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权怎么理解
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专的排他性的权属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用益物权的特征
(1)用益物权具有用益性;
(2)用益物权具有独立性;
(3)用益物权具有占有性;
用益物权的特点
(1)是对所有权有所限制的权利.用益物权人的权利也受一定的限制;
(2)是非所有人基于法律、合同或者其他合法途径而取得的权利,也是对他人财务享有直接支配权。
(3)是从所有权的权能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他物权。
Ⅱ 物权法第31条是什么内容,该如何理解
第九条不动产物抄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五条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1、我觉得你说的不是第9、15条的意思,这两条不涉及你提到的问题2、第九条说的是不动产的效力一般是经登记生效;第15条是指买卖不动产的合同是成立生效。即使签订后没有按第9条对不动产登记,仍不影响合同的效力;3、也就是说不动产生效与否和合同生效与否是无关的。第9与第15说的是两个不一样的内容。4、如果真出现把一个不动产同时卖给多个人,如果论谁先取得所有权,那就看谁登记就行了。如果都没有登记,那所有权人有权决定与谁登记,其他人可以追究其违约责任。
Ⅲ 如何理解物权第202条
《物权法》第202条规定: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专法院属不予保护。注意这一规定废除了《担保法解释》第12条第2款. (这是属于权利的续存期间问题.)2007年司法考试题卷三13题相关考题:甲公司向乙银行贷款1000万元,约定2005年12月2日一次性还本付息。丙公司以自己的一栋房屋作抵押。甲到期没有清偿债务,乙银行每个月都向其催收,均无效果,最后一次催收的时间是2007年3月6日。乙银行在下列哪一时间前行使抵押权,才能得到法院的保护?()A2007年12月2日 B2009年12月2日 C2009年3月6日 D2011年3月6日答案 C
Ⅳ 用益物权是以所有权的权能为内容的,而对所有权的行使有所限制的物权。怎样理解74
用益物权是物权,是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
所以必须以占有为前提,
而所有权则是对物的直接占有,
但是有对所有全有所限制,
当二者相互冲突时,
用益物权要优于所有权的行使。
Ⅳ 如何理解物权法第三十一条
本条是关于非依法律行为享有的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规定。
本条的关键在于“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的规定,关于这一规定的具体含义,试举例说明:
甲乙向法院诉请离婚,法院判决原甲的房屋归乙所有,在判决生效之时,乙已经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但尚未去房产登记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此时乙将房屋转卖给丙,丙信赖乙出示的法院判决而与之交易,与此同时,甲将该房屋又转卖于丁,丁信赖的是登记簿上甲为所有权人的登记记录。
那么乙对丙的处分行为能否发生物权效力而由丙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呢?按照本条的规定,答案是否定的。尽管乙为真正的房屋所有权人,也有权对房屋进行处分,但未经登记,该处分行为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效力,丙只能要求乙负担违约责任要求返还价款等,房屋的所有权由丁取得。
《物权法》第三十一条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规定享有不动产物权的,处分该物权时,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登记的,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
第二十八条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
第二十九条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
第三十条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5)限制物权理解扩展阅读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第三条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第四条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五条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第六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第七条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八条其他相关法律对物权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Ⅵ 怎样正确理解物权法第106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 (第106条)
第一百零六条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
●立法背景
