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宪法是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法的什么、基本原则和根本准绳
基本原则,宪法是一切其他法律的基本原则,不可违反!
Ⅱ 知识产权法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书名:知识产权法--21世纪高等院校对法学系列基础教材.必修课 ISBN:730004732
页数:458
出版日期:2003-7-1
版次:1
开本:16开
包装:平
简介:序言
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基础教材·必修课教材之一。教材基本上按照教育部所确定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基本要求编写,同时又考虑到知识产权法的发展,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比如,关于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保护、域名保护等知识产权问题。全书共分为6编24章,阐述了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保护对象、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和作用。同时编著者分别阐述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和各项具体制度,对各项专门的知识产权法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范畴、法律原则、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法律责任及权利救济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讲述;最后介绍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国际公约原则、内容及发展变化。教材在编写的内容上采用知识产权法学的通说理论,力求达到概念简明准确,体系合理严谨,知识要点新颖全面,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产权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直至2002年10月以前的最新修改内容作了全面反映。
在编写体例上本书包括“提要”、“重点问题”、正文论述、“法律应用”、“课后复习”5个部分。每章开头设置“提要”,是对本章所阐述的问题的精练概述,是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最主要的问题,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点。“重点问题”是该章教学的重点问题。,正文论述是对各章节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具体讲述。“法律应用”则是针对在知识产权法律应用、管理和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它与正文阐述密切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课后复习”则以问题形式点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途径。编者认为,教师在使用本教材教学时可以按照上述体例给学生以入门指导,明确教学重点,讲授基本原理和知识,训练学生在法律实践中引用法律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以课后复习题检查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当注意由于教材力求简明和篇幅所限对有关问题的理论深化阐述往往不够,加之法律实践情况复杂,对有关疑难问题概括也难以全面。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课时适当增加有关知识,以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使用本教材时可按照上述体例预习、听讲、讨论、复习。在学习中力求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同时要根据教材给出的阅读书目,扩大知识面,加深对重点、疑难问题的理解,使所学知识不局限于本教材。
本教材第一编知识产权概述(第一章)、第二编著作权法中的第二、三、四、五章和第四编商标法中各章的“法律应用”部分由西北政法学院民商法教研室副主任韩松教授编写;第三编专利法(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由西安交通大学法律系主任、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马治国教授编写;第四编商标法(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章)由郑州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连峰副教授编写;第五编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知识产权(第二千二、二十三章)由烟台大学知识产权法教研室宋红松副教授编写;第六编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第二十四章)、第二编著作权法中的第六、七、八、九章由西北政法学院知识产权法教研室李艳讲师编写。
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近几年出版的有关教材和论著,并将其作为参考书目列于书后,特向有关作者致以谢意!由于编写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韩松
2003年4月于西北政法学院
Ⅲ 知识产权的基本原则
我国知识产权的基本原则
(1)保护作者权益原则。保护作者权益既指著作财产权又指著作人身权,作者的辛勤创作是整个社会文学艺术和科学进步的源泉,加强对作者权益的保护,承认作者对其作品理应享有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正是为了保护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增加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
(2)鼓励优秀作品传播的原则。传播连接作品的创作和使用,传播虽不直接创作作品但仍需花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对它的法律保护在复制技术发展使得侵权极为便利的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著作权法第四章明确规定作品主要传播者的权利即是鼓励优秀作品传播原则的直接体现。
(3)作者利益与公众利益协调一致的原则。当今作品都是在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虽然可以视为作者的人格标志和财产权利,但更是整个社会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任何人包括作者都不应对之绝对垄断,以免妨碍全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的整体进步。。
(4)与国际著作权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原则。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所有文明国家实施著作权立法的基本目的。虽然著作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版权贸易的扩大,许多优秀作品走出国门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加强国际著作权的协调,在尊重各国国情的前提下尽力促使各国著作权保护水平基本一致就显得尤为重要。
Ⅳ 知识产权法是一部法律吗简要阐述理由。
按实际情况,知识产权法不是一部法律。
知识版产权法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权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知识产权法的综合性和技术性特征十分明显,在知识产权法中,既有私法规范,也有公法规范;既有实体法规范,也有程序法规范。但从法律部门的归属上讲,知识产权法仍属于民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民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法律规范大多适用于知识产权,并且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都是为确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这一私权服务的,不占主导地位。
Ⅳ 知识产权法包括哪些内容
知识产权法是调整智力成果归属、利用和保护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专
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属的特别法,民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法律规范大都适用于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法的渊源
