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查阜西版权

查阜西版权

发布时间:2021-07-21 23:23:44

⑴ 如何伪装成一个古琴专家

巫娜?你也太庸俗了!管平湖?天哪,这年头谁还不知道他弹的《流水》被送上了太空! 没错,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过时了,在21世纪,要把自己伪装成新一代的古琴专家,你应该喜欢的人是王燕卿(“近代古琴演奏革新的先驱,他改变了节奏自由发挥、强调韵味忽视旋律的传统,以致被逐出师门,可惜他还是太古典了”)、杨时百(“上次看他《杨氏琴学丛书》中琴粹卷的一个文章,太渊博了!让我想起了朱权”)、蔡德允(“我们应该更重视香港的贡献!唉,经历文革以后纯正的琴道在国内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你想要在和别人谈话时把自己变成一个与众不同、格调高雅的古琴专家,我强烈建议,一定要记住以下有关名词: 【古琴】记住,徐青山和二十四琴况要一起说出来,嵇康对《广陵散》作了一次成功的推广,《悟雪山房琴谱》和《神奇秘谱》的《高山》来源几乎一样古老。考虑到这篇文章面向的读者是中国人,我还建议你背熟下面这段话:其实大多数琴人一直把“老八张”奉为经典,其实查阜西当年录音只是为了要把这些曲子传下来,不是因为所有这些人都弹得好,只是现在绝大多数人不敢说出来而已。查阜西是谁?别担心,只要你的同伴也听过这套CD,就不会问出这么愚蠢的问题。 【古琴术语】时刻提醒自己,你从不说古琴是一“把”或者“张”,而是一“床”;你也不说“做”琴这么通俗不专业的说法,而说“斫”琴;你绝不用上音以外的钢弦,也不用太古精制以外的丝弦,更不买那些当代所谓知名斫琴家的天价琴,而你最近正在研究《碧落子斫琴法》准备亲自依古法斫琴;最好背下古琴各个部件的名称、记住古琴的正确摆放方法,再顺便开始骂各种电影电视里乱摆乱弹古琴。为了和“京城新四大俗”划清界线,你推崇的应该是“攻琴如参禅”。你不说“琴者,禁也”这种被引到烂的儒家琴论观点(“儒琴太腐朽!”——无论你的同伴对古琴了解有多少,都不会对你向往魏晋风骨表示异议),你应该用的词句是“琴者,心也”、“太音希声,古道难复”,再痛心疾首地哀叹一下古琴入选非遗之后的商业化已经让古琴沦为小资们附庸风雅的工具了(“去他的政绩工程”——记住,在任何时刻骂政府乱搞黑化古琴文化都是对的)。 此外,为了保持住高贵的、真正的古琴专家气质,你不应该喜欢: 任何当代的琴家,除了成公亮和苏思棣,当然,我更建议你使用“公亮”来称呼前者。 任何号称创新的琴家,如自谱《兰陵王》这种神曲的魏胜宝之流。 流行的大出古琴入门教材的琴家,比如李祥霆和龚一。 那些在媒体上大出风头(本文作者愿意以师旷的名义发誓,我不是出于嫉妒才这样说的)的琴家,赵家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反,你最好喜欢: 一个非中国人的琴家或琴学家,例如“嘿,你知道意大利籍的爵士乐手鲁卡意(最好你能用意大利语读出他的原名Luca Bonvini)吗?他去年在土豆开了个人小站,他将西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用古琴演奏,水平比国内大部分所谓原创琴家高多了”,或者是“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一直忽视美国的贡献,唐世璋(John Thompson)是纽约雅集的中心,他对《酒狂》的诠释和打谱思路非常有童趣”。放心吧,没有人会关心他们到底是谁,你只需要引起别人崇拜的目光就行了。 要不然,一个死了200年以上(退而求其次,死了但没有留下录音的也可以)的琴家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司马相如、阮籍、欧阳修、张孔山、谭嗣同、裴铁侠等等(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孔子学《文王操》之类的故事太出名了,不在此列)。在这个时候,你不需要对他们的琴艺和琴论作出评价(因为“太陈旧”了,实际上你也根本不知道),那么讲一点八卦和趣事自然可以使谈话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嘿,你知道写《大唐狄公传》的荷兰人高罗佩也是个琴学专家么,他用英文写的《琴道》版权去年被中西书局拿下了准备翻译出版,他写的那本《中国古代房内考》里还考证了一把嵇康和阮籍是对基友。” 万一,万一你遇到了真正的琴人,不要慌张!记住,正如刚刚所说的,先狠狠地痛骂一遍他娘的政绩工程(你的同伴一定会表示赞同,这就为你整理思路赢得了时间),接着,你可以再痛骂一遍炒高琴价的收藏家和斫琴家(你的同伴会再次表示赞同,并开始和你一起痛骂商人们),然后,再愤愤地表示“我觉得文革已经毁了古琴这门艺术,西方音乐审美趣味的引入和商业化又在它的残骸上踩了几脚”之后,你可以用“古谱打谱的紧迫性和减字谱与西方乐理如何更好地结合”来结束这个话题,毕竟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必然的趋势——当然了,至今仍没有人知道该怎样去做。 相信我,读到了这里,你已经成为一个卓越的古琴专家了。

