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龙船调的原唱是谁
龙船调的原唱人是刘家宜,文革时期的女歌唱家演唱的。
『贰』 龙船调也算是湖南的民歌吗
客观的说应该是湖北民歌,但是湖北没有出名的民歌手,每次都是湖南的宋祖英、张也、陈思思等湖南著名歌手唱这首歌,所以,大家都把这首歌默认成湖南民歌了。
『叁』 请说出《龙船调》歌曲体裁和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由利川灯歌《种瓜调》整理改编而成。
利川灯歌是利川土家族逢年过节,以彩龙船为道具的民间演唱形式。它发韧于清初,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末,灯歌在利川日益兴盛,花灯有“前八出”、“后八出”及“杂灯”等多种。《种瓜调》在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州利川市柏杨、谋道、汪营一带传唱,利川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肆』 《龙船调》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
《龙船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 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原是群众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开始人们叫它灯调,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人们叫它种瓜调或瓜仁调,在利川市柏杨、谋道、汪营一带传唱。1956年2月经过原利川县文化馆干部周绪卿、黄业威搜集整理后以《龙船调》的形式,参加《恩施地区第一届歌舞文艺江演》评为优秀节目。他们把《种瓜调》改为《龙船调》时,一是去掉了采莲船这一实物道具,把在街道、场坝表演的民间歌舞搬上舞台,变成了男女二人对唱的民间歌曲;二是把十段歌词浓缩成一段,把“瓜子才进园”一句改为“妹娃去三拜年”,从内容上把一首单纯歌唱种瓜的灯歌改成了一首表达土家人个性、习俗、追求的情歌。特别是“妹娃儿要过河”一句和“那个来推你嘛?”、“我就来推你嘛!”相互应和,集中而风情万种地表现了土家人么妹儿的娇羞、妩媚,秀才的酸腐、挑逗以及驼背艄公的幽默、野性,从而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重大飞跃,为《龙船调》的走向世界插上金色的翅膀。
『伍』 龙船调的介绍
《龙船调》最初叫《种瓜调》,《龙船调》原本是群众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所以开始人们叫它灯调。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人们又叫它种瓜调或瓜子仁调。《龙船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在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州利川市柏杨、谋道、汪营一带传唱,《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利川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陆』 龙船调是哪里的民歌
《龙船调》是由湖北恩施土家族人的利川灯歌《种瓜调》整理改编而成。每到逢年过节之时,土家族都会以彩龙船为道具,进行利川灯歌的表演。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清朝,灯歌是在利川日益兴盛,后因《种瓜调》在利川市柏杨、谋道、汪营一带传唱,灯歌成为了利川一带的特色民俗。
热爱歌舞的土家族人,喜爱一边观灯,一边歌舞。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玩灯的习俗未改,正月玩灯,种类繁多,有龙灯、狮子灯、彩龙船、蚌壳灯、地龙灯、花灯,灯歌由此大兴。
(6)龙船调有版权不扩展阅读:
从文体上看,《龙船调》基本上保留了《种瓜调》的副歌,主歌歌词则由十段压缩为二段,去掉铺陈,“种瓜”这一历史悠久的生殖意象被弱化,使爱情主题更加突出,反而更体现了土家族民歌的场景化特点,一听到《龙船调》,我们就仿佛就看到清江渡口发生的一幕浪漫故事 。
《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龙船调》之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主要由于它词曲都很有特色。歌词通俗又洗炼,以浅显质朴的词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
歌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画面。它的音乐特色在于旋律起伏较大,单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
『柒』 龙船调原唱是谁
龙船调
湖北利川柏杨坝以一首《龙船调》唱出了土家族的田园美景,诉说着古朴的土家风情。
《龙船调》在80年代被评为世界25首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90年代它又以鲜明的特点汇入全国56个民族的音乐大海。1994年5月30日晚,中央电视台地方台30分钟节目专题报道了由柏杨民间老艺人陈文菊(女)、聂成、李谥之、刘宁安、安友发等演唱的《龙船调》的故乡——利川及《龙船调》的发源地——柏杨坝同时为世人瞩目。
