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合同上有擔保方自願放棄抗辯權 那麼擔保期限已過是不是也不能抗辯
不是,期限過了,就可以
② 出現經濟糾紛,是先找擔保人嗎
要看擔保的性質是什麼,一般是先找主債務人了。主債務人拒絕的,再找擔保人。
一、擔保按性質,可以分為一般保證和連帶保證。
1、一般保證,是指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
2、連帶責任保證,是指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與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保證。
這兩種保證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保證人是否享有先訴抗辯權。在一般保證情況下,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即「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而在連帶責任保證的情況下,保證人不享有先訴抗辯權,即「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
二、一般保證與連帶保證的期限的相關法律規定:
1、《擔保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一般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債權人已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
2、第二十六條規定: 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
《擔保法解釋》第三十一條:保證期間不因任何事由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後果。
3、第三十二條: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早於或者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的,視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類似內容的,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二年。
三、債權的訴訟時效是2年,而保證責任期限一般是6個月。
因此,有糾紛時,先找債務人,要求其履行;一旦債務人拒絕履行債務的,應當在原合同約定的履行之日起6個月內向擔保人主張權利。過了6個月,擔保人的責任就可能免除了。而整個債務的訴訟時效是二年,即擔保人的責任免除了,但債務人的責任卻不隨之免除,2年內起訴的,法院仍然提供強制保護。
③ 急需!一篇論不安抗辯權的自述報告。
論不安抗辯權
我國合同法吸納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規定的精華和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的合理因素,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不安抗辯權制度。本文依據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擬就不安抗辯權的法律性質及其適用問題進行探討。我國合同法所規定的不安抗辯權,又稱先履行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中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喪失商業信譽,或者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危及到自己債權的實現時,可以中止自己的履行,在合理期限內對方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時,可以解除合同的權利。合同法第六十八條、第六十九條的立法本意,是法律賦予當事人依法享有「中止履約權」和「合同解除權」兩項不安抗辯權利。由此可見,該法所規定的不安抗辯權在性質上並非與同時履行抗辯權、後履行抗辯權一樣,僅屬於延期的(一時的)抗辯權,它同時還具有消滅的抗辯權屬性,並具有留置擔保的性質。依合同法規定,只要先履行一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的四種法定情形之一的,即可行使中止履約權,將自己的給付暫時保留並有權對抗對方的履行請求,以防止因自己履約後對方不能對待給付而造成損失。權利人中止履行後,不安抗辯權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消滅的抗辯權,權利人依法可以進一步行使合同解除權,消滅對方的履行請求權和合同關系。
關鍵詞:不安抗辯權 概念 適用條件 實踐 合同法 違約責任
一、不安抗辯權的概念
不安抗辯權,亦稱「保證履行抗辯權」,是指按照合同約定或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一方當事人,如發現對方的財產狀況明顯惡化,債務履行能力明顯降低等情況,以致可能危及債權的實現時,可主張要求對方提供充分的擔保,在對方未提供擔保也未對待給付之前,有權拒絕履行
二、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
(一)因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且兩債務間具有對價關系。不安抗辯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一樣,均只能發生於雙務合同。因此,單務合同以及不完全的雙務合同均不能產生不安抗辯權。
(二)不安抗辯權適用的雙務合同屬於異時履行。異時履行是指雙方履行存在的時間順序,即一方先履行,另一方後履行。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對一些買賣合同,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一般採用同時履行主義。而對於以下合同,我國合同法規定,除當事人有特別規定外,應採用異時履行主義,這些合同包括租賃、承攬、保管、倉儲、委託、行紀、居間等。
(三)先履行方債務已屆清償期。如果履行期未屆至,先履行方只能暫時停止履行的准備,無從停止履行。
