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著作权的归属原则
著作权属于来作者,著作自权法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符合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3款规定情形,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 概念:是指著作权人授权有关组织代为集中管理著作权、邻接权的制度。
作用:
(1)协调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
(2)保证著作权人权利的实现
(3)减少和避免纠纷
我国已成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1992、12、17)
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2008、5、28)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2008、10、24)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2008、11、21)
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2009、10、23)
⑵ 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原则是什么
我国著作权法从保护作者权利的角度出发,对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进行了规定。
一、受托人和委托人可以自行约定著作权的归属。这一方面是尊重作者也即受托人的意愿,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委托人有效的使用作品。但是,双方当事人可以自由约定其归属的仅限于著作财产权,而不包括著作人身权。著作人身权只能属于受托人。
二、在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法律规定著作权属于受托人。这是因为受托人接受委托创作完成作品,是委托作品的作者。基于保护作者、鼓励创作的立法目的,在无约定的情况下,著作权应当被赋予受托人。当然,受托人在享有著作权的同时也受到如下的限制:
(1)受托人应当按照约定将委托作品提供给委托人使用。委托人有权在约定的范围内使用。如果没有约定使用范围,委托人可以在委托创作的特定目的范围内免费使用。现实中,有些艺术摄影企业为了垄断顾客日后的加印照片生意,借口对顾客的艺术照有著作权,拒绝履行上述义务,扣留照片的底片。对这种行为,顾客可以追究其违约责任。
(2)受托人行使著作权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妨碍委托人的正当使用。比如受托人接受委托设计商标标识后,不论委托人是否将该商标注册,都不得再以侵犯发表权为由阻止委托人在其商品、服务上使用该标识,也不得许可委托人的竞争对手使用该标识。
⑶ 著作权的归属及具体内容
著作权通常归作品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有,但是还是存在以下几版种特殊情况一、改权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著作权归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二、两人共同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归合作创作人共同享有;三、合作创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单独享有著作权;四、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五、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人享有;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造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可单独行使著作权;七、职务作品,除应归法人或者其他人享有的除外,其著作权归职务作品的作者享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⑷ 著作权归属原则是怎样的
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法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符合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3款规定情形,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那么著作权归属原则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八戒知识产权就带您了解相关知识。著作权归属原则1、合作作品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2、汇编作品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3、委托作品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4、视听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5、职务作品一般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特殊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著作权由单位完整地享有。6、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指依法享有软件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
⑸ 法律如何规定著作权的归属
著作权通常归作品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有,但是还是存在以下几种特殊情内况一、改编、翻译容、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著作权归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二、两人共同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归合作创作人共同享有;三、合作创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单独享有著作权;四、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五、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人享有;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造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可单独行使著作权;七、职务作品,除应归法人或者其他人享有的除外,其著作权归职务作品的作者享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⑹ 我国《著作权法》对职务作品的归属是如何规定的
现在的抄著作权法最新的是2010年的,但是我还没详细看。我援引2001年的为你解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六条有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于作者自己,法人或者是其他组织只在其业务范围内享有优先使用的权利。但是也有特殊情形下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详细的你可以查看该法条。另外,我补充一下,你也可以就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问题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签订合同,职务作品完成后就按照合同协商好的内容履行,避免发生纠纷。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⑺ 著作权的归属如何确定
著作权来通常归作品上的公民、法人自或者其他组织所有,但是还是存在以下几种特殊情况一、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著作权归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二、两人共同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归合作创作人共同享有;三、合作创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单独享有著作权;四、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五、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人享有;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造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可单独行使著作权;七、职务作品,除应归法人或者其他人享有的除外,其著作权归职务作品的作者享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⑻ 著作权法规定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原则
2018年6月新的著作权法已经修改了!!
职务作品归属于创作人!!单位可以前两年免费使用内,两年后容享有优先使用权;创作人两年后可以出版发布、出售等!
