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不用申请的,和专利权、商标权不同,他是自动产生的,从你创回作文章完成的时候就自动拥答有了。
目前好像还没有法律对网上的文章的著作权作出特殊规定,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你倒是很难证明是不是你写的文章,以及何时写成的文章。
㈡ 严复作为天演论的编译者,晚年用了哪八个字批判西方社会
严复是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北洋时代是军阀贵族的时代,严复身为文人,引领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严复说“西方文明300年里对民主、科学、自由的追求最后只做到了‘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
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宇。”梁启超反对科学主义,但并不反对科学。他反对的是普通民众对西方文明至高无上的推崇,西方文明当然不是无根之水,只是历史的大势而已,从蒙古西征到奥斯曼崛起都给西方制造了更好的条件,亚洲的衰落对应的正是欧洲的崛起,就像一二战瓦解了老欧洲的统治,文明中心的转移罢了。
严复,梁启超等先辈们,亲身体验了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现状及西方殖民者的黑心做法,他们对西方的评价,真是说得深刻,一语中的。
达尔文进化论及“斗犬”赫胥黎的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其实也揭示了人性本质。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源远流长、发扬光大,根源在于儒释道并未回避人性弱点,而提倡和宣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教化提醒规约人们克服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大同世界和谐共存。西方科学的盛行,加速了其在人性道德层面的滞后,物质的空前繁荣,更是人性追求贪婪与奢靡的直接导火索。而今,这种现象正在我们社会传播,何去何从?“严梁”二人之警言希望为后世所思考。
㈢ 严复的著作是什么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接受了严格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回国后,严复致力于海军教育事业,但一直得不到当时掌权的洋务派的重用。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战败深深地刺激了严复,他以深邃的西学素养,连续发表政论文章,倡新叛旧,尊民贬君,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同时,他翻译《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其后,他又陆续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孟德斯鸠的《法意》等,首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体现了严复在当时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因此,他对中国故有文化倾注对了深厚的情感和期望。直到临终,他在遗嘱中尚称:“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复兴充满了信心。
㈣ 翻译了《天演论》的严复,在担任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时,痛斥军中“迷信,搞裙带关系”还有什么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不说的人物势必有严复之名,严复(1854-1921)并未和大多数读书人一起走科举“正途”,而是由于家道中落于1867年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驭船之术。此时正值洋务运动开启之时,清政府大力兴办新式教育、筹备海防,严复也因此不仅接受了传统的中式教育,也接触到了西学思维。1871以最优等成绩毕业,服役于清军水师。并因表现优异于1872年作为中国第一批海军留学生赴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七年后(1879)严复学成归来开始投身教育,长期担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由此来看,关于海军方面才是严复的“本业”。
(天津水师学堂)
从最初投身于海军教育对海军建设人才的培养以及后期海权思想传播,到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后严复对海军建设提出的一系列建设要求,可以看出严复是对中国整个海军建设进行过整体规划的人之一,虽然这些想法并未被付诸,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海军建设所做的努力加速了中国海军国防近代化进程,因此也被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物中之典范”,可谓是当之无愧。
㈤ 在严复《原强》中,他指出当时中国效行西法有哪些内容
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
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
㈥ 19.被严复评价为“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
答案 绝对是 C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另外有个 轶闻。 隋炀帝曾经对别人说过大意如下的话,别以为我的皇位是传下来的的,就算是科举考试来选皇帝,这皇位还是我的。
要是 纯粹的 从做题出发
D 首先是错的,两汉三国时期是察举制靠的是地方长官的推荐,孝廉啊什么的,曹操当过。魏晋是九品中正制,是看门第。 而B呢,更简单,科举制在清朝就被废了,清末开始实行近代学校了。
至于A嘛,只能说 唐随隋规 汉承秦制 在制度上,很多方面 变化都不大。
另外,三省六部制度也是起源于隋朝,隋朝是个跨时代的王朝,有着重大意义, 最重要的就是 三省六部 科举 大运河
㈦ 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一败再败严复在直报中发表了什么文章
清末,沉醉在“天朝上国”美梦中的大清,被船坚炮利的西方打得渐渐苏醒过来,有识之士开始摸索救国图存之路。
福州的马尾船政学堂,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立。
船政学堂是新式学堂,与中国传统教学格格不入,是传统文人眼中的不务正业。因此,报考船政学堂的人并不多,为了解决生源问题,船政学堂出了一套招生政策---包吃包住还给钱。
此政策一出,立即吸引了很多学生前来报名,严复就是其中一个。
严复,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念完几年私塾后,父亲就去世了。后因家庭贫困,在1867年报考了船政学堂,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学员。
十年之后,也就是1877年,严复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在英国的两年时间里,严复对英国的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学术理论,并深受达尔文的影响,并认为只有君主立宪制才能改变大清积贫积弱的局面。
回国后,严复任教于马尾船政学堂。然,其志不在此,他想改变中国,改变中国就必须入仕。
因此,严复北上天津,在北洋水师任总教习,欲倚靠李鸿章进入高层,推行自己一套救国方案。
可事不遂人愿!
