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共同侵權問題
兩個都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情況,那根本就不要這么麻煩從什麼「歸責原則和法理以及實踐上討論一下」了。
民法的基本原則: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無民事行為能力
《民法通則》第12條第2款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民法通則》第13條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注意:
(1)明確「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的表述,而不是「10周歲以下」
(2)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包括徵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的情況。所以,除接受獎勵、贈與、報酬等純獲利的民事行為的合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訂立的合同屬於無效合同,而不屬於效力待定的合同。
(3)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施實的民事行為仍然作為無效的民事行為處理。因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施實的民事行為,其在實際上沒有意思表示的能力,不在意思表示的環境中,其民事行為自然為無效。
2. 共同侵權人之間承擔什麼責任
共同來侵權行自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3. 專利間接侵權和共同侵權有何區別
間接侵權是指,行為人的行為本身並不構成直接實施他人專利的侵權,但回卻教唆、幫助、誘導他人答實施專利,發生直接侵權行為,行為人在主觀上有誘導或教唆他人侵犯專利的故意,客觀上為直接侵權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必要條件。
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於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致使他人人身或財產受損的行為。共同加害行為構成共同侵權行為。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4. 1、什麼事共同侵權行為2、共同侵權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法理依據是什麼
第一 所謂共同侵權行為也稱為共同過錯、共同致人損害,是指數專人基於共同過錯而屬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侵權行為。
第二 共同侵權承擔連帶責任的法律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第三 法理依據
根據權力與義務相一致,責任與過錯、過失相一致,多人侵害他人法益的,能分清楚過錯責任大小的,根據各自的過錯擔責,無法分清的連帶責任,一方承擔責任後,可向其他侵權人追償!
5. 民事侵權數行為如何區分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侵權數行為結合造成一個損害結果,對侵權人責任承擔規定了直接結合承擔連帶責任,間接結合承擔按份責任。由於對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區分易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造成共同侵權責任的擴大化和隨意性。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的區分則成了正確適用《解釋》、《侵權法》和《民法通則》的關鍵問題,理清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顯得非常必要。 一、直接結合與間接結合的含義 1、直接結合是指數個行為相互作用、耦合、凝結,密切聯系,不以其他行為為媒介,造成某一結果的發生,則數行為屬直接結合關系。 直接結合的特點:(1)結合程度非常緊密,對於結果,各自的原因力和各自的作用都無法區分;(2)雖然數個行為的結合具有偶然因素,但其緊密程度使數個行為耦合造成一個結果;(3)、相耦合的數個行為作為一個原因引發了結果的發生,是結果發生的唯一原因;(4)、相耦合的數個行為的性質一般為同一類型;(5)、數個行為一般是同時間、同地點進行。 直接結合的構成要件有三:一是直接導致結果發生;二是數個物或行為與結果之間都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三是行為的性質一般相同。例如A、B、C因與D有矛盾,三人不約而同地向D所用的杯子中下毒,三人分別所下毒量雖均不足以致人死亡,但三人分別所下毒的總量加在一塊,卻足以致人死亡。A、B、C三人之間雖沒意思聯絡,但都實施了下毒行為,而三個下毒行為的凝結合造成D死亡的後果,符合直接結合的構成要件。如果A、B二人不約而同地向D所用的杯子中下毒,二人所下毒量不足以致人死亡,D服毒後就醫途中被C開車將D撞死,A、B、二人之間雖沒意思聯絡,但都實施了下毒行為,而二個下毒行為構成直接結合,但不是造成D死亡的直接行為,而C開車撞D是造成D死亡的直接行為。 