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物权论文读后感

物权论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24 04:07:06

Ⅰ 求一篇物权法中用关于益物权的论文,3000到5000字

按照你的要求来完成这篇稿子哦
一篇物权法中用关于益物权的论文,3000到5000字

Ⅱ 对物权行为理论的看法.

⒈物权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法律行为的一种,只要承认债权与物权的划分,就必然要承认债权行为之外还有物权行为。
首先,“法律行为”这个概念是德国学者首先提出的,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一般性的法律行为与具体的法律行为形式之间的关系,为不同类型具体法律行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克服了大陆法系各国法制实践中长期悬而未决的矛盾,解决了法律行为普遍规则与具体规则之间的关系,使民法典避免再对各种具体法律行为作出不必要的重复规定。它解决了意思自治原则与合同自由原则之间的关系,确认了法律行为不仅可以发生债法上的效果,而且可以产生婚姻法、亲属法以及其他私法上的效果,摆脱了将法律行为从属于债法或合同法的传统民法体系。
同时还认为,只要我国民法理论还承认债权、物权、亲属权等基本民事权利的划分,就同样必须承认物权行为这样一种法律行为的客观存在。因为作为私人的、旨在引起某种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人们从事法律行为的目的可以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有以特定人与特定人之间以发生、变动、消灭债权债务关系为目的的债权行为,顺理成章地就有一个以设定、变动和消灭物权为目的的行为,这就是物权行为。
最后,物权行为是对法律行为依其法律效果进行分类的逻辑上的必然结果。如果否认我国民法理论中存在物权行为,那么我们就无法对法律行为按照人们意思表示中希冀引起法律效果的不同加以分类,整个民法的逻辑体系将可能因此而发生混乱。有的学者已经指出,如果在民法理论上否认物权行为,那么作为法律行为的唯一支柱就只有债权法上的合同。这样一来,法律行为作为一项民法总则中规定的制度就成了问题,因为,只作为对债的发生原因之一的合同的规则的抽象,作为债法的一般规则尚有问题,作为民法的一般规则列入总则编的科学性就更不能成立了
⒉关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问题,文中是这样说明的:无因行为必须由法律作出规定,法律可以规定某些物权行为是无因行为,也可以规定某些债权行为是无因行为,德国民法就是如此。某种行为,在理论上我们认为它“应该”是无因行为,但未规定在法律中,还是不能作为无因行为看待。
另外,孙宪忠博士在文中提到 :
⒈(物权行为)理论使民法体系更加清晰合理,富有逻辑性。
⒉加强了对交易安全的保护,为保护善意第三人提供了最切实的理论基础。
⒊该理论最终解释了物权公示的“公信力”,即物权为什么必须公示并能在公示后取得对抗任意第三人的效力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其中以王利明先生为代表3,他的意见主要有:
第一, 所谓移转物权的合意实际上是学者虚构的产物,在现实的交易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独立于债权合意之外的移转物权的合意。
⒈以买卖为例,当合人订立买卖合同的目的,就是使一方支付价金而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而另一方通过交付标的物而取得价金的所有权。因此,移转价金和标的物的所有权既是当事人订立债权合同的目的,也是债权合同的基本内容,如果将移转标的物和价金所有权的合意从买卖合同中剥离出来,买卖合同也就不复存在。而且,当事人订立任何一份买卖合同,都必须对价金和标的物移转问题作出规定,否则买卖合同将因缺少主要条款而根本不能成立。既然当事人在买卖合同中规定价金和标的物的移转问题,那么他们没有必要就标的物和价金的所有权移转问题另行达成合意。因此,所谓移转物权的合意是包含在债权合同之中的,它本身不可能超出债权合同。
⒉物权和债权的性质区别并非必然导致物权的意思表示必须独立于债权的意思表示,也并非是产生特殊的物权变动方法的根据。
⒊就交付行为来说,它并不是独立于债权合意而存在的,交付的性质是实际占有的移转,从物权法的理论来看,单纯的实际占有的移转并不能必然导致所有权的移转。交付效果不可能与买卖合同分割开来。尤其应当看到,实际交付标的物不是什么单独的行为,而是当事人依据债权合同而履行义务的行为。例如在买卖合同中,交付标的物是当事人应负的基本义务,而一个交付行为是否真正完成,取决于出卖人所实施的交付行为是否符合买卖合同的规定。如果出卖人未按合同规定的期限提前或迟延交付,或交付标的物有瑕庇,或交付标的物的数量不足,显然不符合合同的规定不能构成真正的交付。如果将交付行为与买卖合同割裂开来,那么交付行为的正确和正当与否也失去了评价标准。
⒋就登记来说,其本身并非民事行为,而是行政行为。
而针对否认物权行为的意见,孙宪忠博士在他的文章4中提到:
⒈物权行为并非纯属抽象,而是事实存在的
例如,德国民法上,所有权人为自己的土地设立债务的行为,以及定限物权的设立行为都是现实中存在的物权行为。
⒉关于物权行为抽象性对原所有权人保护不利的质疑:
关键在于我们没有了解到德国物权行为理论的新发展,即,在德国法上,将法律行为理论的一般规则运用于物权行为之中也是符合法理的,那么,物权合意就可依一定情事得为撤销,也就不存在对原所有权人不利的问题了。