⑵ 请问: 哪里可以得到 查阜西版的<<潇湘水云>>曲谱

adfasfafasfaf

⑶ 查阜西的人物成就

查阜西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全面的古琴艺术大家。他在古琴艺术研究、教学、创作、演奏以及组织领导古琴学术研究、艺术活动等方面都作出了令人景仰的贡献,而古琴演奏艺术则是这一切的基础及出发点。 他自幼酷爱音乐,很小就学会吹箫,十三岁学弹古琴,学奏琴歌《慨古吟》、《客窗夜话》。此后还尝试打谱、作曲及学唱昆曲,并研究民族音乐的律学。二十年代在上海、长沙学奏器乐化的琴曲。三十年代组织“今虞琴社”,编有《今虞琴刊》。通过这些活动,联系了全国各地的琴人,并向他们进行了调查。
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细腻,演唱的琴歌古朴典雅。1945年,他应邀到美国几所大学作有关古琴的学术讲演,并在美国图书馆查到一些珍贵的古代琴谱。1958年,他以古典音乐顾问的身份,随中国歌舞团去日本访问演出,以后又应邀出席在苏联召开的国际五声音阶学术会议。1953年以后,查阜西历任全国音协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等职。晚年集中精力从事琴学活动。

⑷ 查阜西的查阜西纪念馆

查阜西先生是中国近代琴坛著名演奏家和琴学研究者。早年他即立下“抗志遗谱,搜集诸家”整理古代音乐文献和古琴乐谱的信念。查先生一生共搜集古谱一百五十余种,晚年致力于古琴音乐的整理和研究,著写了大量琴学资料。与此同时,他还积极组织琴曲打谱工作,开创了以北京古琴研究会为代表的中国古琴传承新格局。因此,查阜西先生是近代学术界公认的琴坛领袖。查阜西先生一生所搜集的大量古谱以及其他有关古琴、近代音乐文化的文字、图片资料、音响资料,1995年由其子查克承全部捐献给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查阜西纪念馆。该纪念馆以其丰富的藏品成为中国国内古琴资料最多的收藏地之一。同时,本馆藏品具有的高度学术价值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来此进行学术研究和观摩,使之成为中央音乐学院与国内外进行文化交流、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纪念馆现有藏品约四百余件。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古代乐谱。查阜西先生一生搜集古谱150余种。其中以古琴乐谱为主。本馆的藏品从现存中国最早的琴曲谱集明代《神奇秘谱》(1425)至20世纪50、60年代的琴谱。年代跨越五个世纪。内容涉及到原版刻本、刊本、晒蓝本以及近代琴人珍贵的手抄本等多种版本类型。除古琴乐谱外,纪念馆还藏有琵琶、古典戏曲、曲艺等多方面的古代音乐曲谱资料。这类藏品对研究古琴音乐文化、中国古代音乐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类,是查阜西先生个人撰写的琴学研究专著,如《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琴曲集成》、《历代琴人传》等;还有查先生的个人音乐笔记。其中收录了他一生所经历的国内外音乐会议记录、音乐研究、从艺心得以及全国各地琴会、琴人活动调查报告等。这些资料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近现代音乐与社会的关系、音乐发展的状况,其学术含金量令人瞩目。第三类,是有关古琴的文物资料,如成都梁武王祠墓饰拓片、磬拓片等等。其中保存至今的清代古琴丝弦四付弥为珍贵。由于古琴丝弦的制作工艺历经社会多次变革,已存有断层现象,而本馆所藏丝弦正为当今古琴丝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第四类,音响、音像、胶片藏品。收藏种类涉及琴人、琴会活动照片;民国年间制作的戏曲、器乐唱片;查阜西先生拍摄的英国、美国博物馆所藏古琴乐谱资料(缩微胶片)等等历史资料。