2.間接結合,是指某侵權行為需以其他侵權行為為媒介,造成某一結果的發生,則某侵權行為與其他侵權行為構成間接結合關系。 間接結合的特點:(1)多個行為的結合程度不緊密,對於結果,各自的原因力和各自的作用能夠區分;(2)一般數個行為不是同時間、同地點進行,或同時、同地進行,但數個行為屬不同類型;(3)、對損害結果而言數個行為並非全部都是直接、必然地導致損害結果發生。 間接結合的構成要件有三個:一是導致結果的只能是多行為中的一個或數個;二是各行為相互偶然性結合;三是只有數行為中的一個或數個與結果存在果因果關系,其他行為只構成結果產生的條件。如,夜間甲所駕駛尾燈損壞的貨車在前面正常行駛,乙在後面駕車超速行駛,造成追尾事故,導致後車所載人員死亡,甲的貨車尾燈損壞的事實並不直接、必然地導致後車所載人員的死亡這一損害後果,它只是為損害後果的發生創造了一個條件,因此,甲所駕駛尾燈損壞的行為與乙在後面駕車超速行駛行為屬間接結合。按照《解釋》第三條規定,應當根據各自過失大小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直接結合與間接結合的區分 筆者認為,區分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應該結合《民法通則》、《侵任法》及《解釋》中關於共同侵權的理論、立法原意、歸責原則、警示和懲戒作用來加以理解。既要考慮到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又要考慮不能使侵權人的責任擴大化。判斷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其目的是為了正確適用歸責原則,維護公平正義,因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樹立按份責任是常態,連帶責任是特殊的司法理念。根據侵權法理論,在適用歸責原則時要首先考慮適用按份責任,在不能適用按份責任且有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時才可適用連帶責任。 2.侵害是否具有直接性。即行為人的行為表現是否直接指向的加害結果。如:兩個人對受害人進行攻擊,均造成受害人血流不止死亡,且傷口流血量的大小不能分辨,各自的加害行為直接指向一個後果,則認定是直接結合,承擔連帶責任,否則,按按份責任處理。 3.行為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如果存在因果關系,則認定直接結合,因果關系是內在的條件、因素關系,如果存在外部的條件關系,則認定間接結合;直接結合的數行為之間是直接、密不可分的一個緊密體,而間接結合的數行為之間呈鬆散的、彼此互為中介的鏈條式的結合。如兩個人同時向受害人射擊,無法認定為某一個人的射擊行為將受害人擊中,造成受害人受傷,由於他們的行為都與受害人受傷的結果密不可分,則認定直接結合。比如:小孩甲因頑皮爬上乙堆在存放變壓器附近的磚垛,觸及未上鎖的變壓器,致小孩甲電傷。侵權行為彼此互為中介,行為之間是一環套一環,是可以分割的,是間接結合。 4.時、空是否同一。數個侵權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同一,則首先考慮直接結合,否則考慮間接結合。如:前面提到的兩個人同時向受害人射擊,無法認定為某一個人的射擊行為將受害人擊中,造成受害人受傷,由於在侵權時間、地點上都具有同一性,是直接結合。如果甲車肇事致使行人受傷後逃逸,後來乙車路過沒注意到躺在路中的傷者而將其軋死,則甲乙的行為是間接結合。因前後車過失行為時間不同,應按各自過失大小承擔責任。 5.原因是否具有唯一性。如屬於同因一果,則考慮直接結合,如各行為對損害後果發生具有偶然性,則考慮間接結合。如:前面提到的兩個人同時向受害人射擊,無法認定為某一個人的射擊行為將受害人擊中,造成受害人受傷,由於甲的受傷是兩人共危險同行為造成的,其原因不可分,屬一因一果是直接結合。如:小孩甲因頑皮爬上乙堆在存放變壓器附近的磚垛,觸及未上鎖的變壓器,致小孩甲電傷。侵權行為彼此互為媒介,有直接原因,也有間接原因,屬多因一果。是間接結合,小孩的監護人、磚垛的所有人、電力部門應按照過錯大小按份承擔責任。(作者單位:河北省邯鄲市邱縣人民法院)
6. 關於共同侵權行為
理論上來說:你所說的情況屬於無意思聯絡的數人的侵權行為,如果造成的損害可分回且原告答可以舉證那麼可以適用分別責任。如果損害不能確定各侵權人的比例,那麼每個侵權人對損害整體向受害人承擔連帶責任,在侵權人之間則適用分別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對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沒有規定,在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三條中有相關規定,具體分成兩種情況:
1.數個侵權人無共同故意,無共同過失,但其共同侵權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2.數人沒有共同故意或過失但其分別的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應當根據過失大小和原因力比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所謂直接結合比如:A打了C三拳,B踢了C兩腳造成C受傷。
間接結合比如:A建築工程隊未在施工處附近設置警示標志,僅拉了圍欄,B車違章駕駛撞掉了圍欄,C經過此處被施工物砸傷,則此情況下A和B的行為就是間接結合。
7. 什麼是共同侵權行為和共同危險行為