⒊关于物权行为理论过于玄妙而难以被公众理解和立法,司法运用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不成其为问题,因为一个符合法理,逻辑的理论只是因为对其了解和运用的不熟悉就弃之不用,实在是为荒唐。
经过阅读相关的一些文献和论文,我对物权行为理论有一点自己的认识,其中主要的想法来源于雅科布斯先生的《19世纪德国民法科学与立法》一书的后记,即雅科布斯先生和杨振山先生关于物权行为理论的讨论以及雅科布斯先生对物权行为理论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推理进路的介绍。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前提:
1法源前提:
萨维尼并非独自完成了物权行为理论的发现,而是基于胡果的研究成果。而胡果的研究立足于对罗马法的研究,同时,萨维尼在发展胡果的理论时也是基于对罗马法的研究。可以说罗马法是物权行为理论的法源基础。
2理论前提:
通过对罗马法的考察,胡果发现,在法学阶梯的法学体系的第二部分中,应该区分出有关对物的物法和对人的债法5。这也是德国民法典最值得提到的体系特点,即对物法和债法的截然区分6。同时,对债的性质的认识,也使物法和债法的区分得到清晰:胡果将债称为人际间的束缚并在这个意义上将此概念称为“罗马法的精神”,而从这个表述中可以发现,“债权是一种权利,其针对的对象并非物,而是另外一个人;债权使这个人失去对享有除某个债权中所指的行动的自由权以外的全部普遍自由,这个行动因为被排除(此排除并不排斥他人)出自由的范围,所以不再是可以做的行动,而是必须做的行动。”7
由于债法与物法的分离,所以在所有权取得方式中不包括债的关系8,因此债权请求权被排除出所有权转让的要件。那么,现在可以发现,为了物权变动的生效单单依据债的关系是不能完成的。物权和债权的二分是物权行为理论的理论前提。
二?物权行为理论的推导:
在物权行为理论发现前的时期,当时的学者通常认为,所有权继受取得的要件被分为(合法)的名义和取得形式两部分9。而关于名义和取得形式的具体含义则经过了一个时期的发展。在所谓的“中世纪畸形化”的时期,取得形式被定义为交付,而(合法)名义被认为是指向所有权转让的债权。
为了纠正这一“中世纪畸形化”和顺应“时代潮流”,于是产生了下面的结论:“在所有权的取得中,必须存在一个区别于所有权取得本身的名义。”更准确的说,所有权是在“占有开始”之后产生的,于是将债权请求权称为名义是一个错误。转让行为和转让的基础行为相分离,是澄清了上述不准确表达的罗马法10 。那么,与债权请求权相分离的名义就只能是一个合同,而这个区别于建立债权请求权的债权合同的合同就只能叫做“物权合同”。11
至此,物权合同或者说物权行为已经凸现眼前,这样一个严密的逻辑推导过程又是基于罗马法的法源地位,而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也因此证成。
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存在是物权转让的抽象性的主要原因。12
意思的动机不属于意思,债权行为是物权转让行为的动机而非其意思本身。虽然,没有人会没有动机的为意思表示,但动机本身不能被考虑为意思表示。
从这个判断出发,我们会发现,独立的物权合同或许其基础关系――债权合同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效,被撤销,但由于这个债权合意仅仅是物权合意的动机,所以,只要物权合意本身没有无效或被撤销的事由,那么物权转让就是合乎合意的有效。
在债权合意失效情况下物权合同有效并发生物权转让的效力,于是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存在就是适宜的和必要的。
但是,发现物权行为理论的法学家并不是以这样的逻辑顺序推理,而是从反方向进行推理。由于在罗马法中存在这样一个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那么就有下面的推理:法律行为可以因为错误动机而无效被撤销,而这一错误的可撤销性又来自于法律行为鉴于一个法律原因而实施,而错误正好涉及这一原因,这就是“错误的重要性或曰致命性”。这个错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涉及一个原因,而所有权转移行为恰恰鉴于原因而实施。因此,实际中现有法的不当得利请求权是缺乏法律基础的所有权有效这一结论的逻辑基础。如果,基于误想原因而实施的转让不能有效将所有权转让给受让人,那么这将与缺乏法律基础而给付的不当得利相冲突。13
四?总结: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物权行为的发现是一个从罗马法法源出发,严密逻辑推理和细化法律关系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似乎没有可以驳倒的漏洞,也许这就是物权行为这一论题不断被争论而未能有压倒性反对意见的原因。那些反对意见只是集中在物权行为理论的影响和外在价值,还无法从根本上对其核心价值、推理前提和推理过程进行摧毁。所以,反对意见只能说明物权行为理论的疏漏,却不能将其推翻。如果想做到这一点就只能将推导的法源否定,那就是否认罗马法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而这一点相信是难以做到的。另外,承让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否认其抽象性相信也是不合逻辑和不合体系的。因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在逻辑上否认物权行为的抽象性。

