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数字音乐的发展困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受众对于信息接收方式的改变,决定了在3G时代,各种无线终端更加智能化,各种数字音乐应用形式更多。数字音乐已经成为网络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谷歌推出数字音乐商店业务。这是谷歌首次在其供应应用程序、电影和电子书籍的安卓网上商城出售歌曲,以提高与苹果公司iTunes商店的竞争力。虽然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音乐商店业务,看上去,数字音乐的形势一片繁荣,但是数字音乐在发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盗版问题就是其中最大的阻力。互联网上的数字音乐90%以上内容都是未经授权的,在盗版泛滥的情况下,也就造成了数字音乐用户基数高却不能产生更高收入的问题。盗版内容太多对正版音乐造成的损失巨大。不久前,网络与音著协签约,将按照用户在线播放和下载次数,向词曲作者付费。2010年文化部关闭了300多家未经批准擅自从事网络音乐经营的网站。这些举措使得业内人士对数字音乐产业的未来感到乐观。资本市场对中国数字音乐市场也开始愈发关注。专家分析,产业环境的改善和网络主管部门对数字音乐市场的监管加强,市场环境将在不久得到较大改善。也许这样,数字音乐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加迅猛。
⑵ 数字版权的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市场虽已取得巨大的进步,但是中国出版业由传统的出版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型的道路不会平坦,版权问题随时可能影响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数字版权保护,由于数字出版是以技术开发与版权增值为核心的产业,版权保护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美国,版权产业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和信息经济的驱动力,可以说,没有版权保护,就没有好莱坞的全球市场。在我国,由于数字技术对传统版权保护带来的冲击,数字作品的版权不能得到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每每受到伤害,再加上为数相当多的网民缺乏良好的版权保护意识以及正确的数字消费观等,导致数字出版产业链不完善,无法进行正常的产业循环,数字出版业难以得到健康发展。以上是我们在数字出版领域之间还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事实证明,图书数字化以后,盗版极其容易,复制件与原件一模一样,而且复制几乎没有什么成本,这就使得网络出版的版权控制更加困难。一些新出版的畅销图书很快被做成电子书在网上流传,但这往往是一些个人网站未经授权擅自制作的,是违反著作权法的行为。因此,目前很多出版社都不愿意让自己出版社的图书数字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数字出版中盗版问题的恐惧。版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解决不好,即使产业本身具有发展潜力,出版社对数字出版也只能是敬而远之。尽管目前比较流行的数字版权技术DRM是采用下载计费、数字底纹加密和硬盘绑定等措施实现对网络出版物传播范围的控制,它可以严格控制电子图书的阅读期限、阅读次数,不经授权读者不能将电子图书复制给朋友,也不能打印,可以对网络出版物进行一些必要的版权控制和管理,但网络出版物形式多种多样,制作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硬件产品日新月异,很难形成一种通用的、有效的数字版权技术来彻底地保护各种网络出版物,并且保证其加密技术永远不被破解。因此,数字出版领域的版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出版社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的障碍之一。对此,除了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外,也要在版权保护的技术方面加以突破和创新。
首先,“出版”是有权限的;互联网上发布资讯是很方便,方便到什么人都可以发。于是不良信息、错误信息也遍布整个网络,有序的信息是财富,无序的信息是垃圾。更重要的是“出版”是有版权的。现在的网络资讯大多数是你抄我、我抄他,快捷的复制技术培养了一大批Google作者,借助Google和Copy他们可以在几天内完成一篇宏伟大作。出版商们敢将自己的吃饭家伙发布在这样的媒体上吗?
