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違約與侵權之訴為什麼不可以同時提起

違約與侵權之訴為什麼不可以同時提起

發布時間:2021-08-10 03:25:09

Ⅰ 為什麼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不同時訴

兩個法律關系,只能選其一,不能同時起訴。

Ⅱ 關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請求權不可以兩個都申請嗎

違約和侵權都是形成債權債務關系的原因,你所說的「請求權」,實際上是指因違約或侵權行為引起的債權請求權。

違約引起債權的要求比較寬松,即「只要一方違反了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的事項,不論違反的原因是否合理,都要向另一方賠償」(當然,不可抗力等因素引起的違約除外)。

侵權引起債權的要求比較嚴格,即「在大部分情況下,只有一方因為自身的過錯造成對另一方的侵害,才需要賠償」(也有例外,即一些無過錯造成的侵害也需要賠償,但畢竟是少數)。

一方的一個行為,往往會既構成對另一方的違約、又構成對另一方侵權。例如:乘客甲乘坐長途汽車從a市到b市,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導致甲受傷,客運公司的這一行為,一方面導致「客運公司與乘客甲之間的運輸合同無法履行」之違約;另一方面又構成「對甲的身體健康的傷害」之侵權。

這樣一個例子,就是所謂的「違約與侵權的競合」,即:一個行為同時構成違約和侵權。

在競合的情況下,受害方的一方可以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中任選一個,要求加害方賠償,但不能兩個責任同時要求賠償。具體要求何種賠償?各有利弊,簡析如下:

1,要求違約賠償的優點是:「成功率」比較高,因為違約不需要證明加害方有過錯,只要證明他沒有按照合同履行義務即可。
缺點是:違約責任所作出的賠償范圍比較小,根據我國合同法關於違約金等賠償問題的規定,違約的賠償范圍大致應當和所造成的實際損害相當,即造成多少損失就賠多少,不能要求「懲罰性賠償」。

2,要求侵權賠償的缺點是:舉證責任重,一般情況下你必須證明對方的行為主觀上有過錯、客觀上給你造成了損害、過錯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這一系列證明責任明顯比違約責任中「證明對方未按合同履行義務」要復雜得多。
優點是:除了可以要求賠償實際損害,還可以要求額外的「精神損害賠償」。

最後再以剛才的例子說明一下:設定甲受傷後花去醫療費、誤工費等等費用共1萬元。
1,如果甲要求客運公司賠償違約責任,比較容易勝訴,但賠償額只能在1萬元左右。

2,如果甲要求客運公司賠償侵權責任,比較難勝訴,但可以要求對方賠償1萬元經濟損失+若干精神損害賠償。

Ⅲ 侵權之訴與違約之訴競合怎樣處理

您好,兩者競來合的,只能根源據兩種方式的特點來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種進行訴訟。
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不能在一起訴訟中同時適用,對於法律沒有規定,當事人事先也沒有明確約定的情況下出現侵權責任競合的究竟行使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還是行使違約損害賠償請求權或其他請求權,應當按照請求權人有利於自己了利益的選擇為之。
《合同法》第122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當然對於合同之外的第三人如果受到侵害。我國《民法通則》第122條也允許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的受害人向與其沒有合同關系的產品製造人提起侵權之訴。這說明了合同之外的當事人,向合同的參加者提起訴訟,只能提起侵權之訴而不能提起違約之訴。

