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氧化硫是大氣污染物之一,其主要來源是()A.礦產資源的亂采濫挖B.生態環境的破壞C.含硫溫泉的
大量g燃燒石油、煤碳等化石燃料,工業上大量含硫物質g燃燒,都會產生大量g二氧化硫,是二內氧化硫g主要來源;容礦產資源g亂采濫挖、含硫溫泉g開發、生態環境g破壞與二氧化硫g排放有關但不是主要g來源.
故選D.
2. 溫泉附近會產生伴生的礦產資源么如果會的話,會產生哪些礦產
肯定有,大概有s,se,te等
3. 溫泉是否屬於礦產資源,水利部門已經發放了取水許可證,還需國土部門對溫泉探礦權招拍掛嗎
首先:溫泉水是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分 (一)能源礦產、(二)金屬礦產、 (三)非金內屬礦產、 (四)水氣容礦產。
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地表或者地下的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勘查、開采礦產資源,必須依法分別申請、經批准取得探礦權、采礦權,並辦理登記。由此看來,溫泉水做為礦產資源,當然要在國土部門辦理相關手續了。只有通過獲取了探礦、采礦權後,才能依法進行開發,並同時獲得了用益物權。
4. 保護環境手抄報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其內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5. 溫泉土地陽光森林風能水和水能屬於什麼資源沒鐵石油天然氣核能等礦產資源屬於
可再生資源是指被人類開發利用後,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夠重復利用、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如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等.
故選:B.
6. 雲南的風景名勝有哪些
1、三江並流
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嶺之間。三江並流的上部在西藏東南部,下部分在雲南省。
4、騰沖地熱火山風景名勝區
主要景點有:大滾鍋、黃瓜箐、鼓鳴泉、珍珠泉、眼鏡泉,美女池等。大滾鍋從縣城驅車往西南行24公里,登上山坡,只見熱氣裊裊,淡淡的硫磺味撲鼻而來。
坡頭灌木林中有一眼硫磺塘沸泉,呈圓形,直徑約6米,深1.5米,周圍用8塊半圓形石板圍成,終年熱波噴洶,氣浪騰騰,水溫高達96.6℃,俗稱「大滾鍋」。
5、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葫蘆島,中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也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和風景名勝區。
7. 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現狀
一、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1.地表水開發利用現狀
地表水工程包括大、中、小型水庫、塘壩、攔河閘等。青島市現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21座,小(一)型水庫73座,小(二)型水庫397座,另外還有塘壩3762座,攔河閘167座,地表攔蓄能力總計為10.2億m3。其中產芝水庫興利庫容1.76億m3,年均供水3900萬m3;尹府水庫興利庫容0.736億m3,年均供水2135萬m3;棘洪灘水庫興利庫容1.46億m3,年均供水7000萬m3;嶗山水庫興利庫容4798萬m3,年均供水2397萬m3;鐵山水庫興利庫容2739萬m3,年均供水350萬m3;陡崖子水庫興利庫容3435萬m3,年均供水277萬m3;吉利河水庫興利庫容3360萬m3,年均供水329萬m3。
2002年,青島市地表水供水量為5.168億m3(含引黃),占總淡水供水量的46%,其中工業供水1.321億m3,農業供水1.694億m3,商品菜田供水0.651億m3,城鎮生活供水1.261億m3,農村生活供水0.241億m3。
2.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
青島市地下水主要賦存於第四系地層孔隙中,噴出岩類孔洞裂隙水、碳酸鹽岩類岩溶裂隙水及碎屑岩類裂隙水、塊狀、層狀岩類裂隙水僅可為局部少量供水,供水意義相對不大。
