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區如何化解矛盾糾紛
首先呢社區也一定要做好規范化的管理。大家在一個區域當中生活難免的,會發生一些鄰里的矛盾和糾紛。這個時候了,你一定要耐心的去勸導,根據呢一些道德理念和我們日常生活秩序的有關原則性來進行疏導。
『貳』 鄰里矛盾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鄰里糾紛是人們社會關系中比較密切的一種,是共同構成社會基層的有機群體,鄰里糾紛多是因相鄰居住,影響對方通風、採光、通行、用水、排水、噪音、環境衛生等關系而引發的矛盾,這類糾紛不但成為妨礙社區居民安居樂業,影響居民和睦團結,而且影響鄰里之間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溝通。因此,在創建平安和諧社區的過程中,只有搞好鄰里之間的團結友愛,構建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生活氛圍,才能減少鄰里糾紛的發生,使社區居民在安靜舒適、快樂祥和的生活環境中搞好鄰里關系,盡情享受美好生活的每一天。所以,創建平安和諧社區,就要搞好社區鄰里糾紛的預測預防及各類不穩定因素的排查和防範,減少各類鄰里糾紛的發生。
1.發生鄰里糾紛的主要表現
一是由公用部位引發的鄰里糾紛,如搶占樓群棟道兩側空閑鬆散土地或花池,栽種部分蔬菜或種農作物為爭牛毛之地引發糾紛;二是在樓道內走廊或樓梯下空閑地,部分居民搭建雜棚或壘牆盛放雜物,影響其他居民通行或其他不便而引發糾紛;三是將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等各類交通工具放置樓道內、消防通道、亂占停車位等現象,使公共通道更加狹窄,居民出入樓道時肩磨踵碰,或進出樓道碰傷身體,或進出車輛祥和碰擦,因而產生怨言引發糾紛;四是樓上居民在陽台上澆花,或從陽台出水口往樓下滴水,或樓上居民因管理不善致使其他雜物落入樓下而引發糾紛;五是個別居民家中水池或水龍頭管理不善,致使水溢金山,殃及四鄰,或是下水道堵塞,鄰居之間互不體諒,各自為是,怨聲載道而引發糾紛;六是個別鄰居喜歡說長道短,搬弄是非,乃至流言蜚語,造成家庭內部、鄰里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七是有些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管教不嚴,袒護放縱,為孩子之間的口角而發生鄰里之間的糾紛,還有的個別家長甚至唆使子女損害鄰居;八是有些人以我為中心,以鄰為壑,為了日常生活瑣事寸步不讓,處處要佔便宜,依仗親朋好友人多勢眾,一旦發生糾紛,全部出動以至造成嚴重後果,製造鄰里關系人為的緊張;九是因噪音污染等原因影響居民生活或正常休息,如樓上下左右鄰居各種人為的噪音、音響等聲音過大,影響居民正常生活或休息,鄰里之間在交涉當中發生糾紛。以上這些現象只是鄰里糾紛的一部分,如何減少這些鄰里糾紛的發生,避免矛盾的發展,這就需要發揮人民調解組織的功能,要採取多層次、多方面、多渠道的治理、預防和調解,積極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化干戈為玉帛,為此,對發生的鄰里糾紛,要積極主動妥善地進行調解,採取各種有效方法,搞好鄰里糾紛的預防工作,將各類原因的鄰里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
2.鄰里糾紛的調處與預防
2.1根據轄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搞好鄰里糾紛的預測預防和排查工作,調查研究發生鄰里糾紛的原因及規律性。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鄰里糾紛規律性,要善於對鄰里糾紛進行分析研究,摸索和掌握糾紛發生、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性,預測糾紛發展的趨勢,與發生糾紛的利害關系聯系起來,同時還要注意觀察和研究不同的當事人在不同時期和環境的心理變化和心理活動,做到胸有全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發生糾紛的動機和矛盾的焦點,對症下葯,掌握調解工作主動權,有的放矢地做好調處工作。
2.2認真做好民事糾紛的調外工作,充分發揮人民解調解組織的作用。人民調解是緩和鄰里矛盾,解決民事糾紛的一個傳統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社區發生的各類矛盾糾紛都可以通過人民調解組織來協商解決。因此,在社區開展多種形式的普法活動,建立居民公約,利用多種形式開展文明社區、文明樓、文明戶等項活動,通過社區宣傳欄、文明一條街、廣播電視等其它媒體及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進行普法宣傳教育和道德規范教育,在鄰里關系中建立起平等、團結、友愛、和睦、互助的親情關系,鏟除引發各類糾紛的土壤,增強鄰里之間團結友愛,排除潛在矛盾糾紛的隱患。通過此項活動向社區居民宣傳黨的各項政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增強居民的法律意識,提高居民的法律水平,從而減少社區鄰里之間糾紛的發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要普法工作和道德規范教育做的認真、深入、細致,鄰里團結就會取得滿意效果。