(四)先履行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後履行方於合同成立後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它包括三個要素:
1.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能力。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原因有:①財產顯形減少。包括經營狀況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②喪失商業信譽;③提供勞務或完成工作的合同中,債務人喪失勞動能力;④給付特定物的債務中,該特定物喪失;⑤其他情形。我國合同法規定的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與大陸法系各國的規定有較大差異,即較寬松,這顯系參考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的相關規定。
2.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發生於合同成立之後。在大陸法系各國,後履行方財產顯形減少應發生於何時,有兩種不同的立法例,一是訂立後財產顯形減少,如德國、瑞士等民法採用;二是訂立時財產已減少,如奧地利民法第165條規定。筆者認為,第一種立法例較為妥當。因為若訂立時後履行方財產已減少,先履行方已知或因過失而不知,主觀上有過錯,應當承受不利,沒有必要保護,非因過失而不知,可以重大誤解或受欺詐為由主張救濟。我國合同法沒有規定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應發生於何時,筆者認為,在解釋時採用第一立法例較為妥當。
3.先履行方對事實負有舉證責任。先履行方主張不安抗辯權,必須有對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確切證據,而不能憑自己的主觀猜測。否則,將會因擅自中止合同履行而承擔違約責任,從而使自己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
三、實踐中的不安抗辯權
實踐中應注意的是,不安抗辯權在抗辯性質上具有延期性和消滅性的雙重屬性,因此,權利人行使此項抗辯權的法律效力並非僅限於可以中止履行,而是可能發生二次法律效力(產生二次法律後果):一是中止履行,即權利人可以依法中止履行自己的債務並通知對方,促使其及時提供適當的擔保。若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恢復履行能力或提供適當擔保的,權利人應即時恢復履行;二是解除合同,即權利人依法中止履行後,若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債務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則權利人可以單方解除合同,消滅合同的履行效力並免除自己的給付義務。
司法實踐中,如何正確適用不安抗辯權制度,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注意和研究:
(一)「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的認定問題。合同法採取列舉與概括相結合的辦法界定了不安抗辯權的適用范圍,由於法律對於「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的其他情形」並未作出明確規定,因此,需要最高法院及時作出司法解釋予以明確,以便於統一執法。根據合同法立法精神和不安抗辯權的內涵要求,筆者認為,所謂「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嚴重資不抵債,瀕臨破產倒閉;(2)身負巨額債務,有多個合同義務不能按期履行;(3)惡意經營、私分或壓價出售財產,以致財產顯著減少,難為對待給付;(4)因保管不善等原因造成履約的特定物(不可替代物)滅失,而不能履行;(5)買賣合同中出賣人「一女兩嫁」,將約定交付的特定物賣與他人,以致履行不能;(6)承攬合同中承攬人簽約後喪失履約的行為能力,不能按約定親自完成工作成果;(7)勞務(僱傭)合同中提供勞務的當事人簽約後喪失履約的行為能力;(8)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危及先履行方債權實現的其他情形。實踐中,只要先履行一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即可認定屬於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當事人據此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依法支持其不安抗辯主張。
(二)「合理期限」的界定和適用問題。依合同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權利人可以解除合同。但是,由於法律對於「合理期限」的上限(具體時間)並未明確,以致實踐中對此認識與理解不一。同時,還影響到權利人及時行使合同解除權,而使此類合同關系可能長期處於懸而未決的不確定狀態。因此,亟待最高法院對「合理期限」作出司法解釋,以便於統一執法和規范司法操作。根據合同法立法精神和合同自由原則,並參考國外的有關立法例,筆者認為,對「合理期限」的界定,宜採取當事人約定與司法解釋確定相結合的辦法,即由最高法院作出司法解釋,將此期限的具體時間確定為30日。同時,應當允許當事人自行約定「合理期限」的具體時間。即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一方在中止履行時,可以根據合同的性質與對方當事人通過協商約定「合理期限」的上限。當事人雙方約定合理期限的,其上限不受30日的限制。且只有在當事人雙方未約定合理期限的具體時間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情況下,才可以適用合理期限為30日的規定。這樣,既便於統一執法和司法操作,又利於促使對方及時提供適當的擔保,同時還利於保障權利人及時行使合同解除權。
