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的《物权法》有什么特点
物权法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立法指导思想明确。物权法在坚持中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之下,对进入民事活动领域的各种财产实行平等保护,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地位平等以及财产平等,是保证商品交换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马克思语)。物权法规定的有关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确认和保护规则,原则上均同等适用于各种民事主体所拥有的一切合法财产,这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有利于鼓励外商投资和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
二是规定的利益平衡得当。法律是利益冲突的平衡器。在利益多元化的当今中国,协调和平衡各种不同财产利益之间的冲突,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物权法明确界定了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的界限,明确规定了各种所有权和他物权的客体、内容、权利取得方式和行使方法,在强调对国家财产的法律保护的同时,就农民的集体土地以及私人合法取得的其他不动产和动产,设置了一系列完整、具体的法律救济制度,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恰当地确定了相互冲突的平衡点,既可防止国有资产被非法损害和侵吞,又可防止政府滥用公权力侵害集体和私人的合法利益。与此同时,物权法具体、详尽地规定了财产共有、不动产相邻关系以及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法律准则,为预防和妥善解决家庭财产纠纷、邻里纠纷、住宅小区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以及业主之间的纠纷,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依据。
三是立法针对性强。物权法就当前中国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其有关农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保护,政府征地拆迁的法律限制及补偿和安置措施,住宅小区车位、车库和共用设施的权利归属以及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的自动延长等规定,在充分保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条件下,对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正当利益提供了最大化的法律保障,极大地增强了个人合法财产的安全感,有利于遏制权力腐败和改善政府形象,有利于社会和谐。
四是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物权法采用了逻辑严密的“总—分”结构形式,在其总则部分,详细规定了立法指导思想、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原则以及不动产登记制度和物权救济方法等一般规则;在其分则部分,就财产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以及占有制度设计了全面的、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规则,并力求各种规则的相互协调,为司法机关正确处理各种财产纷争提供了充足的裁判依据。
⑵ 物权的民法保护方法有哪些
物权的民法保护方法主要有一下几种:
1、返还原物 2、确认物权 3、排除妨害 4、消除危险 5、恢复原状 6、赔偿损失
⑶ 根据物权法规定,物权的保护方式有哪几种
1、因物权的归属和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
2、被无权占有人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不能返还原物或者返还原物后仍有损失的,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3、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损毁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或恢复原状仍有损失的,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4、妨碍行使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
5、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消除危险。
6、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上述物权保护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根据权利被侵害的情形合并适用。
(3)物权保护方法有什么特点扩展阅读
物权取得
一、取得原因
1、法律行为.这是物权取得的最常见的原因,如买卖、互易、赠与、遗赠以及通过物的所有人与其他人的设定行为为他人设定抵押权、质权等他物权.
2、由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物权,主要有:
(1)因取得时效取得物权;
(2)因公用征收或没收而取得物权;
(3)因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取得所有权;
(4)因附合、混合或加工取得物权;
(5)因继承取得物权;
(6)因法律的规定而取得物权;
(7)孳息的所有权取得。
二、物权消灭的原因
1、法律行为.这又包括抛弃合同以及撤销权的行使.抛弃就是单方消灭物权的行为;合同则是双方约定物权存续期限或物权消灭的意思表示;行使撤销权来消灭物权主要是在合同规定中,行使撤销合同的权利,从而使用权合同规定的物权归于消灭.
2、由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消灭物权,主要有:标的物的灭失;物权的法定期限的届满;还有因两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某种他物权,两主体混同后,此种物权即归于消灭.