2.3運用法律手段,解決鄰里糾紛中的違法犯罪行為。
人民調解工作通過調處社區鄰里糾紛,除對當事人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道德規范教育,消除當事人之間的隔閡,防止糾紛激化,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促進鄰里之間的團結和維護社區的穩定,同時積極開展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宣傳教育,使糾紛當事人明確認識到正確與錯誤、合法與非法、守法與違法的界限,明確哪些是應該享受的權利,哪些是應當履行的義務,不斷提高糾紛當事人的法制觀念,增強其法律意識,減少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2.4要妥善全面解決好鄰里糾紛,還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力量,齊抓共管,共同搞好社區的鄰里關系。
發生民事糾紛的原因和類型是各種各樣,各具特色的,有的矛盾糾紛時間性或季節性較強,隨著時間的發生、發展而出現股同時的矛盾糾紛;有的地域性較強,特別是人口相對密集和人口流動量相對較大的區域引發矛盾較為突出;有的與民間習俗產生摩擦,不注意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而引起糾紛;還有的與當地經濟發展和繁榮狀況相聯系由此而引發爭強黃金地段,搞市場壟斷採取不正當競爭而引發種種矛盾。因此,作為一名民事調解人員,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與時俱進,結合轄區內的實際情況,開展調查研究,深查細排各類矛盾糾紛及其他不穩定因素,及時掌握了解轄區內民事糾紛發生、發展和矛盾激化的規律性,積極探索總結調處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在實際工作中,注意探索不同類型矛盾糾紛的調處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調解工作能力,把調解工作做深、做細,力爭達到糾紛當事人的滿意,把群眾滿意作為自己的工作標准,真正發揮調解工作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的橋梁紐帶作用。
2.5抓住重點,防止民轉刑案件的發生。預防民事案件轉為刑事案件是調解工作的重點,因此,要把預防工作貫穿到民事調解工作的始終。通過抓住重點,搞好民事糾紛的預防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頭,廣泛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進行深入細致的法制宣傳教育,積極預防各類矛盾糾紛的發生。在糾紛發生後,就要及時疏導,查找發生糾紛的主觀原因和各類因素,找出問題的症結,對症下葯,解決矛盾,防止矛盾糾紛的反復和當事人的思想波動,鞏固調解成果,同時,還要做好對糾紛苗頭的排查和預防工作,掌握易發生糾紛的重點人和重點戶以及容易發生矛盾和激化矛盾糾紛的人和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有的放矢地做好調解工作,把各類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最大限度的防止民轉刑案件的發生。
總之,要減少或避免鄰里糾紛的發生,避免各類矛盾糾紛的發生、發展和激化,鄰里之間就要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傳統道德觀念,在生活中互諒、互讓、互幫、互學,遇事要寬宏大量,和睦相處,為創建平安和諧社區,構建美好家園,共同搞好社區鄰里關系。
『叄』 為什麼社區居民糾紛多
社區居民多,人多的地方糾紛就多。
『肆』 社區居民糾紛的類型和特點。我要官方的回答。詳細的點。比如因糾紛主體可分為什麼什麼的和其他
社區法律糾紛大約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鄰里糾紛。鄰里糾紛處理不當容易激化,釀成專惡性事件,屬影響公民的生產、生活,且易形成積怨,影響社會穩定。
2、物業服務糾紛。據中國人民大學一個社區管理的課題組,對北京70個居民小區的調查結果顯示,業主與物業公司發生嚴重糾紛,佔到他們調查總數的80%左右,這種高比例的情況,在上海和廣州也極為突出
3、社區管理糾紛。
一是管理體制上的糾紛。
二是計劃生育管理的糾紛,
『伍』 如何處理社區居民矛盾糾紛
1、提升社區環境質量;
2、擴大社區服務范圍;如:成立業主委員回:該業主委員會的委員均答是由業主通過推薦,選舉出來的公道正派、有威信、有說服力、通曉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退休老幹部、老黨員、樓組長。他們負責就平時小區內因亂扔垃圾、空調外機滴水、下水道堵塞、天井積水、污水外溢、侵佔共用位等原因引起的矛盾糾紛及時進行調處。
3、豐富社區居民文化活動;
具體怎麼搞,自己開動腦筋啦,當然也可以到先進小區學習嘛!