在學理上,共同危險行為又稱為准共同侵權行為,是共同過錯的一種形式,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2004年頒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解釋」)出台前,我國法律條文對於共同危險行為問題存在法律漏洞。解釋第4條第1款第一次對共同危險行為作出規定: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根據解釋第四條規定,我們可以得出共同危險行為的構成要件為:
1、數人實施了共同危險行為;
2、行為人在實施危險行為致受害人損害時,其危險行為的時間與地點具有同一性;
3、數人的危險行為均有可能造成損害後果;
4、損害後果已經實際發生,但不能確定實際侵權人是誰;
5、行為人不能夠證明誰是真正的侵權人。
而共同加害行為,我國民法通則及「解釋」均作出規定。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於共同的故意或過失,共同實施加害,致使他人人身或財產受損的行為。「解釋」第3條第1款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第2款規定:「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由於共同危險行為與共同侵權行為存在相似性,兩者在審判實踐中極易造成混淆。一方面,兩者的責任基礎相同,都是侵權行為具有過錯,存在共同過失。另一方面,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具有共同的危險,從結果言,都需要承擔連帶責任。但是,綜合兩者概念,我們還是看出,共同危險與共同加害還是存在區別的,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是否具有共同的意思聯絡。在共同加害下,大多數情況需要意思聯絡,而在共同危險的情況下,是必須不具有意思聯絡;
2、行為人是否確定。在共同加害下,各侵權行為是是確定、明確的,而在共同危險情況下,只是數人實施了危險行為,而真正的行為人是不確定的;
3、因果關系是否明晰。從行為與損害後果的關系看,各個危險行為人的行為只是可能造成了損害後果,其行為與損害後果的因果關系是法律推定的,而在共同加害情況下,因果關系是確定的。
8. 簡述共同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共回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答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9. 什麼是共同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人要承擔什
您好,共同侵權行為也稱為共同過錯、共同致人損害,是指數人基於共同過錯而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具有如下的特徵:
(一)共同侵權行為的加害主體必須為兩人或兩人以上。共同侵權行為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可以是自然人的共同侵權,也可以是法人的共同侵權,或者是自然人與法人的共同侵權。
(二)共同侵權行為要求行為人之間有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
(三)共同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結果是同一的。共同加害人的行為應該彼此聯系,造成同一的損害後果。如果各個行為人的行為分別造成不同的損害後果,則不構成共同侵權行為。
(四)共同侵權的行為是造成損害結果的共同原因。
共同侵權行為人的責任承擔: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一)共同侵權人應當根據其過錯和責任大小承擔連帶責任。教唆或者幫助造成損害的人,應以共同致害人對待,由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部分共同致害人無力賠償的,由其他共同致害人負連帶責任。
(二)屬於共同危險行為致害的,實行過錯推定原則。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三)民事訴訟中的責任承擔。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10. 什麼是共同侵權,同時犯是否為共同犯罪
一、什麼是共同侵權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回故答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民事責任。
教唆、幫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主要民事責任。
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侵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二、同時犯是否為共同犯罪
二人以上同時同地侵害同一對象,但彼此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意思聯絡的,為同時犯,並非為共犯。同,甲乙兩人不約而同在同一倉庫盜竊,各偷各的,不屬於共犯,因為缺乏意思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