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李白《清平调》的疑问
http://www.mcscn.net/shicishangxi145.aspx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2. 清平调的作者是谁
清平调·其二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
雨巫山枉断肠。
问汉宫谁得似,
怜飞燕倚新妆。
3. 怎样赏析李白的诗歌《清平调其一》
李白的《清平调•其一》如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解:
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槛:有格子的门窗。
3、华:通花。
4、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5、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这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的三首诗。讲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
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其一赏析: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
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供参考。
4. 李白《清平调》三首到底是写谁的
写的是杨贵妃,这是唐明皇召唤李白为杨贵妃所作,按照要求,择清调与平调,即《清平调》填词,故“清平调”也是词牌名。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歌颂杨贵妃的美艳,集万物之美于一身,美如仙女下凡。第二首,通过历史人物赵飞燕来烘托杨贵妃的美。第三首,直接歌颂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
原文: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4)清平调的版权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735年,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见到了玉真公主,写了恭祝玉真公主能够早日得道成仙的诗句,玉真公主很是受用。当时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难》和《乌栖曲》,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认为他是一个被贬到人间的仙人,于是两个人就经常在唐玄宗旁边夸奖他。
742年,在他们俩的夸奖下,唐玄宗看了李白的作品,觉得不错,于是召李白进宫。唐玄宗见李白对答如流,非常的赞赏,于是就让李白供奉翰林专职给皇上写诗文娱乐。
743年,唐玄宗与杨玉环同赏牡丹花,唐玄宗带了很多人助兴,其中有16名梨园弟子,还有一个著名艺人李龟年。
梨园是唐代训练乐工的一个机构,主要职务就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同时选了一些跳舞子弟们在梨园里边学习音律。《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懂得音律,又酷爱作曲,梨园弟子当中,如果有人有错误,他都能察觉出来。梨园里面的艺人,就是皇帝的梨园弟子。
李龟年是唐代时的一个乐工,非常善于唱歌和演奏各种乐器,而且善于作曲,经常为皇帝唱歌,深得唐玄宗的恩宠,他们的感情是非常人能及的。古代有句话叫: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唐玄宗懂音乐,对李龟年来说可谓是知己。
唐玄宗觉得,陪着贵妃杨玉环去赏名花牡丹,这么有雅兴的事情,不能演奏陈词滥调,应该有新曲,于是派人把李白叫去写歌词,梨园弟子伴奏,李龟年演唱。李白来了之后,一口气儿写了《清平调》三部分,皇上一看好极了,然后就用了左乐28调中的清平调。创作完成后,伴奏响起来,李龟年开始演唱。
5. 我需要李白的《清平调》整首的意思。
意思是: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唐代: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注释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倾国:指绝代佳人
得:使
春风:代指君王
(5)清平调的版权扩展阅读:
简析
这一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
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6. 清平调的乐曲背景
2013年适逢她60岁冥诞,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在北京首体盛大举行纪念演唱会。一首由邓丽君唱前半段,间奏后,王菲接唱完整的「清平调」,在众人惊 呼中化作一波坡18年迟来的激动掌声。这首歌,也是当年邓丽君继「淡淡幽情」唐诗宋词选辑后,第二章节最重的歌曲,可惜只留下半首的试唱盘带。
北京首体演出后,王菲再次慎重进录音室,并邀请合作多年的伙伴梁荣骏监制,重新以厚重瑰丽饱和的弦乐重新编曲,录制这首由邓丽君与她跨时空对唱的「清平调」。希望能在更完善的环境中,制作成一首完整的单曲永远流传。
为表达对一代歌后的景仰,王菲与所属经纪公司表示,此单曲未来所有收益,全数义务捐赠公益团体。在此,感谢邓丽君文教基金会提供邓丽君小姐宝贵的音档制作外,「清平调」正式问世,代表两代歌后惺惺相惜的美丽传承。
7. 清平调 (其一)的解释
一、解释
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二、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三、作者
唐朝李白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
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首诗。
二、赏析
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8. 清平调的拼音版
一、清平调词三首
qīng píng diào cí sān shǒu
唐 李白
táng lǐ bái
1、其一
qí yī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yún xiǎng yī shang huā xiǎng róng ,chūn fēng fú kǎn lù huá nóng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ruò fēi qún yù shān tóu jiàn ,huì xiàng yáo tái yuè xià féng 。
2、其二
qí èr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yī zhī hóng yàn lù níng xiāng ,yún yǔ wū shān wǎng àn cháng 。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jiè wèn hàn gōng shuí dé sì ,kě lián fēi yàn yǐ xīn zhuāng 。
3、其三
qí sān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míng huā qīng guó liǎng xiàng huān ,zhǎng dé jun wáng dài xiào kàn 。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jiě shì chūn fēng wú xiàn hèn ,chén xiāng tíng běi yǐ lán gàn 。
9. 清平调的原唱是谁啊
邓丽君 后期是王菲
10. 清平调词三首的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