本纪念馆的业务队伍以从事图书馆专业、音乐学专业的人员为主,同时结合相关学者,在学术研究和图书馆资料鉴定、保存管理等方面均具备专业水准,并对当今学术研究、文化信息交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纪念馆的展示厅呈正方形,面积约三十平方米,分为三个展示部分。第一部分是琴谱、著作展示。该主题全面展示了查阜西先生一生收集的古代乐谱和个人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实物展示。该主题以音响、音像、胶片、拓片等资料为主。第三部分为图片展示。内容涉及查阜西先生生平活动、琴界活动等方面。这些展览自开放以来,倍受国内外读者青睐。

⑸ 查阜西的人物生平

早年在苏州、上海创建并主持今虞琴社,编印出版《今虞》琴刊,联络各地琴家,交流琴学琴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做过一些有益于革命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民航局顾问。1953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59年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1969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56年率领由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古琴调查组,遍访全国10个城市,搜集、整理了大量琴学史料。后在北京古琴研究会主持下,编印了《琴曲集成》(第 1辑,上册,中华书局,1963)、《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1958)以及整理了《历代琴人传》(1961)、《幽兰实录》(1957)和《琴论辍新》(1963)等琴学书刊,为研究琴学奠定了基础。此外,查阜西在中国音协工作中,为促进各种古乐研究,对《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智化寺音乐》等音乐的演唱、演奏做了大量工作。代表作品:主编《琴曲集成》

⑹ 中央音乐学院查阜西纪念馆怎么样

没想到在“大众”的点评上还有这么专业、甚至这么冷僻的地方!!!--这就给了我作“第一个点评人”的机会。查阜西先生上上世纪末(1895年)出生,江西修水人。他自幼学习古琴,在后来的60多年里,他除了古琴演奏和教学,还从事古琴音乐的学术研究。他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系主任,是公认的我国近代琴坛领袖。查阜西先生去世后,其后人将他一生收集的古代乐谱、古琴文物、实物和音像资料、以及个人撰写的专著和音乐笔记等等,捐献给了中央音乐学院。1995年学院图书馆建立查阜西纪念馆,成为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场所。纪念馆有近400件藏品,展示厅是一间约30平方米的房间,在学期中间的上班时间开放。

