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主要特征:
1、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
2、知识产权具备专有性的特点。
3、知识产权具备时间性的特点。
4、知识产权具备地域性的特点。
5、大部分知识产权的获得需要法定的程序,比如,商标权的获得需要经过登记注册。
法律特征
从法律上讲,知识产权具有三种最明显的法律特征:
1、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即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力、多边协定外,依一国法律取得的权利只能在该国境内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
2、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即只有权利人才能享有,他人不经权利人许可不得行使其权利。
3、知识产权的时间性,各国法律对知识产权分别规定了一定期限,期满后则权利自动终止。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对创造性的劳动所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
(1)知识产权界学者扩展阅读
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它是依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发明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一般认为它包括版权(著作权)和工业产权。
版权(著作权)是指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总称;工业产权则是指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或原产地名称等在内的权利人享有的独占性权利。
自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通知》颁布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商标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文件。
❷ 知识产权包括发现权吗
包括复。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制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载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益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用益物权、担保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二条规定,"知识产权"包括下列各项有关权利:
(1)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2)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广播节目;
(3)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的发明;
(4)科学发现;
(5)工业品外观设计;
(6)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业名称和标志;
(7)制止不正当竞争;
(8)在工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创造活动而产生的一切其他权利。
(2)知识产权界学者扩展阅读
主要特点
(1)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
(2)知识产权具备专有性的特点。
(3)知识产权具备时间性的特点。
(4)知识产权具备地域性的特点。
(5)大部分知识产权的获得需要法定的程序,比如,商标权的获得需要经过登记注册。
❸ 知识产权专业的著名学者
知识产权圈里的人都知道,南吴北郑,中原二王,吴说的是吴汉东,郑说的是郑成思,二王说的是王锋和王肃,绝对是知识产权界的权威。还有就是刘春田和冯晓青、张平。陶鑫良等等。
❹ 中国上下对知识产权有多少认识误区
中国上下对知识产权有多少认识误区?(上)
“知识产权”翻译错误
马维野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提高硬软两种实力:硬实力主要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软实力就是自主创新完成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拥有的发明专利上,自主创新环境越来越表现在知识产权文化的优化上。
但对知识产权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是不清楚的,包括政府界、经济界、科技界、文化界,甚至知识产权界的学者,往往把知识产权中的“知识”跟知识经济的“知识”混为一谈。
知识产权在英文中有两个概念: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和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简称IPR)。
这两个概念不同,却统统被中国大陆的学者翻译成四个字:知识产权。而三个英文单词(Intellectual智力、Property财产、Right权利)的中文词意中根本没说知识,讲的是智力、智慧。
台湾的翻译是比较准确的,把IP翻译成智慧财产,把IPR翻译成智慧财产权。
“知识”的英文是Knowledge,指有公知性的认识、认知、学问、学识。“知识”由于其公知性,是不能产权化的。不是张三学了“牛顿三定律”,李四就不能学了。
台湾翻译的“智慧”是指用其非公知性获得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运用得好才可能产权化。知识是死的,智慧才活的,死知识离开活智慧的使用一文不值。
中国有很多传说,说明中国人的知识比美国人丰富得多,比如“花木兰”。但美国人把“花木兰”,以及中国的国宝大熊猫都拍成动画片,在全世界卖钱。说明我们的智慧不如美国人。
可见,在知识产权制度下,智慧远远重于知识。中国人在接受新概念时往往习惯于顾名思义,很多人一见到知识产权就想当然地把它说成是“产权化的知识”。这是极其不准确的。
要准确理解知识产权的本质含义,千万不要顾名思义,应该懂得: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的法定权,而不是知识的法定权。
而且我认为,“知识产权”是个很不好的翻译,它一直在误导中国民众乃至高层领导人。
“专利”却是英文Patient的绝好翻译。专利制度就是通过公开发明换取垄断的制度。
英国是第一个实施专利的国家,把国王签发的独占权利证书称之为发明权利证书,“专利”Patient的特点是公开和垄断。在发明公开的前提下,保证了发明人对其发明创造的垄断权。
“知识产权”是30年前由中国大陆学者创造的;“专利”一词则是几千年前就有了。在古汉语里,“专利”一指专谋私利,二指垄断利益。
“自主创新”的误区
近些年来,“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说法在全国上下广为流行。
“自主”指自己能做主。“自主创新”的含义有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表明,“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别人的东西,也不等于当年提倡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主。
“自主知识产权”指的是拥有排他性的独占权。独占权可多渠道获得:可以自主创新,可以花钱买,也可是他人赠送。“自主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
“自主创新”需要花钱。而许多中小企业无力承担高昂的研发费用。“自主创新”也要讲求成本。如果购买成本大大低于研发,何需“自主创新”?因此,企业不但要学会自主创新,还要学会购买、引进、合作。让知识产权为我所用,才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最高境界。
“自主创新”的成果不等于“自主知识产权”,换言之,创造并不等于拥有。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创造的成果不过是公知技术,人人可以无偿使用。只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发明创造的成果才具有独占性,企业才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独占性是知识产权非常重要的特性,恰恰是它才能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用不受法律保护的科技成果打击对手,防止别人模仿。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误区
“知识产权”是私权,张三拥有的,李四就不能再拥有。“拥有自主”是同一概念的重复表达。语言学上显得十分罗嗦。
“自主知识产权”的说法也是很可笑的。尽管“知识产权”翻译得不好,但其私权性质表明,任何“知识产权”都是“自主产权”。既然没有“非自主知识产权”,又何来“自主知识产权”呢?
