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官與民的民事糾紛中央紀委會受理嗎
一,不會受理,民事糾紛的處理單位:
1,首先是向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如果當事人雙方中的任一方,對基層人民法院的判決不服的,可以向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就是終審判決,如果當事人還不服的,可以依法向法院申請再審。
二,《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第一百九十九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第二百零五條: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第二百條: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貳』 說現在中國的矛盾是官和民的矛盾,有幾分正確幾分錯誤
五五開吧
『叄』 墳墓糾紛要找那個部門解決回答我
如上海的墓地除了2處,即龍華烈士陵園和另一個,其他的各個陵園等等都是各個公司的,好像不歸民政部們管。
『肆』 政府官員參與民事糾紛,徇私枉法應該怎麼辦
不管民事訴訟,仲裁,行政訴訟,行政復議都有迴避條款,參與糾紛的政府官員不能直接參與案件的裁定,仲裁參加了的,你可以向法院起訴駁回仲裁,法院參加了的你可以向上一級法院起訴。
『伍』 官與民的矛盾是怎樣的
篩子是怎樣的
『陸』 憲法中有《破壞墳墓法》嗎
死者一旦進入墳墓,死者墳墓不受侵犯的權利就成為死後人格權的核心。該權利是公民的人身自由、財產權、人格尊嚴、宗教信仰自由等基本權利所保護的利益在死後「苟延殘喘」的集合。從憲法解釋的角度來看,通過保護墳墓來保護死者的尊嚴和死後人格權,其憲法依據至少有四。
其一,我國《憲法》規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根據這一規定,公民生前對自己死後的遺體如何處置、是否捐贈器官、是否實行火化、是否放人棺材並實行土葬等都享有利益,並擁有自主決定的權利。盡管這一權利所保護的利益只在公民死後才出現,且需要通過代理機制才能得以主張,但依然應受憲法的保護。如果一個人的肉體生命死亡進入墳墓之後,其遺體、遺骨僅僅被當作他人的一個物,死者的尊嚴將不復存在,每個人死後也將再無安身之地。正是由於墳墓是死者遺體、遺骨的安全保障,因此,在每個人死亡之時,國家都默許其佔用一點土地資源作為其死後安身之所。這本身就意味著國家對死者處置自己遺體的自主權的認可。由此可見,死者墳墓不受侵犯的權利是從「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中導出的權利。
其二,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根據這一規定,公民對自己通過勞動創造的財富應當如何使用享有自主決定權,因此,公民生前有權確定用自己的財產所建造的壽材、壽墳[18]以及不讓後代繼承的隨葬物品的專門用途—在死後供自己使用,或者生前有權決定用自己的多少財產來修建墳墓、修建墳墓的地點和時間、墳墓的樣式與規模等。公民一旦對自己的身後事表達了意願,這種意願在其死後就要得到國家的尊重。因此,在墳墓保護問題上,國家對公民財產權的保護義務並不因為公民的死亡而全部終止。按照黃金法則,任何期待自己死後墳墓不受侵犯的人,同時有義務不去侵犯別人死後的墳墓。這是為了確保人類和平共存而必須相互認可的最基本的承諾,國家為此負有保障這種承諾得以兌現的義務。因此,每個人在死後無論有無近親屬或後代,都應享有死後墳墓不受侵犯的權利。
其三,我國《憲法》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只有一個人在活著時,能夠相信其死後能夠作為具有某種特徵的人被保存或記憶,公民的人格尊嚴和個性自由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事實上,即使自然人肉體已經死亡,其作為人的符號存在和精神生命依然活在人們之中。例如,人們常常會談論死者「張某某」的著作、「張某某」的事跡、「張某某」的墳墓等,就說明死者依然活在活人之間,並以某種特徵而被保存或記憶。而按照死者遺願設置的專門用於保護其遺體與遺骨完好的墳墓,不僅是證明其曾經為人類大家庭一員的證據,可以喚醒活著的人們對死者的回憶,也是確保死者死後變成一堆白骨的樣子不被活人所見到,從而在活人中留下對自己的美好回憶而採取的必要措施,同樣不容侵犯。這就說明,墳墓還是死者隱私利益以及其他人格利益的物質保障。
其四,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所保護的利益並不只限於生前,也包括死後。許多宗教教義中都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即認為人的肉體死亡後,靈魂依然存在;墳墓一旦遭到破壞,靈魂就得不到安寧。靈魂不滅與人魂同行觀念是全世界宗教普遍持有的一種思想。這種觀念的核心意義是,人在肉體死亡後,其靈魂仍然能夠生活在活人世界,只不過活人看不見這些靈魂。[19]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懸設」,即每個人要追求至善,就必須假設每個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必須進一步假設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20]這說明有自由意志的人就會有信仰。國家要保護每個人的自由意志,以實現其人生價值,就必須保護其對靈魂不滅的信仰以及用以保護其靈魂的墳墓。在古羅馬法上,墓地、陵墓紀念碑和陪葬物品,作為與對已故者的宗教保護有關的物品,被排除在民事交易之外,因而不是私法意義上的財產,被稱為神息物,屬於非財產物的范疇。[21]可以說,保護死者墳墓的完好和完整以及禁止對墳墓進行交易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保護死者的宗教信仰利益。
由上可見,若要對公民基本權利進行無漏洞保護,就必須認可死者享有墳墓不受侵犯的權利。該權利至少保護了以下幾方面的死後利益:(1)死者對自己的殯葬方式、殯葬地點等的自主利益;(2)死者作為人類大家庭中具有某種特徵的一員被保存或記憶的利益;(3)死者對自己財產進行處置的利益,具體體現為生前為自己設置的壽墳、不讓後代繼承的隨葬物品等的用途不被改變的利益;(4)死者對自己進入墳墓後的遺體、遺骨不被生者所見到的隱私利益;(5)死者的遺體、遺骨等不受侵犯和玷污的利益;(6)死者在墳墓方面的宗教信仰利益。顯然,在38起祖墳糾紛案件中,有法官認定受侵權行為侵害的「原告父母遺骨的完整權」,實際上為死者墳墓不受侵犯權的子權利。
『柒』 民事糾紛中,老爹的墳墓被移動五米後,家族的人接二連三地出各種事故,可否通過打官司索求賠償,勝算多少
迷信的東西,缺乏科學根據。法院不會支持你的訴訟請求。
『捌』 墳地與山林糾紛的法律依據
按理來說如果是你們村的公墓啊什麼,就需要協商。如果對那個結果不滿意,找民政部門。如果還不滿意,去訴訟。墳地屬於個人財產(這話別扭,別介意哈),受保護。
我是法學系學生,理解可能不深,僅供參考哈!
『玖』 風水墳墓糾紛該怎麼辦
您好,建議您具體說一下糾紛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