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婚姻報道避免新聞侵權

婚姻報道避免新聞侵權

發布時間:2021-08-10 05:27:32

『壹』 避免新聞侵權,有哪些比較好的預防措施

一)使用原創或經授權的作品
一般來說,新聞媒體均會有選擇性地與一些較大的新聞機構或圖片社(公司)簽訂供稿、供圖協議,以充實豐富自身媒體版面內容。因此,在刊載他人文字、攝影作品時,可以盡量使用已簽訂供稿、供圖協議的作品,或他人已經明示授權使用的作品,盡量不轉載網上來源不明的作品。為了增加可供使用的作品范圍,媒體亦可從自身條件出發,考慮與其他媒體簽訂資源合作互用協議,互相使用對方的原創作品。有條件的媒體,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圖片庫、「圖片超市」,上傳自身攝影記者的作品,在編輯版面時盡量自身的原創作品。
(二)註明聯系方式以避免訴訟
著作權法》規定一些時事性新聞可以無償轉用,作者明確不得刊登的除外,但如果新聞里有評論內容,就受《著作權法》保護。若確有必要轉載未經授權使用的作品,又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系,可以在文章後註明稿費領取的聯系方式,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侵權,但可以降低訴訟風險,至少可以降低侵權的主觀惡性。
(三)轉載視頻時也應避免侵權
國內很多網站轉載他人視頻採用了「嵌套」播出模式,即直接鏈接視頻網站播出的電影、電視等視頻節目。根據《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有關規定,網站鏈接他人錄音錄像作品,應當承擔共同侵權責任,由於網路的特殊性,有些著作權人很難聯系,因此在支付著作權報酬上,網站難以操作,而且對著作權人的認定也有困難。所以視頻內容除自己原創的外,可以考慮嚴格轉載央-視、衛-視的時事類視頻新聞。如果確實需要轉載使用無法聯系權利人的視頻,依據《著作權法》、《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可委託中國版權協會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收轉稿費,以避免侵權。
(四)紙媒轉載作品盡量不上網
媒體轉載他人享有著作財產權的作品,權利人大多可通過網路搜索查詢得知,因此,傳統紙媒轉載他人作品的,應盡量不要向自己的網站傳稿,在電子版傳版時應先考慮對轉載的作品進行技術性處理,如對該稿件或圖片作出刪除或替換等,以免遭至訴訟。
互聯網時代,侵權問題顯得愈發復雜化,作為內容輸出方,如果想要理清關系,我建議是和第三方版權服務平台合作,比如鯨版權、維權騎士等,從版權登記確權、版權監測、版權保護、版權分發、版權交易到版權風控,有一系列的服務。

