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物权赃款

物权赃款

发布时间:2021-07-15 12:36:26

A. 民法中关于赃物的善意取得是怎样的还有公安追回赃物的时候什么情况应该怎样做对赃物的处理方法

赃物符合要求的,还是可以善意取得的。
195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不知情的买主买得的赃物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中提到:不知情的买主买得的赃物,如果是从市场、商店等合法买得的,应认为已取得所有权。不知情的买主买得的赃物,如果不是从市场、商店等合法买得的,不能取得所有权。其所受损失,可以斟酌具体情况由失主和不知情的买主分担。
物权法》
第一百零六条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B. 赃款,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吗

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或即时时效,指动产占有人向第三人移转动产所有权或为第三人设定其他物权,即使动产占有人无处分动产的权利,善意受让人仍可取得动产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89条指出:“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根据我国法律和司法实践,对于赃物、遗失物等不适用于善意取得。我国法律严格禁止销售和购买赃物,即使买受人购买赃物时出于善意,也不能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民法通则》第79条的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遗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归国家所有或归还失主,也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1]所以如果所有人因为被盗、遗失等原因而丧失对其财产的占有以后,不问财产几经转手,所有人都有权请求最后占有人返还。如果最后占有人是善意的,也支付了一定的金额。所有人在取回该物时,应该偿还占有人的损失。因为占有人在保管该物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而且最后占有人往往在占有该物时出于善意并非恶意。如果不对善意占有人的利益加以保护反而使其正当的利益受到损害,必然会造成不良后果。同时,根据我国司法实践,如果受让人是无偿取得某项财产的,则不论其取得财产时是善意还是恶意,所有人都有权要求受让人返还原物。

C. 物权法与赃物

原来的合同无效,这是正确的。
商家可以按照不当得利,要求小偷还钱!

所有权人的原物返版还请求权不权收时效限制。
这里您所说的原物返还请求权的一年的期间,只是适用于所有人之外的占有人。

对与所有权人来说,占有是其物权中的一个权能,物权不受时效限制,因此作为其权能之一的占有自然不受时效限制。
具体依据我暂时没时间找,不过其正确性毋庸质疑,前些日子,我在万国辅导班上,老师的说法也是跟我一致的。我读的是民商法专业,欢迎交流

D. 明知是赃款拒不交还的人是否构成犯罪,应当如何处理

因为是赃款赃物,所以对窝藏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312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窝藏的,处三年以下徒刑,拘役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E. 《物权法》的赃物善意取得是什么意思

依据《中华人民抄共和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

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物权法已经明确将赃物排除在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之外。我国的司法实践一项都认为,对于赃物是不能适用善意取得的。

F.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不知情的买主买得的赃物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