Ⅳ 《合同法》中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兩者競合時的處理規則

一、產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形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現象在任何合同關系中都有可能產生,一般發生在有償合同關系中,只要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並且侵害了對方當事人的財產或者損害其人身的,即行為人實施了違約性的侵權行為或者侵權性的違約行為,均構成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通常發生在下列合同關系中:
(一)買賣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主要有標的物有瑕疵、不符合質量要求、不符合包裝要求,造成對方財產、人身損害的,產生的民事責任。
(二)運輸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在運輸旅客、貨物中,因承運人的過失,致旅客受傷、死亡或者致貨物損毀、滅失的出現的責任競合。
(三)租賃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因租賃物瑕疵而致承租人損害或者因承租人過失毀損租賃物的,均可以構成違約和侵權競合。
(四)僱用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受僱人在履行僱用義務時,人身受到損害或者故意、重大過失造成僱用人損失的,也可以構成違約和侵權競合。
(五)保管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寄存人交付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有放射性等危險物品未事先告知,造成保管人損害的;或者保管人佔有寄存人財產非法使用,造成損毀、滅失的,同樣可以出現責任競合。
(六)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的責任競合現象。此類合同在履行中,供方因違約中止供電、水、氣、熱力,致對方財產、人身損害的,除構成違約責任外,還構成侵權責任。
(七)承攬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主要有交付的定作物不符合質量要求、有瑕疵,或者因保管不善、過錯或重大過失造成定作人提供的被加工物毀損、滅失的,既構成違約,也構成損害。
(八)贈與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贈與合同雖然是無償合同,但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贈予受贈人有瑕疵的贈與物,造成受贈人損失的,也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二、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處理模式
世界各國法律基本上都是採取排斥受害人可以實現雙項請求權的制度,均認為受害人只能實現其中一項請求權,加害人不能負雙重民事責任。從立法和判例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種處理模式:
1、禁止競合。即合同關系當事人不得將對方的違約行為視為侵權行為,只有在沒有合同關系時才產生侵權責任。認為,承擔合同義務的債務人不可能對合同關系以外的侵權責任有所預見,其只能對其債務范圍及不履行債務的後果有所預見。
2、限止競合。即原則上承認責任競合,但對選擇訴訟有一定限制。認為,只有在被告既違反合同法律規范又違反侵權法律規范,並且後違反侵權法律規范即使在無合同關系下也構成侵權時,原告才有雙重訴因的訴權。同時,兩種賠償責任不得互相排斥。
3、允許和選擇競合。即原告基於違法行為而產生的兩個請求權,既可以提起合同之訴,也可以提起侵權之訴。並且一項請求權因時效屆滿被駁回時,還可以行使另一項請求權。認為,合同法律規范和侵權法律規范不僅適用典型的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也應當共同適用於雙重的違法行為。
過去我國採取的是禁止競合的處理原則,對違約性的侵權行為或者侵權性的違約行為,基本上是按照違約責任來處理的,對一些特殊的責任競合案件,如產品質量責任、交通事故、醫療事故等,都是按侵權責任來處理的。
八十年代後期,我國在司法實踐上開始承認責任競合,並允許當事人選擇訴訟。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沿海地區涉外、涉港澳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中規定:「一個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有時可以同時產生兩個法律關系,最常見的是債權關系與物權關系並存,或者被告的行為同時構成破壞合同和民事侵害。原告可以選擇兩者之中有利於自己的一種提起訴訟,有管轄權的受訴法院不應以存在其他訴因為由拒絕受理。但當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分別以不同的訴因提起兩個訴訟。」
1999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正式從立法上明確允許違約責任和侵害責任競合,並規定當事人有選擇權。
三、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案件的審理
雖然我國已從立法上確立了違約責任與侵害責任競合的處理原則,但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從立法上,還是從司法實踐上,對此類案件的具體審理還未能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和操作規程。根據現行法律、司法解釋以及司法實踐,筆者認為要審理好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案件應當著重注意:
(一) 在程序上的問題
當事人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案件訴訟過程中,與其他民事案件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基本相同,但由於責任競合案件的特殊性,當事人享有訴訟權利又區別於普通案件的當事人,主要表現在:
1、起訴時可以選擇請求權。由於被告實施的某一行為,同時違反了合同法律規范和侵權法律規范,具備了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的要件,因此,原告在起訴時,對被告應承擔何種責任依法有選擇權。原告要求被告承擔何種責任,主要出於這幾種目的:第一,經濟上能得到更多的補償。原告的人身、財產受到被告損害後,向法院訴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得到經濟賠償。因此,哪一種請求權依據相關法律能得到盡可能多的經濟賠償,通常是原告的首要選擇。第二,訴訟上的便利。訴訟上的便利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受訴法院在原告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原告參加訴訟活動比較經濟、方便,訴訟成本也相對較少。其二,調查收集證據的地點為受訴法院所在地。原告在訴訟過程中取證、舉證比較方便,對法院支持其訴訟請求的把握相對要大。第三,心理上的因素。如,原告擔心地方保護主義通常會選擇自己信任的法院,不喜歡選擇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等等。鑒於上述原因,在受理原告起訴時,對原告的選擇可以加以必要的訴訟指導,雖然選擇何種請求權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權利,但作為當事人對自己的選擇能否實現其最終目的,以及怎樣達到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最佳目的,因對法律在理解程度上的差異而並不全部真正地了解。一當選擇的不適當,就得不到應得的賠償,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同時,這種選擇在一定的階段又是可變的,請求權的變更,會造成訴訟期限的延長、訴訟成本的增加、管轄法院的變化等多種後果,直接影響訴訟的正常進行和訴訟效率的提高。
2、開庭前可以變更請求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三十條規定,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作出選擇後,在一審開庭以前又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中規定的在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的規定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普通民案件審理時原告變更訴訟請求,對法院已經進行的案件實質性審理沒有根本上的影響,只是訴的合並;而責任競合案件開庭後如原告變更訴訟請求,則可能因正在受理的法院喪失管轄權而對已經進行的實質審理歸於無效。所以,責任競合案件的原告只能在開庭前有權變更訴訟請求。