『陸』 如何處理社區居民矛盾糾紛
提升社區環境質量;擴大社區服務范圍;成立業主委員:該業主委員會的委員均是由業主通過推薦,選舉出來的公道正派、有威信、有說服力、通曉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退休老幹部、老黨員、樓組長。他們負責就平時小區內因亂扔垃圾、空調外機滴水、下水道堵塞、天井積水、污水外溢、侵佔共用位等原因引起的矛盾糾紛及時進行調處。
『柒』 社區的形成過程
前言
雖然「社區」的概念可能范圍大小不一,並沒有明確的界線,也可能不是一種感官場域,沒有人可告訴你確切的地點,但它卻是一群人的生活空間,我們依然感覺它的存在。譬如說,台灣各地的「公館」、「七張犁」、「北門」、「埔」、「坑」、「厝」,以及台北市的艋舺、大稻埕與大龍峒等概念均可說是社區的最佳寫照。
社區生活是一種共有、共治與共享的生活。個人出生後,不僅屬於家庭,也屬於社區。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是在自己所屬的社區范圍內進行,我們的生活方式與人格發展多半受社區組織的影響。有了社區組織,個人生活便獲得許多便利。譬如說,由於職業分工與專業化,生活更為經濟;由於合作技術發展,食物獲取更加豐富與便利。人類生存機會是因社區而增強,這也是它普遍存在的重要理由。
本章的重點在說明社區的意義、社區的重要性、傳統社區的特色及其演變,以及現代社區的特色、問題與解決,並藉由社區(Community)、社區意識(Community Consciousness)、傳統農業社區、現代都市社區、社區總體營造、社區工作(Community Work)與社區參與(Community Participation)等重要概念,逐一論述社區的相關理念與事實,期使我們能對社區的形成有進一步的認識。
社區的范圍很難界定,既非行政界域,也無明確界線。然而,對於某一群人而言,社區卻是個人發展認同感與歸屬感,並擁有某些權利與義務的具體存在生活空間。社區也是一種制度、組織或體系,這種組織或體系依其空間分布來說,即是一種區位結構或區位體系。基本上,社區與團體、結社或社會並不能劃上等號,但其概念則包括五個要素:(一)一群居民:居民是社區主體,其人口特徵則表現在社區組合上;(二)地理空間:也是生活空間,包括自然資源與公共設施等;(三)社會互動:社會互動是居民發展社會網路的關鍵,也是社區持續生存的動力;(四)組織體系:社區是一種組織結構,必然有社會組織運作的現象;(五)心理情感:居民間有相當的共識、認同與歸屬,並且形成一種心理依附,進而追求共同目標。
就歷史發展而言,傳統農業社區與現代都市社區是社區的兩種主要表現形式。農業社區是指某地區居民及其制度所保有的結合形式,在此地區的居民或為散居農村,或是集居村鎮,而以村鄉為其共同活動中心。農業社區或鄉村社區有四個主要特徵:(一)以農業為主的一群人;(二)生活在某特定地區的人有密切的互動關系;(三)享有相同價值與規范;(四)有強烈的我群觀念,並帶有濃厚的共同意識。至於都市社區則是一個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人口密度高、社會流動大、個人匿名性高與高度專業分工。它所展現的是一種異質性現象、職業機能互賴、科層制的發展、理性與個人主義導向的人際關系,並且依賴形式的社會控制。
社區發展的概念絕非憑空想像,而是有其歷史淵源。二次大戰後,聯合國基於世界多數區域,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由於受戰爭影響而凋敝殘破、貧窮落後,甚或面臨物質嚴重短缺,故而提出社區發展方式。在此世界潮流下,我國於民國五十四年訂定民生主義階段的社會政策,並在六○年代大力推動社區發展。時至今日,台灣地區的社區發展工作已實施數十年。溯其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第一個十年計畫是以農村社區為主要對象,基礎工程與生福利是其主要工作內涵。第二個十年計畫則以都市社區為實施對象,開始考慮到台灣都市化的快速發展,尤其重視精神倫理建設。然而,北高兩市的實際經驗顯示:都市社區發展工作較農村社區更困難。究其原因,除都市人有忙碌、疏離、流動性與匿名性等較高的特性外,「社區」范圍的日漸模糊,也是引起都市「社區意識」、「社區認同」,乃至「社區參與」薄弱的要因。