物权类1200001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分行与济南市电信局侵权损害赔偿一案的复函21995010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王春林与银川铝型材厂有奖储蓄存单纠纷一案的复函31994090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淄博食品厂诉张店区车站事处财产交换一案请示的函41994032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四川经济日报社与段惠民、第三人成都实用信息公司财产侵权案如何处理的复函519901105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对有关奖券纠纷问题的复函619891221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关于淮北市青龙山镇洪庄行政村诉青龙山镇人民政府塌陷区水面使用权纠纷一案的电话答复7198804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刘士庚诉定州市东赵庄乡东赵庄村委会白银纠纷一案的批复81988040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掘获过去地主埋藏的银元归谁所有问题的批复9196402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地主王维新与农民换房并挖出银元银锞等财物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节录)10195807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不知情的买主买得的赃物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11195111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善意非直接由所有人手中取得之所有权应否保护的问题的复函担保物权类12005053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2200411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质押贷款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3200404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应当如何认定保证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后又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问题的批复4200402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圳发展银行广州分行信源支行与成都宗申联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借款担保合同纠纷一案的请示的复函5200312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就如何适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四条请示的答复62003112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甘高法[2003]183号请示的答复7200310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就在诉讼时效期间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保证人是否继续承担保证责任等问题请示的答复820030904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公室对湖南高院关于《合同法》生效前承包人的工程款与抵押权的受偿顺序问题的请示报告的答复函9200306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外国企业派驻我国的代表处以代表处名义出具的担保是否有效及外国企业对该担保行为应承担何种民事责任的请示的复函102003043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南昌市商业银行象南支行与南昌市东湖华亭商场、蔡亮借款合同担保纠纷案请示的复函112003022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锦州市商业银行与锦州市华鼎工贸商行、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华通信设备安装公司借款纠纷一案的复函122003010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船舶抵押合同为从合同时债权人同时起诉主债务人和抵押人地方人民法院应否受理请示的复函132003010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吉林市商业银行营业部与交通银行吉林分行船营支行长春路分理处存单质押纠纷一案请示的答复14200211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及担保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的适用和保证责任方式认定问题的批复15200211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已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向其他保证人行使追偿权问题的批复1620021122最高人民法院对《关于担保期间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方式及程序问题的请示》的答复17200210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中国银行中银发[2002]45号请示的答复18200210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广西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信达资产公司南宁事处借款合同担保纠纷一案请示的复函192002080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担保法生效前发生保证行为的保证期间问题的通知20200206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有工业企业以机器设备等财产为抵押物与债权人签订的抵押合同的效力问题的批复212002020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西安市第三奶牛场与咸阳市中陆城市信用社、西安新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抵押借款合同纠纷一案的复函22200108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沈阳市信托投资公司是否应当承担保证责任问题的答复23200108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能否对连带责任保证人所有的船舶行使留置权的请示的复函242000120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52000080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法院错判导致债权利息损失扩大保证人应否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26200002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展期贷款超过原贷款期限的效力问题的答复2719990630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县级以上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能否作为保证人问题的复函281999030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口鲁银实业公司典当拍卖行与海南飞驰实业有限公司、海南万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海南内江房地产开发公司抵押贷款合同纠纷一案的复函29199809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确认企业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有关保证合同效力问题的通知301996103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四川省汽车运输成都公司与四川省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担保借款纠纷一案中四川省汽车运输成都公司应否承担保证责任的复函3119951106最高人民法院对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借款担保合同纠纷请示问题的答复321995050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请示的株洲钢厂与湘潭亨发工贸公司等购销合同纠纷一案有关保证人保证责任问题的复函33199504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请示的经济合同纠纷案有关保证人保证责任问题的复函34199504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国际业务部申请宣告武汉货柜有限公司破产一案中两份抵押合同效力问题的复函35199412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银行贷款抵押财产执行问题的复函(失效)相关文件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废止的2000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目录(第五批)(20020306)361994090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诈骗犯罪的被害人起诉要求诈骗过程中的收取担保费用的保证人代偿“借款”应如何处理的请示的函37199404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381994032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务人有多个债权人而将其全部财产抵押给其中一个债权人是否有效问题的批复391993120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应否免除问题的复函40199307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贵阳第二城市信用社向中国北方公司深圳分公司出具的函是具有担保性质的答复411993070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保险公司与长城公司的保险合同的效力及保险公司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函421993040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农业银行哈尔滨市分行道里事处诉民革哈尔滨市委及三棵树粮库借款担保合同纠纷一案中三棵树粮库是否承担担保责任的复函431992102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电子器材公司与招商银行担保合同纠纷一案指定管辖的通知441992090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职工利用本单位公章为自己实施的民事行为担保企业是否应承担担保责任问题的函4519920418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庭关于同一抵押物设立数个抵押权依次受偿问题的函461992040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保险单能否用于抵押的复函47199110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不履行其义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的复函48199110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是否可直接判令保证单位履行债务的复函491991083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惠州恒业公司诉恩平旅游实业公司购销合同纠纷一案中银行是否负担保责任的函501991060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借款合同当事人未经保证人同意达成新的《财产抵押还款协议》被确认无效后,保证人是否继续承担担保责任的请示的答复5119910427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关于购销合同当事人延长履行期限后保证人是否承担保证责任问题的电话答复521991013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灵山县公安局对其工作人员擅自以所在单位名义对外提供财产保证,应否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答复5319900524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关于洪绍武贺建玲债务担保一案适用法律问题的复函541990040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军区诉郑州市花园路城市信用合作社借贷担保合同纠纷一案的法律适用和担保协议效力问题的复函5519890717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关于国家机关作为借款合同保证人应否承担经济损失问题的电话答复56198810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机关不能担任保证人”的时效问题的答复57198810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作为保证人的合伙组织被撤销后,债权人未请求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是否不视为债权人放弃请求权的批复581988100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机关能否作经济合同的保证人及担保条款无效时经济合同是否有效问题的批复59198803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分支机构作为经济合同一方当事人的保证人其保证合同是否有效及发生纠纷时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失效)相关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79年至1989年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的通知附: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废止的1979年至1989年间发布的司法解释目录(第二批)(19961231)6019880109关于借款合同双方当事人未经保证人同意达成延期还款协议后保证人是否继续承担担保责任的批复(失效)相关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79年至1989年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的通知附: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废止的1979年至1989年间发布的司法解释目录(第二批)(19961231)6119870205关于专业银行、信用社担保的经济合同被确认无效后保证人是否应当承担连带责任问题的批复(失效)相关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79年至1989年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的通知附: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废止的1979年至1989年间发布的司法解释目录(第二批)(19961231)621957062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担保人是否应代债务人偿还欠款问题的批复631953082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重庆市针织业联营社对外担保的责任问题的解答意见的复函6419530206最高人民法院有关执行保证债务问题的答复65195204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偿付抵押债务应依照司三通字第16号通报第四项之规定处理的复函661951090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抵押权问题的复函67195107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请示抵押权问题的答复681951070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务担保财产与抵押财产性质及各债权人在受偿时有无区别的问题的批复

