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版权限制的书籍
不明白你“版权限制”的概念从何而来。也看不懂你想弄明白什么问题。不过可以给版你讲解你下面提到权的东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所有图书都是有版权的,精确来讲是叫做著作权。一般来讲著作权所有者是作者(也有例外)
其次,读秀上面的图书可以看到全文,是因为读秀获得了作者授权,同意读秀在自己的网站上使用作者的图书。这里的关系是1作者拥有版权2.读秀被作者允许使用图书3.读秀应当为此支付作者报酬。
再次,书店里卖的书当然也有著作权。其形式为这样。作者天然性的拥有图书的著作权。在出版过程中,作者和出版社签订协议,将版权(我国一共有17种)中的一种或几种权利授予出版社,出版社以此印刷图书卖钱,同样出版社需要向作者支付报酬。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任何人使用他人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必须获得著作权人同意并支付报酬。当然,也有人不这么做,这种行为就是盗版。
不知道你满意了么?如果有需要,可以给我消息。我可以弄清楚你的问题后给你解释清楚
2. 我想要一些能看佛教书籍的网址这些书籍在百度里找不到。
要全面的,分专业与业余,专业的来说,大智度论、摩诃止观、宗镜录、瑜伽师地论……等,一方面这个是原典,比较原汁原味,另一方面,这几部是公认的佛教综合典籍,最具备参考价值,当然如果能全面阅读大藏经那更好。业余的来说,多数是近现代人所写的佛教介绍,教界的比较推荐印光法师文钞,虽然以净土为主,但也会旁及诸宗的一些内容,学术界的本人比较喜欢陈兵先生的著作,比如佛教禅定与东方文明、自在之行、生与死——佛教轮回说、佛教心理学、佛教与密宗入门……陈先生知识渊博,因此在介绍佛教的时候能有比较多的引述和介绍。至于其他,比如佛教史可以对佛教的发展以及全盘有个轮廓性的了解,多看几本也会有好处。不过学佛本人还是觉得从经典入手最好。
3. 关于南怀瑾的佛教书,到底能不能看
我师父是中国佛学院的法师,我当面请教过他,他明确说可以看。
我看了南师的书,感觉他博学多闻、融会贯通,从佛法的高度智慧来诠释、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谓高屋建瓴。我也在网上看到个别批评他的内容,有的是固执己见,有的是吹毛求疵,并无大是大非的问题。
南师的书多数都是根据讲话录音整理,对读者来说,但求能从中受益,有所启发,不理解、难接受的内容大可以先搁置一边。
至于判断有没有开悟,那只有开悟的人才能印证,绝非凡夫可以妄言的。
退一步讲,释迦牟尼总该是开悟了吧?那为什么人们不直接去读佛经呢?这其中存在时空的限制、因缘的合和、彼此的相应接引等问题。
高僧大德的教言当然好,并没有冲突的。法无定法,本不落文字,文字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明道。有些话放在这里说是对的,放在那里说可能就不对。拘泥于文字,就是读者自身的问题了。
4. 按照佛法,看盗版书是否造恶业会受什么报应
印盗版书赚钱,是明显的偷盗罪,偷盗罪,后世受贫穷的果报。;看盗版书是随喜罪,罪较轻,真诚忏悔可消除。
多多念“观世音菩萨”
5. 想看一些佛学方面的书籍,请大师给个推荐!