眾所周知,社區發展是一種綜合性工作。要做好社區發展工作,需要整體社區居民參與,並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居民的社區意識,使居住認同社區組織,關心社區事務,進而利用社區資源維護自己的社區環境,深切體認社區是「利害相關,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過去,由於我們較重視社區硬體建設,相對忽視居民的社區認同,致使社區發展理想與實際間落差過大,甚至有名無實。因此,當前社區發展政策的首要任務即是如何強化居民的社區認同與社區意識,如何透過各種社區活動的辦理,加強居民的社區參與與情誼,進而使他們自動自發、相互合作,融合成社區生命共同體,形成社區發展的動力。
近年來,社區總體營造不僅成為政府與民間特別重視的熱門觀念,也變成台灣社區發展政策的重要依據。整體而言,社區總體營造所要達成的目標是:在政治層面上,推動民主化與公共化概念,強調「由下而上」的居民參與,讓社區居民管理自己,也思考其未來;在經濟策略上,著重「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試圖尋求「在地性」經濟發展策略,藉以維持地方產業與生態環境之平衡;在社會改革上,藉由社區總體營的社會運動改造社會風氣,培養公義與私利並重價值觀,重視社區互助與人際互動,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期使社區居民成為社區的真正主人而非臨時過客;在文化功能上,藉由文化保存與重建地方文化特色,拯救地方歷史古跡與文化遺產,以及美化居住空間與景觀等社區文化運動凝聚社區意識,並且形塑社區居民的共同記憶。
社區
「社區」(community)的定義可依不同觀念而有不同說法:(一)空間、地理或地域觀念:社區是地理、社會與地域組織的單位,也是居民在特定地理界限內從事共同互賴生活,並具有地緣感或集體意識的人口集團;(二)心理、情感與意識觀念:社區是具有我群感、認同感或共同價值觀的人群實踐日常生活與社會互動的情感單位;(三)經濟與職業觀念:社區是與職業密切相關的經濟單位,例如新竹科學園區、大學城或軍事單位等;(四)政治與國際觀念:國家與國家間的互動隨全球經濟與政治變化而日趨頻繁,國際社會若有唇齒相依的深切感受,便會積極加入「國際社區」,例如聯合國、世界銀行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
綜合學者專家的看法,社區是指佔有一定區域的一群人,因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生活水準、職業聲望或其他方面的差異而造成各種不同的地域,並且形成彼此相互依存的關系。具體而言,社區具有三個要素:(一)它是一個有一定境界的人口集團;(二)它的居民具有地緣感覺或某些集體意識與行為;(三)它有一個或多個共同活動或服務的中心。據此,我們可得出幾個重要概念:(一)「社區」本身具有雙重意義,「社」注重社區中的人際關系,「區」則有地區或環境的意涵,該名詞指涉人與環境的結合體;(二)社區不同於行政區,而且是動態的,具有高度彈性的,並非硬性的規定或劃分;(三)社區問題的產生與解決與整個社區的自然資源、人文環境與風俗習慣等息息相關,因此,社區發展政策必須與社區習俗和文化密切配合。
社區意識
「社區意識」(community consciousness)是指社區居民對於其所居住社區有一種心理情感,亦即歸屬感與認同感。他既認同這個社區,也屬於社區成員的一分子,好比自己對故鄉與國家的情感一般。這是一種對於所屬社區的責任心與榮譽感,也是參與社區活動的動力。就此意義而言,社區意識至少有三個要件:(一)居民對於所屬社區具有認同與情感;(二)居民關心社區公共事務與共同利益;(三)居民願意表達看法或採取集體行動以解決社區問題。
社區意識是守望相助的關鍵,也是形成生命共同體的要素,但卻需要透過居民互動來培養。在台灣,除鄰里長原有業務外,多數社區工作是靠家庭主婦來推動。老舊社區還有節慶或廟會為主的聚會活動,新興社區則面臨人力與場地的兩難,於是,在自掃門前雪的心態下,實在難以形成社區意識。然而,抗議也是形成社區意識的另一途徑。雖然這種形成方式不是常態,但在台灣現階段,卻也有促進改革的功能。當社區共同利益遭到破壞或來自內部的不合理時,就有可能激發居民自行組織與抗爭行動的意識。譬如說,花園新城、慶城社區與汐止白馬山莊等,都曾因為抗議治安、道路與環境等問題而激發居民保衛家園的社區意識。
