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一块土地使用权,应该按照转让合同记载金额的万分之五计算缴纳印花税。如果转让合同金额是560万元,此项业务需缴纳的印花税:560*0.05%=0.28万元。
⑵ 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按什么税目征收印花税
印花税根据不同征税项目,分别实行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两种征收方式专。
从价计税情况下计属税依据的确定;
从量计税情况下计税依据的确定,实行从量计税的其他营业账簿和权利、许可证照,以计税数量为计税依据。
印花税以应纳税凭证所记载的金额、费用、收入额和凭证的件数为计税依据,按照适用税率或者税额标准计算应纳税额。
印花税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数额=应纳税凭证记载的金额(费用、收入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额=应纳税凭证的件数×适用税额标准。
⑶ 土地受让方交的印花税和契税走什么会计科目
土地受让方,为受让的土地使用权所缴纳的印花税和契税,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应该计入“开发成本——土地费用”;对非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应该计入“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1、房地产开发企业受让土地使用权是为了在购入使用权的土地上建造构筑物再连同土地使用权一起出售,土地使用权与其地上的建筑物一起构成房地产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动产的成本。
因此,为取得土地而发生的税金应该计入成本并应该计入“开发成本”中的“土地费用”明细科目。
房地产企业会计科目“开发成本”下设六个明细科目依次为:“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费”、“基础设施费”、“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
2、非房地产开发企业受让的土地使用权,是作为企业自用的生产经营场地。因此,为受让土地使用权而支出的费用(包括各种税费)形成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所以应该计入“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科目,并在规定的使用年限之内逐年摊销。
(3)土地使用权转让支付的印花税账务处理扩展阅读:
1、在项目开发中发生的各项直接开发费用,直接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即借记“开发成本”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贷记有关账户。
2、为项目开发服务所发生的各项开发间接费用,可先归集在“开发间接费”账户,即借记“开发间接费”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贷记有关账户。
3、将“开发间接费”账户归集的开发间接费,按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各开发成本核算对象,即借记“开发成本”总分类账户和明细账户,贷记“开发间接费”账户。
通过上述程序,将应计人各成本核算对象的开发费用,归集在“开发成本”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之中。
⑷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是否交纳印花税
纳税人应按印花税“三自”缴纳的原则贴花完税,一份应税凭证应纳专税额超过500元的,应以税收缴款属书的方式缴纳印花税。税务机关的契税征收窗口,应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贴花完税情况进行监督审核,发现纳税人未按规定缴纳印花税的,应监督其即时缴纳印花税。
⑸ 企业购买的土地使用权费用以及产生的契税印花税都应怎么计入会计科目
企业购买的费土地使用权用以及产生的契税印花税,都计入”无形资产——土回地使用权/契税/印花税答”科目,也就是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中。
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应当计入所建造房屋建筑物成本”。这就明确了只有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才能将相关的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计入所建造房屋建筑物的成本。反之,企业用于开发建造自用的房屋建筑物,其建造成本和所对应的土地使用权价款不能合并计入固定资产。
分析其原因:一是土地使用权属于无形资产,房屋属于有形资产,两种不同类型的资产不能相加。二是权属不同,企业拥有房屋为所有权,土地为使用权,两种不同的权利不能混在一起。
三是一般情况下,房屋的预计使用年限比规定的土地使用期限少10至20年或者更多。如果将土地使用权并入房屋建筑物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无法预计该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还会加速无形资产摊销,又需要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四是房屋需要预计净残值,土地使用权没有净残值。
⑹ 土地使用权时缴纳印花税计入什么科目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定:6602 管理费用一、回本科目核算企业答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等。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五条小企业的费用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二)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小企业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应负担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
因此,执行《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房地产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时缴纳的印花税列入管理费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房地产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时缴纳的印花税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
⑺ 我公司购买一块土地,所交的契税和印花税,在帐务上如何处理出会计分录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缴纳的契税与支付的出让金一起计入土地使用权的成本
借: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贷:银行存款
若是房产企业,则:
借:开发成本
贷:银行存款
二、印花税记账
借:税金及附加-印花税
贷:银行存款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1、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特许权等.
2、其中,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准许某一企业或单位在一定期间内对国有土地享有开发、利用、经营的权利。
3、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应将取得时发生的支出资本化,作为土地使用权的成本,记入"无形资产"科目核算。取得时发生的支出包括土地使用者向国家交付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出让金、土地收益等),也包括由承受人(即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企业)支付的契税。
(7)土地使用权转让支付的印花税账务处理扩展阅读:
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自2016年1月1日起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国务院通知指出,为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国务院决定,从2016年1月1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由现行按中央97%、地方3%比例分享全部调整为中央收入。
国务院通知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继续做好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征收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依据财会[2016]22号文规定,全面试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之前是在“管理费用”科目中列支的“四小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此次同步调整到“税金及附加”科目。
⑻ 土地出让金如何征收印花税
土地出让金按照万分之五的税率征收印花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花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62号)规定:"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按产权转移书据征收印花税"。因此,土地改变性质补缴的土地出让金合同,应按规定补缴印花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相关文件的规定,从2006年12月27日起,纳税人签订《国有土地出让合同》支付土地出让金应按照“产权转移书据”税目,按照万分之五的税率征收印花税。
(8)土地使用权转让支付的印花税账务处理扩展阅读
土地出让金计算方法
一、有实际成交价的,且不低于所在级别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按成交价不低于40%的标准计算出让金,若成交价低于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则依照全部地价40%计算。
二、发生转让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时,按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40%计算。
三、通过以上方式计算的土地出让金数额,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有异议的,由受让人委托有资质的土地估价机构进行评估,按评估价的40%计算土地出让金。
四、划拨土地使用权成本价格占土地价格的最高比例不得高于60%,在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计算出让金时,必须将成本价格换算成市场土地价格,再按不低于40%的标准计算土地出让金。
⑼ 购买土地支付的印花税入什么会计科目
购买土地支付的印花税入无形资产—印花税。
借:无形资产—印花税
贷:银行存款
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项目,必须具备其生产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一条件。因为资产最基本的特征是产生的经济利益预期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果某一项目产生的经济利益预期不能流入企业,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在会计实务中,要确定无形资产所创造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需要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因素做出合理估计,并且应当有明确的证据支持。
2、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因其成本无法可靠计量,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9)土地使用权转让支付的印花税账务处理扩展阅读: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
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某项无形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通过所生产的产品或其他资产实现的,其摊销金额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
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按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处理。
企业每年应当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发现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