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请介绍一下美国作家塞林格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出生) 美国作家,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塞林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塞林格从军事学校毕业,1937年又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香蕉鱼的好日子》。
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战争令塞林格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
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他之后的作品包括了《弗兰尼与卓埃》(1961年)、《木匠们,把屋梁升高》和《西摩:一个介绍》(1963年)和收录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九故事》(1953年),但都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成功。塞林格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的形象。
《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塞林格在欧洲期间曾经与一个女医生结婚,但不久便离异。1953年他与一个叫克莱尔·道格拉斯(Claire Douglas)的女学生相识,两人后来在1955年结婚,但是后来又离婚。1972年塞格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名叫乔伊斯·梅纳德(Joyce Maynard)的耶鲁大学女学生的文章和照片,立即被她吸引,两人开始通信。两人的关系在十个月后破裂。
1999年,塞林格在34年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后终于发表了新的长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哈普沃兹16,1924》最早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现在1965年的《纽约时报》上。塞林格将这部作品授权一个小的出版公司,但是到现在他的作品都还没有出版。
2000年,塞林格与第二任妻子克莱尔·道格拉斯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出版了《梦的守望者:一本回忆录》一书。书中她披露了很多塞林格不为人知的秘密,像塞林格经常喝自己的尿、很少和克莱尔做爱,禁止她走访亲友等。
塞林格,美国小说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一举成名。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尤其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一时间,就像模仿少年维特一样,模仿霍尔顿的言语行动和穿着,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结集出版的只有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其中的主角都是一些不合时宜的男女青年。塞林格是西方文坛一怪,成名后就过着隐居的生活,使许多“塞林格迷”欲罢不能。
『贰』 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国)J.D ,塞林格著 施咸荣 译 为什么没有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到我只想当个
我就说我自己看的感受:满口脏话什么乱七八糟的!后来,心境变了,回想起他,我自己现在就是那么的空虚迷茫,又想有点儿坚持。
『叁』 求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的作品简介和作者简介
1、作品简介:
本文讲述了主人公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求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
主人公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 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2、作者简介:
作者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1/1--2010/1/27)享年91岁,一九一九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奶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一九三六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从一九四零年在《小说》杂志上发表他的头一个短篇小说起,到一九五一年出版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止,在十余年中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有些短篇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使他在文学界有了一点点名气。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则使他一举成名。
3、作品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从1951年出版以来给全世界无数彷徨的年轻人心灵的慰藉。小说一问世,霍尔顿这个对虚伪的周围环境深恶痛绝的少年形象竟然被千万读者看成是迷人的新英雄,文中的崇尚自由的亲切语言受到热烈欢迎。并且这本小说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主人公霍尔顿那种没有清楚目的的反抗,是当时学生和青少年的典型病症。《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后,大中学学生争相阅读,家长和教师也视小说为"必读教材",把它当作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钥匙。
《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肆』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作者塞林格的自传吗
严格来说,只要是小说就都是虚构的,有可能是以作者的真实经历为主线,但其中又虚构成分,所以只要没说是自传就会有很多事虚构的成分,所以与其把它当做自传还不如当成普通小说来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
『伍』 塞林格一生有那些著作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2010年) 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他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2010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1951年7月16日《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小说讲述了出身于纽约中产阶级家 庭的十六岁少年霍尔登,被一间精英学校开除后之数日内在纽约城里的生活。他住小旅馆,逛夜店,在电影院消磨时光,与妓女厮混……小说以第一人称的不可靠叙事,深入少年的内心世界,道出了青春期成长的苦闷,直指成人世界的伪善(phoniness)。 小说出版后,评论界曾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批评声则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性描写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点。有位愤怒的家长专门对小说里的粗口进行了统计:全书共有237个“Goddamn”、58个“bastard”、31个“Chris sake”和6个“fuck”。1970年代,更有数名美国高中教师因在课堂上教授《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被迫辞职。然而时间是最公正的评断。时至二十一世纪,《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了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但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声名卓著的现代文库(Modern Library)也将之纳入二十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各版本的累计销量高达6,500万册。 1953年,塞林格将早前发表于《纽约客》上的七个短篇加上曾经被拒的《下到小船里》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以《九故事》为名集结出版。《纽约时报》评论道:“《九故事》的出版使塞林格成了批评家的宠儿,他拆解了传统短篇小说的结构,用他独有的方式取而代之,他的短篇小说会随着情绪和语调的微小变化而转折。”一个插曲:该书的英国版出版时,封面上印了张手绘美女照,塞林格对此大发雷霆,从此规定只允许极简风格的封面。 《九故事》出版后,塞林格从纽约搬到了新罕布什尔州的小镇科尼什。初来乍到时,塞林格还经常与温莎高中的学生们来往,邀请他们来家听音乐,聊学校里的事。他甚至还接受了温莎高中生、《每日鹰报》记者Shirlie Blaney的采访。当被问及《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否是自传性小说时,塞林格说:“算是吧,当我完成这本小说时,我大大松了口气。