(三)解除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一方中止履行後,在一定條件下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按合同法規定,解除合同的法定條件有二:一是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二是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提供適當擔保。二者必須同時具備,中止履行的權利人才能進一步行使合同解除權。實踐中,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採取適當的方式通知對方。合同關系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無須徵得對方的同意。但是,為了防止權利人濫用合同解除權損害對方的合法權益,法律在賦予不安抗辯權利人合同解除權的同時,還賦予了對方當事人異議權,即對方當事人如對解除合同有異議的,可以請求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或雙方協議選定的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此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權利人與對方當事人還應依照其規定,到有關部門辦理解除合同手續,並經有關部門批准、登記後,其合同關系才能徹底解除。
(四)不安抗辯權與違約責任請求權競合的法律適用問題。對此問題,合同法並未作出明確規定。實踐中,不安抗辯權與默示預期違約責任請求權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發生競合。如先履行一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或者依法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沒有提供適當擔保的,則對方的行為構成默示預期違約,從而發生這兩種權利的競合。在不安抗辯權與默示預期違約責任請求權發生競合時,根據民事法律處理請求權競合的一般原則,應允許權利人選擇對其更有利的一種請求權(訴因)提起訴訟。也就是說,在這兩種權利發生競合的情況下,權利人既可以進一步行使不安抗辯權主張解除合同,也可以選擇行使默示預期違約責任請求權主張解除合同。如果對方的違約行為給權利人造成損害的,權利人還可以行使賠償請求權,要求對方承擔賠償責任,以利其及時獲得賠償和更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不安抗辯權與《合同法》
《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制度的規定
我國的《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制度做出了如下規定:
「第六十八條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九條 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合同法》的優點:
《合同法》中不安抗辯權制度的優點與傳統大陸法系國家有關不安抗辯權的法律規定相比,我國的《合同法》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對行使條件作了更充分詳細的規定。
按照傳統理論,不安抗辯權的應用應具備如下條件:(1)須因雙務合同互負給付義務;(2)須合同雙方特別約定一方應先履行義務;(3)須在雙務合同成立後對方發生財產狀況惡化;(4)須對方財產顯著減少,可能難以履行。然而財產的減少並不是相對人不能履行或不願履行的唯一原因和表現,商業信譽的喪失,技術機密的泄露以及其它諸多原因都可能造成相對人履約能力的喪失。因此傳統大陸法中對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條件僅限於「財產顯著減少,有難以履行的可能」的規定就顯得過於僵化,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的《合同法》突破了這個限制,把商業信譽的喪失作為判斷相對人失去履約能力的標准之一,體現了誠實信用的立法原則。同時,《合同法》還通過第六十八條第四款的概括性的規定,把一切有害於合同履行的行為都包括到相對人喪失履約能力的判定標准當中,大大拓寬了不安抗辯權的使用范圍,給合同的先履行方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護。
(二)既反映了先履行方的履行權益,又充分照顧到後履行一方當事人的期限利益。從《合同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中可以看出,合同先履行方並沒有獲得要求對方提供擔保或者要求對方提前履約的權利,在中止履約並盡了通知義務後,先履行方只能處於等待的狀態之中,而無權要求對方提供擔保或提前履約。這一規定充分考慮了後履行方的期限利益。因為後履行方在履行期限屆滿前,其履約能力降低、難以履行的狀態可能只是暫時的,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還可能恢復履行能力。如果在履行期限屆滿前就要求後履行方提供擔保或提前履行,會對後履行方造成額外的負擔,進一步降低其履約能力,這是明顯不公平的。法律不能為了避免一種不公平的後果而造成另一種不公平,因此不給予先履行方要求後履行方提供擔保和提前履約的權利體現了對後履行方的保護。同時,《合同法》對後履行方提供擔保的行為並未作任何的限制,後履行方為了避免對方中止履行後可能造成的損失,也可以自願提供擔保。這一規定充分體現了《合同法》的先進性。
(三)進一步完善了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辯權之後的救濟方式。不安抗辯權規定先履行方在有充分證據證明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約能力時可以中止對合同的履行,一旦對方提供了充分的擔保,則應繼續履行義務。但如果後履行方不提供擔保,那麼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辯權之後,是否可以接著解除合同呢?許多國家的法律對此的規定十分模糊。這種救濟方式的不明確導致了先履約方當事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護。我國的《合同法》明確規定:後履約方「在合理期限內未能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進而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對先履行方提供了明確的救濟。
《合同法》中不安抗辯權制度的不足
(一)由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引入的有關規定與不安抗辯權制度間存在矛盾。
