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共同共有著作权的处分是怎么规定的
著作权就是属于著作权人的权利,我们知道很多有价值的的知识产权的创造都不是凭一己之力完成的,例如《资本论》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完成,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都是曹雪芹跟高鹗完成,那么对于共同共有著作权的处分是怎么规定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共同共有著作权的处分是怎么规定的一、什么是著作权共有著作权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对某一作品著作权的共同享有。二、共同共有著作权的处分(一)共有著作权的行使在共有著作权关系中,任何一个或一部分权利主体不能行使全部权利并享受全部利益。各共有人权利的行使都受到其他共有人的制约。即使是在按份共有时,也不是按照其所持份额使用。每一个共有人行使其权利份额内的权利时,都会影响到其他共有人的权利。无论是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共有著作权应本着协商一致的原则行使。(二)共同共有著作权的处分著作权的各共有部分权利之间具有关联性,我国《著作权法》实际上是视著作权为人身权和财产权合二为一之权利。故而各共有人对其权利的处分行为都会影响到其他共有人的利益,它必须受到其他共有人权利的制约。具体地说;1、在转让或赠与著作权时应经全体共有人同意,各共有人不得擅自单独行使转让权和赠与权。而且按份共有著作权人欲将其所持份额转让处分时,其他共有著作权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2、共有人放弃其享有的孝:作权时,应通知其他共有人,其放弃部分由其他共有人行使权利和分享利益。如果是按份共有,则应按比例分享。不过,放弃著作权的共有人仍享有免费使用权。3、共有著作权人在共有著作权上设置质权时,应事先经其他共有人同意。我国台湾《著作权法》有这种规定。
⑵ 《资本论》 这本书 哪个出版社 翻译的更权威 推荐一下 谢谢
书名:资本论
作者:郭大力, 王亚南译
ISBN:
价格:2.40
发行地:北京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63-1966
页数:1075页
王亚南(1901~1969),生于湖北黄冈县农村,经济学家、翻译家,译有《资本论》、《国富论》等,曾任厦门大学校长
为了争抢《资本论》中译本的首次出版权,几家书店纷纷开出高价来。当时,正贫苦不堪的译者王亚南和郭大力私下合计,要是为了追求高额稿酬,这和翻译《资本论》这件事“实在太不相容了”。结果,两人选择了出价不高的读书生活书店。
作为反复探讨“利润”问题的经济学家,王亚南压根儿不在意“利润”这回事。他和郭大力合译的《资本论》,在中国流传了几十年,作为译者,他自己的“资本”却寥寥可数:一支粗大的金星牌钢笔,他一直用着,写过入党志愿书,也写下自己的遗言;而一副老式圆形眼镜,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戴了40多年。
这是王亚南命运沉浮的40年。从当年国民党政府黑名单上的人物,到后来被戴上“反马列主义”的大帽子,他始终没有摆脱《资本论》的影响。他的毕生研究,都在试图用《资本论》中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直到临终前,他还在为这本书的第三版译文校对。
⑶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理论上是这样。
但实践中是“有发言权的人不一定会去调查研究”。
否则,如何体现权威呢~
……
央视科普频道曾经播出西方的年轻兽人,在南太平洋做海洋生物调查花斑鱼研究时,得到了一个结论说,每一种花斑鱼都经历了五十亿年的进化…
现场有好几种同类花斑鱼,它们的进化年代可以叠加起来,也就是说,最少不会低于一百五十亿年的历史。
那么,根据中国地理地质学家几十年的地质调查研究报告,地球形成于四十七亿年前,在两亿五千万年的三叠纪时期才发现生命迹象,露出水面的岩石在经历了不少于四十四亿年的历史才完成土化改造,一百五十亿年前的花斑鱼,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样的鬼话也就罢了~
而西方兽人的宇宙起源大爆炸说,也同样存在着大爆炸的起源问题,中国人同样大行其道的也拿来说事儿。
这样的科学谎言,为什么能够在中国拥有广泛的发言权呢~
……
所以,资本论远比湖南农民运0动考察报告更有说服力,“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理论上的假设。
但是,廿亿的中国人不止是吃饭的负担,改革开放以来所爆发的能量,同样将中国推向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但这并非是资本论做出的贡献~
资本论已经整垮了庞大的苏联……
⑷ 《资本论》哪家出版社的最好。我不管什么权威不权威,我要的是原汁原味,不喜欢被某些人“适当”删节的
嗯,http://proct.dangdang.com/proct.aspx?proct_id=20826308&ref=search-1-pub
你来这个网站看,是当当网的,我在这里买的资本论,南海出版社的超值白金版。
说实话,我才高一,寒假的时候心血来潮买了这本书,本来以为会很难懂,没想到~~~我都看懂了!!我真的觉得这本书太超值了,里面的插图很漂亮,纸张很好,讲得也很清楚,我都懂了呢,我才高一啊,好多内容和我们的政治书内容都差不多~~~~~真的觉得这本书很好!!!同学看到我看资本论,都觉得无法相信,但其实,真的是这个版本很好啊~~~
反正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版本~~你肯定可以看懂并且看得很愉快的!呵呵~~~~是真的哦~~
⑸ 资本论: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是什么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内容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而工人却不能占有产品,他们只能保持劳动力以便作为商品继续出卖。这一占有规律,在资本的一次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一次性地占有;在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不断反复地占有;在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不断扩大地占有,其占有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是用已经占有的剩余价值再去购买工人劳动力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占有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不断深化的过程。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直接对立物。