我的少年时代和书中的男孩相当类似,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是一种巨大的解脱。”然而这篇本应低调出现在学生报纸上的采访,却被卖给了一张大报,塞林格知悉后十分生气,从此拒绝任何采访,并几乎切断了与外界所有的联系,唯偶尔与密友Learned Hand见上几面。 1961和1963年,塞林格分别出版了《弗兰妮与祖伊》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两本书各自收录了两篇曾发表于《纽约客》杂志的中篇小说,均属于塞林格的“格拉斯家族故事”的一部分。 1965年6月19日,塞林格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中篇小说《哈普沃兹16, 1924》 (Hapworth 16, 1924),占据了杂志整整81页。小说全文为七岁的西摩·格拉斯在夏令营里写的一封长信。1996年,塞林格将该小说的出版权授予一家小型出版社Orchises,亚马逊一度在网站上创建了该书的链接;但在一连串媒体文章及书评刊出后,出版日期一再拖延。亚马逊曾再次将出版日期设定于2009年1月,但时至今日,该链接不出所料地又一次变成了一个“404找不到”的页面。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十二年间塞林格正式出版了四本书后,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而在此后的四十六年里,塞林格依旧在写作么?《纽约时报》写道:“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塞林格学家们(Salingerologists),他们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他一个字也没写。或者他一直在写,但像果戈理那样,会在生命终结时,将手稿付之一炬。又或者他有无数卷宗,只等在死后发表。” 1974年,塞林格就“盗版书事件”极少见地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不出版作品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平静。出版是对隐私可怕的入侵。我喜欢写作。我热爱写作。但是我只为我自己写,只为我自身的愉悦而写。”而塞林格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在2000年的传记《追梦者》(The Dream Catcher)里披露,父亲对于未出版的手稿,有一套详细的存档系统:“红色标签意味着,假如我在完成此作品前去世,就‘照原样’出版;而蓝色标签的意思是,可以出版,但需要先编辑,诸如此类。”
『陆』 麦田守望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作者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一九一九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奶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一九三六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
从一九四○年在《小说》杂志上发表他的头一个短篇小说起,到一九五一年出版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止,在十余年中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有些短篇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从而使他在文学界有了一点点名气。成名后他隐居到乡下,特地为自己造了一个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作书房,每天早晨八点半就带了饭盒入内写作,直到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准进去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用电话联系。他写作的过程据说还十分艰苦,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他写作的进度越来越慢,十年只出版三个中篇和一个短篇,后来甚至不再发表作品。偶尔有幸见过他的人透露说,他脸上已“显出衰老的痕迹”。他业已完成的作品据说数量也很可观,只是他不肯拿出来发表。不少出版家都在打他的主意,甚至在计划如何等他死后去取得他全部著作的出版权,但至今除本书外,作者只出版过一个短篇集《九故事》(195)和两个中篇集《弗兰尼与卓埃》(1961)及《木匠们,把屋梁升高;西摩;一个介绍》(1963)。
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妓女一到他又紧张害怕,最后按讲定的价格给了五块钱,把她打发走了。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的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芘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芘,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芘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然后一起回家。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一场大病。整部小说是以回忆的方式写的。
『柒』 哪本书是塞林格最优秀也最有争议的作品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最优秀也最有争议的作品。它语言独具风格,符合人物的年龄和心理,很有个性色彩。小说出版后十分畅销,被许多学校作为教材使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是公认的经典之作。小说被评论界认为“几乎极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霍尔顿也被作为“垮掉的一代”的典型形象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捌』 塞林格的文学名著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15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家长们和文学界也对这本书展开厂争论。有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成年人通过这本书也可增进对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就“他妈的”,因此应该禁止。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玖』 请问,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不是还可译成《麦田守望者》
别听3楼的,说那么深奥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麦田守望者》其实有什么区别,完全没有问题,书的英文名《The Catcher in he Rye》,取自书中的一段很关键的话[你应该知道吧],这是老塞林格贯用的把式。回来说,书名译不译出“里的”有什么问题,完全可以是一个意思,直译原文,说什么“空间感”,知道吗,说这种话的人正是霍尔顿很不喜欢的人,——这种译法如果可能有问题的话那就是Catcher 这个词能不能译成守望者了,可不是守望者那译成什么呢,好像也没人觉得这有问题,至于说什么棒球场完全是扯淡,
『拾』 哪本书收录有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
《绅士》杂志。
《破碎故事之心 》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所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戏仿当时的浪漫小说和流行的警匪片,讽刺了商业杂志推销。
1941年9月, 《破碎故事之心》发表,但并未如塞林格所愿,发表在《克利尔》上,而是发表在了《绅士》杂志上。这是一份锋芒更加锐利的出版物,读者大多为男性。
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一开始写一个典型的男孩遇见女孩的故事。里面的主要人物贾斯汀·豪根斯拉格(Justin Horgenshlag)和雪莉·莱斯特(Shirley Lester)一同乘坐第三大道的公交车上班。豪根斯拉格对雪莉一见钟情,迫不及待地要请她出去。
这时,塞林格打断了叙述,向读者解释说,他没法按原计划继续写作(他指出,故事原来要投给《克利尔》)。对他构思的情节来说,这两个人物太普通了,他好像没法以合适的方式让他们“走到一起”。
塞林格先是引着读者领略一系列幽默的插曲,这些插曲最终把不幸的豪根斯拉格送进了监狱,之后作者决定打消构建浪漫故事的念头。
现实是黑暗的:雪莉和豪根斯拉格之后相互再也没说一句话,他们在第三大道下车,各奔东西,继续他们没有爱的和世俗的生活,故事到此结束。
(10)塞林格书版权扩展阅读:
塞林格(1919 — 2010)简介: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15岁时,入一军事学院学习并获得文凭,1942年,开始军旅生涯,1946年退伍之后,正式投入文学创作。
他于1951年发表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引起世界性轰动,尤其受到美国学生的疯狂追捧。
他发表的著作还包括《弗兰尼和卓埃》、《高举屋梁,木匠们》、《西摩:一个介绍》和一部短篇集《九故事》,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至今未出版。2010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塞林格是个很有趣的人,他在写完《麦田守望者》后,真的像小说写的那样,一个人跑到西部去隐居,做个又聋又哑的人。他在乡间买了土地,种了许多树木,还把草场围了起来,在那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独居生活,一过便是57年,直到2010年死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