3、有權選擇管轄法院。當事人選擇法院管轄與其選擇請求權是相聯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侵權行為地人民法院管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即對被勞動教養的人或對被監禁的人等提起的訴訟,才由原告所在地或者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而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則可以區別不同情況,可以是被告所在地、可以是原告所在地、可以是合同履行地、可以是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所以,當事人在選擇被告承擔何種責任的同時,也直接決定了受訴人民法院。當事人可以有兩次對受訴法院的選擇機會,一次是在起訴時,一次是在開庭前。起訴時原告選擇被告承擔侵權責任,依法由由被告所在地或者侵權行為地人民法院管轄。開庭前如原告變更訴訟請求改被告承擔違約責任的,則由合同履行地或者協議約定地等人民法院管轄。反之,亦然。要注意的是,原告變更請求權時,法院仍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起訴條件進行審查,發現案件不屬本院管轄的,應當區別不同情況進行處理:
(1)被告提出管轄權異議成立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三十條的規定,應當駁回原告起訴。這與普通民事案件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相區別。
(2)法院發現不屬自己管轄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將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這與在普通審查起訴時發現不屬本院管轄的,動員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或裁定不予受理相區別。
1、舉證責任及范圍隨請求權變化而變更。原告證明被告侵權與證明被告違約的待證事實,即證明對象是不同的。要求被告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就必須證明有被損害的事實;有被告實施的違法侵權行為;損害的事實與侵權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而要求被告承擔違約責任,只要證明被告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即可。可見,前者以證明有實際損失為前提,後者不一定有實際損失,而要以雙方約定的內容為前提。此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1)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2)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4)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5)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等。就個案而言,原告在開庭前已經選擇了何種請求權,舉證責任和范圍也已確定。但就整個糾紛而言,原告的選擇的一項請求權被駁回後,還可以行使另一項請求權。所以,原告的舉證責任及其范圍會因其對請求權的選擇的變化而變化。
2、訴訟時效隨請求權變更而改變。因違約和侵權產生的請求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規定,訴訟時效一般為二年。但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侵權訴訟、出售質量不合格商品未聲明的違約訴訟、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違約訴訟、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被損毀的違約訴訟的訴訟時效為一年。不履行涉外貨物買賣合同及技術進出口合同違約賠償訴訟的訴訟時效為四年。
(一) 在實體上的問題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案件在實體處理上,應當針對原告選擇的訴訟請求進行舉證質證,確認案件事實,適用相應的法律。不能因為責任競合案件存在著多種訴因,即兩種法律關系和兩個待征事實,而混淆兩類事實和不恰當地適用法律。
1、正確認定案件事實。由於責任競合案件系當事人同一行為造成兩種結果,形成兩個待證事實,因此,哪一個事實是在審理中要認定的事實必須明確。根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原則,原告在請求權確定以後,證明對象就已經明確。此時,法院只能圍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認定事實,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決定支持或者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實踐中,會出現四種情況:(1)原告既能證明被告違約,又能證明被告侵權;(2)原告能證明被告違約,但不能證明被告侵權;(3)原告能證明被告侵權,但不能證明被違約;(4)原告既不能證明被告違約,又不能證明被告侵權。如果原告請求判令被告承擔違約責任,符合上述(1)、(2)種情況才能勝訴,其餘敗訴;如果原告請求判令被告承擔侵權責任,符合上述(1)、(3)種情況才能勝訴,其餘敗訴。由此看出,當事人選擇何種請求權,就確定了哪一種待證事實,決定著能否實現其訴權。法院不能根據被告存在侵權的事實而簡單地判令其承擔違約責任,也不能根據被告存在違約事實而簡單地判令其承擔侵權責任。
2、准確適用相關法律。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或者侵權行為,按違約責任處理的案件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其他有關合同法律規范;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侵權行為或者違約行為侵害自己人身、財產權益,按侵權責任處理的案件只能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其他有關侵權法律規范。適用不同的法律將導致不同的處理結果。侵權責任的處理原則依法不僅可以適用過錯原則,還可以適用無過錯原則和公平責任,而違約責任,只能適用過錯原則。另外,承擔侵權責任的范圍不僅限於賠償財產損失,還可以包括對精神損害的相應賠償,而違約責任的承擔范圍則僅限於對財產的賠償。
四、當事人請求權的選擇與限制
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糾紛中,法律雖然允許當事人選擇,並且沒有規定任何限制。但這並不意味法律完全放任當事人選擇請求權。筆者認為,當事人選擇請求權時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一)在責任競合中選擇一個請求權。當事人只能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中選擇其中一個請求權提起訴訟,不能同時選擇兩個請求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當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分別以不同的訴因提起兩個訴訟」。
(一) 在責任競合中實現一個請求權。當事人可以選擇一項請求權提起訴訟,也可以在選擇的請求權被駁回後,行使另一項請求權。但當事人只要有一項請求權得以實現,另一項請求權即歸於消滅。包括當事人對其中一項請求權內容作出實體處分以後,也不能再行使另一項請求權。
(二)選擇之訴當事人必須存在有償合同關系。違約責任是以合同存在為前提的,沒有合同便沒有約定,違約責任也就無從談起。無償合同通常為單務合同,根據法律規定,此類合同的義務人只有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財產損害的,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某些特殊侵權行為不能構成責任競合。雖然存在合同關系,但當事人的違約行為造成對方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的不構成責任競合。因為人身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是對世范圍的絕對權。公民的人身權非依法律的規定不得剝奪,也不允許他人非法侵害。同時,違約責任的承擔范圍不包括對精神損害的賠償。所以只能通過侵權損害賠對受害人進行補救。
(四)事先約定承擔或免除某種責任的不得競合。當事人通過合同事先特別約定僅承擔違約責任而不承擔侵權責任,或者免除侵權責任的。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或者非系當事人故意、重大過失致對方傷亡的,原則上應當從當事人的約定。
(五)法律明確限制選擇權的。如果法律已經對請求權作了限制,當事人則無選擇權。