⑺ 急!急!急!杨荫浏,查阜西,刘天华三个人为民族音乐所做的贡献

杨荫浏(1899~1984),字亮卿,号二壮,又号清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月 初八日生于无锡留芳声巷。父杨钟琳。
1916年秋,杨荫浏高小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今无锡 师范),22岁时以优良成绩毕业,任石塘湾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国文教 员。一年后,入无锡辅仁中学学习英文、数理。1923年毕业。同年入上 海圣约翰大学,先后在经济系、文学系学习。在校期间,担任该校国乐 会会长,经常参加各大学举办的音乐会。
杨荫浏自幼酷爱音乐,每当道士做法事时,总要去听他们的演奏。 七八岁时,便同哥哥杨荫溥一起向三清殿年轻道士颖泉学习箫、笛、 笙、胡琴等民族乐器☆后来又跟雷尊殿道士阿炳学习琵琶,可惜他父亲 不喜欢阿炳,阿炳仅教了他两个半天。12岁时,他由老师黄绪初介绍入 天韵社,从吴畹卿学习。天韵社是江南著名民间音乐(昆曲)团体,社友 皆无锡音乐界名流,社长吴畹卿的笛、三弦、琵琶功力深厚,并精研音 韵之学。杨荫浏入社后,除学习乐器外,对音韵、音律、乐器构造等发 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参予天韵社与来访的美国音乐家亨利爱希姆在圣公 会的中、西音乐交流。
民国初年,美国人郝露易女士来无锡圣公会做传教士,她有较高的 音乐修养,杨荫浏曾从郝露易学习英文、钢琴和西洋音乐乐理。1921 年,又向她学习和声、对位、复调等西洋作曲法。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杨荫浏因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遭 校方压制,愤而离校,入中国人自办的光华大学经济系学习。为了示威 游行宣传需要,他将《金陵怀古》曲调填以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 红》词,用以鼓舞人心,这首歌曲影响深远,迄今还在全国广泛流 传。1926年2月因家贫辍学。回乡后,先后在辅仁中学、工商中学、县 初中、荣氏女校、无锡美专、宜兴中学任教。其间曾短期担任无锡通俗 教育馆馆长。
1929年,杨荫浏应基督教圣公会之聘,先后在南京、杭州做赞美诗 的编辑工作。1931年,基督教成立六公会联合圣歌委员会,杨任委员、 总干事。1932年赴北京与燕京大学刘廷劳博士编译修订赞美诗,并共同 主编宗教期刊《紫晶》及《真理与生命》刊物中的“圣歌与圣乐”专 栏。这项工作一直延续到1941年。杨所编辑出版的赞美诗集《普天颂 赞》,获国际圣经展览编辑优良奖,所载赞美诗在国内外教徒中广为传 唱。
杨荫浏在北京期间,在燕京大学音乐系旁听作曲、西洋音乐史和音 乐欣赏课;并在该校图书馆阅读了大量英、法等国有关音乐的专业书 籍。
1936年,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同时在燕京大学音乐系讲授中国 音乐史。1937年暑假回无锡度假,后因“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不能 北上。8月下旬去南京, 暂代中央机器厂总务主任,12月,随厂迁湘潭,翌年8月迁昆明。
1939年至教育部音教委员会工作。1940年迁重庆。1941年9月任国 立音乐院教授兼国乐组及研究室主任。在重庆国立音乐院时,他支持学 生的进步活动,资助山歌社出版中国民歌。1947年在南京任国立音乐院 教授时,学校以莫须有的罪名要开除进步学生,杨仗义执言,公开反对 学校当局的反动措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音乐院迁南京,杨任原 职,兼任金陵女子大学教授。
全国解放后,他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研究部研究员,音乐研究 所副所长、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民 族音乐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 五、六届委员等。
他曾多次去云南、河北、广西、江苏等地,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深 入调查,搜集了许多珍贵的音乐资料。同时在戏曲音乐和宗教音乐方面 也作了大量的研究。
杨荫浏在研究中国音乐史方面具有杰出的成就。早在1925年他就用 英文写出了《中国音乐史纲》论文。1981年又完成《中国古代音乐史 稿》,该书65万宇,人民音乐出版社1951年出版。这是他在音乐历史与 民族音乐、音律学等方面综合研究的丰硕成果,使我国音乐史成为有乐 谱的音乐历史。
他通过运算和实验,先后发表了有关乐律方面的专著和论文,把我 国民族音乐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乐律问题及乐律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 水平。
他对我国民族音乐遗产包括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的发 掘、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工作,都有相当成就和贡献。
杨荫浏毕生著述除巨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外,先后出版著作27 种,论文近百篇,在我国民族音乐学术的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杨荫浏对无锡瞎子阿炳的乐曲进行了抢救和整理,☆并编成《阿炳 曲集》,他在这方面的功绩是举世公认的。
他对家乡的音乐事业十分关心,每次回无锡,总要对民间音乐团体 “华光国乐团”进行指导,不厌其烦地进行示范;兴之所至,甚至同意 领衔演出。他会多种乐器尤擅竹笛,得到吴畹卿嫡传,夙负盛名,吹奏 时,高音晶莹清澈,低音细若游丝,故誉为“杨笛子”。他曾为无锡乐 器店排老红木优质琵琶品位,解决竹笛音准问题,提高乐器质量。并根 据大量实验结果,制成笛尺,可以按尺开笛孔。
“文化大革命”期间,杨荫浏下放河北怀来县“五七”干校,1973 年患突发性脑痉挛,肺气肿亦日趋严重。1984年2月25日杨荫浏在北京 逝世,终年84岁。