青島市多年平均地下水可采資源量為6.3436億m3/a,天然補給資源量為5.0586億m3,2002年地下水實際開采量6.1098億m3,占總淡水供水量的54%,其中工業供水0.726億m3,農業供水2.6286億m3,商品菜田供水1.64億m3,農村生活供水0.819億m3,城鎮生活供水0.2962億m3。1989年開采量為歷史最高值,達6.78億m3,1999年開采量為近年最低值,為5.38億m3。2002年為特枯年,地下水實際開采量超出天然補給資源量20%多,整個地區超采比較嚴重:青島市區超采588萬m3,開采程度為212.6%;平度市超采5326萬m3,開采程度為121%;城陽區超采444萬m3,開采程度為123.3%;黃島區超采84萬m3,開采程度為118%;其他區市均未超采。就水源地而言,僅王戈庄河水源地略有超采,其他水源地均未超采。青島市多年開采現狀基本反映了區內地下水的開采水平和調蓄能力,可看出青島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基本為采補平衡,但由於城鄉布局差異和需水量不同,一些地區開采量過大,形成地下水超采漏斗,同時有些地區開采量較小,僅有少量用於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地下水白白流入大海,造成很大浪費。
3.污水利用現狀
青島市主要是利用部分工業廢水進行農業灌溉和中水回用。工業廢水進入排污河道後,由沿河農村抽取排污河水進行污水灌溉。城市污水回用主要是工業冷卻用水、沖洗用水及市政用水。污水利用量較大的是黃島區的王戈庄河流域、城陽區的城陽河流域和平度市的北膠萊河流域,其次是嶗山區、城陽區的白沙河流域。
近年來,青島市的污水利用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由1997年的50萬m3上升到2001年的600萬m3。2002年青島市的污水利用量為690萬m3,其中城陽區為185萬m3,黃島區為135萬m3,嶗山區為70萬m3,平度市為300萬m3。
4.海水利用現狀
主要是用於部分工業用水,如發電、化工、紡織等行業。海水利用量較大的是黃島區和李滄區,城陽區和嶗山區僅有少量使用。近年來,青島市的海水利用量變化不大,平均為13.94億m3/a,按海水替代淡水折算系數為20∶1計,替代淡水量為0.697億m3/a。
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
目前,青島市已發現各類礦產33種,其中石墨探明儲量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花崗石居山東省之首,黃金、大理石、滑石、螢石、透輝石、礦泉水等居全省第二位;另外重晶石、沸石、膨潤土、珍珠岩等亦居全省前茅。黃金、石墨主要集中分布於北部的平度、萊西境內,花崗岩主要分布在嶗山、大澤山、小珠山,建築用砂主要分布於各河谷地帶。
青島市礦產開發歷年破壞土地總面積為756hm2,是礦產開發歷年佔用土地總面積的41.3%。礦產開發歷年破壞土地區域主要集中在萊西、膠州和平度境內,分別為363hm2、293hm2和66hm2,佔全市礦產開發歷年破壞土地總面積的95.5%。
三、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青島市土地總面積111萬hm2,其中平原地區42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7.8%,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地區(包括即墨市的一部分、膠州市、平度市大部分地區);低山丘陵區面積45萬hm2,占總面積的40.5%,主要分布在南部、東部沿海地區和平度、萊西市部分地區;窪地面積24萬hm2,占總面積的21.7%。
青島市土地構成中,耕地為54.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9.2%,主要分布在5個縣級市的平原地區和低平淺窪地區,市內7區僅佔4.3%,全市人均耕地面積為0.077hm2,低於全省人均0.085hm2的平均水平,略高於全國0.076hm2的平均水平。
近些年,由於農村主要勞動力發生大量轉移,使許多地塊耕作比較粗放,有機肥施用量減少,主要依靠化肥農葯維持作物生長,使土地退化,營養失衡現象更加嚴重,加劇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據統計,全市缺鉀土地面積達8.5萬hm2,缺磷面積5.34萬hm2,缺氮面積1.65萬hm2,分別佔耕地總面積的15.6%,9.8%,3.0%。
四、旅遊資源開發現狀
青島市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優秀旅遊城市,依山傍海,旅遊資源豐富。隨著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新的旅遊資源不斷被開發。至2002年,全市共建有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自然保護區1個、風景名勝區4個,省、市、縣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共29處。比較著名的旅遊景點有: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嶗山風景名勝區、珠山國家森林公園、青島海濱風景區、青島琅琊台風景名勝區、天柱山風景名勝區、溫泉風景名勝區、薛家島風景區、靈山島自然保護區、田橫島風景名勝區、石老人旅遊度假區等。
在資源和產品開發方面,將以海濱風光、嶗山名勝、歷史名城、文化遺址為主題,重點開發建設黃金海岸旅遊線、嶗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和海濱度假旅遊,培育一批文化品位高、參與性強、投入少、見效快、拉動力大,具有國際性、不可替代性和無季節性的旅遊產品。
