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知道: 北京市 中央电视台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 在哪
在北京,以音像资料馆命名的有两处,一处是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一处是北京音像资料馆。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也就是俗称的国家音像资料馆。国家音像资料馆的位置非常好找。坐地铁是最便捷的,乘一号线南礼士路下车D2出口出来后,向西约500米,可见光大银行,绕过银行后拐弯向南行进100米,就到达了目的地。国家音像资料馆的位置很醒目(真武庙路二条),是一幢二十层以上的高楼,但样式很零乱,名称倒是很醒目,“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中英双排的大字赫然在列。小广场有门卫把守,但只相当于保安,只管车辆出入,不管人员进出,也不用出示证件。
㈡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的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视频介绍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宣传片A30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宣传片B30
㈢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的拥有160万小时素材的电视内容资源库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坐落于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南侧,是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视音频内容资源宝库。经过十年的跨越发展,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时,实现了全业态、全流程、全覆盖管理的“媒资梦”。
【全业态】自2010年整合重组以来,音像资料馆已经发展成为中央电视台业务形态最为全面的部门之一,融合了职能管理、节目创作、技术保障和经营开发等四大业态。【全流程】媒体资产管理链条从节目选题立项开始,一直延伸到播后存储管理和内容应用开发,实现了与节目制作播出紧密耦合的全流程管理。【全覆盖】音像资料馆是中央电视台管理区域最广、作业地点最多的部门之一,17个磁带库房、6个图文资料库和阅览区、28个高标清上下载工作站,6个编目区,4个数据流带库和1个公共检索大厅,以及多个嵌入式资料服务点,覆盖了中央电视台现址、新址和音像资料馆大楼的所有工作园区。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依托“一流服务立馆、优秀文化建馆、丰富内容兴馆、先进技术强馆”的管理理念,推进节目资料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开发,打造出了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央视媒资管理服务品牌。 音像资料馆始终把一流服务放在首位,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依托,全年365天24小时竭诚为国内外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对外服务项目 视音频资料销售服务
视音频资料数字化转储及编目服务
视音频资料托管服务
视音频资料修复服务
视音频资料代销服务
其他衍生产品及服务 一站式、全流程、多媒体资料保障服务 音像资料馆存储了中央电视台从1958年开播以来采制的所有新闻、晚会、赛事、直播、专题片、纪录片、影视剧以及各类栏目的节目内容和拍摄素材,共计160万小时。
10000小时的胶片素材;1500000小时的标清素材;90000小时的高清素材 强大的内容分发平台
音像资料馆内容分发平台及门户网站系统整合了编辑制作、转码传输、存储迁移、数据接口、流媒体发布、CMS、内容发布、在线交易、数据统计、运营管理、远程监控、动态维护和版权保护等先进技术,提供包括视音频图像筛选、内容加工整理、数据交换传输、在线交互服务等端到端的内容资产增值业务的全面技术解决方案。为媒资新业态的发展和内容资源产业的保值增值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权威的视音频内容数字化转储编目机构
领先的视频资料修复技术
专业的视音频内容编辑制作媒体 中央电视台经过五十五年创造、积累的精彩画面、珍贵资料可以成为您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吗?您曾经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吗?那些开心的微笑和精彩瞬间可以成为个人收藏吗?
