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古代軍隊服役期限

古代軍隊服役期限

發布時間:2020-12-19 03:39:34

Ⅰ 古代兵役制度中的服役時間是如何規定的像《十五從軍征》中士兵離家數十年的情況是真實的嗎

中國古代一來般都是源 有衛所兵和募兵 兩種 衛所兵 就是軍戶 是父子傳承的(花木蘭她家就是軍戶) 每家都有國家給的土地 沒事的時候種地 打仗的時候 做為現役軍人上戰場 ,打完了再回去種地。募兵 其實更接近僱傭軍 按月給糧餉 平時訓練或者駐守某處。
古代最苦的軍人就是戍邊的軍人(看看咱們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北大荒農墾兵團 那就是戍邊) 基本都是一輩子 因為交通不發達 想回也回不去, 戍邊的軍人 傷亡率又高 軍隊也絕對不會輕易放人的,結果就是老死他鄉吧 。可憐無定河邊骨,尤是深閨夢里人

Ⅱ 誰有詳細的我國古代的兵役制度

中國歷代的兵役制度 中國歷史上曾實行過多種兵役制度。
夏、商、西周時期,士卒由奴隸主和平民充任,奴隸不能服兵役,只能隨軍服雜役。卜辭中「登人三千」、「登人五千」等,是商朝在戰時召集兵員出征的記錄。據《周禮》,西周時服兵役者有「正卒」(正式兵役)和「羨卒」(後備兵役)之分。春秋中、後期,逐步允許奴隸從軍和充當甲士,並已出現郡縣徵兵制。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進行兼並戰爭,競相擴編常備軍,普遍實行郡縣徵兵制。秦國規定凡17歲的男子須向官府登記,稱為「傅」。傅籍後,從23歲起,守衛京師一年稱「正卒」;守衛邊防一年,稱「戍卒」。據《睡虎地秦墓竹簡》,實際上有的男子15歲就傅籍,隨時准備應召入伍。此外,魏、齊、秦等國還考選招募勇士從軍。
秦、漢時期,主要實行郡縣徵兵制。秦朝沿襲前制,更趨完善。西漢初年,凡20歲的男子都要向官府登記,從23歲起服兵役兩年:一年在本郡縣服役,學習騎、射等軍事技術,稱「正卒」;一年守衛京師或戍守邊郡,稱「衛士」或「戍卒」。另一說認為,服這兩年兵役統稱「正卒」。服役期滿轉為後備兵,隨時准備應征,至56歲免役。漢武帝時,除實行徵兵制外,兼行募兵制,招募善騎射的壯丁從軍。
三國初期,主要實行募兵制。後因戰爭頻繁,人口減少,募兵困難,改行世兵制。士兵之家列為兵戶。兵戶世代出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兩晉時期盛行這種制度。
隋、唐這兩朝前期,主要實行府兵制。此制始於西魏,至隋、唐逐漸完善。唐朝府兵3年簡點一次。「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議·擅興》)。一般21歲入軍,61歲出軍。府兵由設置在各地的軍府管理,平時散居務農,農隙訓練,並輪番宿衛京師或戍守邊防;戰時領命出征。出征時,自備兵器、口糧;戰爭結束,「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唐初,府兵社會地位較高,可免除賦役,征戰有功者可得勛級,死亡者家屬可受撫恤。高宗顯慶五年(660)以後,由於均田制的破壞,優待辦法被取消,府兵社會地位下降,導致大批逃亡。玄宗開元十年 (722)起,「召募壯士充宿衛」,逐步改為主要實行募兵制。
宋朝,盛行募兵制。對應召者,根據身長、體魄及技巧等條件確定等級。凡「亢健」者,編入朝廷直接統轄的禁兵,「短弱者」編入隸屬地方州府的廂兵。邊境地區的蕃兵,由當地部族組成。就地執行戍守任務的鄉兵(民兵),由按戶籍抽調的壯丁或招募土民組成。
元朝和明、清朝前、中期,主要實行世兵制。元初,規定15歲以上、70歲以下的蒙古族男子「盡僉為兵」。後因兵源不足,又規定漢人20戶出一兵,「丁力強者充軍,弱者出錢」(《元史·兵志》)。凡當過兵或「壯士及有力之家」定為軍戶,世代為兵。明朝前期,各衛所的軍士,少數駐防,多數屯田,農時耕種,農隙訓練,戰時出征。軍士之家列為軍戶,世代服兵役。英宗正統年間,屯田制遭破壞,軍士大量逃亡,改為主要實行募兵制。清朝,凡16歲以上的八旗子弟,「人盡為兵」,世代相襲。清末,編練新軍,招募兵員,士兵在常備軍中服現役3年後,轉為續備軍和後備軍。
中華民國初年,主要實行募兵制。1933年6月,南京國民黨政府曾頒布兵役法,規定實行徵兵制。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的兵役制度 在歷次革命戰爭時期,一直實行志願兵役制。參加武裝組織的人出於政治覺悟和民族大義,不計物質報酬,英勇戰斗。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工人、農民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實行絕對的自願制」。紅軍的兵員補充,一般採用由鄉赤衛隊、區赤衛大隊、縣赤衛總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紅軍逐步升級的辦法進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工農群眾自覺自願地參加人民軍隊和民兵。民兵既是配合軍隊作戰的有力助手,又是保障軍隊兵員補充的巨大源泉。這種建立在動員和武裝人民群眾基礎上的新型的兵役制度,對於壯大人民武裝力量,開展人民戰爭,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實行志願兵役制。1955年7月30日,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實行義務兵役制。1978年3月7日,經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頒布《關於兵役制問題的決定》,改行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1984年 5月31日,經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頒布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實行義務兵役制為主體的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都有依照法律服兵役的義務;服現役滿5年的義務兵,根據軍隊需要和本人自願可改為志願兵,繼續服現役;退出現役的士兵和軍官以及其他符合兵役條件的公民,在規定年齡內服預備役;民兵組織既是國家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又是預備役人員的基本組織形式。

