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父母做一件事並寫出父母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一翻日歷。呵,已經五月五號了,前幾天老師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讓我們為父母做一件事。做什麼事呢?我不禁沉思起來。忽然一個念頭在我的腦子里一閃而過,對了,就幫父母洗腳吧!
我盼啊盼,終於盼到了晚上,媽媽下班了,她一進門,我趕忙讓她坐到沙發上,並端起事先准備好的一盆水。「干什麼?」媽媽滿臉疑惑地問我。「給您洗腳啊。」我漫不經心地回答到。說完,便幫媽媽把襪子脫下來,把腳放進水盆里去。誰知,媽媽的腳尖剛一觸到水便「嗖」的一下子縮了回去。怎麼回事?我滿腹疑問。便用手指試了試水。啊,真燙!這水的溫度能把手上的皮給燙下來!哎呀,我真糊塗,怎麼給媽媽洗腳前不試試水的溫度呢?於是,我對媽媽說:「對不起,媽,我再去給您添點兒涼水。」媽媽點了點頭。於是我便端起盆子來到水龍頭上接了點涼水。這回我可長記性了,用手試了試水。嗯,正好。於是我把水給媽媽端去,並把媽媽的腳重新放到水盆里,給媽媽洗起腳來。媽媽背靠在沙發上,眯著眼,一副很享受的樣子。洗完了,我剛要把水盆端走。媽媽說了句:「有個女兒真好。」聽了這句話,一種酸澀的感覺湧上我的心頭:爸爸媽媽成天外出工作掙錢養家,十分辛苦。我不但不體諒他們,有時還跟他們鬧別扭,耍脾氣。還把關愛他們當成了一項機械活動。想到這里,我真是羞愧萬分,恨不得找個縫鑽進去。正當我想著,媽媽叫我的聲音把我從沉思中拉了回來,我為了彌補過去的過失,到廚房用心的泡了一杯熱茶給媽媽。
朋友,其實父母不需要你用多大的成就來回報他們,只要你平時對他們付出一點一滴的關愛,他們便欣慰、滿足了。既然我們小小的關愛就能讓父母開心,那麼我們何不從現在開始關愛、體貼父母呢?
❷ 做了父母之後,你真的懂得做父母的辛苦了嗎
沒有生孩子之情,總是不理解父母,認為他們管得比較多,不理解自己,有時候感覺做他們的孩子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可是,當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才發現做父母是多麼的不容易,也理解了他們當時的辛苦和無奈。
不管有沒有孩子,在生活當中,都要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了解他們的付出,多去體諒他們,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多去孝順他們,這樣才能讓他們感覺到幸福。
❸ 為啥說父母的有效期是十年
呃,俗話都說父母的有效期是十年,其實這個主要是針對孩子來說的,一般回的情況下答,孩子在十歲以前都是非常依賴父母的,那個時候他們離不開父母,每天都粘著父母吧。所以這個時候父母才是孩子的父母,孩子也把父母當做最親的人,而孩子過了十歲以後,那時候她自己的獨立思維就比較強了,那個時候他就有自己身邊的小夥伴兒了。這個時候他就不怎麼在聽父母的話了,而是聽周圍的小夥伴兒的話,或者是老師的話,所以這個就是父母的有效期是十年的說法。也就是說孩子成人以後,那麼孩子就和父母之間就沒有那種依賴性了。
❹ 龍應台什麼時候說過做父母也有有效期
龍應台:父母是有有效期的最近去拜訪了朋友,當我們都坐在朋友家的後院吃東西聊天時,他們的大女兒回家了。大女兒今年18歲,已經不住在家裡了。她跟著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進來,兩個人手上都各有一支煙。穿著很新潮,露著小肚子,後面露出腰的部分還有一個刺青。那個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兩個人互相竊竊私語,有說有笑,但是對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這讓我蠻感慨的,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限期的。我第一次見到這個外國女孩時,她才8歲。10年前我去她家時,她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圖,都一模一樣地畫出來。我好驚訝,自從那次以後,我經常慫恿她的父母帶她去拜師學藝,但是他們永遠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來搪塞我。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卻又一面跟我炫耀她女兒最近又畫了什麼。突然驚覺10年過得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現在已經是10年後了。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在有資格去批評他們的女兒,因為一直以來,她的父母只顧著自己,從沒重視過她的教育問題。現在才想教育已經不可能了,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經過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限期內也沒努力過。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應該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的有效了。要認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實。我突然很感嘆,我告訴我自己,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准備。因為時間真的過得很快。我不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
❺ 家長心得體會怎麼寫
(不適合精選幹嘛要讓我來回答呀~)
讓我認識到我們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成敗帶有「下賭注」的感覺,自己承受過的苦難,轉化為強烈的補嘗心理和懼怕心理,對孩子的培養表現出過高的期望、過分的關心、過多的呵護。因此,我們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教育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平常之心培養孩子
做父母的教育孩子要有顆平常心,,就是讓子女快快樂樂地成為自己,成為「平常人」,即心地平和,能與人和諧相處的心理健康的人。你想把孩子培養成偉人,最可能的結果是孩子很平庸,連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養孩子,也許經過或長或短的歷練,孩子真能成為一個「人物」。不要把你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不要讓孩子來實現你的原望。留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孩子盡情地去成長,完全地發展自我。
(二)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