『貳』 報道不真實新聞,作者該承擔什麼責任

放一堆案例做參考……

《中國新聞(媒體)侵權案件精選與評析50例》
1.有罪者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尹冬桂訴長江日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2.法院不應當成為名譽權糾紛的原告——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訴民主與法制社侵害名譽權案
3.法官名譽權的特殊保護——鄭進民訴新疆商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4.死者名譽亦受法律保護——郭小川遺孀及子女訴賀方釗與媒體侵害名譽權、肖像權案
5.針對群體的言詞不應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齊寶山等189名蒙古族大夫訴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侵害名譽權案
6.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住所地可作為名譽權案件的侵權結果地——上海國際電影節辦公室訴華商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7.名譽侵權構成要件是判斷名譽侵權成立與否的邏輯起點——番禺加富房地產有限公司訴羊城晚報社、汪令來侵害名譽權案
8.名譽侵權不以「點名」為要件——程國強訴煙台日報社、曲全承等侵害名譽權案
9.能被他人辨識是作品指向性的關鍵——張勇、曾清炎等訴湖北日報社、襄樊日報社、程天友侵害名譽權案
10.將活人報道成去世不一定構成侵權——陳家鏞訴科學中國人雜志社等侵害名譽權案
11.一般人認為消息來源合理可信,媒體即有豁免權——廣州僑房公司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侵害名譽權案
12.網路消息再傳播的求證責任區別——文清訴重慶商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13.有「事實根據」不等於有「客觀事實」——余秋雨訴肖夏林侵害名譽權案
14.蓋公章的新聞稿失實媒體難以免責——李慶、劉讓訴鶴壁日報社等侵害名譽權案
15.連續報道不是新聞侵權的「免罪金牌」——上海中遠匯麗足球俱樂部有限公司訴遼寧日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16.依據網路信息發表評論無須向網站和當事人核實——肖傳國訴方是民、北京雷霆萬鈞網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侵害名譽權案
17.可以大膽質疑,切勿輕下斷言——陳建民訴北京科技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18.既然是評論,就存在褒貶——唐治軍訴羊城晚報社、株洲廣播電視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19.學術批評:即使「上綱上線」,也要適度寬容——餘一中訴新聞出版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20.在學術爭議面前,司法必須保持克制——趙季平訴劉鴻志、羊城晚報社、法制日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21.演員仗義執言,何需躲躲閃閃?——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湖北省文化廳訴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吳柯藍侵害名譽權案
22.權利沖突與法益衡量——宣科訴吳學源、藝術評論雜志社侵害名譽權案
23.唯一的特許權:准確和不準確的理解與適用——劉景全訴河南省遂平縣廣播電視局等侵害名譽權案
24.「特許權」保護與「已經更正」抗辯——李基武訴深圳商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25.媒體發表政府不公開文件不受特許權保護——韓西賓訴陝西日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26.公眾人物的特殊義務:寬容媒體監督,容忍輕微損害——范志毅訴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侵害名譽權案
27.自願成為公眾人物豈能忌諱公眾批評——張鈺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張紀中、黃健中、於敏侵害名譽權案
28.抨擊公共官員舞弊,雖言辭激烈亦不構成侵權——吳敢訴袁成蘭侵害名譽權案
29.負面評價的評選活動有營利性傳媒應承擔相應責任——臧天朔訴兩網站侵害名譽權案
30.消費者的批評和評論不應認定為侵害經營者的名譽權——深圳富華醫療美容醫院訴張慧琴侵害名譽權案
31.患者知情權應受保護,醫療服務行為須受監督——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訴中國消費者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32.網路評論質疑在更正後不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唐春祥訴中國青年報社、黃晉章及北京中青在線網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侵害名譽權案
33.應給媒體刊登「讀者來信」更大的法律空間——陳友貴等訴四川法制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34.主動新聞源對新聞失實要承擔法律責任——張鐵林訴周美凝、成都商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35.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者和作者的民事責任——文登培訓學校、陳文登訴北京娛樂信報社等侵害名譽權案
36.信息提供者何時對新聞失實不承擔責任——於橋等訴王任直、《三聯生活周刊》侵害名譽權案
37.轉載媒體不應承擔與原發媒體相同的責任——唐季禮訴青年時報社等侵害名譽權案
38.網站對博客負有監管責任——陳堂發訴杭州博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侵害名譽權案
39.名譽侵權賠償精神撫慰金的條件及尺度——朱江洪訴仲大軍侵害名譽權案
40.媒體侵權應著重以更正致歉的方式救濟——恆升電腦公司訴王洪、生活時報社等侵害名譽權案
41.法人名譽權受損應考慮予以一定的商譽賠償——成都輕工大廈訴商務早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42.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可以用答辯的方式消除影響——呼益經訴安陽人民廣播電台侵害名譽權案
43.網路隱私權可以作為他人主張名譽權時的抗辯事由——德楹、高原訴賽龍網侵害名譽權案
44.披露隱私需要權利人明示許可——李××訴郝冬白、蘭州晨報社、現代婦女雜志社侵害隱私權案
45.五十萬元精神撫慰金的啟示——張××訴湖南電視台侵害名譽權、隱私權案
46.司法審判中對隱私侵權的認定應有別於名譽侵權——李××、鄭××訴金華日報社、陳更侵害名譽權案
47.名譽權與隱私權均應單獨保護——劉×訴南方都市報等侵害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案
48.新聞人物形象合理使用與商業使用的界限——劉翔訴精品購物指南報社侵害肖像權案
49.中國新聞官司第一案:讓人一聲嘆息——杜融訴沈涯夫、牟春霖誹謗案
50.令人擔憂的刑事制裁——訾北佳製作「紙餡包子」虛假新聞被判「損害商品聲譽罪」案