社區發展
台灣地區的社區發展已有三十年以上歷史,由於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努力,也獲得相當成果。若追溯社區發展歷史軌跡,我們當可發現:第一個十年計畫是以農村社區為主要對象,基礎工程與生福利是主要的工作內涵。第二個十年計畫則以都市社區為實施對象,精神倫理建設是強調的重點。近年來,社區發展層次從早期的硬體建設擴展到抗爭游說與組織參與等軟體運作范圍,並且著重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共同改善社區經濟、環境、治安、交通、衛生、福利與教育文化等事務,企求重建鄰里關系與社會安定。
就理論上來說,社區發展有三種主要精神:(一)社區發展工作必須解決社區居民切身需求問題;(二)社區居民必須積極參與;(三)居民的自助是社區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社區發展可說是一種組織與教育民眾的過程,也是一種社會運動。社區發展的目的在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協調各社區關系、運用社區內外資源、採取社區自助行動,達到引導社區的社會變遷與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社區組織
「社區組織」(community organization)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的社會生活方式,或各種社會制度相互關系的總體結構。任何社區都是社會關系的一環,也是有組織的體系。這種組織或體系依其空間的分布狀態,我們稱之為「區位結構」(ecological structure),而就其各部分關系來看,它又是一個區位體系。近年來,社區組織原則與方法經常被應用至農村地區,社區發展工作也從農村擴展到都市。因此,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間的差別日微,甚至有相互通用的趨勢。
社區組織的意義在社會學與社會福利著作中有許多不同解釋,或說明工作程序,或強調工作目標,或著重工作方法。但綜合學者的普遍說法,社區組織是一種社會工作過程,其目標在充分運用社區資源以適應社區需求,並促進社會團體協調與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具體而言,社區組織的重點是:(一)利用社區資源解決社區問題;(二)讓地方人士體認避免沖突與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三)社會福利機構的建立、調整與工作配合;(四)社區民主自治與專家合作關系的建立。
社區資源
「社區資源」(community resources)是指社區內外所有可以動員,並且有助於解決社區問題、滿足社區需求、促進社區成長與達成社區目標的力量總稱或動力因素。它不僅涵蓋有形物質資源與無形精神資源,也包含兩者整合後所創造的力量。有形物質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與財產。無形精神資源則指社區意識的力量,其中融入信仰追求與社團宗旨所形成之個體意願與整體目標。
雖然社區資源在學理或實務分類上相當繁多,但最常用的社區資源可分為五種類型:(一)自然環境資源:包括地形、地貌與自然景觀等;(二)人力資源:例如社區中的親友、師生、社團幹部、政治領袖人物與工商企業人士等均屬之;(三)物力資源:包括社區活動所需器材、工具、房舍、物料與設備等;(四)財力資源:例如活動經費、捐款、補助與經費等;(五)組織資源:包括社區內的學校、社團、工商企業、公司團體與基金會等。社區資源能否充分運用,有賴社區資源的發現、規劃、整合與動用。然而,社區資源的整合不限於社區內,也可超越社區。藉由各種社區活動與組織的運作,可以促使資源網路的形成、茁壯與擴大,並且有助於達成整體社區發展的目標。