善意取得是所有权特别取得的重要方式,物权保护立法对此都要规定。如《瑞士民法典》对于善意取得作了非常全面的规定。其第714条规定:以所有权移转为目的善意取得动产的,依照占有的规定,其占有受保护的,即使陔动产的让与人无此转让权,该善意占有人仍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第933条规定:凡以善意受让动产所有权或有限物权的人,即使转让人未被授予让与权,亦应保护受让人取得该动产的事实。第1 153条规定:从非所有权人处取得物品转让的人可以通过占有取得所有权,但是,以实行占有之时具有善意并且持有适当的所有权转移证书为限。在权利证书未表明所有权上附有其他人的权利并且取得方具有善意的情况下,占有人无任何负担地取得所有权。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取得用益权、使用权和质权。第1154条规定:误信出让人为所有权人或者误信前占有人已经取得了物品的所有权的理由不适用于知晓原因不法仍然取得物品的人。我国台湾“民法”也有较为全面的规定,其第801条规定:动产之受让人占有动产,而受关于占有规定之保护者,纵让与人无移转所有权之权利,受让人仍取得其所有权。第886条规定:质权人占有动产,而受关于占有规定之保护者,纵出质人无处分其质物之权利,质权人仍取得质权。第948条规定:以动产所有权,或其他物权之移转或设定为目的,而善意受I止该动产之占有者,纵其让与人无让与之权利,其占有仍受法律之保护。
●条文解读
善意取得,指受让人以财产所有权转移为目的,善意、对价受让且占有该财产,即使出让人无转移所有权的权利,受让人仍取得其所有权。善意取得既适用于动产,又可适用于不动产。善意取得中的受让人需是善意的,不知出让人是无处分权人,否则不构成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基于占有的公信力,旨在维护交易安全。
善意取得的条件:第一,受让人需是善意的,不知出让人是无处分权人。第二,受让人支付了合理的价款。第三,转让的财产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三项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不构成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既适用于动产,又可适用于不动产。当事人出于善230意,从无处分权人手中购买了房屋并登记过户,善意人取得房屋所有权。
善意取得制度常被认为仅适用于动产,其实不然,不动产也适用于善意取得制度。瑞士就有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其民法典第973条中规定:出于善意而信赖不动产登记簿的登记,因而取得所有权或其它权利的人,均受保护。
善意取得与可追认的无处分权人处分财产行为有别。善意取得制度中出让人与可追认的无处分权人处分财产行为中的出让人均是无处分权人,故善意取得是无处分权人处分财产行为的特别规定。善意取得中的受让人是善意第三人,善意取得行为自始有效,无需权利人追认。可追认的无处分权人处分财产行为中的受让人非善意第三人,其知出让人无处分权仍受让财产,故该行为是可追认的行为。权利人追认的,让与行为自始有效;权利人不追认的,让与行为自始无效。
有意见认为善意取得对所有权人保护不利。善意取得对所有权人是有一定限制,但善意取得基于占有的公信力,旨在维护交易安全,这项制度存在是必要的
Ⅶ 物权法二十条二款如何理解
预告登记,是为了保障购房者权益,防止开发商将一方两卖,确定标的房屋已被登记人购回得。答
如果房屋买卖合同解除,买卖双方债权债务消除,预告登记便失效
房子完全通过各部门验收,房地产交易中心会通知物业或者管理人可以办理产权证,通知到达之日3个月内,已进行预告登记的购房者必须前往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产权证,逾期预告登记亦失效。
Ⅷ 如何理解物权法108条
《物权法》第一百零八条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后,该动产上的原有权利回消灭,但善意受让人答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
正确理解:第一,善意受让人有权取得动产上的权利,前提是其善意和以合理对价受让(第106条规定);第二,受让人权利受限制:一是在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两年内有权请求返还原物,二是受让人如非善意或知道权利存在,则权利人随时有权要求返还。
Ⅸ 物权法上物内涵.特征及物权的概念
物权法所称的“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也包括法律规定作为物权客体的权利。版依法律规定理权解,物权法所说的“物”,主要是指“有形财产”,即看得见、摸得着的财产,如土地、房屋、汽车等。而无形财产,如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商标、著作权等,则由其他相应的法律调整。
有形财产,以是否可以移动为标准,分为不动产和动产。土地、建筑物等,属于不动产;机动车、电视机、桌椅等,属于动产。概括而言,物权法就是关于动产、不动产的归属和利用的法律规则。动产和不动产上所体现的物权,具体讲,就是物权法所规定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Ⅹ 请问限制物权与不完全物权是否一样
大众的理解复应该是一样的,制只是学术上一般用限制物权的概念,不用不完全物权的概念,不完全物权这个概念并不规范。
限制物权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可以支配物的权利。举例来说,为了担保债权或者使用土地而可以部分地支配物。民法中所认可的限制物权有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类。前者是利用土地本身的效用即使用价值的权利,后者是把握物的交换价值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