『叄』 新聞采訪報道中如何避免侵權

(一)使用原創或經授權的作品
一般來說,新聞媒體均會有選擇性地與一些較大的新聞機構或圖片社(公司)簽訂供稿、供圖協議,以充實豐富自身媒體版面內容。因此,在刊載他人文字、攝影作品時,可以盡量使用已簽訂供稿、供圖協議的作品,或他人已經明示授權使用的作品,盡量不轉載網上來源不明的作品。為了增加可供使用的作品范圍,媒體亦可從自身條件出發,考慮與其他媒體簽訂資源合作互用協議,互相使用對方的原創作品。有條件的媒體,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圖片庫、「圖片超市」,上傳自身攝影記者的作品,在編輯版面時盡量自身的原創作品。
(二)註明聯系方式以避免訴訟
《著作權法》規定一些時事性新聞可以無償轉用,作者明確不得刊登的除外,但如果新聞里有評論內容,就受《著作權法》保護。若確有必要轉載未經授權使用的作品,又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系,可以在文章後註明稿費領取的聯系方式,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侵權,但可以降低訴訟風險,至少可以降低侵權的主觀惡性。
(三)轉載視頻時也應避免侵權
國內很多網站轉載他人視頻採用了「嵌套」播出模式,即直接鏈接視頻網站播出的電影、電視等視頻節目。根據《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有關規定,網站鏈接他人錄音錄像作品,應當承擔共同侵權責任,由於網路的特殊性,有些著作權人很難聯系,因此在支付著作權報酬上,網站難以操作,而且對著作權人的認定也有困難。所以視頻內容除自己原創的外,可以考慮嚴格轉載央-視、衛-視的時事類視頻新聞。如果確實需要轉載使用無法聯系權利人的視頻,依據《著作權法》、《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可委託中國版權協會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收轉稿費,以避免侵權。
(四)紙媒轉載作品盡量不上網
媒體轉載他人享有著作財產權的作品,權利人大多可通過網路搜索查詢得知,因此,傳統紙媒轉載他人作品的,應盡量不要向自己的網站傳稿,在電子版傳版時應先考慮對轉載的作品進行技術性處理,如對該稿件或圖片作出刪除或替換等,以免遭至訴訟。
互聯網時代,侵權問題顯得愈發復雜化,作為內容輸出方,如果想要理清關系,我建議是和第三方版權服務平台合作,比如鯨版權、維權騎士等,從版權登記確權、版權監測、版權保護、版權分發、版權交易到版權風控,有一系列的服務。