查阜西:现代琴家。幼年在家乡学奏琴歌,以后在长沙、苏州、上海等地从事琴学活动,组织今虞琴社。建国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等职。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创作并流传的外,其余都是在192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3所大学教授二胡、琵琶期间,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萧友梅、赵元任等人支持下创办“国乐改进社”之后,或创作、或修改定稿后得以广为流传的,至今仍是每个二胡学习者的必修习经典。
刘天华也是第一个采用近代记谱法编辑了京戏曲谱《梅兰芳歌曲谱》,此外,他筹组了“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均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其它还有未完成的《佛曲谱》、《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及其一些写作及翻译文章等。
《梅兰芳歌曲谱》序
《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
在饯别钢琴师嘉祉先生的席上说的几句话
关于国乐改进社的论著
梅君畹华、齐君如山等,将往北美介绍国剧于彼邦人士,嘱编斯谱。数月以来,余与梅君均为职务所羁,未克充分讨论,匆匆成此十八曲,自恐讹误尚多,行期既迫,只得贸然付印。
此谱之成,余固受梅、齐二君之瞩,然亦略有鄙见,可发表于此。
国剧重唱,故谚有“听戏”之说,唱,乐也。然不独唱之为乐,即一举手,一投足,亦有乐随之。甚至各色道白,亦均含乐意。故谓国剧之基础,建筑于音乐之上,亦无不可。余于剧学为外行,今姑谈乐。
乐之有谱,犹语言之有文字。道义学术之得以流传久远者,文字之功也。我国音乐,肇自牺农,盛于有周,滥于唐宋,渊源不可谓不远。然牺农之乐固不可得而闻,即唐宋之乐,亦已渺无稽考。何者,记谱之法不完备也。我国古乐未尝无谱,然如唐之卷子本《幽兰》谱,朱子仪礼经传之十二诗谱,姜白石之词谱等,或仅备律吕,或只载简字,谱不足以赅乐,徒费考古家之周章,于事实无补。近代所出琴谱、昆曲谱等,记载虽已较详,而缺点尚多,欲籍以流传久远,势所不能。盖乐有高低、轻重、抑扬、疾徐之分,必其谱能分析微茫,丝丝入扣,方为完备,而旧谱均不能也。今国乐已将垂绝,国剧亦凭于危境,虽原因不一,而无完备之谱,实为其致命伤。设记谱之法早备于往日,则唐虞之乐,今犹可得而闻,《广陵散》又何至绝响。以皮黄言,今日习须生者,不曰宗谭,便曰宗汪。然而绝似谭汪者,百不获一,即偶有之,同道中亦不以谭汪相许。何哉,无谱以为之佐证也。设谭汪生时,尽其所能谱而出之,何至今日遥拜门墙者之扣盘扪烛而不得要领耶。
且人尽一生之力研究一种艺术,能有创造与否,实未可必。设其有之,而令所创造者及身而绝,宁不可悲。昔米喜子、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等,一生创作甚多,年月悠久,遂至悉与其人之白骨同朽,此艺术界莫大之损失也。
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三者虽相辅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志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我国乐剧二界,尚有行其耳听、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谈进步,不亦难哉。