Ⅲ 物权可写论文

赃款赃物的物权效力

Ⅳ 物权行为理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是硕士论文还是学士论文?如果是学士论文就建议换一个题目。因为就这物内权行容为就是律师又有几个弄得明白的。律师都还在晕着呢,你从哪里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
再加上题目太大,累不死你。就是硕士论文都嫌题目大。呵呵。

Ⅳ 求关于在职法硕《物权法》的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精彩的另有加分!十万火鸡毛信!!!

物权法应该有蛮多题目可以写的,比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开题报告你可以早网上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Ⅵ 我要一个关于物权法的小论文大概3000字,不能被老师发现是的,thanks

帮你做关于物权法的小论文,骗取被老师,不能发现是的.对我来说是害了你~!

Ⅶ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论文

《物权法》视野下公共利益的界定

摘要】 <正>抵押权的实现是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的基本方式,《物权法》和《担保法》对此均有明确规定。《担保法》制定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实现抵押权的制度设计方面有重大不足。《物权法》生效后,本着便利抵押权实现的原则,在抵押权实现条件、方式、程序等方面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确立了实现抵押权的基本法律规则,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并加以正确适用。

抵押权的实现是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的基本方式,《物权法》和《担保法》对此均有明确规定。《担保法》制定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实现抵押权
的制度设计方面有重大不足。《物权法》生效后,本着便利抵
押权实现的原则,在抵押权实现条件、方式、程序等方面增加
了不少新的内容,确立了实现抵押权的基本法律规则,值得
认真分析、研究并加以正确适用。
一、实现抵押权的条件
《物权法》第195条第1款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
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
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
得的价款优先受偿。”依照该条规定,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的
条件分为“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和“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
现抵押权的情形”两种,符合其中任何一种的,抵押权人都有
权实现抵押权。
债务到期,既包括合同约定的债务履行期届至,也包括
债务的提前到期。债务提前到期的条件一般由当事人约定,
也可以由法律直接规定,前者如当事人约定债务人不按期支
付利息时债务提前到期;后者如《合同法》第203条规定的“借
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提
前收回借款”。债务到期是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的法定当然
条件,无需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
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属于债务到期这一抵
押权实现的法定当然条件的例外,由当事人通过意思自治自
行决定。《物权法》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实现抵押权的情形,
为抵押权人灵活实现抵押权提供了便利。从立法意图上看,
《物权法》允许当事人约定实现抵押权的情形,目的是防止抵
押人“非正常经营行为或者恶意的行为……造成抵押财产大
量减少”,川因此,实务中抵押权人为维护自身担保权益顺利
实现,可以运用物权法的规定,与抵押人预先约定实现抵押
权的特别情形,以争取主动。例如,可以约定当抵押人的行为
造成抵押财产减少或者抵押人分离抵押物、转让抵押物时,
抵押权人有权实现抵押权;也可以与抵押人约定,当债务人
发生违约(如停止支付利息、改变借款用途)时,抵押权人有
:权实现抵押权等。
:二、实现抵押权的程序
:实现抵押权的程序,法理上有所谓自救主义和司法保护
:主义,前者允许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协商实现抵押权,国家不
:干预;后者不允许抵押人和抵押权人自行实现抵押权,抵押
:权人须有法院或其他国家机关的裁判或决定方能实现抵押
权。我国《物权法》规定的抵押权实现程序,既允许抵押人与
:抵押权人协商实现抵押权,又允许在协商失败时求助于司法