『肆』 如果發生新聞侵權行為,媒體應當採取哪些應對措施

或暴露他人隱私導致侵權。為追求獵奇、招徠讀者,或為擴大影響、嘩眾取寵,未經他人同意在媒體上宣揚他人隱私,使其人格評價降低,構成新聞侵權,或因過失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如某篇報道為表揚某人在工作上的進步,卻將此人不願讓人知道的污點披露出來,進行前後對比,本意是好的,但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構成侵權。
(五)未經核實轉載其他媒體報道,事後證實報道不實,構成侵權。
四、新聞侵權的法律特徵
新聞侵權,可以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侵權,其特殊之處在於涉及兩種不同利益的沖突和對抗。即,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體利益在新聞活動中的沖突和對抗,決定了新聞侵權具有不同於普通侵權的法律特徵。我認為:欲對新聞侵權民事責任進行法律界定,必須首先認清和把握新聞侵權以下的法律特徵。
1、侵權行為發生在新聞傳播過程中
新聞媒體的活動除了傳播新聞性信息以外,它還擔負著傳播大量非新聞性信息的任務。比如采編部門從事廣告宣傳活動、編輯記者從事私人商業活動等。此外,新聞媒體內部的一些職能部門如發行銷售部、廣告部等從事經營活動構成對他人權利的侵害,盡管加害人是新聞媒體,均不構成新聞侵權,而是普通侵權行為。因此,認定新聞侵權民事責任的前提是侵權行為發生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包括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發布、新聞傳播等具體環節。
2、新聞傳播活動給受害人造成了損害
新聞侵權的主要對象(客體)是人格權(包括名譽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榮譽權、隱私權等)。它不會直接發生對他人財產和人身實體上的損害,但卻藉助於新聞媒體的公開傳播來實現對他人人格權的損害。因此,新聞侵權往往呈現影響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所造成的損害後果也較為嚴重。[注3、參見王利明等:《人格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頁。]因此,在法律上受害人只要證明新聞作品具有違法性(例如批評性報道的基本內容失實),而不必證明其實際的損害後果如何,即可以認定行為人應承擔侵權的法律責任。
新聞侵權損害後果主要有:1)人格損害。新聞行為一旦構成侵權,其損害信息將會在社會上迅速蔓延,加上社會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賴,勢必會大大降低受害人的社會評價及信譽。2)精神痛苦。這是自然人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法人及其社會組織不存在精神痛苦的問題。新聞媒體每天都在向社會公眾傳播信息,並能使處於不同地域的人在同一時間內聽到相同的聲音、看到相同的圖像或文字材料,從而使之思想相互交流、認知相互接近。新聞侵權受害人面對日漸形成和擴大的公眾輿論及社會評價,就可能產生或感受到極大的精神痛苦和沉重的社會壓力,其表現為悲傷、怨恨、憂慮、氣憤和失望等心理現象。3)財產損失。盡管新聞侵權不會直接發生對他人財產和人身實體上的損害,但侵害人格權可導致相關財產利益的間接損失,比如受害人為了治療嚴重的精神損害而支出的醫療費用、咨詢費用,因誤工而減少收入等;如果是法人的名譽等遭受損害,就可能導致產品滯銷、客戶減少,甚至為宣傳產品所花費的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廣告費也將付諸東流,從而遭受一定的財產損失。4)知識產權等損害。如公民或法人的著作權、商標權、商業秘密等,也會因新聞侵權而導致綜合損害。
3、侵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彼此之間有因果關系,是追究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由於新聞侵權所引起的損害後果不同,因果關系的表現形式也不相同。新聞侵權與人格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一般表現為間接因果關系。因為人格的損害與侵害行為之間存在一中介,即社會評價,新聞侵權通常只是一種誘發社會評價的因素,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應運用相當因果關系說去判斷。新聞侵權與精神痛苦之間的因果關系,表現為必然的因果關系。因為僅憑侵權行為本身就可以導致受害人精神痛苦的產生,而不需要社會評價這一中介,但社會評價有可能使這種痛苦的感受加劇。新聞侵權與財產損失之間表現則為間接的因果關系。如前所述,新聞侵權並不直接侵害財產權,且導致財產損失的中介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責任竟合。
4、新聞行為人主觀有過錯
所謂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下同)是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心理狀態。故意侵權是指行為人預見到某一新聞作品或其文章在發表以後會給他人人格造成損害,但仍希望或放任此結果的發生。在新聞侵權中,故意侵權人在主觀動機上是多樣的,如試圖報復、泄私憤、或嫉妒,而撰寫新聞或評論公然侮辱、誹謗他人等(嚴重的則可能觸犯刑律)。過失侵權是指行為人對某一新聞報道發表會給他人造成損害應該預見而沒有預見,或雖然已經預見卻輕信此種結果可以避免。 在新聞侵權糾紛事件中,不是所有的過錯都是由新聞行為人造成的;不是新聞行為人過錯造成的侵權,通常則不能認定為新聞侵權。新聞行為人如果有過錯,其在主觀上的故意一般較少,而往往是由過失造成的。但是不論怎樣,一旦新聞行為構成了侵權,也就有了責任的歸屬問題。