傳統農業社區
傳統農業社區是由居住在一有限地域內具有共同利益,並有共同滿足其需求方式之人群所組成。美國社會學辭典為農業社區所下的定義是:「面對面結合的一個地區,比鄰里大,在此地區內,多數居民利用其集體生活所需之社會、經濟、教育、宗教及其他勞務,並對於基本態度與行為有一般的投合,通常是以村或鎮為中心。」
早期的農業社區有如一個原始部落,自成一個小世界。農民自己生產東西,製造工具與服裝,而將其剩餘產品售給鄰市。近代一般先進國家的農業社區因受現代化、都市化與工業化影響,先前的自給自足現今多半已不復存在,轉而必須依賴都市;一切生產、運輸、交易與消費可說是以都市為轉移中心。同樣的,由於台灣土地改革成功,工業日漸發達,農民生活水準大幅提升,農業社區也有很大的轉變。近年來,都市化程度逐年提高,台灣農業社區也逐漸呈現若干現代化風貌。
現代都市社區
一般社會學者認為:都市特性在於它是一種心理與物質結構,也是人類共同營生的地方,其主要特徵是它的社會組織與制度。因此,現代都市社區系指一個集中在有限地域內的人口集團,在法律上具有社團法人的地位,在經濟上具有分工與互賴的特色,在政治上具有地方政府的體制。它的主要營生方式不是直接依賴耕種與捕魚等來獲取食物,而是靠著工商業、人事服務與其他專門技能以謀生。在社會互動與社會關繫上,它也多半是集體的與間接的。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委託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所進行的一份研究指出:台灣地區的都市社區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一)傳統市街:位於都市較老舊地區,居民世居比例高,住商混合性最強,社區凝聚力也高,但因發展時間長,房屋外觀顯得簡陋,土地與建築物的產權相當復雜,例如台北的迪化街、萬華一帶與延平北路某些地段;(二)零散發展型社區:原可能是老舊平房或日式大宅院,經地主改建或建商合作而成為較新式住宅區。由於它是新舊雜陳居住型態,都市景觀相當零亂,新住與原住人口間缺乏一體感,彼此情誼較傳統市街淡薄;(三)公共服務部門所提供之住宅:包括國營事業提供的宿舍社區,如中油與台糖等;政府機構提供的員工住宅,如中興新村眷舍;以及居住地狹小但各種福利齊備的傳統眷村;(四)市地重劃區:原為農業用地,經重劃後改成建地,屬於新開發社區,住戶的社經地位也較高,例如木柵與大直重劃區;(五)民間造鎮計畫社區:大多選在都市外圍地區,有不少為山坡地帶,透過大面積土地與低廉地價的整體規劃與設備而開發完成的社區。這類社區發展上的最大困難是住戶偶居例不小時,居民社區參與意願低,相對缺乏認同感與我群意識。
社區總體營造
對於台灣社政單位與社區居民而言,「社區發展」或「社區工作」幾已耳熟能詳,但「社區總體營造」(tot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則是一個新概念與新名詞。民國八十三年,該概念由行政院文建會提出並作為一種施政計畫。這個外來名詞主要結合日本「造町」、英國「社區建造」(community building)與美國「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等三個概念,尤其強調社區生命共同體意識、社區參與和社區文化。
行政院文建會所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大致採取日本的觀念與作法。換言之,它先依據社區特色從各種角度切入,然後帶動其他相關項目,例如地方產業文化包裝、民俗活動開發與街道景觀整理等,最後整合成總體的營造計畫。然而,這種強調社區景觀、地方產業與文化展現的作法,也使部分人士懷疑社區發展政策是否轉變?社區文化活動是否要由另一批人辦理?社區發展與文化建設如何相輔相成?均是政策、人力與執行上的重要課題。就此而言,社區總體營造理念代表的是一種寧靜的革命或思想模式的轉變,其結果不僅在營造新社區的形成,也要營造新個人、新社會與新文化的風貌;不但要找回個人的感性,也要營造可以永續經營的家園。譬如說,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社區的文化重建與嘉義縣新港鄉的造街計畫等皆是社區總體營造的範例。