知识产权法的渊源是指知识产权法律规范的各种表现形式。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的渊源可分为国内法律规范和国际公约两个部分。
一、
内法律规范由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司法解释等组成
主要包括《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专利法实施细则》、《商标法实施细则》《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
二、
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是我国知识产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加入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中,最重要的是《巴黎公约》和《伯尔尼公约》。《巴黎公约》以保护专利、商标等权利为主要内容;《伯尔尼公约》以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为主。
Ⅵ 简述国际知识产权法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国民待遇原则,最低保护标准原则,保护公共利益原则
Ⅶ 我国知识产权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知识产权法主要包括:
1、知识产权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
2、知识产权行政法规:其主要有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专利法实施细则、商标法实施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
3、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如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
4、知识产权行政规章,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规定。
5、知识产权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和保全证据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国际条约:中国在制订国内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了与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加入了十多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
主要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等。
其中,世界贸易组织中的TRIPS协定被认为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涉及面广、保护水平高、保护力度大、制约力强的国际公约,对中国有关知识产权法律的修改起了重要作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节、权利的限制
第二十二条、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3、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4、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5、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6、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7、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8、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9、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10、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11、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12、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Ⅷ 知识产权法的归责原则
知识产权法归责原则
知识产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中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规定了承担民事责任的过错原则和无过错而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无过错原则。这部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虽然首次正式使用“知识产权”这一法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讲座学称谓,也对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等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作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规定,但从这些规定及1990年9月颁布并于2001年10月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其他已颁行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来看,基本上都对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规定为过错责任原则,即“债权之诉”原则。笔者认为,知识产权侵权只适用过错归责原则的规定,使法律规定和审判实践产生了冲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同为民事侵权,无法普遍适用民事侵权归责原则;二是法律原则与审判实践相矛盾,使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受到制约;三是割裂了物上请求权与债之请求权的关系,使法官在个案的裁判中陷入困境。
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与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有基本相同的法律性质,当然也该有基本相似的法律后果。但由于知识产权的性质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别于一般的民事权利和侵权行为,故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表现形式也有别于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知识产权的权利客体的非物质性是其区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本质特征,其客体是一种非物质性无形体的精神财富,不具有物质形态、不占有空间、其被占有也非实在而具体的占据。且知识产权的存在与其他财产权(特别是所有权)相比,有其独有的专有排他性、地域效力性和时间限制性特征。由于知识产权的这些性质和特征,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基本上都具有双重性,这就是既侵犯了知识产权人的物权,也同时侵犯了知识产权人的债权;既有对独立物权的侵犯(著作人身权),也有对单一债权的侵犯(商业秘密权);既有故意侵犯的有过错侵权行为,也有善意无过错侵权行为(邻接权);既有行为发生即侵权,也有行为结果为侵权。这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双重性,决定了该侵权归责原则的双重性。
参考资料:http://ke..com/item/%E7%9F%A5%E8%AF%86%E4%BA%A7%E6%9D%83%E6%B3%95/2912533#4
Ⅸ 阐述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
此问题并非来法律问题,而是学理问自题,若作为论述题,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方面:1、内容相同,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2、所属类别相同,都属于知识产权领域。
区别方面:1、概念不同:知识产权是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一种权利,而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和规范在知识产权领域内主体间法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性质不同:知识产权是权利的一种,而知识产权法是法律规范。
总之,知识产权依赖于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并得以实现,知识产权法依赖于知识产权的存在而存在。
ps:不知道是谁出的这种题目,科学性较差,根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何来比较呢。如果非要辨析这两者的关系,不妨从上边的角度加以展开,不过难度应该不低,但是相当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