《龙船调》原名《种瓜调》。民国40年间,一国军退役军人姓王名竹清(外名王疤子,喜爱曲艺),回归柏杨坝哼出了几句歌曲,后经谭代伟、周立品、肖九畴等人重新谱曲填词,由王七斤装花旦,周立品饰小生,吴庆业扮丑角及瞿廷生、王竹清等伴唱才将这璀璨明珠呈送世人面前。为柏杨花灯调的主旋律。
1935年春节期间,利川举行业余文娱汇演,柏杨业余剧团成员谢义群(女)、瞿廷生、吴庆业、何帮清、丁洪孺等演唱了《种瓜调》,反映良好,收效极佳。县文化干部对其加以整理并根据原来表现形式定名为《龙船调》。
1957年3月,利川民间歌师王国盛、张华堂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把散发着泥土芳香的《龙船调》首次奉献给首都观众。从此,此曲在全国广泛流传,甚至传入东南亚国家。
1958年元旦,在全国举行的“通美杯”歌曲大赛中竟出现北京和湖北两个组都选中《龙船调》这首歌的动人场面。
《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龙船调》之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主要由于它词曲都很有特色。歌词通俗又洗炼,以浅显质朴的词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歌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画面。它的音乐特色在于旋律起伏较大,单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
悠悠龙船调,烈烈民族魂。1998年9月,湖北省第四届民运会在利川召开,在隆重的开幕式上,5000人表演了名为《龙船调的故乡》的大型歌舞,规模宏大,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气势磅礴,使数万观众赞不绝口。1999年,湖北电视台专程到利川为《龙船调》拍摄MTV,使这首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民歌的流传更广。
——摘自《利川报》
《龙船调》,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原来叫《种瓜调》,唱的是《十二月种瓜》:"正月里是新年呢(衣哟也),瓜子才进园(罗啊也)……",由于它的流行地湖北利川(也包括恩施)一代并没有划龙船的风俗习惯,于是有人就问"恩施利川怎么会有'龙船调'呢"?有的研究者也因此说"《龙船调》不可能是恩施民歌(土家族民歌)"。
《种瓜调》是怎样变成《龙船调》的呢?说来话长。
公元1937年下半年,当时的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江汉平原的有些民间文艺形式也随之在鄂西流传,"采莲船"也逐渐盛行与山野,由于山里本来就无莲可采,"采莲船"在老百姓口中喊讹了,就成了"彩龙船"(有"龙"为图吉利),而且至今如此。1956年,湖北省歌舞剧团和武汉歌舞剧院到鄂西采风,记下了《种瓜调》的旋律,因为听到的是当地人划"彩龙船"唱的,就冠以《龙船调》的名称,此后即搬上专业剧团的舞台,《龙船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流传到全省、全国乃至国外,曾被评为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几十年来,有独唱、对唱、合唱、领唱合唱、歌舞、舞蹈等多种形式广泛地活动于国家以及很多省、市文艺团体的舞台上,恩施州更是以《龙船调》故乡引以自豪,无论是业余还是专业剧团至今都满腔热情地反复对它进行多种文艺形式的改编和再创作。
有学者研究,《龙船调》的旋律美妙而动听,其旋法与西汉年间《宋玉对楚王问》中"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巴人"(土家族祖先)歌有关,这是鄂西地区最典型的传统歌曲特点之一。
『捌』 龙船调属于什么民歌
《龙船调》 是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一带的民歌。
《龙船调》最初叫《种瓜调》,《龙船调》原本是群众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所以开始人们叫它灯调。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人们又叫它种瓜调或瓜子仁调。《龙船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在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州利川市柏杨、谋道、汪营一带传唱,《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利川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歌词:
正月是新年(哪咿哟喂)。
妹娃子去拜年(哪喂)!
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
阳雀叫(哇咿呀喂子哟,那个咿呀喂子哟)!
(女白)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
(男白)我就来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扳哪!
妹娃(儿)请上(啊)船!