第十六条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
(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
(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第十七条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⑼ 著作权与肖像权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一、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类型
在与肖像有关的美术、摄影作品中,由于著作权的主体与肖像权的主体不一致,因此二者常常会发生冲突。从实践中看,这种冲突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委托创作的作品中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
当委托人委托他人为自己画像、摄像、塑像时,如果委托人只能得到自己的照片、画像或塑像,而不得到照片、画像或塑像的著作权时,就会造成肖像权的主体与著作权的主体不同一的情况。在这种不同一的情况下,不管是作为肖像权主体的委托人营利性使用自己的照片、画像或塑像,还是作为著作权主体的受托人营利性使用照片、画像或塑像,都可能侵犯对方的权利。具体说,有以下几种情形:
1.受托人(委托人)未经委托人(受托人)同意,自己或许可他人在广告、商标、产品说明书等商业性书面材料中使用照片、画像作品;
2.受托人(委托人)未经委托人(受托人)同意,自己或许可他人在商业橱窗或商业性服务设施,如餐厅、饭店、旅馆、商场等处张贴、悬挂或摆设照片、画像或塑像作品;
3.受托人(委托人)未经委托人(受托人)同意,自己或许可他人使用照片等作品制成挂历或作为刊物封面等;
4.受托人(委托人)未经委托人(受托人)同意,将照片等作品参加展览、比赛等活动;
5.受托人(委托人)未经委托人(受托人)同意,将照片等作品作其他营利性使用。
第二种类型:以他人为原形创作肖像作品,著作权和肖像权的冲突。
以他人为原型创作肖像作品时,如果著作权主体和肖像权主体不一致,同样会发生冲突,具体情形和上述的差不多。
这里要注意区别以他人为原型创作的肖像作品和委托他人创作的肖像作品。这两种类型的作品存在以下主要差别:
1.以他人为原型创作肖像作品时,作品创作者一般应向他人(模特)支付报酬;而在委托创作的情况下,则是委托人向作品创作者支付报酬。
2.以他人(模特)为原型创作的肖像作品,作品的著作权人为创作者而非模特,而委托创作情况下,委托人和受托人可对著作权归属作出约定,既可属委托人,也可属于受托人。如果双方当事人无约定或约定不明,则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3.以他人(模特)为原型创作的肖像作品;作品原件所有权归创作者而非模特;而在委托创作的情况下,作品原件所有权一般归委托人,除非双方另有约定。
二、解决著作权与肖像权冲突的立法例
为了避免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许多国家的著作权法规定了相应的法律原则。
针对上述第一种冲突,各国立法例中出现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解决冲突的做法。
1.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版权法没有针对与肖像有关的委托作品的原始著作权归属作出约定,而是把委托作品作为雇佣作品对待,统一适用雇佣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原则,其著作权一律归雇主(委托人)所有。
2.以摩纳哥为代表。该国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与肖像有关的作品载体转移时,其著作权也随之转移。二这样,虽然公民在委托他人为自己拍摄、画像或塑像时,这些作品的原始著作权在理论上属于受托人,但委托人只要取得该作品,也就取得了作品的著作权。美国与摩纳哥的著作权立法通过使著作权与肖像权主体保持一致,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二者的冲突。
3.以英国为代表。英国1988年的著作权法删除了“委托作品”这一概念,原则上规定除雇佣作品外,所有作品,其原始著作权均属作者,但又允许当事人以契约加以变更。这样,有关当事人可以通过契约约定肖像作品著作权的归属。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但实践中并不是人人都会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当契约未就著作权作出约定或约定不明时,著作权的归属不明,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仍未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仍未能解决。
4.以法国为代表。法国著作权法第1条规定,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只能由作者享有。委托人的肖像权,则由民法加以保护。这样,如受托人行使自己的著作权侵犯了委托人的肖像权,委托人有权依民法请求保护。第三人要使用有关肖像作品,必须征得著作权人和肖像权人的双重许可。这种做法太消极,也太繁杂,不利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针对上述第二种冲突,大多数国家都把问题留给当事人自己解决。但也有一些国家通过著作权法对作者的著作权进行一定限制,以减少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这种立法例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