所以数字出版首先因素:数字出版物只能看,不能无偿传播。(现在国内的一些原创文学网站已经采用了后续章节以图片方式发布的方法)
其次,我国有关数字出版的法律依然滞后。我国有关网络出版的法律法规迄今为止只有两部,这两部法律对于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出版业来说,可谓“年代久远”。因为法律的滞后,数字出版领域的版权纠纷由来已久,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话说白了,其实数字出版的迷茫性核心,是版权的归属性和利益分配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媒体广布要求(谁不想自己的作品多发),但损伤了媒体的赢利要求(谁愿意自己的东西被滥发)。更何况,掌握着现代化的快速内容发布的非正规通道,利用非自产内容粘着住大量读者,硬割去了大量的广告份额,这才是出版数字化的伤心这处。
⑶ 如何加强数字音乐的版权
2009年3月,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被批准成为国际标准音乐作品编码,即内ISWC编码中国大陆地区容唯一代理机构。该编码具有在世界范围内、在所有音乐载体及传播方式中识别每首音乐作品的唯一性的特征(了解更多)。协会会员名单和作品资料已分别汇入IPI(国际权利人数据信息系统)和ISWC(国际标准音乐编码),从而将中国音乐著作权人的作品纳入国际识别系统。一旦中国作品在海外被使用,其权益便可及时得到保护。
所以及时申请版权,及时进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⑷ 数字音乐的全球发展
数字音乐通常是指在音乐的制作与传播及储存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技术的音乐。基于网络的不同,行内人士通常将数字音乐分为在线音乐(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下载或者播放的音乐)和无线音乐(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提供在手机终端播放的音乐)两种。本文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分析了在线音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音乐是领先进入数字时代的创意产业,全球的数字音乐产业规模十年来一直持续增长。2010年,数字渠道在整个数字音乐产业的收入份额中占29%。尽管整个音乐产业的价值减少近三分一,但数字收入七年来累计涨幅超过1000%。2010年,全球数字音乐市场的价值估计为46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百分之六。全球数字音乐市场的总额超过图书、报纸和电影在线收入的四倍。市场调研机构高德纳公司(Gartner)调查显示,2011年全球在线音乐销售额有望达到63亿美元,同比增长7%。
数字化形态的在线音乐产品已经逐步取代传统音乐产品的地位,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在线音乐产品全新的市场特性使在线音乐产业价值链上相关企业或部门面临的现实环境更加富有挑战性。
⑸ 数字音乐的中国发展
数字音乐在我国已经有了将近十年的发展历史,基本上保持了与国际同步的发展速度,也同样经历了世界数字音乐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2004年前后,数字音乐在中国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的数字音乐市场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虽然发展数字音乐产业的市场条件仍不完善,在销售额上尚不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但中国内地庞大的潜在市场、宽带的高速普及及与世界同步的移动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却为这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基础。
2009年中国在线音乐市场规模同比增长8.2%,达到1.4亿元。2010年,在线音乐市场收入平稳上升,收入规模为2.8亿元。2012年在线音乐用户规模4.36亿,年增长13.0%,在线音乐市场规模达到18.2亿元,比2011年增长379%。在线音乐演出的收入大大拉升了本年度的在线音乐市场规模。中国在线音乐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发展空间还有待市场各方充分挖掘。目前全球音乐产业加速向数字音乐转化,传统唱片业的阵地大为缩减;同样,中国的在线音乐市场也方兴未艾,用户规模和比重都在持续增长。但是,商业市场还远未成熟。 当前,国内移动增值业务可谓异彩纷呈,其中人气最旺的业务当属无线音乐。迅速崛起的无线音乐,给用户带来了崭新的娱乐体验,成为推动数字音乐全面崛起的生力军。纵观全球,随着3G商用进程的不断加快,以无线音乐为代表的手机娱乐业务迅速崛起,成为移动运营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 数字音乐的迅猛发展,使无数企业对其青睐不已。音乐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于数字音乐,中国互联网数字音乐用户占世界前列,只要解决了版权问题,数字音乐的收入未来几年就可能出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前景十分乐观。 因为具体国情的不同,数字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与其在国外的发展存在着一定差异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数字音乐给中国的音乐生产者带来机会远大于打击;
第二,中国的数字音乐产业发展走的是无线音乐拉动在线音乐的道路。 唱片业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经发展了上百年,成熟完善的市场环境和高力度的版权保护政策使这些国家的消费者长期以来养成了正版消费的良好习惯。数字音乐出现后,网络免费下载在短时间里就对唱片公司的销量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重大的盗版冲击的唱片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找到能够阻截网络盗版、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直到2003年苹果公司推出 iPod+iTunes模式,并从中赚到了大把的真金白银,唱片界才看到了一个能解决自己当下困境的可行方案。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欧美的数字音乐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轨道,但是传统唱片业的衰败已成事实。唱片巨头独享高额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的唱片公司只能与网络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共同分享数字音乐这块蛋糕。对欧美的唱片产业而言,数字音乐时代的到来是一场由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发起的利益篡夺,传统唱片产业与新技术的合作更多的是出于被迫而非对其发自内心的追捧。