用反常的眼光看孩子,是當今父母普遍存在的問題,只要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的孩子,就懷疑自己的孩子有毛病。當父母學會用正常的眼光,發展的眼光看孩子,就會理解孩子的心理,原諒孩子的過失,看到孩子的長處,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今天的父母對孩子多有煩惱,少有驚喜,原因在於不是去賞識自己的孩子,而是總盯著別人的孩子不放。
(三)正確的對待孩子的成績
今天的父母面對孩子那麼心急氣躁,原因是虛榮。孩子考試沒考好,是讓你沒面子,批評訓斥;孩子有了點成績或考上了好的學校,是給你添了光彩,於是到處炫耀。把孩子的一切和自己的榮譽聯系在一起,這就是虛榮,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很多家長把孩子當成工具,為了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一味地要求,強迫孩子,不尊重孩子,這是對孩子心靈的一種摧殘。當孩子成績差是要幫助孩子找出原因,樹立自信心,而不是一味的埋怨挖苦打罵。
我們做父母的要做智慧型的父母。 做為智慧型的父母應該善於通過言傳身教,把理性的教化,愛的滋潤,美的熏陶有機的融為一體,傾注到孩子的成長過程,指導孩子在做事中開智明理,重視給孩子一個充分展現自己的空間,允許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表現力,鼓勵孩子自信,相信孩子之間只有個體差異,沒有好壞之分,把孩子的夢想當做是令人欣賞的志向,當做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夢,鼓勵孩子要大膽嘗試,只要孩子努力去做,父母都應該說:「好,非常好」,因為孩子只有對自己充滿信心,成人後才能在無限地空間實現飛躍。
❻ 關於寒假為父母做一件事後的心得體會的作文,800字以上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 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 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 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 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我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 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 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 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 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
所以,放寒假了,我決定為父母做些事。 在家時, 堅持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向父母說一句問候的話.當空閑時, 就和父母談談心,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因為 媽媽工作的原因,幾乎一月才回家兩次, 並沒有多少時間和她在一起。但是在父母過生日時, 都會為他我們精心准備一份禮物,讓他我們開心。為了實現父母對 我們的期望,在學校好好學習。當父母因工作繁忙時, 就為弟弟妹妹煮飯,做些家務活,以次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像他我們關心 一樣, 會關注他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他我們端水送葯,噓寒問暖。當 和父母發生爭吵時, 便會做出一些必要的讓步,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後, 就會主動向他我們承認錯誤道歉。時常會和父母在一起講個笑話,說說 在學校的狀況,讓他們對 我的學習放心。
因為, 我們相信,只要 我們對父母真正擁有一顆感恩之心, 我們就一定能做得更好。雖然 我們為父母做的事情很小,但父母一定能感受到 我們對他我們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愛與感恩。定會被 我們的感恩行為所感動。
我們的父母為了 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我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我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我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 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 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因為 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 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我們的疲勞,驅散他我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么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 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 又何了而不為呢?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我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 我們應該用 我們的優異成績, 我們的健康成長和 我們給父母的「八心」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我們要給父母"八心"
第一,經常問候,給父母舒心;
第二,少說多做,給父母省心;
第三,誠實守信,給父母放心;
第四,勤奮上進,給父母開心;
第五,虛心好學,給父母稱心;
第六,寬容豁達,給父母順心;
第七,誠實坦盪,給父母真心;
第八,持之以恆,給父母安心.
想只要 我們做到這些,到那時侯, 我們的父母將會綻開笑臉,生活定會更加燦爛!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 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 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❼ 孝敬父母的心得體會600字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寒假中,「孝心作業」讓我懂得了很多,知道了父母的不容易………..