1.通过邻接权保护肖像作品。例如意大利著作权法第86条、第99条,把摄影作品、戏剧的布影作品、个人书信及肖像、工程项目等作品的专有权,通过邻接权加以保护。土耳其著作权法第85条、86条也把肖像作品的专有权归人邻接权中。一般说来,邻接权的期限要短于著作权,权利范围也要小于著作权,所以对肖像作品进行邻接权保护实质上是对肖像作品著作权进行了限制,使其专有权期限变短了,权利范围缩小了。
2.直接通过著作权法对肖像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加·以限制。例如多米尼加著作权法第51条规定:画像、塑像及摄像的被画、被塑、被摄之人,有权禁止展出其肖像或以其他商业性方式展出其肖像,肖像作品作者或其他人未经许可进行展出,将视为侵权行为,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三、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我国著作权法对于上述第一种冲突,采取了与英国1988年著作权法基本相似的做法。所不同的是我国著作权法使用了“委托作品”这一概念。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的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据此,有关当事人在委托他人为自己拍摄照片、绘画肖像或塑像时,首先可以通过合同约定著作权的归属。如果无约定或约定不明,则著作权归创作者所有。
我国著作权法虽然作出了上述规定,但并不能完全避免著作权与肖像权分属不同主体而发生的冲突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懂得著作权法原理的并不多,所以主动通过合同进行明确约定的并不多见,大量的则是未约定或约定不明一这种缺陷在国家版权局《关于对影楼拍摄的照片有无著作权的答复》中得到了一定克服。
《答复》第二项规定重复了著作权法第17条的规定。第三项则规定,“由于照片还可能涉及顾客的肖像权,因此影楼在行使著作权时应遵守民法通则第100条的规定,即营利性使用照片,须事先取得肖像权人的许可。”显然,此项规定采取了人格权高于著作权的理论,规定了受托人在营利性使用自己拥有著作权的肖像作品时,负有事先取得肖像人许可的义务。但对于是否应向肖像权人支付报酬未作出规定。根据民法的公平原则,此项规定应扩大解释为著作权人应向肖像权人支付报酬。
那么,肖像权人是否有权营利性使用著作权人拥有著作权的肖像作品呢?对此,该《答复》第四项规定,如果委托人(肖像权人)和受托人(著作权人,以下同)在订立委托合同时,合同明确约定委托人有权以复制、发行广告等方式营利性使用照片,则委托人应有权在其经营活动范围内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在委托人和受托人没有约定委托人有权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的情况下,如果有足够理由认为受托人明知委托人将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且没有提出异议的情况下,虽然著作权属于受托人,但委托人仍有权在其经营活动范围内营利性使用照片。如果委托人和受托人没有明确委托人有权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或者没有理由认为受托人明知委托人将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则在著作权属于受托人时,委托人欲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应事先征得受托人许可。但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委托人在使用肖像作品时,应向受托人支付相应报酬。
由上可见,《答复》对于在著作权人与肖像权人不同一的情况下,采用的是 “双方相互许可制”,即不管哪方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都须征得对方同意并支付相应报酬。此种事后补救措施显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笔者以为,最好还是采用美国版权法的做法,统一规定著作权属于委托人较恰当。此种做法虽然有忽视创作者的嫌疑,但在委托创作的情况下,受托人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报酬。所以只要规定委托人支付给受托人较高报酬,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至于以模特为原型创作的肖像作品,由于著作权属于创作者,所以在著作权的归属问题上不会发生纠纷可能发生纠纷的是著作权人在使用自己的作品时会侵犯模特的肖像权或隐私权。对于这种冲突,法律可以留给当事人自己去解决。即规定由著作权人和肖像权人通过契约进行约定。如果无约定或约定不明,则应根据人格权高于著作权的原理,规定著作权在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时,应事先征得肖像权人许可,并支付相应报酬,否则应视为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