经文的话哪里都能找到,故事性较强的推荐《法句经故事集》,另外,佛经中也有很多开导弟子的譬喻性故事,既有趣味性,又不失佛理的表达,比如《楞严经》《大般涅槃经》等很多佛经中都可以散见。或看本缘部等讲述佛菩萨本缘经历的经典,可从大正藏本缘部中找到相关经文,白话文找找也应该有。顺带说一句,佛经其实比其它的古文好理解,只要你断句正确,一般四字一断,文义基本可以理解无碍
经验之谈,仅供参考
6. 为什么佛经中说佛弟子不可以看外道书籍,除非修行有成就以后,为了破外道才可以看这就是说修行人不可以
世上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不是佛法。因为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说一切法,为渡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
7. 有没有佛学方面的书籍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增一阿含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8. 易经风水书籍有版权保护吗
易经成书距现在已经有几千年了,而我国的版权时限一般为作者逝后50年,所以百年以前的书籍全部都不会有版权保护。
9. 介绍几本佛理,佛学的书籍给我看,没内涵的不要。
佛说旧城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
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众俱。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苾刍。我于往昔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独止一处心生疑念。何因世间一切众生受轮回苦。谓生老死。灭已复生。由彼众生不如实知。是故不能出离生老死苦。我今思念此老死苦从何因有。复从何缘有此老死。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今此老死因生而有。复从生缘而有老死。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生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生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生因有起。复从有缘起此生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有因何起。复以何缘起此有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有因取起。复从取缘起此有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取何因有。复从何缘有此取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取因爱有。复从爱缘有此取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爱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爱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爱因受有。复从受缘有此爱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受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受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因触有。复从触缘有此受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触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触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触因六处有。复从六处缘有此触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今此六处何因而有。复从何缘有六处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而彼六处因名色有。从名色缘有六处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今此名色何因而有。复从何缘有此名色。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而彼名色因识而有。复从识缘有名色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识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识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如是识法因名色有。从名色缘有此识法。唯此识缘能生诸行。由是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是故一大苦蕴集。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以何因故得无老死。何法灭已得老死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生法即无老死。生法灭已老死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生法得无。何法灭已生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有法即无生法。有法若灭生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有法不起。何法灭已有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取法有法即无。取法灭已有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取法得无。何法灭已取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爱法即无取法。爱法灭已取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得无爱法。何法灭已爱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法若无爱法即无。受法灭已爱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受法得无。何法灭已受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触法若无受法即无。触法灭已受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触法即无。何法灭已触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六处若无触法得无。六处灭已触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六处得无。何法灭已六处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名色若无六处得无。名色灭已六处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名色得无。何法灭已名色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识法若无名色即无。识法灭已名色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识法得无。何法灭已识法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行法若无识法即无。行法若灭识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行法得无。何法灭已行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无明若无行法即无。无明灭已行法亦灭。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由是一大苦蕴灭。
一一了知如是法已。又复思惟。我今已履佛所行道。已被昔人所被之甲。已到昔人涅盘之城。
佛复告言。诸苾刍。譬如有人欲远所诣。即履昔人所行之道。又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寻昔人旧所都城。或行深山或行旷野。行之不已到彼旧城。其城广大乃是往昔王之所都。而此都城严丽依然。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之见者心无厌舍。是人见已。即自思惟。我今回还诣于本国。具以斯事上奏于王。既至本国即奏王曰。大王当知。我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履昔人所行之道或行深山或行旷野。行之不已到一旧城。其城广大。乃是往昔王之都聚。而彼城隍严丽依然。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所见者心无厌舍。大王。宜应往彼都止。王闻语已。即允所奏。乃与臣佐寻都彼城。而彼都城由王居止。转更严丽人民炽盛丰乐倍常。诸苾刍。我亦如是。履于诸佛旧所行道。被于诸佛所被旧甲。行诣诸佛涅盘旧城。
诸苾刍。何谓旧道。何谓旧甲。何谓旧城。即是过去诸佛所行八正之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苾刍。此八正道。是即旧道是即旧甲是即旧城。先佛所行我亦履践。乃可得见彼老死集。是故我证得老死灭。乃至观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等皆灭。又观行集亦令行灭。行法灭已无明亦灭。无明灭已即无所观。是时我以自神通力成等正觉。
诸苾刍。我所宣说如是正法。汝等精勤。应如是学应如是行。记念修习成诸梵行。天上人间宣布法化。广为众生作大利益。乃至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外道尼干子等。亦应如是修习宣布。广为众生作大利益。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一切大众闻佛所说信受奉行。
10. 为什么佛经佛书相关的书籍可以翻阴 没有版权问题的吗
一般的都是没有版权的 要硬说 那版权必须归佛祖所有 都是佛说的 所以佛祖欢迎你们翻印!!广为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