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找找 物权法 中有什么是登记的抗辩主义(抵押权)
物权法所谓的登记抗辩主义,其实就是在
担保物权
时,法律规定在设定
抵押权
时,进行不动产抵押登记,那么其就具有
对抗第三人
的效力。
举个简单例子,就是两个债权人同是对债务人的一个房子设定抵押权,一个债权人甲到房产局办理了抵押登记,另一个债权人乙只是在
借贷合同
中设定物权抵押条款或者签订房屋
抵押合同
。
最后要实现这个房屋的抵押权是以登记优先,登记了的抵押权可以对抗没有登记的抵押权,产生抗辩效力。
『贰』 物权法上,登记对抗主义有哪些情形
物权法上,登记对抗主义的情形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情形。船舶、航空器未专经登记,属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十四条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八十八条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第四项、第六项规定的财产或者第五项规定的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2)物权登记主义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八十条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
(一)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
(三)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
(五)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
(六)交通运输工具;
(七)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抵押人可以将前款所列财产一并抵押。
『叁』 关于物权的登记对抗主义
可以基于买卖合同。在登记生效主义下协助登记是主给付义务。在登记对抗主义下协助登记可作为从给付义务,这种义务基于诚实信用原则产生。
『肆』 物权法中什么是登记生效主义
登记生效主义简单说,物权的转移以登记为准。
比如:甲把房子卖给乙,双方签订合同乙付了内全部房款容,甲也把房子交给乙使用了。但是房产登记处登记的还是甲的名字,那么该房的物权还是属于甲。乙要获得该房的产权,就得和甲一起去房产处进行过户登记。
『伍』 用益物权中哪些是登记生效主义
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无疑的登记要件主义,宅基地使用权物权法没有明确规定,就现在的政策而言,应当也是登记要件主义(即登记生效主义。而地役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登记对抗主义。
『陆』 登记要件主义与登记对抗主义的区别
概念和性质不同:
登记要件主义 是指不动产物权依法律行为变动时,需要当事人具备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并且必须将该意思表示予以登记,并自登记是该物权变动行为方可生效。
登记对抗主义是指所有权保留一经当事人合意即可成立,但不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登记对抗主义一方面维持交易之便捷,一方面亦使当事人能斟酌情事,决定是否申请登记,以保障自己的权效力。世界大多数国家均采此制,如美国、意大利以及我国台湾地区。
拓展资料:
登记对抗要件主义,这一理论认为房地产产权的变更、他项权利的设定,在当事人签订合约之时就已生效,即双方已经产生债务关系,房地产权利的转移或他项权利的设定即同时成立。
登记仅仅是作为对抗第三人的要件,所以成为对抗主义。其主要特点是:登记机关对登记申请采取形式审查,登记权利的状态;登记只具有公示力而无公信力,不经过登记,只能在当事人中产生效力,不能对抗第三人。法院可以裁定已登记的契约无效,登记机关对此并不承担责任。因该项制度为法国首创,所以又称为“法国登记制”。
登记对抗主义是指未经登记,物权的变动在法律上也可有效成立,但只能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效力,不能对抗第三人。此种体例为法国和日本所采纳。
物权是一种对世权,物权人在对其标的物进行支配的领域内,非经其同意,任何人均不得干预,否则即构成侵权。物权属于得要求世间一切人对其标的物之支配状态予以尊重的权利。物权之所以优于债权,便是因为物权这种与生俱来的对抗性、排他性。那么根据登记对抗主义,既然合同生效物权便设立,那么物权人对其享有的物权便当然地可以对抗第三人,排除第三人的侵害。
善意取得制度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物权人权益的基础上设立的,它是为了保护交换关系,防止买受人在交易时产生不安全感而设定。善意取得制度与物权的排他性,涉及到民法财产交易的动态保护与民法财产权利的静态安全的优先与取舍。由于善意取得仅限于买受人为“善意”,因此,在登记对抗主义中,即使物权的变动未经登记仍得对抗“恶意第三人”。
『柒』 物权登记对抗主义
无论是否登记,乙丙合同有效,丙为善意第三人。抵押权是物权,合同内是债权,是否登记容不影响合同效力。
物权法中的登记对抗,指的是物权变动无需登记即可生效,但不经登记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亦有学者称其为“形式登记主义”,这种体制意味着登记对于相关物权变动之行为具有确认或证明的效力,但不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起决定作用。
我国《物权法》中便使用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捌』 什么是 登记公示主义
一、物权变动之公示立法主义比较
二、我国物权变动公示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物权变动立法主义的应然模式选择
[原文]
物权法的一般原则中,公示原则发挥着核心作用。(注:孙宪忠:《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关于物权公示的意义,一直存有争议。在提交全国人大常务会审议的几个《物权法(草案)》(以下称草案)中,事关物权公示的规定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既有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对抗主义与公示生效主义的规定,也有动产物权变动公示对抗主义与公示生效主义的规定;既有所有权、用益物权变动公示生效主义与对抗主义的规定,也有担保物权变动公示生效主义与对抗主义的规定。草案就物权变动的公示立法主义显然已不再坚持原有的公示生效主义原则,而在事实上形成了物权变动模式的二元结构。(注:尹田:“中、日物权法之趋同”,载《中日韩民法制度趋同道路的探索国际研讨会文件汇编》,2004年11月青岛。)这样纷杂的规定,其中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原因?如果有,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样的结果何以由来?
一、物权变动之公示立法主义比较
物权公示原则,即物权的变动必须以一种客观可以认定的方式加以展示,从而获得社会和法律认可的效力。公示的方式一般为不动产登记和动产占有的交付。(注:孙宪忠:《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7-58页。)从各国物权立法的实践来看,物权变动公示的立法模式有公示对抗主义和公式生效主义之别。对这两种公示立法主义,现今的研究多集中于价值层面的比较。一般认为,公示对抗主义的优点在于其能“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灵活简便,有利于加快动产交易速度和发展动产担保交易”,(注:孙鹏:《物权公示论——以物权变动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其不足则主要表现于“在追求交易自由时将交易安全牺牲殆尽”;(注:孙鹏:《物权公示论——以物权变动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而公示生效主义的优点主要在于其“以登记和交付为物权变动的成立要件,使当事人间的物权交易向外彰显而客观化
『玖』 登记对抗主义有哪些法律条文
《物权法》中登记对抗主义的条文:
第二十四条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二十九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五十八条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八十八条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第四项、第六项规定的财产或者第五项规定的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八十九条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以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的动产抵押的,应当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抵押的,不得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已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买受人。
-----------------
第九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