(哪个喂呀ZUO,哪个喂呀ZUO)!
把妹娃推过河哟喂!
二月里是春分(哪咿哟喂)!
妹娃(儿)去探亲(哪喂),
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
阳雀叫(哇咿呀喂子哟,哪个咿呀喂子哟),
(女白)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
(男白)还是我来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扳哪,
妹娃(儿)请上(啊)船,
(哪个喂呀ZUO,哪个喂呀ZUO),
把妹娃推过河哟喂!
三月里清明哪咿呦喂
妹娃我去探亲哪呵喂
金哪银儿索银哪银儿索
阳雀叫咿呀喂子哟
白: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
答:还是我来推你嘛/艄公你把舵扳哪妹娃子我上了船
啊喂呀唑啊喂呀唑
将阿妹推过河呦呵喂
『玖』 《龙船调》 100分!急!
龙船调的发源地湖北省利川市从柏杨镇,那里风光秀丽,现龙船调已经被评为中国十大优秀名歌了.
1. “外婆”说成“gā gā”;“爷爷”读“diā diā”;“奶奶”读“lāi lāi”;“伯伯”读英语音标的/bé bé/;“姑姑”说成“niāng niāng”;“哥哥”读“guō guō”;“爸爸”说成“老汉”。
2. “肮脏”说成“nāi dāi(来呆)”、“/sé/ lài(蛇奈)”。
3. “邋遢”说成“nǎ kuǎ(哪垮)”,据本人长期研究,这可能是本词传入利川时读别了,因为两种读音非常相似。
4. “荣、容”读成“yóng”,“荣”也有读“yún(云)”的。
5. “知不知道”说成“晓不晓得”、“晓得啵(不)”;“不知道”说成“找不倒(到)”、“晓得的哟”、“不晓得”。 三种说法的区别: “晓得的哟”常用于稍加思索后的回答,如别人问:“你那个事情还有好久才搞得完哟?”。稍思索后(心中没底时)答“晓得的哟!”;“找不倒(到)”是用得最多的话,也多用于推辞、隐瞒。
6. “的”、“地”读成“dì(弟)”。
7. “一会儿”说成“一哈儿”(‘哈儿’读‘hēr’),也许有人说这跟四川(重庆)话一样,不属于利川特有的。不然,四川是把三个字分开一一读出来,而利川后面两个字是连读。
8. “一时”、“短时间”说成“hà máng(哈忙)”。
9. “怎么回事”说成“哪门(一声)咧”,意即“哪门子事儿”,“怎么搞的”说“哪门搞的”。
10. “讨厌”说成“厌 tái”,多用于形容小孩不听话、捣蛋。
11. “药”读成“yuó”。
12. “zǎ辣子”、“海椒面”。一种利川特色菜,用玉米和辣椒为原料,经发酵做成,味酸中带辣,是开胃下饭的好菜,和猪肉(带一点肥肉的)一起炒更是美味。
13. “腐乳”说成“霉豆腐”。
14. “肉”读“rú”。
15. 带柄的小容器(刷牙、吃饭及喝水用的)叫做“缸缸”。
16. “感冒了”说成“搞凉了”,这种说法多见于中老年人。
17. 米等食物,木制家具,衣服等被水泡过后就叫“zǎ着哒”,人淋雨后也可说“zǎ”。
18. “硬”读成“èn”的四声。其实四川也是这样说,诸如此类的还有“紧倒”等,由于本文只介绍利川特有的,以下就不列举了。
19. “你知道什么?”(疑问句,用升调,用于压倒那些不懂却随便发言的人的气势。),利川说成“你晓得个么子哦!”,“子哦”读“zuǒ”;稍粗鲁一点的“你晓得个狗屁!”,更粗鲁的就说“你晓得个卵!”(骂人之话,提议尽量不要说)。流氓似的说法“你晓得个……”,不好意思写出来。
20. “去”读成“qì”或者“qiè”,吃读成“qí”。