而在中国,唱片公司的心态却大不同。中国的唱片市场从来未能发育成熟。传统音乐产业长期困扰于盗版对其利益的侵蚀,盗版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5%,发行唱片无利可图是一个公开的事实。在这样的境况下,国内的唱片公司磨练出了一套不靠发行唱片生存的本领,它们大多沦为了经济公司,靠艺人走穴、开演唱会和广告代言勉强维生。数字音乐的到来,使中国唱片业本来就微薄的赢利空间进一步被挤压。但是对于本来就在唱片销售上赚不到钱的唱片公司来说,对这种打击的感受力度远远没有他们的外国同行来得那么强烈。相反,数字音乐对一直在生存道路上苦苦挣扎的中国唱片业人士来说更像是一个扩展自己生存空间的新机会,一根救命的稻草。在无线音乐领域上的成功尝试鼓舞了它们的信心。几乎就在转眼间,中国的唱片业就大跨步迈进了数字音乐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心态是积极主动而非无可奈何。 在欧美,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传统线下渠道—互联网—无线”的过程。也就是说,互联网上的数字音乐销售模式先于无线音乐出现并更早获得成功。但在中国,无线音乐和互联网音乐基本上是同时起步的,中国的唱片公司在数字音乐领域的成功最早来自于无线领域。到目前为止,在无线平台上获得的利润仍然构成了中国数字音乐产业赢利的主体,在线数字音乐领域虽然吸引了众多业内外企业和资本进入,但至今仍处在艰难地探求生存模式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仍然是与中国的盗版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美国, iP0d+iTuneS在线音乐销售模式的成功,是建立在苹果公司对数字音乐版权的有力控制及整个市场的正版消费习惯基础上的。但是在中国,第一,缺乏成熟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控制措施,第二,人们吃惯了网上的免费的午餐。在没有解决这两大顽疾的情况,在线音乐很难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而在无线平台上情况就不一样了。无线下载的一大优点是正版率很高。因为无线网具有相对封闭的特征,无线音乐下载由电信运营商统一控制收费,未经授权的音乐产品按规定不能在其平台上销售,这就使得其发展较少受到盗版的困扰。据统计,目前无线平台上的数字音乐正版率大概达到了80%以上,而且在多年来的发展中,电信运营商已经成功地培养起了用户的付费习惯,这与盗版横行的在线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无线平台还具有支付简单的特点,这也是长久以来阻碍在线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以上几个原因,无线音乐业务自2003年在中国开展以来,短时间内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各个门户网站及电信运营商都参与其中。中国数量庞大的手机用户用无数次小额支付的2元钱,让音乐的消费者从之前几百万位购买唱片的核心消费人群,扩展到了到数以亿计的购买数字音乐片段的移动人群,大大拓宽了音乐产品的销售面。上海艾瑞市场研究公司200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3.63亿手机用户当中,使用手机下载铃声和彩铃业务的用户数量分别占72.6%和34.8%。市场上最畅销的彩铃一个月的下载量通常都在100万次以上,一首《老鼠爱大米》曾创下单月下载量600万次的纪录,一个月1200万元的收入,相当于传统唱片70万张的销量收入!
无线音乐的成功运作使唱片公司、网络运营商、硬件生产厂家等看到了数字音乐领域潜藏着的巨大商机。为了抢占产业制高点,大批雄心勃勃的企业开始向在线音乐市场进军。所以说,在我国其实是无线音乐的迅猛发展反过来促进了互联网音乐的成长。或者说,是无线音乐真正推开了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大门。 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市场要想健康运行,增强版权保护势在必行。迄今为止,国内有许多互联网企业亦逐步意识到版权问题。各企业纷纷采取多种途径,通过与唱片公司合作、与歌手签约、与词曲作者洽谈等方式,将自己从服务提供商的身份华丽地转型成产业链的上游——内容提供商,特别是与唱片商的合作,使数字音乐下载服务呈现出逐渐规范化的趋势。因此,尽管免费下载这种情况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根除,但付费下载正版音乐必将是未来数字音乐市场稳步发展最重要的保障和基础。
从法律环境上来看,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音乐版权的保护,并加大了打击盗版的力度。2005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2006年7月1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法规出台,一方面以法律的形式明晰、保护了原创者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使版权保护内容更加具体,让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不法网站难以逍遥法外。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进一步完善了版权法律体系;2009年8月26日,文化部印发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主要是为了解决网络音乐市场面临的内容良莠不齐、未经审查的进口音乐数量巨大、侵权盗版、非法链接现象严重、市场行为和交易秩序缺乏监管等突出问题。2010年1月,国家版权局联合中国版权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和北京市版权局,组织100余家互联网企业共同发布《中国互联网企业版权自律宣言》。2010年7月,国家版权局、公安部、工信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也在全国范围启动,历时三个月,以查处大案要案为手段,净化了网络版权保护环境。2011年3月,中国文化部又再次重拳出击,对违规网络音乐产品进行了集中查处和清理。尽管如此,数字音乐版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还需进一步地细致和严谨。
⑹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会越来越好吗
音乐产业应用场景广泛 全场景、全链条竞争发展