五、新聞侵權歸責問題及其責任形式
1、 新聞侵權的歸責主體
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1)執筆說,即誰為侵權文章提供原始新聞素材、資料,誰就是被告。2)起因說,即以侵權新聞的撰稿人作為被告,認為撰稿人是新聞作品的設計、生產者,應「文責自負」。3)控告說,即根據原告人的告訴來確認被告,尊重原告人的意志。4)權力說,即有權簽發文章的人是被告,因為簽發者是新聞稿件的審驗放行者,是新聞作品刊播的重要把關人。5)實現說。即以傳播侵權文章(節目)的新聞媒體作為被告,因為實現侵權行為的是新聞媒體。
新聞侵權與被侵權是一項特殊類型的民事法律關系,同時也由此形成一種法定債的關系:彼此之間因侵權產生特定的義務和權利關系。在新聞侵權事件中,首先不可避免地(至少)要涉及新聞侵權的兩個聯系密切的義務主體: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因為他們既是我國現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主體,也是新聞法律關系中的義務主體。
在新聞侵權事件中,新聞記者與新聞機構應負連帶責任。從事新聞活動的新聞記者,是新聞采編活動中帶有一定創造性的職務工作且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同時是新聞報道(作品)的作者之一且享有著作權。鑒於在同一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因此,新聞記者對與其相關的新聞侵權行為要負責。另外,新聞采訪報道通常是得到新聞媒體指派或約稿、審核及認可後才發表的,因此新聞媒體對新聞侵權行為也須負相對的法律責任。在通常情況下,新聞采編人員對防止新聞侵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新聞媒體的「主編」、「總監」等審查把關責任更為重大。

『伍』 如何預防新聞侵權行為的發生

您好!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預防:
一、作為新聞傳播的主體,媒體要嚴於律己,專每一個步驟都做到位屬,尤其是對新聞素材的審核。具體是記者憨礌封啡莩獨鳳掃脯激、編輯、總編要各司其守,嚴格把關。

二、作為新聞傳播的客體,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易被輿論監督的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和社會名人等,應該充分認識到傳媒是代表自己在履行輿論監督的權利與義務,加強對新聞侵權行為的理性思考,不要動不動就把傳媒告上法庭。

三、從新聞傳播的環境看,逐步完善新聞制度、健全相關法律、加快社會民主進程是新聞媒體進行有效的輿論監督。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陸』 如何避免新聞侵權

你好!
首先,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在任何一本新聞教程中,我們都會在顯要的位專置找到這樣一句屬話: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然而,近年來,假新聞事件層出不窮,極大地傷害了新聞的公信力。由假新聞引起的新聞侵權,佔新聞侵權糾紛的很大一部分。比如有些媒體純粹是為了利用名人效應製造假新聞博眼球,引起新聞侵權糾紛,這就只能說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其次,避免新聞侵權,最關鍵的一點是采訪報道要注重平衡。采寫稿件時要保持理性,盡量全面地采訪到與事件相關的所有人,對於弱勢群體的遭遇,心裡受到觸動,可以通過陳述事實來表達,但要避免成為一方的代言人。
最後,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和專業素質。新聞工作者平時多學習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識,遇到糾紛的時候,要從法律角度看待問題,並注意保留采訪的證據。

『柒』 新聞侵權行為的一般表現和判斷標准有哪些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規定,常見的新聞侵權行為有:

侮辱,指用惡毒語言或舉動損害他人人格。侮辱所依據的事實都是真實的,但一般來說,侮辱行為以言語和動作為特徵,

涉及事實的情況不多。

誹謗,指捏造虛假事實,散布足以損害他人人格的言論。誹謗的內容都是虛假的,而且誹謗行為往往在第三者與侵權人之間進行。

公然醜化他人人格。如在報紙上畫有關他人的侮辱性的漫畫等。

宣揚他人隱私。隱私是當事人所不願公開的事實。隱私所反映的事實不一定影響本人名譽,如戀愛過程。但只要當事人不願讓他人了解的任何事情都構成隱私,未經本人同意即公開他人隱私的為侵害隱私權的行為。