是以今日我国剧乐二界,欲进步必自有完备之乐谱始。而养成演员乐师读谱、记谱之能力,亦为要图。当知今后学术界,必须事事科学化,事事精密确凿,方能有立足地。若云戏是乱弹,乱弹便了,则剧乐二界之前途必暗淡到底也。
以余浅陋,成此小册,所用记谱方法,当然不足称为完备。就正当世,实是本衷。木桃既投,尚望乐剧二界方家不吝琼瑶之赐。
[编辑本段]刘天华先生年表
1895年:2月4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
1909年—1911年(14岁—16岁):在常州中学求学时,参加校中军乐队,学习吹军号及军笛。
1911年:辛亥革命,学校停办后,返里参加青年团的军乐队,吹奏军号。从此时开始音乐工作。
1912年—1914年(17岁—19岁):赴沪参加沪西开明剧社,任乐队工作。在这时期学习各种西乐器,举凡管弦乐器、钢琴等,均加学习,尤以铜管乐器,多有深造。
1914年:剧社解散,返里任教于华墅华澄小学。
1915年(20岁):是年春丧父,复贫病失业,心境恶劣,偶赴市购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随产生《病中吟》旋律初稿,表达他当时的不得志和内心的抱负。秋任教常州母校,为母校建立了军乐队与丝竹合奏团。
1916年(21岁):与殷尚真女士结婚。
1917年(22岁):从周少梅先生学习琵琶、二胡。
1918年(23岁):夏,从沈肇洲先生学习琵琶。本年前后开始创作《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曲成初稿。
1920年(25岁):夏,赴河南学习古琴,染癣疥,负病归。
1921年(26岁):在江阴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曲。
1922年(27岁):赴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是年秋又任教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同时学习三弦拉戏。
1923年(28岁):从托诺夫学习小提琴。
1924年(29岁):《月夜》定稿。
1926年(31岁):除北大与女师外,又任教于艺专。创作《苦闷之讴》。学习昆曲。
1927年(32岁):从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外籍教授学习理论作曲。因托诺夫去津,改从欧罗伯学习,6月,欧罗伯离京,停。创办国乐改进社,编辑《音乐杂志》。创作《歌舞引》《改进操》《悲歌》。
1928年(33岁):创作《除夜小唱》、《闲居吟》,发表《空山鸟语》定稿。
1929年(34岁):创作《虚籁》。
1930年(35岁):3月,继续从托诺夫学习,直至罹病,未间断。听写《梅兰芳歌曲谱》一册。
1931年(36岁):在高亭公司灌音二胡曲《病中吟》及《空山鸟语》,琵琶曲《歌舞引》及《飞花点翠》。
1932年(37岁):创作《独弦操》及《烛影摇红》。6月1日赴天桥收集锣鼓谱,染猩红热,罹病仅一星期,6月8日晨5时20分逝世。享年整37岁(别处记载38岁,是按虚岁计算)。

阅读全文

与查阜西版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
土地使用权期满地上建筑物 浏览:455
武汉圆通快递投诉电话 浏览:33
马鞍山到开原 浏览:797
版权标记放在哪里 浏览:441
创造与魔法陪配方 浏览:724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感悟 浏览:944
定融债权转让 浏览: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