五、地熱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
1.地熱地質概況
即墨市「東溫泉」是區內唯一已知溫泉,位於即墨市溫泉鎮東溫泉村南,即墨市東偏北方向18km。水溫最高達90℃,水化學類型為Cl-Na·Ca型。據抽水試驗資料推算5m降深時的熱水涌水量為1815m3/d。為保護地熱資源,防止因熱水水位下降而引起的生態平衡的破壞,取可利用量≤外推開采量,即1815m3/d=66.25萬m3/a,熱流量Q熱=4.557×108J/d。即墨溫泉水,是一種含有多種有益化學元素的特殊類型的地下水資源,其含鹽量很高,Cl-和Na+的濃度大,總礦化度達11g/L,除此以外,還含有As、K、Ca、Mg、Br、I、H2S等多種微量元素和氣體,並含有放射性元素鐳和氡,因而是一種具有特殊醫療作用的地下熱水,特別對皮膚病、關節炎療效特佳。
溫泉地處低山盆地,具備良好的匯水條件,白堊系萊陽群中的斷裂破碎帶為熱儲含水體,熱儲體平面形態為盆形,面積約0.5km2,中段下延較深,最深處達240多米,邊部較薄,埋深為60~70m直至尖滅。經鑽孔揭露證實:岩性為緻密堅硬的硅質砂岩及砂岩,岩石破碎嚴重,大部分為斷裂破碎帶,有明顯的蝕變和錯動現象,並見斷層角礫岩,因而為地下熱水的賦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004年在平度市舊店鎮發現地熱,目前正在進行勘查工作。
2.開發利用現狀
即墨市溫泉鎮東溫泉村村南是地熱井群密集的地方,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地熱井主要有57369部隊供熱井、溫泉工人療養院供熱井、石油物探局供熱井等,各供熱井年開采總量分別為工人療養院供熱井13.3萬m3,石油物探局供熱井2.76萬m3,57369部隊供熱井3.48萬m3,累計年開采量為19.6萬m3。
溫泉工人療養院地下熱水單井開采量每年一般在13萬m3左右,月均開采量一般為1.2萬m3左右,強開采期內(一般在每年的11月份—翌年的3,4月份)月均開采量為1.9萬m3左右,弱開采期內月均開采量一般在0.9萬m3左右。
從熱水井中抽出的90℃的熱水,在輸送至各療養院後,一般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自然冷卻或兌取一定數量的冷水後才能利用,也就是說在利用之前,熱水高溫部分的熱能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白白地浪費掉了。而從療養院排放出來的尾水,其相當一部分的溫度也高於40℃,有的高達50~60℃,這些熱水都被白白排放掉,並對環境造成了污染。根據我國其他地區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這一溫度有很大的利用價值,有必要進一步開發利用,防止環境污染。
綜上所述,該溫泉的實際開采量還存在很大的挖掘潛力,開展熱水的綜合開發利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該區熱水應著重發展療養、養魚和種植溫室蔬菜等方面。
六、飲用礦泉水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
青島市礦泉水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已有90多年的歷史,久負盛名的嶗山牌礦泉水以其清醇甘洌、口感好,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素有世界名牌礦泉水之美稱。目前,青島市通過省級以上地礦部門評審鑒定,符合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准(GB8537—95)的礦泉水產地已達100餘處,主要分布在青島市內七區,約佔70%左右,且以嶗山區、城陽區為主,郊區五市約佔30%左右,以即墨市相對較多。
花崗岩類地區的礦泉水,主要分布在嶗山地區。岩石中富含Si、Ca、Na、Sr、Li等多種元素,花崗岩經長期風化淋濾和水解作用,為礦泉水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礦泉水產地一般處在斷裂構造帶上(以北東向為主)或附近,蓄水條件好,水源補給多沿構造帶呈線狀分布,延伸較遠,含水體頂底板圍岩均為緻密塊狀花崗岩,節理裂隙不發育。水源地附近岩石裸露,叢林密布,人煙稀少,污染源少,水化學淋濾作用強,水交替強烈,地下水無污染,屬清潔水源區。據對已知礦泉水點水質分析資料的對比,該類礦泉水以鍶、偏硅酸復合型為主,鍶型和偏硅酸型次之,水化學類型以HCO3·Cl-Ca·Na型為主,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規定指標要求。
碎屑岩類地區的礦泉水,主要分布於城陽、即墨一帶,岩性以火山碎屑岩類為主,該類礦泉水以偏硅酸型為主。
據統計,青島市礦泉水日允許開采量為1.5萬m3,供水能力可達540萬m3/a,實際產量按1/3計可達180萬m3/a,而目前青島市礦泉水年產量僅為40萬m3,發展潛力很大。
七、生態環境建設現狀
