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招标提高资质要求 是否合法
一般来说,资质要求看项目了,如果项目实际需要的没有那么高的资质,而招标时提出来了,那要么是招标的人不懂,要么是中间有人有搞鬼
如招标人按照成本补偿原则,给付了投标人相应的补偿费用,则投标人根据招标人的招标要求制作的方案,则不能再用作他途,其相应的产权归属招标人所有。
C. 关于招投标法对于投标单位资质的问题
当然不可以,给你2个建议:第一,在投标前提交质疑书,申请修改资质要求;第二,以厂家的名义去投标,或者另外找一家符合资质要求的公司去投标。
D. 招标文件中对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叙述
投标文件是投标人为响应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而完成的文件,毋庸置疑,投标文件是凝聚着投标人智慧的智力成果,投标人对其享有的知识产权,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从投标文件的表达形式看,投标文件本身就是版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其文字表达部分属于文字作品,工程设计图属于图形作品,工程模型属于模型作品。根据版权法的版权自动取得原则,作品的版权随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不需履行任何形式的手续。而且,投标文件是由投标人独立完成,并未与招标人形成任何合作关系。因此,一旦投标文件创作完成,投标人就依版权法享有版权,任何人未经投标人许可,不得发表、修改、复制投标文件。招标人将未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复制、公之于众、提供给中标人修改等这些行为,侵犯了该未中标人对其投标文件依法享有的版权(复制权、发表权、修改权等)。从投标文件的内容看,其核心是技术方案。技术方案是衡量投标人标书优劣的关键,也是投标人竞争力的体现所在。因此,投标人为了能够中标,多会倾力制定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或是创新的技术方案,或是投标人已有技术成果(专利技术或技术秘密),或是二者的结合。显然,投标人对技术方案中的已有专利技术享有专利权,未经其许可,任何人不得实施该专利技术;投标人对技术方案中的已有技术秘密享有技术秘密权(即商业秘密权),未经其许可,招标人不得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该技术秘密。对于创新的技术方案,其申请专利的权利以及授权后专利权属于投标人。未申请专利或者未授予专利权的创新技术方案,如果满足商业秘密的秘密性、经济实用性和保密性条件,同样构成投标人的技术秘密,未经其许可,招标人不得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该技术方案。招标方未经投标人许可,将未中标技术方案提供给中标人,并要求其吸取各家之长以优化中标方案,这一行为侵犯了未中标人的商业秘密权或专利权。
E. 有什么法律要求招标评分标准不能要资质和著作权
1.软件企业资质:《软件企业证书》,《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2.软件业绩证明(须提供合同或验收证明复印件);3.知识产权证明:软件著作权登记证明或专利证明。
F. 招投标资质问题
根据住建部文件,房屋建筑三级资质企业承包工程范围为:
三级企业:可承担单项建安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下列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
(1)14层及以下、单跨跨度24米及以下的房屋建筑工程;
(2)高度70米及以下的构筑物;
(3)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及以下的住宅小区或建筑群体。
因此不能报名,但可以采用联合体投标报名
G. 招标时对资质要求超过工程实际类别,是否合法
有规定,招标人应在招标文件中规定最低投标资质,但不能通过提高相应资质来限制潜在投标人投标。
具体资质参见: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业资质标准》的通知(建市[2014]159号)。
该文件是目前最新最全的资质标准。
H. 招标要求资质与项目类型不匹配可以质疑吗
公开招标本身有邀请各界提供多方面信息的企图,如果发现标书内容包括资质要求不合理,或实例上不可行,应书面提议。至于项目类型匹配与否实为发出标书单位的权责,可能有误解,可以向收标书单位口头洽询,再决定投标。
I. 投标标书资质造假的问题
投标书造假,一般要分清情况,才能追究你什么罪。
1、假如你造假不严重,就是直接废标。让你无法中标。
2、 假如造假太严重,由于你在投标之前递交了投标保证金,则可以没收投标保证金。
3、 如果你投标保证金是递交了假币,则要追究法律责任。
4、假如你在标书中诽谤其他单位,或假造了其他资料或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则有可能被别人告上法庭,刑法有诽谤罪,民法有知识产权和名誉权。
J. 招标时对资质的要求是否合法,是否有排斥潜在投标人之
国家对资质应该有详细规定,什么样的资质做什么样的工程?什么样的工程不需要什么样的资质。只有这样才可以公平合理。你说一个200万以下的工程,有一级二级资质的公司会来竞标吗?就是三级公司基本上也不会来做。那要求小公司要领合法的工商执照有什么意思?除了国家为了收税方便,还能为小公司带来什么好处?我也刚刚成立了一个小公司,刚开始为了招标工程来的,看样子这个公司不需要成立,因为本身业务就不需要工商执照。中国的招投标法不过就是富人之间的游戏,可以名正言顺的捞国家财产。大公司小利益看不上,小公司看上了又做不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就是:在小公司一个设备26000就可以卖,但是走了招标程序,大公司卖了42000。这个钱怎么算?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的人?因为大公司养的人多,费用高,他没有这个利润就做不了。到最后倒霉的还是国家。就是因为法律法规没有详细规定什么的招标工程需要什么样的资质。资质的出现杀死了一批小公司也浪费了国家太多的金钱。说白了,有一个朋友说的,就是合法合规的利益输送,纪委,法院找不到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