㈣ 中国音像资料馆的详细资料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系统概述
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是中央电视台自彩电中心工艺系统建设以来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一项电视工艺系统建设项目。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位于西城区真武庙二条九号,原国家广电总局灰楼旧址。北邻光大大厦,西侧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总占地面积7050M2,建筑面积44829 M2,建设总高度为72.20M,地下2层,地上17层。土建工程于1999年9月8日正式开工,2002年8月30日通过竣工验收。2000年3月成立工艺设计工作组,2002年9月进行工艺系统方案征集招标,2003年7月开始安装工艺系统设备,2003年9月1日整个工艺技术系统完成设备安装、系统集成和功能联调。
中央电视台是国家电视台,始建于1958年,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经过几代电视人的艰苦努力,中央电视台目前已拥有相当数量的节目资料和素材资料。这些音像资料是中央电视台最为宝贵的财富,而且还是中央电视台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持续有力的发展和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资本和信息基础。随着事业的发展,节目制作播出的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数量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音像素材都急需加以复制和保护。中央电视台现有的磁带库在磁带存放、磁带管理、磁带保存等方面都已无法满足需要。从各方面业务需求来看,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的电视媒体,其音像资料存储和管理业务根本不能仅依靠现有的设施和系统来承担。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的建设既承担着抢救音像资料的历史责任,又肩负着改善音像资料存储环境、提高音像资料管理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提供现代化信息服务的现实重任。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一期工程的建设,在组织实施上是以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中央电视台部分)工艺设计工作组为系统总设计和总集成,委托专业技术公司负责各分项系统的设计集成,首次在我台的工程建设中采用技术咨询顾问和工程管理顾问为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技术咨询支持和工程建设实施管理的模式,为巨大复杂系统工程的建设摸索出了成功实施的经验。
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工艺系统的建设采用了大量的高新技术,在应用系统中首创了基于工作流的三层结构;用于近线存储节目数据的大型数据流机械手磁带库的规模和容量在世界广播电视媒体业界位居第一;在国内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应用软件中首次采用了国家广电总局最新制定的《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作为音像资料编目的标准。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对内为中央电视台节目制作播出提供音像资料信息支持与服务,对外为广大媒体和受众提供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的查询、检索服务、视听服务和信息服务。同时具有以下功能:
◆按照现代化的音像资料管理流程,科学有序地整理和存储原始音像资料;
◆对于正在运行的音像节目和素材资料进行实时入库处理并妥善存放;
◆ 对音像资料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音像资料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
◆充分体现库存音像资料的价值,直接或间接地为节目制作和播出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
◆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对音像资料信息进行存储和保存。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工艺系统的建设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工艺设计工作组负责总设计和总集成。参与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和工程建设的公司有: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运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长天应用软件有限公司、国际精华株式会社、中视远图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公司为美国汇特集团;技术咨询公司为北京新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次工程开通了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到中央电视台的光纤网络和通讯系统,系统实现了对电视音像资料的原始介质库存管理、音像资料的预处理、上载、转码、提取关键帧、内容编目加工、检索查询、视听审看、远程服务和信息发布、节目资料下载、用户安全认证等全部功能。建设了网络中心/通讯中心机房、计算机中心机房、数据流磁带库、AV中心机房、数据上载机房、编目工作区、查询检索工作区、自助审看区、专业视听审看间、原始介质磁带库、四声道同声传译室和480平方米报告厅等机房和工作区。
目前,一期系统具备20万盘原始录像磁带存储能力,在线数据存储量45TB,近线数据存储量400TB。10个人工上载工作站和一套自动化机械手上载系统,每日上载数据量为130小时,馆内设有80个编目工作站可完成每天上载数据的编目整理工作。在公共检索大厅开通了10个查询检索终端,在自助审看区开设了10个单/双人审看席,在3个标准视听室中可以审看高清晰度的电视节目;系统可以进行各种规格和格式的录像带复制及光盘制作。在报告厅可以播放高清晰度电视资料,设有四通道同声传译系统以适应国际性学术交流研讨的需要。大规模数据流磁带库设有10台磁带驱动器,可存储5500盘数据流磁带,数据流存储量1000TB。系统现阶段存储容量为10万小时,最终设计目标存储容量为100万小时。