《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這條規定是由英美法系的預期違約制度引入的,它給與了當事人解除合同的權利。法律並沒有限制這種權利適用於何種場合,因此可以認為這條規定對同時履行和先後履行兩種場合都是適用的。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不履行債務時,另一方當事人適用第九十四條規定,直接享有解除權,這與英美法系對明示預期違約的處理是相同的。但當一方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時,既可以解釋為一方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其不履行主要債務,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直接解除合同,這是英美法系對默示預期違約的處理方法;又可解釋為第六十八條第四款「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這時另一方當事人只享有不安抗辯權,可以中止合同的履行,等待相對人提供履約保證,但無權直接解除合同,這是大陸法系對默示預期違約的處理方法。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出現在了同一部法律里,造成了法律適用上的矛盾。如果賦予先履行人選擇適用第九十四條的權利,則極有可能造成先履行一方濫用合同解除權的局面,使得第六十八條所設置的一系列旨在保護後履行方合法權益的措施形同虛設,從而損害了後履行方的期限利益。這個問題是我國新《合同法》對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相關制度的融合還不夠徹底造成的,需要通過司法解釋加以解決。
(二)舉證責任過重。
與英美法系的默示預期違約制度和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權制度允許有較低限度的主觀判斷不同,我國合同法對舉證責任的要求相當嚴格。《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一方應當負舉證責任,這是各國法律所認同的,但即使在市場規則比較完善的國家,要取得「確切證據」也決非易事,更何況目前我國的法制環境還不完善,要掌握「確切證據」相當地困難,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不允許當事人有較低限度的主觀判斷,雖然可以避免當事人不當行使或濫用不安抗辯權,但卻大大增加了當事人使用不安抗辯權的成本,有違設立不安抗辯權的初衷。因此可以在要求先履行方負舉證責任的同時,要求後履行方負一定的反證責任,以減少不安抗辯權的使用成本。
(三)「適當擔保」含義不清。
《合同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當後履行一方提供了「適當擔保」後,先履行一方應恢復合同的履行。但對於「適當擔保」的「適當」程度,法律並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這就給先履行一方留下了可乘之機。先履行一方可以以擔保不適當為名拒絕履行其本不願履行的合同,從而造成後履行一方的損失。因此應當對「適當擔保」做出明確的司法解釋,使法律更清晰。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我國的《合同法》將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制度和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有機結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不安抗辯權制度,體現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融合的時代潮流,代表著世界民商法發展的趨勢。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辯權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通過司法解釋和庭審實踐共同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資料:
①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②江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精解》,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③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④余延滿《合同法原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⑤李永軍《合同法》原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
⑥卜煒瑋《不安抗辯權制度的優點與不足》
⑦張旭科、孫佳楣《關於不安抗辯權的法律思考》
⑧劉凱湘、聶孝紅《論〈合同法〉預期違約制度適用范圍的缺陷》,《法學雜志》2000年
④ 訴訟時效制度對企業民事權利的影響及應對方法
民事權利重要的一條原則是「意思自治」原則,但不可濫用。訴訟時效制度是民商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各國民法都有規定,有的甚至形成單獨的法律,我國民法通則也明確規定了時效制度,由於社會生活的紛繁復雜,司法實踐中出現的一些權利人不積極行使權力,義務人因經過了一定的期限,履行了義務而反悔的狀況,給司法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和影響,為此,時效制度的設計能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維護穩定的社會秩序,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換句話講,就是通過法律對原權利的限制,限制權利人在正常情形下不享有權利的時間范圍,超過法定時間范圍將得不到法律手段的保護。其價值理念在於充分發揮財產的利用效率,其實質在於對權利人訴諸公力救助的權利在法律上的時間限制,是對救濟權在時間上的限制。可以看出:訴訟時效制度具有以下特點:
1、強制性,當事人不得自行約定延長或縮短。
2、被動性,當事人未就訴訟時效提出抗辯的,人民法院不得對訴訟時效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
3、階段性,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法院不予支持。