青島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先後頒布了《青島市近岸海域環境保護管理規定》、《青島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定》、《青島市嶗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辦法》、《青島市海域使用管理規定》等8部地方法規和《青島市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青島市全民義務植樹辦法》、《青島市礦產資源管理辦法》、《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封山育林的通告》、《青島市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和水土流失防治費收取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等11部地方規章,這些法規、規章的實施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繼獲得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的光榮稱號後,青島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奮斗目標,近幾年來,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
1.森林保護與造林綠化
青島市通過加強林木資源保護與管理和植樹造林,遏制了森林資源減小的趨勢,使林木資源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具體措施有:①加大林業執法力度實行了林地用途管制,凍結各項建設工程徵用林地審批,清理非法征佔用林地,關閉非法採石、挖砂場;②加強了林木病蟲害防治和護林防火工作,降低病蟲害和森林火災發生率;③推廣科技興林和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了一批經濟林良種基地,防護林和經濟林有了較快增長,分別達到了7.3萬hm2和7.4萬hm2;④採取封山育林措施,盡快培育山區森林資源,現已建森林公園6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2個,縣級1個),以植被、綠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公園、風景區4個。森林面積在經過十年徘徊以後,邁出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第一步,2001年新增森林覆蓋面積1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1.33%。
即墨市店集鎮積極發展經濟林建設,規劃了5萬畝速生楊生產基地,每年種植、輪伐1萬畝。城陽區惜福鎮開展生態示範小區試點,利用山巒和退耕還林建成生態示範林1萬畝。膠南市投資4千萬元進行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對國道和省道兩旁加寬植樹帶,形成綠色長廊。
2.水資源保護利用
青島市屬於可利用淡水資源比較貧乏的城市,河流多為季節性,地下水主要為大氣降水補給,地下水資源不豐富。「引黃濟青工程」使青島市淡水缺乏問題得到緩解,基本實現了水資源供需平衡。為有效利用水資源,1996~2000年全市增加地表水攔蓄水能力6132萬m3,增加節水灌溉面積41.3萬畝。發電、化工、紡織等行業開展了海水利用,年用海水量約14億m3左右。農業推廣節水灌溉技術,萊西、膠南、平度3個國家級節水增產示範縣,節水示範區1.3萬畝,5個縣級市和黃島區共利用世行貸款1000萬美元發展節水灌溉項目。
青島市飲用地表水源主要有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產芝水庫等12座,年供水量達1.6億m3。大沽河是膠東半島最大的河流,是青島市的重要飲用水源地。對嚴重超采,造成環境惡化(如海水入侵、降落漏斗)的水源地實行了關閉或限制開采。對造成水質污染的污水排放進行了綜合治理。飲用水源地的保護情況較好,全部飲用水源均達到國家飲用水標准。
3.礦產開發生態保護
青島市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為主,優勢礦產資源有石墨、花崗岩、大理岩、礦泉水,以及透輝岩、金、滑石、沸石岩等。青島市相繼制定了《青島市礦產資源管理辦法》、《青島市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辦法》,編制完成了《青島市地質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使該市礦產資源保護和礦產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實現了依法管理,嚴厲打擊了非法和違法采礦行為,清理關閉上百個礦山企業。加強了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劃定了以「山體風貌」、「自然景區」、「沿海沙灘」為重點的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對嶗山區內90餘處影響地質地貌景觀的採石場予以關停。按照《青島市減災防災預案》,及時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減少地質災害的危害。礦區復墾和生態恢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完成了一批石墨礦坑、花崗岩採石場的復墾和生態恢復工程。萊西市積極推廣礦坑復墾技術,繼「八五」復墾石墨礦廢棄土地4300畝後,「九五」又復墾土地495畝,市內浮山及青銀高速等新辟、擴建公路沿線已開始對採石遺留的礦坑、公路邊坡進行恢復重建,還其自然風貌。
