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法中物权法的相关原理
房屋所有权归王某所有。王某是善意第三人,且房屋已过户,根据不动产以登记为所有权转移原则,王某享有房屋的所有权。
本案中,林某虽首付8万,但房屋没有过户,则此时许某仍然是房屋的所有权人,因此他享有对房屋的处分权,他与王某的房屋买卖合同是有效的。
『贰』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什么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原则,即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物权法所直接或者间接确立的、贯穿于物权制度中的法律实施之根本准则,包括守法准则、司法准则、执法准则和法律监督准则。它是民法基本原则在物权法中的具体体现,是物权法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表达了物权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物权法中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
二、物权法的四大基本原则是什么
1、物权法定原则
物权法定原则,又称为物权法定主义,是指物权只能依据法律设定,禁止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也不得变更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和公示方法。包括物权的种类法定、内容法定、效力法定、公示方式法定。
2、公示、公信原则
公示就是物权的设立、转移必须公开、透明。公示原则就是要求将物权设立、转移的事实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使其他人知道物权变动的状况,以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利益,维护交易的安全和秩序。公信原则是指一旦物权的取得和变动经过公示,当事人就有理由产生合理信赖,相信以公示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权利人和权利状态是正确的。
3、一物一权原则
一物就是指的一个完整的、独立物而不是指它的某一部分,一权就是在这个物上只能设一个所有权,也就是一物不能有二主。
4、区分原则
所谓物权法上的区分原则即指在发生物权变动时,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物权的变动的结果作为两个法律事实,他们的成立生效依据不同的法律根据的原则。无论物权变动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的成立与物权的变动都不是一个法律事实,而是两个区分的法律事实。
三、物权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物权立法的准则。
2、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物权主体进行受物权法调整的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3、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裁判者对物权法律、法规进行解释的基本依据。
4、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学者讨论物权法所涉价值判断问题时,应当权衡的主要因素。
物权法的四大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物权法定原则、公示公信原则、一物一权原则、区分原则,在物权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叁』 根据物权法原理,本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呵呵!这案子很简单啊。首先王家与黄家共同修建的三间房屋是建立在王家的二层之上,即可认定王、黄共建的三层三间房屋的产权归王家所有,因为共建的三层房屋的土地使用权属于王家。其次甲、乙双方并没结婚,故共建的第三层三间房屋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来按照婚姻法进行分割。但是双方只要有证据证明此房是黄家出资购买的所有房屋材料,黄家可以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王家退还黄家修建房屋所承担的材料款。
『肆』 《物权法》包含了哪些哲学原理
《物权法》作为一门部分法,其的制定和系统均体现了很强的哲学味道,如果一版定要说其权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个人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1)系统的观点,或者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物权法》中,不仅涉及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的分类,比如在动产物权中更涉及到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的分类和划分,所以更为系统和整体,解决了部分难以解决的问题;2)发展的观点。从《物权法》的制定过程来看,其从无到有,并经历了好几次大的修改,一次比一次更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因而是发展变化着的。3)其制定也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或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等等。总体来说,只要稍微加以扩展和分析,《物权法》是可以体现马哲里的所有原理的,祝LZ能好好分析,嘿嘿~
『伍』 物权行为是什么意思
物权行为,“债权行为”的对称。是指直接发生物权变动效果的要式法律行为。
物权行为也称为处分行为(本文将物权行为与处分行为混用),是指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的一种法律行为,它区别于合同行为(也称为负担行为)。
采用物权行为这个概念是个什么感觉呢,拿买卖一本书为例,签订买卖合同是合同行为,在签订完买卖合同,至书交付完毕所有权完成转移之间,存在着一个称为物权行为的法律行为。
至于这个法律行为发生在什么时候,是与合同行为同时发生呢,还是与书的交付同时发生,采用物权行为概念的人对此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从逻辑上讲,物权法律关系与债权法律关系既然是完全不同的法律关系,其成立也就需要不同的法律事实,债权行为只能引发债权债务关系,只有物权行为才能引发物权变动,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
相反,且不说大陆法系是否真有国家或者地区采取所谓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尚需进一步研究,即使存在此种物权变动模式,从逻辑的角度看,也存在问题。
因为所谓债权形式主义意味着当事人的债权意思结合交付或者登记即可引起物权变动,但债权意思如何能引起物权发生变动,这在债权与物权严格区分的背景下是无法理解的。
(5)物权原理扩展阅读
至于实际生活中是否存在物权行为的问题,则涉及到物权行为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物权行为并非虚构的法学概念,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法律抽象。
例如,在当事人订立买卖合同后而未交付标的物(动产)之时,无论是出卖人还是买受人都知道此时标的物仍归出卖人所有,但是,一旦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双方就都知道所有权已经发生了移转。
可见,动产的交付并不仅仅是一个当事人履行买卖合同的事实行为,而是一个包含当事人移转标的物所有权的意思的法律行为。动产交付如此,不动产登记更是如此,因为在办理登记的过程中,必须由当事人向登记机关提交申请。该登记申请,无疑是当事人移转物权之意思表示的体现。
『陆』 请各位高手!帮我解决一下在民法中物权的一般原理中“物权效力”详细内容
物权的效力:是指法律赋予物权的作用力和保障立。
1、排他效力。是指在同一标的物上不能同时存在两个以上内容不相容的物权,亦即在同一物上已存在的物权具有排除在该物上再成立与其内容互不相容的物权的效力。
2、优先效力。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优先于债权的效力。(例外:买卖不破租赁原则)
3、追及效力。 又称物权的追及权,是指物权成立后,其标的物无论辗转归于何人之手,物权均得追及其所在而之间支配该物。
4、妨害排除效力。又称物上请求权或物权的请求权,是指物权人于其物被侵害或有被侵害之虞时,物权人得请求排除侵害或防止侵害,以回复其物权的圆满状态的权利。
『柒』 物权法第十五条体现什么原理
物权和合同的效力区分,没有办理产权登记物权不生效,但是合同是生效的,物权与合同互不影响
『捌』 《物权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是不是不一样,那基本原理是什么
基本原则是物权法定,不允许个人私自设立物权,比如抵押合同中约定抵押物的价值明显超出债务的范围。基本原理就是物上请求权和排他性,这俩者讲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原理讲的是物权的效力,原则是物权的设立。
『玖』 物权与债权相区分原理是什么啊
物权是确定财产的归属(静态),债权是财产流转(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