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方正出版鲁迅字体,版权归方正吗
当然是方正的。
❷ 版权问题 著作法中提出,作者死后50年,我们任何人就可以出版。加入有个出版社出版了鲁迅了著作,
是的,这个对作者已无法造成侵权,因作者已丧失掉原始权利,成为公开的社会内资源。犹如古代的容诗集,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抄袭和转载与出版,都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侵权,关于您讲到的《鲁迅著作》权利方面,任何人任何出版社都可以出版,相互不侵犯对方的权利。更不会对在先出版的权利造成影响。我们制作电子书上传下载都不会侵犯出版社的权利。
❸ 像鲁迅、林语堂等以故文人的作品还受版权保护吗
版权保护期限是在著作者终生和死后50年,截止于著作者死后第50年的回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者以最后死的答为标准。
红楼、老子当然没有版权了,谁都可以去用它,解说它,
鲁迅(1881~1936) 没有版权
林语堂(1895~1976)有版权
❹ 现在论语,诗经,史记此类的著作,版权是归谁的
1.《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63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2.《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3.《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5.“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在书斋中,蒲松龄设一茶棚,专门询问一些奇闻异事,然后把听来的这些事情加工润色之后记录下来。“志”便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便由此而生
❺ 我想在自己网站发表鲁迅、林语堂那一时期作家的作品,但不知道会不会是侵权,这样会侵权吗
你可以注明是引用,这样就不会说你是侵权。
案情回放
2001年4月,案外人南海出版公司通过与原告周海婴签订图书出版合同获得《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的专有出版权。合同第三条约定在合同有效期内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将第一条约定的权利许可第三方使用,如有违约,另一方有权要求经济赔偿并终止合同。2001年10月18日,南海出版公司同意被告某报连载《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该报社自2001年10月30日至 2002年 2月 8日,分28期转载了《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的部分内容。在此期间,周海婴曾向该报编辑部索要个别期报纸,并向其提供正误表。2002年3月 10日周海婴向该报编辑部去函询问稿酬事宜,但始终未收到稿酬。后周海婴以该报未经其许可刊载《鲁迅与我七十年》,侵犯其享有的修改权、发行权为由,诉至法院。
判决结果
法院经审理认为,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周海婴作为《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的著作权人,在与南海出版公司签定的出版合同中,严格限定了南海出版公司许可第三人使用作品的权利,故在未征得周海婴同意的情况下,南海出版公司无权擅自许可该报连载周海婴的作品。该报仅获得南海出版公司的同意,但未得到周海婴的许可即转载了周海婴的作品。周海婴书信的内容虽未明确反对该报社连载其作品,但从周海婴向该报收集连载报纸、寄。正误表、询问稿酬等情况,不能得出其对该报的连载行为表示同意的结论。该报连载《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的行为事先没有取得周海婴的许可,事后亦未获得周海婴的同意,其行为侵犯了周海婴的著作权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法院依据著作权法判决被告向原告周海婴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原告周海婴经济损失人民币22万元。
❼ 小说中的人名受版权保护吗
版权保护,又称著作权,最终目的不是“如何防止使用”,而是“如何控制使用”,版权法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作品使用的机制。中国因特网版权保护的关键是在促进网络发展和保护著作权人利益间寻求平衡,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这方面的立法。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这里要明确的是,版权保护一般针对的是单独的作品,小说本身符合这一条件,受版权保护,但“小说中的人名”往往不能单独构成作品,也就无法受到版权保护。