音乐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影视教育等行业,处于发展相对薄弱的环节,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政府出台相应措施进行扶持。2017年5月,在《纲要》中首次将“音乐产业发展”列入到“重大文化产业工程”,从国家顶层设计上明确了音乐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并具体提出音乐产业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任务:第一,释放音乐创作活力,二,建设综合性现代音乐产业体系,三,加强音乐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为音乐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中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在政策扶持和资本青睐下,传统音乐产业与新兴音乐产业加快融合,不断重构产业链条、创新商业模式、激发消费活力,推动中国音乐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正式进入快速增长的“新时代”。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移动音乐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约为3253.22亿元,比较2015年增长了7.79%,同比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1.09%。2012-2016年全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2017年全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3500亿元,达到了3509.9亿元,预计到2018年增速仍保持7%左右,音乐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760.15亿元。
中国在线音乐用户规模预测
截至2017年6月,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到5.24亿,较去年底增加2101万,占网民总体的69.8%。其中手机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到4.89亿,较去年底增加2138万,占手机网民的67.6%。2017年中国在线音乐用户规模达到5.8亿人,增长率达到18%,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普及,手机网民数量持续增长,预计在线音乐用户规模将进一步增长,预计2018年在线音乐用户规模将达到6.7亿人。
中国在线音乐市场规模分析预测
2015年政府大力打击盗版,推动了我国正版音乐的发展,凭借着资本的追捧和技术的进步,在线音乐行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国内在线音乐付费市场规模为10.5亿元,同比增长121.8%,预计未来三年国内数字音乐用户付费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年均45%的高速增长。纵观2014-2016年中国在线音乐产业市场规模情况,三年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50%左右。初步估算2017年中国在线音乐市场规模为85亿元,同比增速略有放缓。预计到2018年中国在线音乐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
中国在线音乐平台竞争格局分析
在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合并后,在线音乐俨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一方是腾讯为首的QQ音乐,一方是阿里为首的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另一方就是酷我、酷狗和海洋音乐成立的新公司。除此之外,网络、网易云及A8旗下的多米等音乐平台也各据一方。
2017年在线音乐APP用户渗透率排行榜中,QQ音乐最受大众的喜爱,渗透率为69.9%;其次为酷狗音乐渗透率68%,酷我音乐位列第三。
“作品荒”危机尚存,多方积极打造原创音乐人扶持计划激发优质原创音乐内容生产
归根到底音乐产业是文化产业,音乐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却难掩其根子上的危机,这个危机就是作品荒。原创性内容的生产与消费对于音乐产业产业链的良性循环起到决定性作用。
独立音乐人开始走进大家视野,应该是从素人音乐选秀节目那些选手唱火的民谣开始,比如马頔的《南山南》等作品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也让独立音乐人进入大众关注的视野。
如果说2014是独立音乐井喷的一年,那么到2016年,独立音乐人的力量已具备撬动音乐市场部分消费群体的能力,并且受到各大数字音乐平台的重视与扶持。
2016年以来各方纷纷推出“扶持原创音乐人”发展的平台计划,聚焦于打造数字音乐时代原创音乐、独立音乐人的成功孵化和培养,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各园区均对原创音乐内容的生产加大资金投入与项目扶持,为原创音乐提供制作、宣传、发行、营销、渠道、平台等产业化服务和资金服务。
音乐产业应用场景广泛,音乐产业下半场是全场景、全链条竞争
今年2月,国家版权局发文称,腾讯音乐(包括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与网易云音乐已在近期,就网络音乐版权合作事宜达成一致:“二者将相互授权音乐作品,达到各自独家音乐作品数量的99%以上,并商定进行音乐版权长期合作,同时积极向其他网络音乐平台开放音乐作品授权”。自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出台《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转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之后,这次双方的合作,也标志着音乐市场的版权问题或将得到初步解决。
抛开版权问题之外,音乐产业接下来的发展将要面临的是全场景、全链条的竞争。音乐的应用场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是生活的一种刚需。它关联性更强,可以渗透、融合到任何一个产业,比如说电影、游戏、演出行业、广播、电视等。从迷你KTV的火爆,到各地音乐特色小镇的逐渐兴起,音乐产业的应用场景范围更广,形式也更加多样。
因此,以打通音乐创作、录制、出版、复制、发行、传播、进出口、版权交易、演出、教育培训、音乐衍生产品等纵向产业链;连接音乐与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硬件播放设备、乐器生产、旅游等横向产业链;形成上下游相互呼应、各环节要素相互支撑的音乐产业综合体系为目标,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建立的全国首个“音乐资产托管平台”,将是“文化+金融”在音乐产业领域的全新实践。
⑺ 目前我国涉及到数字版权方面的法律都有哪些
加入曲投投共享歌抄曲收益
维护音乐版权的难度也日益增加。尽管目前我国数字音乐版权保护方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但由于当前网络虚拟市场尚不规范,网民的守法意识还未完全形成,执法力度、执法环境都还有待改善,在数字化技术的巨大冲击下,部分消费者淡忘了知识产权规则,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