21. “傻子”说成“/dě dě/”、“zuǎng bàng”、“hǎ bēr(哈奔儿)”。“zuǎng bàng(撞棒)”是用得最多的。此外,仅用一个字来形容别人的行为、语言等时,在利川也就只说上述三种说法中的第一个字,即“dě、zuǎng、hǎ”。但要注意三种说法的区别,第一种和第三种说法多用于形容别人的行为,如某人打人时不知轻重,就说他“hǎ或dě”;第二种多用于形容别人的言语,说某人不会说话时就说他“zuǎng”,但也可形容别人的行为,如某人做了一件傻事,就说他做了一件“zuǎng事”(“hǎ事”也成立)。
22. 说某人厉害就说他“凶敢”,也就是既凶又勇敢之意,当然这里是褒义,不带有没智慧的意思。还一种说法就是“jiǎo”,常见于年轻人,中年人也有说的,老年人则极少。
23. 形容婴幼儿夜间哭得烦人,就用“噪或噪人”。
24. 大人骂小孩时常用:“短命儿”、“短命花花儿”、“要死的”、“砍老脑壳的”、“仙人”、“死妹子儿(用于骂女孩子,‘子儿’读zěr”。
25.“糟了”说成“拐哒”。
26、 “hǎ(哈数)”意思是“分寸”、“有希望、盼头”、“分量”、“道理、利害”。例:“他搞么子没得哈数(分寸)”、“lèi ‘勒’(这)个细娃儿读书一点儿哈数(希望)都没得”、“他还是晓得哈数(利害)”。
27、 “头”说成“脑壳”、“脑袋瓜儿”。两种说法的区别,前一种为最广泛的用法,有时也用于贬义,如“你脑壳里头装的都是豆腐唆!”。后一种说法多用于褒义,如“他的脑袋瓜儿聪明!”。
28、 “理发”说成“剃脑壳”,年轻人基本上不用这种说法了。
28、 “理发”说成“剃脑壳”,年轻人基本上不用这种说法了。
29、 亲朋好友生小孩满10天后前去祝贺就叫做“打三朝儿”,“朝儿”读“zēr”的第一声。平时去玩就叫做“走人户”。
30、 “陀螺”叫做“/dé/(得)螺”。
31、 “扇”说成“cǎn”,比如“扇你两耳光!”说成“cǎn你两耳死!”
32、 用脚踢别人叫做“zuǎ”和“tǒu”,如:“把我zuǎ着哒!”、“信不信我tǒu你两脚哟!”。还有说“给你两脚尖!”的,这种说法多用于开玩笑。
33、 手指(一般用两手指或三手指)合成一处,把别人的少许肉提起来旋转叫做“揪”。用指甲按在别人的皮肤上往下用力叫做“ká”,如果做直线运动就叫做“抠”。这三种都是女生整人的手段,蛮厉害哟!
34、 “开始”说成“驾灭”。注:文斗方言。
35、 “结束”说成“sá guó”。
36、 “旮旯”说成“kā kā guó guó”。
37、 吃东西没有分寸叫做“憨qí(吃)hǎ(傻)胀”
38、 “饭、烦”读“huàn”。
39、 “可、课、苛”等读“kuo(声调不变)”。
40、 “聊天”说成“摆龙门阵”、“日白”、“niǎ tiǎ tiǎ”。
41、 “气候不好”说成“天色不好”。但此种说法只用于形容一段时间内连续下雨,如“今年天色不好,庄稼没得收成。”,但形容某个地方的气候时,如“喀土穆的天气不好(太热)”就不能说“天色不好。
42、 “馅”叫做“潲子”。
43、 “看穿了、看透了”说成“看白了”
44、 “泡妞”说成“zǎ妹儿”。
45、 “聪明”说成“尖”。
46、 “吝啬”说成“séi巴”。即“舍不(粤语读ba)得”之意。
47、 说话、行为总是表现出想把别人的东西无偿地据为己有,就叫做“向”,此类人就叫“向人儿”读“xiàng rér”。
48、 “lōu沟”。常用于形容那些只知占便宜而从来不付出的人,跟“séi巴”、“痞”有点相近。也表示“肮脏”。
49、 “涮坛子”即搞得好玩、不在意、不认真、开玩笑的意思。如“勒个细娃儿吃饭是涮坛子(搞得好玩)”,“你莫涮我的坛子哈(开玩笑)”。
50、 “杀猫儿”,卖东西的人对不知行情的人乱要价(之中还要吹点牛,撒点谎)。据在下分析,此词原本应是“杀蒙儿”,即宰那些“蒙在鼓里的人儿”。
51、 “扁、揍”在利川叫“皮”,如“扁他一顿”就叫“皮他一顿”。
52、 “shào皮”,意思是“使没面子”。
53、 “难受”说成“过不得”。
54、 “利索”即动作快、干净利落。
55、 “撒娇”说成“niā”。
56、 “嗲声嗲气”说成“niā 里 niā 气”。
57、 “鬼”叫做“麻麻儿”,读“má mer”。
58、 “游泳”叫做“浮澡儿”,读“fú zěr”。