从作品角度分析:著作权法上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以作品要求原创性、可复制性和智力成果三个要求。金庸小说的人名,是小说中的人物名称,属于小说的组成部分之一,单独而言,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如《射雕英雄传》里的成吉思汗,《神雕侠侣》里的丘处机等人名,由于不符合原创性要求,故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小说单独虚构的人物名称,如《笑傲江湖》里的东方不败,《雪山飞狐》里的胡一刀等人名,凝结了一定智力成果,但由于金庸小说几乎风靡全球华人圈,东方不败、岳不群等人名已经深深植入社会文化,将其作为版权保护将不利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可以将其归属于社会公共知识领域,单独不构成著作权法上的作品范畴。
退一步来说,就算“小说的人名”能够单独构成作品,网络游戏中使用后是否构成侵权要分两种情况。
原因很简单,一般认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作品的,即构成侵权。而网络游戏,是指由软件程序和信息数据构成,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提供的游戏产品和服务,具体到网络游戏使用“金庸小说的人名”问题,网络游戏属于计算机软件作品,和金庸小说的人名本身并无直接联系,网络游戏开发商不可能仅仅通过金庸小说的人名直接演绎出网络游戏,如果未涉及金庸小说原著的情节结构、经典台词、人物角色关系等小说原著的原创性内容,一般不认为侵犯了金庸小说原著的著作权,否则,即涉及金庸小说原著作品的从文字作品到计算机软件作品的演绎、改变、修改问题,与仅使用“金庸小说的人名”属于两个问题。显然,仅使用“金庸小说的人名”难以构成侵权,而涉及作品的演绎、改变、修改,则构成侵权的可能性较大。
简而言之,无论是从作品本身角度,还是分属领域来说,“小说中的人名”很难被判定属于版权保护范围之内。
❽ 将鲁迅作品改编为动画要交版税吗
鲁迅先生是1936年去世的,根据我国版权保护法规定,版权有效期为作者终生及去世后50年,鲁迅先生已经去世超过50年了,已经不受版权法保护,流通于公共领域了。
所以,进行改编不需要缴纳版权许可费用,不需要缴纳版税。
❾ 鲁迅死了,那稿费会给谁个
一位研究鲁迅的专家,对鲁迅一生收入作了全面的统计:鲁迅一生的所有稿费、工资、演讲费、版权费等,加在一起折合成现在的价格,约为人民币4000万元。这是个了不起的大数字(也许算得不准,再打打折扣,除以2——2000万,甚至除以4——1000万,应没有问题),就是在今天,拥有这么多财富也是相当可观的“款爷”。这也让我们认识了另一个鲁迅:这位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不仅精神上是“大富翁”,物质上也是了不起的“勤劳致富”先锋。无独有偶。福布斯最近评出的中国内地一百位名人,以媒体曝光率和收入而论,也有余秋雨、池莉这样的“写手”入选,虽然排位不在最前,也已经相当令人羡慕了。由此看来,财富对“文人”也并不是“可望不可求”。鲁迅靠一枝笔(而且是毛笔)就能如此,启示至少有三:其一,条条大路通罗马,创造财富不一定都去做企业家,银行家或CEO。就社会环境而言,要有一个让各色人等、诸路英才充分发挥潜力的条件,要有鼓励人们在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创业致富的舆论氛围。更重要的是,还是要在经济收入上有所回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话虽然俗点,可大部分场合还是行之有效的。都说高级技工缺,其实根本还是薪酬低,真的年薪百万,一夜之间定会供过于求。其二,做文化产业致富,也不一定言必称拳头枕头,更不一定是俗不可耐。严肃的、有思想内涵的,高雅的,都有“市场”,有些还能成为“畅销书”。鲁迅之作没有一篇媚俗,却有最大量的读者;没有一篇迎合什么人,却连对手也不得不欣赏。相应地,“天道酬勤”,鲁迅的收入也不菲。再回味一下,最权威的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绝大部分都是艺术价值、思想性较高的作品,同时在全球也具备了较高的票房价值。这个道理虽然浅显,但好多人还是在粗制滥造、在模仿重复,原因也很简单:急功近利,得利忘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人成不了大名,发不了大财!其三,“文化人”能发财,发财也还能做“文化人”。回到鲁迅,救国救民的伟大报负,固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但从另一个“俗”的角度去看,当医生能否获得4000万以上的收入?如果考虑版权收入,还有惠及子孙的经济利益。至少,这是一种“不亏”的选择。由此,又想到了另一位著名作家——查良镛(金庸)。其实,说他是作家显然不充分,他还是一位知名报人,更曾是香港上市公司——明报集团的大老板。其身家应在几十亿之上。那些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只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之笔——每天在报上千把字的连载,构成日后这些成名之作的基础。由此可见,做了报人和企业家,只要精力允许,同时做“文化人”,也是可行的,甚至,也是一种快乐。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