新聞侵權行為表現的方式很多,沒有完全統一的標准可供把握。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下列情況一般認定為新聞侵權行為:

明知真實情況,故意寫作、編輯、發表、出版侵權新聞的;作者、編輯選材、寫作、審查核實不嚴,致使新聞失實,過失侵害他人人格權的;在新聞載體上宣揚他人隱私的;新聞基本真實,其中有個別詞句有損於他人人格的;新聞雖然沒有直接涉及某人,但是從中推斷出的情況足以給他人人格造成損害的。

『捌』 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現象,請以現實中的案例加以說明

新聞侵權是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主要表現為對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著作權的侵害。

名譽是指公民的品德、聲望、信譽、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社會評價。新聞以虛假或攻擊性的內容指責公民有不道德或違法行為,損害其名聲,就構成對該公民的名譽權的侵害。未經本人同意,新聞對個人私生活的報道,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

新聞單位沒有徵得稿件作者同意,擅自刪改文字內容而造成差錯,或改變表達方式發表,也屬侵權行為。同時,報刊私自將稿件轉交其他報刊發表而又沒有徵得作者同意,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8)婚姻報道避免新聞侵權擴展閱讀:

葉挺家屬起訴侵權者案宣判的重大意義

28日上午,葉挺將軍家屬起訴西安摩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名譽侵權一案一審公開宣判。該公司旗下的「暴走漫畫」曾發布含有侮辱烈士內容的短視頻,篡改葉挺在獄中寫就的《囚歌》並加入低俗語句,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法院判決摩摩公司公開道歉,並向原告支付精神撫慰金10萬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施行以來,由英烈家屬為原告起訴侵權者的第一案,這一判決充分昭示了國家懲治侵犯英烈名譽行為的堅強決心。

彪炳史冊的英雄事跡標注了戰火年代的時代坐標,鐫刻在民族豐碑的基石底座,具有廣泛的社會道德認同。英烈的形象和榮譽,既是後輩兒孫的寶貴財富,更是凝聚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之源。我們必須營造全社會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圍,樹立英烈名譽不容侵犯的正確意識。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長期處於和平年代、遠離硝煙炮火,一些人對英烈的敬仰逐漸「褪色」;甚至有人心懷惡意,詆毀攻擊英雄,美化侵略歷史、發表辱華言論,挑戰了人類道德底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一些網紅、「大V」以戲說、娛樂為幌子,以動漫、段子、綜藝等形式調侃英烈,混淆了文藝創作和侮辱誹謗的界線。暴走漫畫此前也以「習慣以一種娛樂化的方式去表達觀點和態度」作為辯解,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文藝作品的戲說、虛構不可逾越道德的紅線;調侃戲謔更不能以誤導青少年作為代價。挖空心思製作惡趣味內容,其心心念念的還是流量和金錢,自家生意盈利不少,傷害的卻是全民族的共同情感。詆毀先烈、質疑歷史,歸根結底還是泛娛樂化和歷史虛無主義在作祟。

英烈的名譽與歷史的清白,需要全社會自發守護,更需要亮出法律的牙齒予以捍衛。近年來,從法院依法保護狼牙山五壯士、邱少雲等英雄的名譽權,到「精日」分子因不良言行被行拘,勇於向褻瀆歷史的行為亮劍,彰顯了法律的正義與庄嚴。

今年5月1日,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施行,為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行為敲響警鍾;隨著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案件的公益訴訟制度正式建立,起訴主體從親屬擴大至檢察機關,讓此類行為難鑽法律漏洞,有效保護了英烈的形象,體現了以法律捍衛歷史的高度共識。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從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烈士紀念日,再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一個個國家紀念日,推動著勿忘歷史、崇尚英雄的活動匯聚成潮。

在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紀念祭掃、主題學習、紅色旅遊、製作動畫等各類活動在全國各地鋪展開來。

這也提示我們:樹立正確英雄觀、民族觀和歷史觀,既要靠法律樹起保護英烈權益的銅牆鐵壁,更要通過教科書、宣傳片、影視劇等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播歷史,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風氣。

閱讀全文

與婚姻報道避免新聞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