:程序,可称之为“两步走’,,本质上属于自救主义,但也有折衷
:主义的内涵,有学者称之为“彻底的自救主义”。阴就抵押权
:实现的实践看,由于抵押人不配合,以彻底自救主义方法行
:使抵押权比较困难,多数情况下抵押权人不得不求助于司法
:程序。另外,我国现有法律背景下实现抵押权的配套制度和
:措施还待完善,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面临制度障碍,如抵押
:登记机构不统一等。有鉴于此,我国抵押权的实现程序应当
属于“司法保护下的自救主义”。
:(一)抵钾权人与抵抑人协商实现抵钾权
:抵押关系当事人通过意思自治就实现抵押权协商一致
:后,可以对抵押物进行折价,或拍卖、变卖抵押物,但当事人
:在订立抵押合同时约定有留置抵押条款的,该约定无效。
:(二)抵押权人向法院请求实现抵钾权
:1.向法院请求实现抵押权程序的性质
抵押权人请求法院实现抵押权的程序属于司法程序,
:《担保法》第53条规定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协商不成的,抵押
: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明确规定了抵押权人必须
:通过诉讼程序实现抵押权。《物权法》立法者认为:“向人民法
:院提起诉讼以实现抵押权的规定使得抵押权的实现程序变
:得复杂而且漫长”,因此“为了简便抵押权的实现程序,……
:抵押权人可以直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财产”。t3j显
:然,《物权法》的规定明确排除了以诉讼方式实现抵押权,按
:照立法者的解释,抵押权人“可以直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
卖抵押财产”,因此,抵押权人向法院请求实现抵押权的程序

Ⅷ 读物权法的感受

<读物权法的感受>

第一点,我们的民法学家为立法提供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吗?
我查阅了关于物权法的论文,基本上都是1996年才开始的,而研究物权的著作或者大学教材也基本上都是同一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出现的。尽管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关于国有企业经营权的理论争论,结果是最后不了了之,理论界显然并没有就此给出有力的理论贡献。算来,中国真正开始物权法研究不过10多年而已。我相信中国民法学者都是法学领域的骄骄者,可是,我并不相信只有10多年的研究能够为中国的立法提供足够的理论基础。我也不相信我们的民法学家能够和萨委尼他们相提并论。我们看到,这十多年的物权法研究至多只能称之为翻译性的工作。我们把台湾的、日本的、最后是德国的物权研究成果介绍到大陆来而已。我并没有看到我们的学者就此提出了多少有新意的东西。或许我学识浅薄,但是我还真的看不出我们的物权法教材与台湾学者写的教材有多少的区别。我们看的论文或者著作,是怎么一个样式了?某某学说是怎么样,某某是怎么样的,某某又是怎么样的,然后来一个我支持谁的或者我认为以上均有不足之处,来一个所谓的折衷。更别说我们的学者之间是否真的有过学术争论了。而我们回头看看德国民法典的制订,足足用了近一个世纪啊,其间的争论是多么的激烈啊。我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也等上一百年,也不是说我们的也一定要研究多少年多少年,我们民法学者才能给我们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但是,仅仅10多年的研究确实让我很怀疑我们的立法水平。尽管我们可以移植外来法律,但是,这个移植仅仅凭着10多年的时间来消化,我们是不是太着急了?我们是不是陷入一种为立法而立法的误区了?
对此,我们能不反思吗?现在好了,我们总算有个非民法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异议。可惜,我们看的不是我们民法专家们的认真对待,而是以一种非学术的非理性的对骂来应对国民对此提供的异议,这实在令人大失所望。老巩提出的问题恰恰是我们民法学界的理论弱点,或者说我们民法学界民法研究理论的缺乏创新之处。而,当老孟就此提出自己的理论的时候,我们的民法学者居然说他的书根本不是物权研究的著作,是一本80年代国有企业经营实务指导的书籍。对此,我真是感到心痛。一个民法学者,哪怕自己再好,也不用通过贬低别人的理论来抬高自己的水平吧?老孟只写了一本书,估计老俆又要在那里咉咉了!我们的法学者究竟怎么了啊?难道真的如同某一文章所说,我们的改革在最关键的时刻,总是看不到法学界的身影,这是真是莫大的悲哀!我宁愿,明年的也通不过物权法,也不愿意看见这个物权法仅仅是目前这帮所谓的主流民法专家的为了将自己的想法带进立法的产物。
或许,我们的民法学家还不太习惯非民法学者对其的指责。老巩的一些话语也确实扣了大帽子,但是民法学界就没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吗?现在,可以这么说,整个国家都在反思(非否定)改革的情况下,我们的民法学界却似乎依然满足于过去的研究成果,满足于现状,以为以现在的状况就可以制定一部影响世界的中国的21世纪的民法典。我们的民法学界拒绝反思过去的民法研究。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由于物权法的制定直接与民法典的制定密切相关,因此,本人对此有时侯会一起说了,不加区分,希望大家明确。因为在我看来,其背后的含义都是一样的。