G. 赃物的归属问题咨询

因为丙买的是赃物,而赃物是不能够随意买卖的,丙虽然不知情,但他仍然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里面涉及一个收赃的问题,当然丙的损失可以找甲赔偿。

H. 物权法的赃物善意取得

在我国,以盗窃或其他方式取得赃物的案件时有发生。当盗赃物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商品交易流通领域后,许多与案件无关的第三人在不知道并且事实上通常很难知道其来源的情况下购买或接受该物品。在此情况下,只要赃物仍然存在,是无限制地追缴,还是合理地保护善意受让人的利益?我国新制定的《物权法》对此并未做出明确规定,这实属一大缺漏。因此,有必要对盗赃物之善意取得制度做出明确规定,以保护权利人的权利和市场的交易安全。
目前,物权法已经明确将赃物排除在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之外。我国的司法实践一项都认为,对于赃物是不能适用善意取得的。
在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所松动,该解释第11条规定:“行为人将诈骗财物已用于归还个人欠款、货款或者其他经济活动的,如果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属恶意取得,应当一律予以追缴;如确属善意取得,则不再追缴。”
1997年1月9日公安部颁布《关于办理利用经济合同诈骗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公通字[1997]6号规定:“行为人将诈骗财物已用于归还债务、货款或者其他经济活动的,如果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属恶意取得,应当一律予以追缴;如确属善意取得,则不再追缴。被害人因此遭受损失的,可依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解决。”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I. 关于物权法草案:赃物是否一追到底