當我給爸爸媽媽端茶倒水、垂腿梳頭的時候,爸爸媽媽是那麼的高興,心裡的喜悅都從臉上寫了出來。盡管他們知道這是學校留的我必做的作業,仍然感到很欣慰。回想起來,我為父母做的太少了,而父母卻無私的為我奉獻著他們的一切。頓時,我感到十分的慚愧。
在為爸爸媽媽服務的那一天時,我想爸爸媽媽是多麼希望那一時刻能夠停留片刻,吃著我蒸的飯,都贊不絕口,說:「我女兒真行!!~是啊,我吃著自己做的飯都那麼香,何況是父母呢?
和爸爸媽媽的親情談話時,爸爸媽媽給了我很多鼓勵,是啊,我應該努力奮斗,考上我理想的大學,完成我做一個著名導演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希望在哪幾部電視連續劇上能看到我的名字,讓爸爸媽媽高興。長大之後,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將來就算工作再忙,也要三天兩次的多陪陪爸爸媽媽聊聊天,因為我知道這是天下間的父母等到自己的兒女成功之後最想要的,也是最渴望的。總之我一定要讓爸爸媽媽快樂,讓他們為我自豪。
人人都知道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無私的愛,卻沒有多少人真正地學會了感恩這至親的親人。在這個世界,父母是最疼愛我的人,是父母賦予我血肉之軀,養育我長大,又教會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做一個有用的人。父愛是山,偉大堅實而又廣博,他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製。母愛是海,溫暖無私而又細膩。你教會了我們如何用愛去善待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只要你珍惜起生活中的幸福點滴。爸爸講完題後,我仍不明白時,老沖著自己發火和媽媽的嘮叨,這些都是他們賜予我的愛!!!~
從今以後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孝敬父母,不是像以前一樣享受著父母帶來的愛,而是我給他們帶來的關懷。
❽ 當了父母後,你都有什麼感受或心得
當了母親會讓你變得越來越成熟,孩子在他最需要時刻需要你去保護,在他生病時候給予關愛,在他人生最重要關鍵時刻成為他的引路人,父母就是孩子的人生導師,給予孩子人生的方向。
❾ 「今天我們怎麼當父母」主題體會感想
如何做好父母必須要做好幾點:
孩子從小也要有目標,而不是到了初一,而不是長大的時候,因為孩子是永遠也長不大的,並且設定目標後一定要不言不棄,從小養成習慣,到了初中才能順利幫助孩子養成習慣,而不是靠一時的改變.可講此事例運用於輔導中.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現在很多家長都是盲目的幫孩子做決定,輔導時跟家長講道理也是很乏味,通過這本書的真實事例可以很有說服力的跟家長講.再就是現在的家庭條件都特別好,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很溺愛,所以針對這種家庭有時候還真批評不了,因為自己都沒有孩子憑什麼批評別人了,有了這么出名教育專家的例子,就可以大膽的借力了,孩子的教育是無限的,但我們一定要有限的給予孩子,我相信輔導效果會更好的,再加上這本書的力量來去強調家長責任的話,我相信後期的服務也能減少不少,
讀後感《余小麗:《今天我們如何做父母》讀後感》.張仲慶是我最崇拜的父親及老師,我沒想到在一個人的理念中父教也能當成一種事業,而且是終身的.並且他的教育別於一般人.他對孩子的培養是注重孩子能力的培養,而現代的教育包括學校都是注重孩子的成績,所以張老師才能教育出這么好的一個孩子,而且從他身上我看到教育是一定要有耐心.張老師能堅持每天給孩子講故事,可想而知,要多大的毅力,另外,從側面也反應出,作為家長也要有相應的素養,否則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你又怎能以故事的形式來去引導孩子呢?特別是對孩子感恩的培養,是很多父母所奢望的,也是很多家長做不到的,即人格的訓練.最後,早教的重要性,但凡偉人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是從早教開始培養的,而且非常有技巧.興趣的培養也很重要,現在很多家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好處,都在開始廣泛的給孩子選擇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但是往往孩子都是堅持不了,家長干著急,所以興趣的挑選與堅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賴老師引導小蕾就非常成功,賴爸爸激發孩子的興趣,開發其智力,讓孩子有興趣的全部精神去做好每一件事,還要動腦,動手,而不是空談.總之,孩子的教育是尖酸的同時也是興奮的.懂得這些對我們的輔導真的很有用,讓家長懂得這些對我們的服務也減輕不少壓力,所以我覺得這本書選得特別好,希望後期可以看到更多更好類似的書籍.
〔余小麗:《今天我們如何做父母》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