⑷ 物权的保护方法有哪些呢
物权的保护方式主要有:确认权利;请求返还原物;判处妨内害或消除危险;请求损害赔偿;修理、容重做、更换或恢复原状。《物权法》第三章物权的保护、第三十二条、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第三十三条、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第三十四条、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第三十五条、妨害物权或者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
⑸ 物权法的特点有哪些
特征:来1,在权利性质上,自物权为支配权,权利人无需借助于他人的行为就能行使其权利;2,在权利效力范围上,物权为绝对权;3,在权利客体上,物权的客体为物;4,在权利效力上,物权具有优先力和追及力;5,在权利的发生上,物权的设定采取法定主义,当事人不得任意创设新的物权,也不得任意变更物权的内容;6,在权利的保护方法上,物权的保护以回复权利人对于物的支配为主要目的,偏重于“物上请求权”的方法。
⑹ 物权法的特点是什么
正面的观点:
物权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继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归属和利用关系的法律规范,物权法在总结中国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整套体系完备的物权法律规则,在立法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各个方面,达到了相当完善和成熟的程度。我国物权法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立法指导思想明确。物权法在坚持中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之下,对进入民事活动领域的各种财产实行平等保护,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地位平等以及财产平等,是保证商品交换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马克思语)。物权法规定的有关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确认和保护规则,原则上均同等适用于各种民事主体所拥有的一切合法财产,这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有利于鼓励外商投资和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
二是规定的利益平衡得当。法律是利益冲突的平衡器。在利益多元化的当今中国,协调和平衡各种不同财产利益之间的冲突,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物权法明确界定了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的界限,明确规定了各种所有权和他物权的客体、内容、权利取得方式和行使方法,在强调对国家财产的法律保护的同时,就农民的集体土地以及私人合法取得的其他不动产和动产,设置了一系列完整、具体的法律救济制度,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恰当地确定了相互冲突的平衡点,既可防止国有资产被非法损害和侵吞,又可防止政府滥用公权力侵害集体和私人的合法利益。与此同时,物权法具体、详尽地规定了财产共有、不动产相邻关系以及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法律准则,为预防和妥善解决家庭财产纠纷、邻里纠纷、住宅小区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以及业主之间的纠纷,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依据。
三是立法针对性强。物权法就当前中国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其有关农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保护,政府征地拆迁的法律限制及补偿和安置措施,住宅小区车位、车库和共用设施的权利归属以及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的自动延长等规定,在充分保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条件下,对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正当利益提供了最大化的法律保障,极大地增强了个人合法财产的安全感,有利于遏制权力腐败和改善政府形象,有利于社会和谐。
四是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物权法采用了逻辑严密的“总—分”结构形式,在其总则部分,详细规定了立法指导思想、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原则以及不动产登记制度和物权救济方法等一般规则;在其分则部分,就财产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以及占有制度设计了全面的、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规则,并力求各种规则的相互协调,为司法机关正确处理各种财产纷争提供了充足的裁判依据。
学术探讨的观点:
中国物权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权法。
一、公私兼涉的物权法
1、在我国物权法立法当中,物权的主体到底是什么?
根据我国物权法,主体被定义为“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权利人”,抛开了“自然人”“法人”的称呼,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乃至国有企业,从私法角度说,到底是公法人还是私法人?充分体现了公观念与私观念的冲突与妥协。
2、中国物权法的客体定义亦有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动产”与“不动产”的概念上。公物和私物是什么关系?我国并没有加以区分,这与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是分不开的。
中国物权法在制定过程中的双重结构问题,物权法的目的是要完成对中国社会财富的分配,而这些问题需要政治解决,不是立法就能解决的。
二、城乡二元的物权法
不动产的核心在于土地问题。
从实践角度来说,中国城市化和房地产的发展很迅猛,但是农村土地却无法进入市场,这是与城市土地不一样的地方。农村土地的不能流转带来了很多问题,全国人民都知道发生在北京通县宋庄画家村的案例,实在令人纠结、无奈!
三、为什么中国物权法能把公和私跟城乡二元放在一起?