李鸿章虽表面器重严复,但因两人政见不同,故而李鸿章并无意举荐。此时的严复欲进入仕途,唯有通过科举,可是因常年受西学熏陶,严复是屡试屡败。
郁郁不得志,愁上心头。严复无处排解,染上了鸦片。李鸿章见状,曾多次劝严复:“你是一个人才,应该尽早戒掉鸦片。”
鸦片之毒,一旦染上又如何能说借就借,一心有志于改革社会的严复,却屡屡仕途不顺,此等烦闷又是常人所能理解。直到最后去世,严复也没有戒掉鸦片。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严复深受刺激。第二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论诀》、《原强》、《辟韩》等四篇论文,全面地提出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理论,强烈要求通过创设议会和提倡西学来挽救中国。
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严复毅然创立《国闻报》,并在1897年,连载自己翻译的《天演论》在,立即轰动了中国的知识界,吴汝纶、康有为、梁启超,乃至以后的鲁迅、胡适等人,无不交口称誉。那句经典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成为社会上流行的口头禅了。
之后,严复又翻译了《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等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科学的名著,并在书中加了大量按语,发挥自己的见解,成为当时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总代表。
也正是确定了中国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信、达、雅”,同时成立上海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个强调版权意识的知识分子。
严复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改革需要人才,先从教育入手,主张废除禁锢思想的八股,兴办学校,推西学,培养人才。
1905年,严复远在法国,马相伯请他回国“合办新学院”,严复立马回国,两人合力创办复旦公学,任总教习,并与马相伯共同拟定了复旦大学的第一份章程。
第二年,因马相伯前往日本,辞去复旦公学一职,严复受邀担任复旦公学的第二任校长。同年,应安徽巡抚恩铭之邀,到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1907年,恩铭被刺,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
1909年,命不久矣的大清朝,垂死挣扎,意图通过“预备立宪”挽救濒死的国运。严复到此时方得清廷重用,赐进士,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
1911年,严复为大清创作国歌《巩金瓯》,同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灭亡。
辛亥革命成功后,胜利果实为袁世凯“窃取”。
受袁世凯委任,1912年,严复被正式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接管大学堂事务。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严复也成为了该北京大学改名后的第一任校长, 1913年袁世凯任命严复为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次年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
1915年,袁世凯意图恢复帝制,一心希望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严复,发起成立筹安会,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当上皇帝不久后死去,当时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严复避祸于天津。
1920年,常年吸食鸦片的严复,哮喘病发医治无效,遂回福州养病,次年严复于福州病逝。
严复,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一个近乎全才的大家。无论是教育、思想、翻译都有着极深的造诣,并深深地影响后世。
㈧ 为什么严复说中国人“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中国人自古都是讲究礼仪,注意自身的行为培养,做一个君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东西都变味了,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很聪明,所以我们会很注意表面功夫。不管里子怎么样,表面功夫一定做到位。就如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是很能表达出来。
所以严复在经历很多事情之后,看透了很多事情之后,他懂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他才发出“始于作为,终于无耻”的感慨。也是对人间的一种认识,是严复自己对人们的一种悲凉。但是不得不说严复说的很精准,因为表面功夫做到位之后人们才会愿意继续接触,进而开始做自己的事情。
而我们之后在得到自己的事情之后,欲望就会更大,所以就又无耻的出卖这个曾经帮助自己的人,然后在伪装自己继续获取更大的利益,更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