㈤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使用什么系统管理资料
中央电视台是国家电视台,始建于1958年,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经过几代电视人的艰苦努力,中央电视台目前已拥有相当数量的节目资料和素材资料。这些音像资料是中央电视台最为宝贵的财富,而且还是中央电视台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持续有力的发展和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资本和信息基础。随着事业的发展,节目制作播出的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数量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音像素材都急需加以复制和保护。中央电视台现有的磁带库在磁带存放、磁带管理、磁带保存等方面都已无法满足需要。从各方面业务需求来看,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的电视媒体,其音像资料存储和管理业务根本不能仅依靠现有的设施和系统来承担。
㈥ 央视音像资料馆是属于中央电视台吗
央视音像资料馆隶属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下边的一个部门。
㈦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怎么样
经常能路过,资料都是和中央电视台或者影视行业有关的东西,这方面的东西还是挺全的,如果想找资料,可以来这里,可以挑战一下试试能不能找到想找却找不到的资料,估计不太可能
㈧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的中央电视台媒体内容资产管理发展史
音像资料是电视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中央电视台自1958年成立,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这既是中央电视台的资源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全人类视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使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是中央电视台始终坚守的责任。为此,中央电视台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媒体内容资产的管理,将其列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于1998年做出了建设现代化音像资料馆的英明决策,并在2010年频道制系列改革中,将原节目资料管理处和原音像资料馆整合重组成为新的音像资料馆。
音像资料馆作为中央电视台直属单位,是全台节目资料的归口管理部门,也是实施全台内容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节目资料收集、存储、管理、数字化、服务和开发等职能。音像资料馆拥有17个原始介质磁带库、1个数据流带库、1个图书资料库,以及11个资料数据下载点,业务覆盖中央电视台现址、新址以及资料馆大厦等全台所有工作园区。全馆设有24个上载通道、200个编目工位,每天完成300小时节目资料的转储编目任务,年节目资料处理量达10万小时。经过几年的超常规发展,音像资料馆已建成亚洲最大、世界前列的视音频资料库,馆藏节目数据达58万小时、磁带170万盘。凭借超大的数据规模、专业的编目队伍、高端的技术系统和一流的服务品质,音像资料馆已成为展现中央电视台先进媒体资产管理手段和丰富节目内容资源的窗口,平均每年接待来馆参观、学习达1000多人次。同时,音像资料馆还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工作服务,为中央领导和部门提供节目资料服务。
自2004年音像资料馆正式开始试运行,中央电视台媒体内容资产管理工作进入全方位升级和推动阶段,在几年时间内实现了四次质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以资料的收集为序幕。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成功收回分散管理的磁带41.6万盘,大大丰富了我台的资源储备,从根本上缓解了音像资料管理的资源统一配置和有效使用的问题。第二次飞跃是以资料的保护和抢救为主题。依托音像资料馆的先进工艺系统,对节目资料进行大规模数字化加工,并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异地下载,实现了节目资料保存、管理和再利用的革命性变化。第三次飞跃是以资料的全面利用为标志。从2005年实现节目资料远程下载,音像资料馆支持台内节目制播,平均每年下载节目资料1万多小时。在2008年奥运会等大型报道活动以及纪念建党90周年大型文献片《旗帜》的创作中,大量使用节目资料。第四次飞跃是以资料的市场价值开发为导向。在大规模回溯清理库存节目版权信息的基础上,在台内推行节目资料有偿使用,并尝试开展社会化有偿服务,实现了节目资料使用的无偿到有偿,是央视媒资管理与市场接轨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
音像资料馆将本着“一流服务立馆、优秀文化建馆、丰富内容兴馆、先进技术强馆”的理念,适配中央电视台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的发展战略,从支持制播、服务社会两个维度,做大做强中央电视台媒资事业,使媒体内容资产管理成为中央电视台扩大传播能力的主要抓手之一和事业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1999年9月,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开始土建工程。
2002年9月,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大楼建安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
2003年9月,工艺系统一期工程全系统功能进入试运行磨合阶段。
2004年,启动大规模清理回收节目资料工作。
2004年5月,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一期工程正式生产运行。
2004年6月,正式开展节目资料数字化和编目生产,并拟定《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电视节目编目细则(1.0版)》。
2004年10月,音像资料馆正式加入国际电视资料联合会(FIAT/IFTA)。
2005年10月,推出《中央电视台媒体资产节目资料管理总则》和 17个《实施细则》。
2005年12月,前任台长赵化勇启动第一单数据下载,数字化节目资料开始在全台应用。