4、訴訟時效制度的適用范圍:適用於各種債權請求權(包括合同、侵權、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締約過失之債等)。但不適用於①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②兌付國債、金融債券;③基於投資關系產生的繳付出資額請求權;④封授權給公民、法人經營的國家財產受到侵害的。
(1)起算點:一般情況下,訴訟時效自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應當知道是指根據客觀事實推定權利人能夠知道,這里要提醒的是,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不僅包括侵害事實的發生,而且包括知道侵權人是誰。
另外,對「侵害之日」應正確理解,結合誠實信用及侵權責任的法理進行合理解釋,以體現公平公正的價值理念,因此,侵權責任不僅應有侵權行為事實,而且還應具備損害結果這一客觀要件,故應理解為「侵害結果發生之日」可符合立法本意。
(2)當事人若約定了履行期限的債權,自期滿之日的次日起計算;未約定期限的,自權利人主張權利時計算;在人身傷害案件中,應當從發現受傷之日(受侵害之日)或確診之日起計算。可以看出訴訟時效是對當事人行使權利時間上的限制,而期間、期限則更多地是對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具體時限要求,當然也包括一些對當事人行使訴權的時間要求,比如上訴期限、申請執行期限、申請再審的期限等。
(3)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因為,當事人的實體權利是客觀存在的,只是由於時效制度設計而喪失了依法保護其權利的途徑。(即勝訴權消滅,不能依法由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4)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案件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2條:訴訟時效屆滿,當事人一方向另一方作出,同意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或自願履行義務的,又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時效規定》第21條:主債務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保證人享有主債務人的訴訟時效抗辯權;保證人未主張前述抗辯權,承擔了保證責任後,向主債務人行使追償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主債務人同意給付的情形除外。
(7)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願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義務人履行義務後又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反悔要求返還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8)義務人單方承諾履行訴訟時效期間已過債務後反悔,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雖然訴訟時效屆滿,但債權債務關系仍存在,只是由於訴訟時效抗辯權的行使,法院不再對權利人的債權予以保護,此時債權不具有強制執行力。而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系單方法律行為,由於義務人的單方承諾行為即將發生法律效力。據此可認定義務人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故債權人的債權此時已轉化為完全債權,法院應予以保護,該債權即具有強制執行力。
(9)不應讓訴訟時效制度成為債務人不履行義務的司法障礙。訴訟時效制度從本質上講是當事人對實體權利的處分。當事人一方根據實體法上的訴訟時效制度抗辯是實體權利的抗辯,需由當事人主張,當事人是否主張屬於其自由處分的范疇,司法不應過多干預,因此依照民事「意思自治」及「處分」原則,在義務人不提出抗辯時,人民法院既不能進行釋明,更不能援引訴訟時效規定進行裁判。
(10)訴訟時效制度的構建,實質蘊含著通過構築正當的程序以保證私權爭議獲得公正裁判的訴訟理念,如果任由義務人在任何審理階段均可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則將出現法院無法在一審階段固定爭議焦點,無法有效發揮一審事實審判的功能,從而使審級的功能流於形式產生損害司法程序的安定性、司法裁判的權威性、社會秩序的穩定性等問題,因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規定,當事人對訴訟時效的抗辯權只能在一審中提出,在二審中提出的不予支持,同理義務人以訴訟時效屆滿為由申請再審或提出再審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⑤ 擔保人的擔保期限是多長可以失效
看具體情形,分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這是依保證人在保證關系中所處地位的不同所作的分類。
一般保證,是指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
連帶責任保證,是指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與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保證。
這兩種保證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保證人是否享有先訴抗辯權。在一般保證情況下,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即「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而在連帶責任保證的情況下,保證人不享有先訴抗辯權,即「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
一般保證與連帶保證的期限的相關法律規定:
《擔保法》第二十五條一般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債權人已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 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