第二点,我们为什么要制定物权法(或民法典)
关于财产归属以及使用的法律是肯定要制定的,但是我们是否一定要制定物权法吗?我们80年代制定的《民法通则》并没有采纳物权概念,而是采纳了财产所有权,我不相信当时的五位学者居然不知道物权这个概念。实际上,当时是借鉴了英美法系财产法的概念。物权概念的引进或者说物权法的开始为我们的学者学生所熟悉,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要知道,我们的《民法通则》已经颁布实施近20年了,民众接受的是财产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概念。为什么,我们现在一定就要将这一切来个颠覆了?除了法律出身的,又有几个人知道所谓的“物权”这一概念了?难道我们就一定要采取大陆法系的立法模式,尽管现在整个世界都在成文化,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制定财产法了?如果说,我们要与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或者说法律最发达的接轨,我们完全有理由按照英美法系的财产法来制定中国的财产法。只可惜,在中国,研究英美法系的民法学者比起大陆法系的学者来,少的可怜又可怜。我们对世界上现在最为强势的法系研究的实在是太少了。而东吴大学法学院那帮老家伙们死的死,活下来的也不知道多久没有接触最新的东西了。
当然,民法学界们最大的支持点就是,我们过去一直都是学大陆法系的,我们习惯了这一模式。可是,我们过去如此,我们现在或者将来也就一定要如此吗?我们难道就没有看到日本和韩国都在往英美法系的方向改,只可惜已经根深蒂固了,改起来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
显而易见,在两大法系之间,我们并没有比较,既然没有比较,我们怎么知道哪个更适合我们了?我们只是凭着过去的惯例来规制未来,我想这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Ⅸ 《罗马法》《私法》《物权法》读后感,谢谢、

哈哈!很佩服你的胃口和无偿索取的厚颜

Ⅹ 《法学研究》导致物权变动之判决类型的读后感

从诉的类型看,可以分为三种,即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形成之诉,与其对应的裁判则分为给付判决、确认判决、形成判决。给付之诉,是指当事人请求法院判令对方当事人为一定行为之诉,其主要特征是,双方当事人对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的行使及履行存...

阅读全文

与物权论文读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
土地使用权期满地上建筑物 浏览:455
武汉圆通快递投诉电话 浏览:33
马鞍山到开原 浏览:797
版权标记放在哪里 浏览:441
创造与魔法陪配方 浏览:724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感悟 浏览:944
定融债权转让 浏览:41
安徽二手塔吊转让信息 浏览:413
土地买卖使用权协议 浏览:54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竞赛 浏览:484
户照的有效期 浏览: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