2006年12月,音像资料馆实现规模化生产,完成年度10万小时的编目生产任务。
2007年7月,正式推行国际版的制作。
2007年,成功回收滞留在日本长达28年之久的《长江》胶片所有资料。
2008年6月,全面实行《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编目细则(3.0版)》。
2008年7月,制定《中央电视台节目资料有偿使用管理办法》。
2009年10月,音像资料馆代表中央电视台成功承办国际电视资料联合会2009年北京年会。
2010年7月,台分党组决定,将原节目资料管理处与原音像资料馆整合重组成新的音像资料馆。
2011年3月,承接中宣部组织实施的“红色历史文化数字工程”项目。
2011年5月,原台长焦利到音像资料馆进行实地考察,并强调要加大音像资料馆的建设力度,提高全台节目资源的统一归口管理的水平。
2011年7月,台分党组决议通过《中央电视台媒体内容资产管理五年战略规划》,并批准实施节目资料社会化有偿服务。
2011年8月,启动彻底回收节目资料工程。
2011年9月,音像资料馆科组建制进行调整,由原来的13个科扩充为15个科。
2011年11月,启动特藏节目资料数字化转储和编目项目。 2006年9月1日,荣获2006年度全国百佳学习型组织荣誉称号(中国职业经理联合会,《世界华商》周刊,中国培训师协会,九一中国企业学习节组委会颁发)
2008年1月,荣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7年度消防先进集体称号(国家广电总局治安消防综合治理委员会颁发)
2009年,国际电视资料联合会年会上,中央电视台媒体资产管理工作荣获 “国际电视资料成就奖”
2009年,电视节目资料胶片抢救整理及数字化项目被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评为“王选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9年,音像资料馆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编目细则》项目荣获“广电总局科技进步奖软科学类”二等奖
2010年10月,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信息资料工作委员会第十三届(2009-2010年度)论文征集与评选活动最佳组织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
2010年10月,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信息资料工作委员会第一届节目资料管理创新评析活动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
2010年,“电视节目资料胶片保护修复及数字化工程项目” 荣获广电总局“科技成果应用与技术革新”一等奖
2011年,荣获数字出版先锋称号(阿帕比 2011方正数字出版产业峰会颁发)
2011年1月18日,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
2013年10月,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信息资料工作委员会第十六届(2012-2013年度)论文征集与评选最佳组织奖
2013年10月,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信息资料工作委员会第三届节目资料制作评析活动特别节目奖
㈨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的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副主任刘珊细说节目资料社会化服务
2013年11月18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启动了节目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至此,建台五十五年来积攒的超过150万小时珍贵节目资料历史性地实现了向社会公众开放。
近段时间,节目资料社会化服务宣传片相继在中央电视台第1套、2套、3套等8个开路频道以及中国网络电视台、“CCTV看点”移动新媒体平台高频次播出,相关消息和平面广告在我报连续刊登。广大读者和电视观众纷纷致电我报和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询问珍贵影像资料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怎样才能查找和购买到所需的素材?
为了集中、细致地解答社会各界的关切,记者独家专访了央视音像资料馆主管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副主任刘珊,六问中央电视台节目资料社会化服务。
㈩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的介绍
音像资料馆是中央电视台内容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是支持节目制播、满足节目制作需求、实现节目资料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是服务社会各类用户、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促进内容资产保值增值的专业机构;是深度开发节目资源、促进央视事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基地;是展现中央电视台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水平的重要窗口。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是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视音频内容资源库,目前已拥有1万小时胶片素材、150万小时标清视频素材、9万小时高清视频素材,此外还拥有1.7万小时的音频资料。自2003年建馆以来,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自主开发搭建了亚洲一流、世界领先的集节目资料数字化存储、加工、修复、管理和应用于一体的媒资管理系统,实现了存放在胶片、磁带、硬盘等各类介质上的视音频资料永久性、高质量、无衰减的数字化保存。经过10年的大规模数字化加工,已形成92万小时的节目资料数据,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节目资料视音频数据库。每年接待上千家国内外同行来馆参观学习。为了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对节目资料的使用需求,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将通过现代化的媒体内容资产管理手段和便捷高效全方位的服务模式,竭诚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