Ⅳ 侵權之訴和違約之訴的競合——高手進

在侵權之訴和違約之訴競合後,擇一而行使,則另一請求權隨即消滅。

你所有疑問的答案都在這一句話里了的

Ⅵ 看這個例子,我可不可以在提起侵權之訴的同時提起違約之訴

民法上一般分為侵權和違約兩大類,還有侵權和違約混和.他們的情況是混和.(如果肇事責任不是公交公司的車而是另外一方的車,那麼另外一方則是侵權人.如果都有責任則雙方都是侵權人構成共同侵權)

在侵權和違約混和的情況下,原告可以選擇提起其中一種訴訟,不能同時提起兩個訴訟事由.

提起侵權之訴的賠償一定大於提起違約之訴,但是,侵權之訴需要證明侵權人的行為與被侵權人的損失具有因果關系,舉證責任是大於違約之訴的.違約之訴只需要有合法的合同(本案中的車票),就可以了.

我的法律意見:

提起侵權之訴,因為,交警部門的責任認定和車票都比較容易搜集,證據並不是很復雜.可以提起侵權之訴.這個案件事實清楚,一般都會勝訴,只是賠償的金額的問題.

費用計算:包括醫療費、營養費、交通費、護理費、誤工費、精神損失賠償費等

Ⅶ 一個民事訴訟中,有侵權之訴,也有違約之訴,但兩訴不競合,可以合並起訴嗎

貨物被淋濕,要抄求運輸的一方不付運費,是違約,則運輸方可提起違約之訴;把運輸方車子扣了下來,是侵權,運輸方可提起侵權之訴。由於違約與侵權並非同一行為,不屬於競合,而是兩個行為、兩種法律關系,因此,應當分別起訴。
分別起訴之後,法院根據情況,可以決定是否將兩案合並審理。是否合並的決定權在法院,當事人只能分別起訴。

Ⅷ 為什麼在同一案件中,出現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時候,不能同時主張兩者啊

同時主張,意味著加重對方責任,與其違法行為程度不能相稱,原告只能二選一。
哪些案情怎麼選擇合適,這很難一言以蔽之。需要綜合考慮舉證難度、訴訟標的限制、訴請的內容等等。