“自主知识产权”大概是科技界提出来的,不是知识产权界提出来的。
科技界提出来的“自主知识产权”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如果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而科技界在“自主创新”成果得到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授权之后,为了突出“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就在“知识产权”前面画蛇添足地加上了“自主”二字。这大概就是全国上下广为传播的“自主知识产权”说法的由来。
如果要真正理解“知识产权”,“自主”二字实在是要不得的。
“知识产权”的价值
“知识产权”很有价值。据报道,iPhone手机只在中国生产,可是苹果公司拿走了58.5%的利润,中国人拿到了可怜的1.8%。相当于库克每天挣100多万美元,合人民币650多万元。名牌LV包一个卖好几万元,而生产LV包的皮革,每平方米就几十块钱。它们都体现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知识产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文化繁荣的标志,是企业的生命线。有作为的企业应该学会构筑知识产权壁垒。
比如商标的价值。可口可乐商标价值700多亿美元。美国一家公司吸取苹果公司在iPad商标上的教训,进军中国市场之前,在中国商标局注册了60多个商标。
专利的价值远胜于科技成果的价值。2009年,贵阳一家企业领导告诉我,他们公司已连续4年每天申请一件专利,是因为吸取了教训。他们的产品销往海外,在与外商合作中,为证明他们是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曾出示过20多个获奖证书,包括在人大会堂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外商看不懂:“技术先进与否是市场说了算的,你们中国政府凭什么说了算呢?”而我国的科技奖励制度是从苏联学来的,全世界保留科技奖励制度的目前大概只有中国。
他们赶紧拿出几张国家知识产权局签发的专利证书,老外一看态度大变,合作非常顺利,一家外商甚至多付给贵阳这家企业200万美元,以示对其知识产权的尊重:“你们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标准是什么,你们通过什么手段得来的,我们既搞不清楚,也没兴趣搞清楚。你们能获得这些专利了不起,因为发明专利能不能授权,全世界是统一的标准。不该授权,就是用尽一切不正当手段也不可能得到授权。”
专利价值有时高于商标品牌的价值。这也是驰名300年多年的剪刀品牌北京的王麻子和杭州的张小泉倒闭的原因。它们是被1983年创立的广州阳江十八子打败的。阳江十八子大量申请专利,通过授权专利不断扩大市场,垄断市场,最终把王麻子、张小泉挤出了市场。这个例子说明,知识产权对企业都很重要,但是,专利才是企业,特别是创新型、技术依赖型企业最有价值的知识产权。
一家企业老总曾经问我:“商标、专利到底是什么关系?”我随口告诉他:“商标是你的‘名片’,专利是你的‘芯片’。”他说这句话让他恍然大悟。
http://blog.ce.cn/html/01/597101-1673569.html
❺ 中国知识产权法界有哪些有名的教授
很多了,比如:
社科院:郑成思老师(已逝)、唐广良、孙宪中、李明德、李顺德等
中南财经政法:吴汉东、胡开忠、曹新民等
人大:刘春田等
中国政法:冯小青、张今、张楚、来小鹏、费安玲等;
北大:张平、郑胜利、陈美章等
其他不列了,还有很多很厉害的中青年学者,比如薛虹、冯晓青等,这些都是看过他们的书或者论文的,具体你可以到有关知识产权网站去找,肯定有更全面的。
❻ 中国知识产权界最有影响力的人
1、吴仪(WuYi)——中国国务院副总理
2、蒋志培(Jiang Zhipei)——中国最高法院知专识产权庭
3、郑成思(Zheng Chengsi)——中国社会科学属院(CASS)
4、李群英(Li Qunying) ——中国海关总署
❼ 悬赏 50分,求知识产权界的高人
4。不能。一项技术被准予授权要符合实用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而对含有有关技术的文章的发表使得该技术为公众所知,已经进入了公有领域,属于公开的行为,因而丧失了新颖性,也就无法被授予专利。
5。其实题目的表达不是很清楚,如果乙发表时只用了自己的名字就侵犯了甲的署名权,如果同时有甲的名字则没有。还有乙删除的部分对于整个软件的作用是否重要以及该部分是否有甲的参与都没有讲明,如果都是肯定的,那就侵犯了甲的修改权。
6。不正确。李教授的发明是由校方安排的工作而产生,此专利属于职务发明,
对于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权是归属于单位,因此该专利的申请权属于学校。
❽ 中国知识产权界最有影响力的人,我想考研知识产权专业
你假如指的是有影响力的学者,那么知识产权圈里有南吴北郑,吴汉东和郑成思。
另外刘春田、专冯晓青属、曹新民、张楚也相对比较权威。
假如本科是理工科,研究生考知识产权还是很不错的,因为我国规定考“专利代理人”是要有理工科学历背景的。
对于学校的选择,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北大、西南政法、华东政法、中国计量的知识产权研究生的培养都挺不错,当然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
祝你成功~
❾ 学界对知识产权的概念和客体有哪些观点
1、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概括的说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广义概念上的知识产权包括下列客体的权利: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广播节目,人类一切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品名称和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成果的一切权利。
狭义概念上的知识产权只包括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名称标记权、制止不正当竞争,而不包括科学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2.知识产权的客体
在我国,知识产权的客体一般认为是无体物,从而认为无形性是其基本属性。其实,知识产权的客体与对象是一致的,知识产权的客体是物质产品(即民法意义上的有体物或物权的客体)相并存的一种民事权利客体,非物质性是其基本属性。知识产权客体的不同学说关于知识产权的客体学说可谓纷繁多样,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看法,目前学界对此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智力成果说”、“精神财富说”、“支配行为说”、“利益关系说”、“信息说”、“无形财产说”等等。传统理论中有关知识产权客体的通说是“智力成果说”。
❿ 简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知识产抄权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是:
1,为智力成果完成人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调动了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为智力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传播提供了法律机制的承认,为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生产建设上去,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为国际经济技术贸易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提供了法律准则,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4,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作为现代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中国法律体系,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