干年了,但该不动产依然属于卖方所有。也正是基于卖方对不动产拥有所有权,当然得处分该不动产,其愿意卖给谁就卖给谁。
其次是债之关系,也即买卖合同。虽然物权没有发生变动,买方无法运用物权原理向卖方主张权利,但买方可以运用债之原理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正是上文所述,物权与债权分立后,不动产未经登记,虽不发生物权变动,但并不影响债的有效性。由此,在买卖双方关系中,买卖合同依然是成立、生效的。由于卖方不愿意进行过户,买方可以依据买卖合同中的约定,要求卖方限时履行过户登记手续,或者要求承担违约责任。
当然,值得提醒的是,主张继续履行合同时,必须为卖方还未将房产过户至其他第三人名下。如已经过户,则因合同履行根本不具可能性,而使得买方只能追究卖方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