因为中国的财产概念具有太大弹性,含义太多。我国用‘财产’的概念,把公私都给容纳了。
这样物权法,全世界也只有中国才有!所以中国物权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权法。
⑺ 请问物权的保护方法有哪些
比如我们要求无权占有人返还我们丢失的手表时,如果手表被他摔坏或者手表又被他不小心丢失而且再也找寻不到了,那么返还原物的请求权恐怕就不能发挥太大作用了。这时要靠侵权损害赔偿的帮助。也许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还是告侵害人侵权。此外,如果侵权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如盗窃罪、抢劫罪和侵占罪等等,那么为了惩罚他的不法行为,就不仅仅是让他承担民事责任那么简单了,还有更严厉的刑罚等待着他。这些都是物权请求权之外的保护物权的方法,它们与物权请求权一起,扞卫着人们的财产权利。具体来说,这些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恢复原状请求权。根据《物权法》第36条的规定,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的,权利人可以请求修理、重作、更换。这就叫做恢复原状请求权。这种权利的前提是所有人的财产还有可能修复或者有替代的一模一样的产品可供更换。如无权占有人不小心把捡到的手表摔坏了,所有人可以要求他修理以恢复到手表原来的状态;如从商店购买的彩电图像不清晰,可以要求商店换一台新的。在这个过程中,是无权占有人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付出一定的金钱或劳力,以恢复标的物的原有价值,其实是与金钱损害损害赔偿异曲同工的。虽然说一个物在价值上可以通过修理恢复原状,可修理后的物与原来的物不可能是同一个物,多多少少会有所变化。所以说恢复原状的请求权不是一种物权请求权,而只是侵权请求权的一种。
2.金钱损害赔偿请求权。根据《物权法》第37条的规定,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也可以请求承担其他民事责任。损害赔偿应该是最常见的一种民事责任方式。如无权占有人不小心把捡到的手表摔坏了,不能修理或者所有人认为修理后对他也没有多大价值了,他就可以请求无权占有人赔偿他一定数量的金钱。金钱损害赔偿请求权既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项请求权,又可以与其他请求权并用,而且并用的情况比较多。比如加害人修复所有人的财产后,仍不能弥补所有人损失的,所有人还可以再要求赔偿损害。恢复原状请求权和金钱损害赔偿请求权都属于侵权请求权,它们与物权请求权的不同之处将在下面一个问题中讲述。
3.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我们知道,物权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行使的结果是使侵犯我们财产的人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可有时候只让他承担民事责任还是不够的,不能起到有效的惩罚作用,也不能对社会上其他潜在的不法分子形成足够的威慑。这对候需要国家出面来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苛以一定的刑罚,以更好的保护人民的财产权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中专门有一章规定了侵犯财产罪,包括抢劫、盗窃、侵占、诈骗等等,适用于以各种手段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利,而且情节较为严重的犯罪分子。通过剥夺其自由,或苛之以罚金,或没收其财产,使犯罪分子受到惩罚和教育,也能更有效的保护人们的财产。
可见,通过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的结合,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结合,编织了一个保护人们财产权利的大网,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整个社会也井然有序,《物权法》保护人民财产的最终目的也能得以顺利实现。
⑻ 物权的保护的民事方法有哪些
楼上说得太多了,实际上只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赔偿损失
⑼ 物权具有哪些特点
物权的特点为:
(一)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回
物权是指特定的主体所享答有的、排除一切不特定人的侵害的财产权利。作为绝对权和" 对世权",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非法干涉和侵害权利人所享有的物权的义务。一切不特定的人都是义务主体。而债权只是发生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债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债权人的请求权只对特定的债务人发生效力,债权又被称为对人权。
(二)物权的内容是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
物权的权利人享有对物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所谓直接支配,是指权利人无须借助于他人的行为,就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利。一方面,物权的权利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直接依法占有、使用其物,或采取其他的支配方式。任何人非经权利人的同意,不得侵害其权利或加以干涉。另一方面,物权人对物可以以自己的意志独立进行支配,无须得到他人的同意;也可以在无须他人的意思和行为介入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支配其物并实现其权利,如所有人使用其财产,并在其财产之上获取收益,不需要借助于任何人的行为便可以实现。物权的义务主体的义务是不作为,只要不妨碍权利人行使权利就是履行了义务。
⑽ 什么是物权法它有什么特征
物权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保护物权的专门法律。物权法的具体内内容是:
中华人民共容和国物权法
(2007年3月16日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同日公布 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编 总 则
第一章 基本原则
第二章 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
第二节 动产交付
第三节 其他规定
第三章 物权的保护
第二编 所有权
第四章 一般规定
第五章 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
第六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七章 相邻关系
第八章 共有
第九章 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
第三编 用益物权
第十章 一般规定
第十一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十二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十三章 宅基地使用权
第十四章 地役权
第四编 担保物权
第十五章 一般规定
第十六章 抵押权
第一节 一般抵押权
第二节 最高额抵押权
第十七章 质权
第一节 动产质权
第二节 权利质权
第十八章 留置权
第五编 占有
第十九章 占有
附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