马克思说:“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40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即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最初,资本家和工人在劳动市场上进行劳动力买卖时,是遵循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但是在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这个“表现为最初行为的等价物交换,已经变得仅仅在表面上是交换”,即作为商品生产所有权表现的等价交换仅仅是形式,而它的内容完全改变了。因为这时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来看,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只是不付等价物而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产品的一部分;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一个新的剩余价值。这表明,劳动力买卖的等价交换仅仅是形式,其内容则是无偿占有,即“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40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这是对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深刻揭示。
⑹ 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的版权信息
页数: 432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9703816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中国经济 >> 中国经济概况
定价:¥35.00
⑺ 求《资本论》研究的新近佳作,条件是必须“权威、分量重”,请问有吗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第一次将经济和历史联系起来,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融于一体,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发现。在广泛而坚实的考察之后,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奇妙关系,从而论证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政治和经济发展史上,《资本论》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按照中国标准的新近力作: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的创作宗旨、逻辑路径、理念和所运用的特别“方法”……我认为,契合您的问题。
其填补同类作品的研究空白:大大拓展了《资本论》研究的领域,从单一批判思维转向全方位系统批判,从批判转向建设,从逻辑转向历史,通过工作涵容中国历史而达成对马克思之后的世界历史的新理解。
从这一角度而言,该著是重读和重写的“双重意义”的《资本论》理论与方法论著作,高度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式,加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工作指导的现实性。
⑻ 从企业发展到资本论
必须指出,西方主流的经济理论认为在契约规定的范围内,剩余控制权在雇佣关系中属于雇主,对劳动的指挥权是在雇主或作为其代理人的经营者一方。但日本学者青木认为,日本企业的特征是契约的不完全程度相对较高;而其“剩余控制权”也不尽归雇主一方专有,它具有在从业人员当中广泛扩散、分享的倾向。(比较经济体制分析的牛人——yuweiyuwei)这一点与重视利用随企业内部工作的进展而产生出来的现场信息有关(青木昌彦,26-27页)。其实青木所说的现象肯定不限于当代日本的大公司,在许多国家许多时期的资本主义企业中,剩余控制权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于企业的大量员工中(参见Braverman, 第二章)。
在马克思那个时代,以现在这样的方式从理论上探讨“剩余控制权”问题是不可能的。马克思并不使用剩余控制权的概念来定义企业,也不会使用剩余控制权假说来对企业存在的原因作理性化的解释。但是对于剩余控制权的基础——契约的不完全性,马克思是十分清楚的。在他看来,不仅是商品交易双方签订的契约,就是买卖双方的一般权利,都是极不完全的,它们对许多具体问题都不可能作出规定。他在讨论围绕工作日长度所发生的斗争时,已经分析了契约不完全所带来的矛盾和斗争,并且实际上把这场斗争描绘为争夺对于劳动时间的“剩余控制权”的斗争。
马克思论述的是19世际英国的情况,那时候的工作日“本身是不定的”。他把当时围绕工作日长度所发生的斗争概括为:“资本家要坚持他作为买者的权利,他尽量延长工作日,如果可能,就把一个工作日变成两个工作日。可是另一方面,这个已经卖出去的商品的特殊性质给它的买者规定了一个消费的界限,并且工人也要坚持他作为卖者的权利,他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内。于是这里出现了二律背反,权利同权利相对抗,而这两种权利都同样是商品交换规律所承认的。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资本论》第一卷第259、262页)商品买卖的契约说明的就是买者的权利和卖者的权利,而在马克思看来,这些权利都是极不完全的,它们本身并不能规定工作日的长度。
《资本论》的论述没有告诉我们,当时英国工厂中的劳动时间是否是由劳动契约规定的。可以推测,当时工作日的不确定、过长的工作日,有一部分是由于雇佣工人的劳动契约规定的劳动时间不同、规定的劳动时间过长。但是,我们从《资本论》所转述的许多事例中可以看出,当时那种过长的工作日,有很多并不是在劳动契约中就规定好了的,而是雇主利用其“剩余控制权”而随意延长劳动时间。马克思说,资本家“坚持他作为买者的权利”,“想从他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取得尽量多的利益”(《资本论》第一卷第262、261页)。这种表达也已经暗含着资本家在契约允许的范围内任意处置买入的劳动力、从而拥有“剩余控制权”的意义。在马克思看来,工人要在雇主的这种“剩余控制权”面前保护自己,就必须联合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强行争得一项国家法律,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屏障”(《资本论》第一卷第335页)。英国限制工作日的法令“把属于工人自己的时间和属于雇主的时间终于明显地区分开来。工人现在知道,他出卖的时间何时结束,他自己的时间何时开始”;“他预先准确地知道了这一点”(《资本论》第一卷第335页所引用的工厂视察员报告)。用当代企业理论的术语说就是:资本家坚持规定工作日的长度是他享有的剩余控制权,而工人阶级则要通过集体的斗争剥夺资本家的这一权利,由国家来强行制定一份标准化的劳动契约,将标准的劳动时间作为法律规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