《擔保法解釋》第三十一條:保證期間不因任何事由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後果。
第三十二條: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早於或者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的,視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類似內容的,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二年。
第三十三條:主合同對主債務履行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保證期間自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三十四條: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從判決或者仲裁裁決生效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從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
第三十五條:保證人對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或者提供保證的,又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三十六條:一般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中斷;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不中斷。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止的,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同時中止。
⑥ 不安抗辯權有哪些優點
我國《合同法》在保留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制度優點的同時,也吸收借鑒了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的精華,構築了一個相對先進並有中國特色的不安抗辯權制度。
(一)對行使條件作了更充分詳細的規定
在傳統大陸法系中對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條件僅限於「財產顯著減少,有難以履行的可能」的規定,但對商業信譽的喪失,技術機密的泄露以及其它諸多原因未有具體的表述,但這些都可能造成相對人履約能力的喪失。中國《合同法》突破了這個限制,把商業信譽的喪失作為判斷相對人失去履約能力的標准之一,體現了誠實信用的立法原則。同時,《合同法》還通過第六十八條第四款的概括性的規定,把一切有害於合同履行的行為都包括到相對人喪失履約能力的判定標准當中,大大拓寬了不安抗辯權的使用范圍,給合同的先履行方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護。
(二)既反映了先履行方的履行權益,又充分照顧到後履行一方當事人的期限利益
從《合同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中可以看出,合同先履行方並沒有獲得要求對方提供擔保或者要求對方提前履約的權利,在中止履約並盡了通知義務後,先履行方只能處於等待的狀態之中,而無權要求對方提供擔保或提前履約,這一規定充分考慮了後履行方的期限利益。因為後履行方在履行期限屆滿前,其履約能力降低、難以履行的狀態可能只是暫時的,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還可能恢復履行能力。如果在履行期限屆滿前就要求後履行方提供擔保或提前履行,會對後履行方造成額外的負擔,進一步降低其履約能力,這是明顯不公平的。法律不能為了避免一種不公平的後果而造成另一種不公平,因此不給予先履行方要求後履行方提供擔保和提前履約的權利體現了對後履行方的保護。同時,《合同法》對後履行方提供擔保的行為並未作任何的限制,後履行方為了避免對方中止履行後可能造成的損失,也可以自願提供擔保。這一規定充分體現了《合同法》的先進性。
(三)進一步完善了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辯權之後的救濟方式
不安抗辯權規定先履行方在有充分證據證明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約能力時可以中止對合同的履行,一旦對方提供了充分的擔保,則應繼續履行義務,但如果後履行方不提供擔保,那麼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辯權之後,是否可以接著解除合同呢?許多國家的法律對此的規定十分模糊。這種救濟方式的不明確導致了先履約方當事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護。中國的《合同法》明確規定:後履約方「在合理期限內未能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進而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對先履行方提供了明確的救濟。
(四)有效地防止了不安抗辯權的濫用
在紛繁復雜的合同實務中,難免有當事人以不安抗辯權為借口,撕毀合同,達到毀約的目的,這與立法精神的初衷相左。為防止不安抗辯權的濫用,中國合同法總則第69條規定了不安抗辯權人在行使不安抗辯權時,應當負有舉證和通知兩項法定的附隨義務:(1)舉證義務。(2)通知義務。
⑦ 一審判決我是連帶責任,但擔保期限早過期,開庭判決我都不知道,收到執行通知書才知道,我還能抗辯嗎
不知開庭判決,就
收到執行通知書?
會不會是騙子啊?
小心別上當受騙。
⑧ 借條的訴訟時效問題
超過來訴訟時效期間,盡量考自慮通過友好協商,促進當事人雙方就原借條達成的還款協議。如果當事人雙方就原債務達成還款協議,該還款協議屬於新的債權、債務關系,該還款協議應受法律保護。如果超過訴訟時效,當事人雙方無法協商一致,債權人一方可以考慮向對方發出催收到期款項通知單。如果債務人在通知單上簽字或者蓋章的,應當視為對原債務的重新確認,該債權債務關系應受法律保護。
⑨ 貸款人行使不安抗辯權時,借款人在合同期限內未回復旅行債務能力並未提供適當擔保的,貸款人可以解除合同
不算錯別字的話,是正確的。因為這是銀行的王八條款中的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