在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中,历来不承认赃物可以善意取得,凡是赃物都是一追到底。有人认为,犯罪分子偷来的赃物拿到公开市场买卖,买受人并不知情,如果一追到底,对于买受人不公平。因此,物权法草案现在规定,如果是在公开市场或通过拍卖得到的赃物,就给予一定的保护。对此,有人提出,这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购买赃物的行为,不利于社会稳定。那么—— 网开一面不会纵容购买赃物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徐晓阳 笔者认为,物权法草案的此种规定本身不会纵容购买赃物的行为,更不会对社会伦理和社会稳定形成负面影响。 首先,物权法草案的此种规定是利益保护权衡选择的结果。如果立法者从维护高度稳定的秩序出发,自然更多地倾向于维护原所有者的权益;如果立法者着眼于维护交易安全,则更多地会侧重于维护买受人的权益。其次,物权法草案的此种表述是对“民事服从刑事”原则的修正。实践中,“民事服从刑事”的原则根深蒂固。在传统的观念中,“追赃”是刑事行为,“善意取得”是民事行为,依此逻辑,“民事”要服从“刑事”,“善意取得”要服从于“追赃”。应当说这一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绝对化;再次,物权法草案的此种表述是对原有司法规则的升格。全面地考察司法规则和法律文件,我们可以发现在“一追到底”与“网开一面”始终存在冲突和摇摆。一方面,“一追到底”作为基本原则理应坚持,另一方面,在“两高”和公安部的司法解释或联合文件中,已经包含了肯定善意取得的内容。因而,物权法草案的此种表述,只是由司法解释性规则升格为基本法条。最后,“彻底追赃”总体上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实现。就刑事司法的总体而言,彻底追赃尚存在相当的困难。 此外,正确适用物权法草案的此种规定,不会导致对购买赃物行为的纵容,社会伦理和社会稳定也不会因此遭受损害。全力追赃仍是一项基本司法要求,对原所有者的权益保护仍是一个基本关注点,善意取得是例外,在追赃司法实践中涉及面较窄。在立法层面上,物权法草案规定的例外情形是拍卖和从公共市场取得,特别强调“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的条件。在“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面前,买受人不可能也不应当意识到交易风险,让其承受买赃的损失,显失公平。“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违规买赃再转手卖赃,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对此,伴随司法实践,需要“两高”的司法解释,予网开的“一面”以更明确严格的限制。在司法层面上,赃款赃物具有证据价值,全力追赃体现执法为民精神。物权法草案的此种规定,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追赃的原则和要求,相反需要我们以更严格的精神更深入地追赃。 严格规定赃物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符启林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只是在一些司法解释性文件中有所体现,但对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司法实践和理论界对于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一直存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赃物不适用该制度,否则不利于保护原所有人的所有权。另一种观点认为,从赃物作为商品的角度讲,若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则不利于保护交易安全。 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从民法理论上讲,所有权属于静的安全,交易安全属于动的安全,前者旨在保护原所有人的权利,后者则重在保护善意第三人取得利益的行为。在无权处分财产中,这两种安全往往会发生冲突。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交易安全。在广泛的商品交易活动中,从事交易的当事人不可能对市场上交易的商品进行逐一调查,往往无法判断对方是否有权处分财产。如果受让人不知或不应知道转让人无权转让该动产,而在交易后,由于无权处分行为致使交易无效,并使受让人返还财产,则不仅要推翻已形成的财产关系,而且使当事人在交换活动时,会担心买到的商品,今后可能要退还,从而造成当事人存有顾虑,不敢轻易交易,不利于商品流转,也不利于商品交换秩序的稳定。反之,如果承认善意买受人可以即时取得所有权,则交易当事人就不必为交易的安全担忧,从而能放心大胆地进行交易,这将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理,在复杂的交易活动中,要求一般交易者判断让与人是否有权处分已是不易,要求他们判断交易标的是否是赃物则更不现实,要求他们承担由此产生的损失也是不公平的。尽管赃物不是依原所有人的真实意思被他人占有的,但在其进入流通领域后,转让给善意第三人时,对善意第三人来说,该商品与其他基于原所有人的真实意思而脱离占有的物并无不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善意取得制度不利于保护原所有人的利益,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只有完善保护交易安全的制度,才能维护商品经济交换的正常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要兼顾静态安全,应在立法中对赃物善意取得构成要件进行严格规制,以达到动态安全与静态安全保护的平衡。 读者发言赃物应该一追到底 汪家阔(河南信阳) 彻底追赃有利于保护刑事受害人的权益,在我国市场交易秩序尚不规范的情况下,如果不彻底追赃,极有可能引起鼓励销赃的恶果。 李宝乾(北京科技大学) 因为赃物作为一种特殊的财物,对于受害人和司法机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不允许一追到底的话,这对于受害人是不公平的。另外,赃物也是司法机关认定犯罪的重要证据,有时甚至可能是最关键的证据,因此,对于赃物应该一追到底。 刘志华(江苏南通) 如果要在追缴赃物时适用“善意取得”理论,就必须有完善的物权法“善意取得”规定,否则就很有可能导致有些人利用“善意取得”进行赃物交易,使非法利益正当化。而我国目前的“善意取得”的相关规定却不完善,所以不要轻易否定一追到底的做法。 赃物不能一追到底 胡传仁(河南潢川) 首先,我国虽没有专门制定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但从一些司法解释性文件中可看出对善意购买赃物者的利益给予保护的精神。其次,实践中,司法机关往往注重对赃款赃物的追缴而忽视了对善意购买赃物者利益的法律保护,此举不仅破坏了交易的安全,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也容易出现违法办案、执法不公的情形,影响警民关系。 张贵才(山东费县) 只要是善意依法取得的财产,无论财产先前的性质如何,都应当平等保护。被害人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请求赔偿经济损失,以维护自身权益,没有必要在已经通过合法形式进行交易的“赃物”问题上纠缠不休。 胡伟(江西乐安) 财物被盗、抢,不能及时追回归还给所有权人,从某方面说明了国家对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有关国家机关办案效率不高。因此,国家应对被盗、抢的财物的公民给予一定的救济,而不应对善意取得的财物一追到底。 夏思扬(重庆綦江) 笔者认为,对于善意取得的普通赃物或种类物不能一追到底。但是,对于特定物或特别物,如结婚纪念物、信物、祖传珍宝等等,只要被害人提出要一追到底的,就要追回。

阅读全文

与物权赃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