4.海洋生態保護
青島市海域遼闊,保護和恢復海洋生態環境,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青島市的生態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青島市海洋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存在赤潮、水質污染、過度捕撈等。
膠州灣是青島海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水域面積400km2。基於膠州灣和青島近海的生態環境狀況,青島市制定了《青島市近岸海域環境保護管理規定》等地方法規規章,加大了近岸海域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把污染防治和沿岸生態建設與保護相結合,較好地控制了海洋污染和資源破壞。對海洋傾廢活動實施了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建立了海洋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體系,防範船舶溢油造成的海洋污染事故。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實施,協調了沿海各行業間的矛盾,一些重要港口、漁區、旅遊區的違規開發佔用海域的行為開始得到有效遏制。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劑,加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控制陸源污染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建設了團島、海泊河、麥島污水處理廠等9座入海污水處理廠,降低了污染物入海總量,氮、磷等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貫徹海域捕撈「零增長」的方針,進行捕撈結構調整,控制近海捕撈強度,近海資源有所改善。實施「碧海行動計劃」,促進海洋開發和保護的協調發展。
5.沙化、鹽鹼化治理
青島市沙化面積甚小,主要分布於河床附近及海灘近岸處,范圍狹長。多年來,青島市進行了海岸防護林建設,加強了河道兩岸的植樹工作,使沙化面積有所減少。
圍繞海水入侵造成的土壤鹽鹼化,近十餘年來,青島市在海水入侵的主要地區採取了停采或減采地下水、築堤、建防滲牆、補充地下水等措施,治理改良了鹽鹼化土地4600hm2。
6.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
青島市近岸海域、飲用水源匯水區和嶗山、大澤山、珠山、鐵钁山等處的森林對維護本地區的生態平衡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近幾年該市生態保護工作的重點。為保障嶗山水庫的水質質量,位於水庫匯水區的嶗山北宅地區多年來一直嚴格控制區域內工業生產和有污染的農業生產項目。大沽河實行了嚴格的保護政策,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大沽河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統一組織大沽河水源的保護和沿岸的環境污染治理工作。
截止到2002年,青島市共建有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自然保護區1個、風景名勝區4個,省、市、縣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共29處。分別是:嶗山森林公園、靈山灣國家森林公園、珠山國家森林公園、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嶗山風景名勝區、青島海濱風景區、天柱山風景名勝區、青島琅琊台風景名勝區等。總面積為28.31萬hm2,覆蓋率達26.57%。
7.草地保護建設
青島市草地較少,經過十幾年保護與建設,草地面積有了成倍增長,特別是天然草地增長較快。近年來,市區增加了城市公共綠地建設,喬、灌、花、草相結合,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退耕還林工作採取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大力發展牧草種植,將來草地面積尤其是牧草種植面積還將有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