59、 吃剩的饭菜倒在一个大桶里用来喂猪,这就叫“猪潲”,里面的水叫“潲水”。
60、 “调料”叫“向溜儿”,据偶分析,其本来应该是叫“香料儿”,后来可能读别了。
61、 “……再说”在利川就说成“……zuó”。如“等我把饭吃了再说”就说成“等我把饭奇哒捉。”
62、 “u”读“ou”。如“土地”就读“tǒu地”;“歹毒”就读“歹dǒu”;“肚子”就读“dǒu子”,注:团堡方言。
63、 “便宜”叫“香殷”。据个人研究,“香”即是“好”,“殷”即是“殷实”,综合之就是物美价廉。
64、 指桑骂槐、埋怨叫做“说匣子话”。
65、 “差”说成“piè”。如:“她读书piè得很”。
66、“现在”说成“才将”。解释:“才”就是刚才,“将”就是“将来”,“才将”也就是刚才的将来,即现在。从这个词可以窥见利川话的形象,通过间接的手法来表示事物。除此之外,“才将”还可以单独表示“刚才”,如:“你才将才搞的事情斗忘记哒唆?”。“刚才”也可以说“将将”。
67、没有穿衣服就叫做“打光dǒng dǒng(懂懂)”。注意“光懂懂”主要是表示光着背,而不是表示裸体,且主要用于男性。
68、“猪脑壳”,形容某人对某事会错了意,或者没有弄明白。比如:大家说了个笑话,甲没听懂,或者会错了意,大家就说他是“猪脑壳”,也包含有反应迟钝的意思,多用于开玩笑、打趣和俏皮。有时也用于气话,比如:同辈身份的人,多见于家庭内部成员(主要是夫妻)相互之间生了气,女性往往喜欢用“猪脑壳”一词来骂男性。“猪脑壳”只能用于特指,主要单独用于某人、某事,有时间上的局限性。如果要类指就得用zuǎng和dě,“猪脑壳”更接近于“哈奔儿”,但比“哈奔儿”稍正式,“哈奔儿”的戏谑成分更大。
『拾』 《龙船调》 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利川。
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由利川灯歌《种瓜调》整理改编而成。
利川灯歌是利川土家族逢年过节,以彩龙船为道具的民间演唱形式。它发韧于清初,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末,灯歌在利川日益兴盛,花灯有“前八出”、“后八出”及“杂灯”等多种。《种瓜调》在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州利川市柏杨、谋道、汪营一带传唱,利川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10)龙船调有版权不扩展阅读
利川地处湖北西南边陲,西靠蜀渝,东接恩施,南邻潇湘,北依三峡,与重庆四县两区交界,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利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银利川”、“贡米之乡”称号,自古以来为“有利之川”、“大利之川”,故名“利川”。
全市总面积4600余平方公里,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105公里,辖2街道、7镇、5乡。总人口91.37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59.2%。
利川是世界优秀民歌之一《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曾先后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歌舞之乡”、“中国诗词楹联之乡”、“十佳书香县市”、“湖北省作协创作基地”、“湖北摄影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