Ⅸ 為什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只能選擇一個請求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只能選擇一個請求這是法律規定。
合同法第122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一規定,從立法上明示了我國承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並賦予當事人選擇起訴訟由的權利。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是民法通則規定的兩種責任形式,它們的競合,體現著當事人對競合的責任要作出選擇。然而因這兩種責任在構成要件、舉證責任、賠償范圍、訴訟時效、責任形式以及對第三人的責任、訴訟管轄等諸方面均不相同,因此責任的選擇異常重要。責任的選擇不同導致不同的法律後果,嚴重影響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和對不法行為人的制裁,關繫到設置責任競合制度目的能否實現的大問題。受害方當事人究竟怎樣正確選擇呢?責任選擇上,應堅持三個原則:
一、充分尊重受害人自由選擇的原則。合同法沒有明文限制當事人的選擇權,說明法律允許受害人能針對個案的具體情況自由選擇對其更有利而對加害人不利的方式提起訴訟和請求。當然,允許受害人選擇請求權,並非法律完全放任當事人任意選擇,對於法律規范或合法的約定業已明確限定成立責任競合的違約行為,則限制當事人選擇。如因不法行為造成受害人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失,當事人雖存有合同關系,仍應按侵權責任而不能選擇按合同責任處理。
二、選擇權的相對性原則。當事人選擇有利於已的方式提起訴訟,並不是指受害人對於一種違約行為,在責任競合時,一律只能選擇一種請求權作為訴由而提起訴訟。誠然各國法律均排斥了「請求權競合說」關於受害人可以實現二次請求權的主張,認為受害人只能實現一項請求權,加害人不能負雙重民事責任。但筆者看來,這種觀點是僅限某一違約行為致某一個權利損害的情形,是相對於某一個權利損害而言,而非指違約行為造成的多個權利損害情況下,當事人也只能選擇一個請求而提起訴訟。試想假如某一違約行為導致另一方當事人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其中對於物質損害,當事人適用違約責任更有利的,如果當事人只能選擇一項請求權提起訴訟話,那麼當事人一旦選擇違約責任,其精神損害就得不到賠償,這就達不到保護受害人、制裁違法的目的,顯然違背了允許責任競合和選擇請求權制度設立的宗旨,所以這種觀點和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在一個起訴中允許同時選擇兩個請求權,即對於物質損害選擇違約責任,對於精神損害適用侵權責任,則能實現物質損失的補救和精神得以撫慰。因此,筆者認為,合同一方的違約行為導致另一方人身、財產權益損害的,受害方可以根據損害的權利種類多少,在提起訴訟時,分類選擇適用不同的責任,但對某一權利的損害,只允許選擇一種請求權來實施權利的救濟。
三、選擇權司法確認一次的原則。受害人基於雙重違法行為而產生的兩個請求權,在其中任何一個請求權未能實現時(其原因可能是已過訴訟時效或敗訴等),多數人認為當事人仍可基於另一請求權提起訴訟。筆者對此不敢苛同。這種觀點有諸多不妥:一則造成同一案件重復審理,人為地擴大了訴訟成本,損害了訴訟當事人合法權益;二則法院就查清的事實先後作出不同的評斷,不僅失去了法律嚴肅性,損害了法院的聲譽,也易產生案件重復處理不合法之嫌,並易使對方當事人產生司法不公的心理;三則不利於增強起訴方的訴訟責任心。因該種觀點實質上給了當事人兩次訴請機會,使當事人產生訴訟成敗無所謂思想,極易助長當事人認訟責任心不強而胡亂選擇,這無益於當事人恰當地認真選擇請求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並從某種意義上,還說明該種觀點極易使法律規定責任競合制度實際上落空。基於此,筆者建議,從法律上肯定當事人選擇權確認一次制度,不管當事人對某一被侵害的權利所實施的任何一種請求權滿意與否,另一個請求權歸於消滅。

Ⅹ 侵權之訴和違約之訴是否可以在一個訴訟中同時進行

侵權之復訴和違約之訴是不能在同制一個訴訟提起的,這兩個訴訟是屬於訴訟的競合。若是這種情況下,一般的人都是起訴侵權之訴,因為侵權之訴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能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是侵權之訴的舉證責任和違約之訴的舉證責任是不同的,侵權之訴的舉證責任主要在原告,而違約之訴只要原告提出被告有違約的話,被告就負有更多的責任,被告要舉證他沒有違約。
總的來說說,這兩者是不能在一個訴訟同時提起的。

閱讀全文

與違約與侵權之訴為什麼不可以同時提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