社區工作
「社區工作」(community work)涵蓋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也是社會工作專業者協助社區居民凝聚社區意識與推展社區事務的一種專業活動。早期,先進國家的社區工作常與教會和醫院結合。近年來,則積極運用義工以協助多樣化的社區工作,例如戒毒宣導、義賣募款與社區運動等。至於我國的社區工作發展,早期是以成立團體組織為主,例如媽媽教室與社區童子軍等。繼之,藉由社區活動以增加社區意識與社區認同,例如民俗技藝活動與社區園游會等。近年來,若干資源較豐富的社區,更積極舉辦社區環保與美化環境等有關的社區工作。
未來,台灣都市化程度勢必與日俱增,因此,要使現代都市社區生根化、組織化與長期化發展,社區工作應從幾個方向努力:(一)硬體與軟體設施相互配合:過去,社區活動中心與圖書館等公共設施興建完成後,往往缺乏專業人員管理與維護,致使無法發揮應有功能,殊為可惜。今後,在籌建社區硬體設施時,也需相關軟體與人員的配合;(二)重新厘訂社區范圍:過去,社區常依行政區域劃分,難以激發居民社區認同。未來的社區范圍應加以檢討,或可透過居民自覺、自動參與和組織社區以發揮凝聚力,自然形成明顯的社區界限;(三)社區規劃應配合生活圈與醫療網理念:國土計畫已將台灣地區劃分成十八個生活圈,未來的社區事務應盡量配合生活圈與醫療網,才能方便民眾生活與就醫;(四)亟待社工員發揮專業服務功能:過去,若干縣市首長對社工員定位不清且未能善加利用,因此,今後,妥善規劃與應用社工員以從事社區工作是社區發展的重要環節;(五)妥善利用社區組織與社區資源:社區內外的公共或私人設施與機構均是社區可利用的豐富資源,今後,社區組織與社區資源的結合是社區發展的的重要工作。
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community participation)是一種社區居民自我覺醒的過程,也是居民對於周遭生活環境關心與投入程度的標志。透過社區活動與公共事務的參與,除了可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也可改善現代都市社區的冷漠面貌。因此,社區參與不僅反映出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也進一步形成以社區為行動單位的集體力量。然而,社區參與並無一定的模式可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相關經驗的學習與傳承,確認社區的問題與資源,以及尋求適切的解決方法。更重要的是:參與過程的所有組織、協調與執行都應由社區居民自動自發的參與,其他相關專業團體或組織則應以促成方式居間協調社區居民。
1990年代初期,台灣活潑多樣的自力救濟與新社會運動漸趨沉寂。後來,一些以社區共同權益與環境意識為訴求的自發性社區參與運動開始接替。譬如說,從台北縣貢寮鄉民堅決阻止核四興建到台北市民生社區輻射鋼筋污染的自救運動等,皆為向內凝聚社區意識與資源,向外積極介入公共政策決定與執行的範例。其實,這些自發性的社區參與已開始扮演行動者的角色。回顧過去,居民參與初期可能因長久保守心態限制或組織運動經驗不足,有些在執行中即無疾而終,有些則變成長期抗爭或兩敗俱傷。展望未來,社區組織應發展出一套參與公共事務的策略,詳細規劃未來社區藍圖,期使將自力救濟式的行動轉變成公民社會的社區參與。
『捌』 當前社區物業管理糾紛多發的原因有哪些
物業提供的服務沒辦法抄滿足業主的需求,業主對物業服務不滿意,覺得物業費交了不值,物業和業主之間的糾紛基本都圍繞於此。物業管理中想要解決這些糾紛,需要提升服務水準,做好物業服務讓業主滿意,比如設備的維護和保養,環境衛生、安全消防、清潔綠化等管理,做好消防設備管理、下水道保養、電梯維護,減少電梯停運次數,還有要做好物業服務人員的禮儀培訓,制定處理業主投訴的流程,及時處理問題。雲家佳的物業管理平台可以輔助物業公司做好如房屋管理、設備管理、保安保潔管理等基礎服務的同時,提升物業管理的效率,提高業主對物業的滿意度,從而減少物業與業主之間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