Ⅲ 戰馬在古代非常重要,它們一般會服役多少年

在古代行軍作戰中,騎兵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兵種,他們不僅機動性能突出,野戰爭鋒時的沖撞能力也是步兵所不能匹敵的,基本就相當於現代的「坦克部隊」。因此擁有一支高機動性的騎兵部隊往往對戰爭勝負起到了關鍵作用,而騎兵所依賴的戰馬也成為了古代王朝所重視的存在,既然戰馬在古代非常重要,那它們一般會服役多少年呢?

古代騎兵(劇照)

不過在戰爭頻繁的時期,馬匹的服役期限也會增加,如果戰馬在戰爭中沒有喪命則會一直服役,就算年老體衰不再適合沖鋒陷陣也會作為後勤馬匹去拉軍糧器械,在這種情況下的戰馬很多都會服役15年以上。如果從3歲時便被徵用,服役15年以後就已經18歲了,這個年齡對戰馬來說已經是老年了,體力大不如前。

因此戰馬到底服役多少年是跟朝廷規定密不可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成為軍馬就是終身服役,直到戰死或年老體衰。

Ⅳ 在古代一個縣城裡當兵要當多久阿

中國歷代的兵役制度 中國歷史上曾實行過多種兵役制度。夏、商、西周時期,士卒由奴隸主和平民充任,奴隸不能服兵役,只能隨軍服雜役。卜辭中「登人三千」、「登人五千」等,是商朝在戰時召集兵員出征的記錄。據《周禮》,西周時服兵役者有「正卒」(正式兵役)和「羨卒」(後備兵役)之分。春秋中、後期,逐步允許奴隸從軍和充當甲士,並已出現郡縣徵兵制。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進行兼並戰爭,競相擴編常備軍,普遍實行郡縣徵兵制。秦國規定凡17歲的男子須向官府登記,稱為「傅」。傅籍後,從23歲起,守衛京師一年稱「正卒」;守衛邊防一年,稱「戍卒」。據《睡虎地秦墓竹簡》,實際上有的男子15歲就傅籍,隨時准備應召入伍。此外,魏、齊、秦等國還考選招募勇士從軍。秦、漢時期,主要實行郡縣徵兵制。秦朝沿襲前制,更趨完善。西漢初年,凡20歲的男子都要向官府登記,從23歲起服兵役兩年:一年在本郡縣服役,學習騎、射等軍事技術,稱「正卒」;一年守衛京師或戍守邊郡,稱「衛士」或「戍卒」。另一說認為,服這兩年兵役統稱「正卒」。服役期滿轉為後備兵,隨時准備應征,至56歲免役。漢武帝時,除實行徵兵制外,兼行募兵制,招募善騎射的壯丁從軍。三國初期,主要實行募兵制。後因戰爭頻繁,人口減少,募兵困難,改行世兵制。士兵之家列為兵戶。兵戶世代出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兩晉時期盛行這種制度。隋、唐這兩朝前期,主要實行府兵制。此制始於西魏,至隋、唐逐漸完善。唐朝府兵3年簡點一次。「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議·擅興》)。一般21歲入軍,61歲出軍。府兵由設置在各地的軍府管理,平時散居務農,農隙訓練,並輪番宿衛京師或戍守邊防;戰時領命出征。出征時,自備兵器、口糧;戰爭結束,「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唐初,府兵社會地位較高,可免除賦役,征戰有功者可得勛級,死亡者家屬可受撫恤。高宗顯慶五年(660)以後,由於均田制的破壞,優待辦法被取消,府兵社會地位下降,導致大批逃亡。玄宗開元十年 (722)起,「召募壯士充宿衛」,逐步改為主要實行募兵制。宋朝,盛行募兵制。對應召者,根據身長、體魄及技巧等條件確定等級。凡「亢健」者,編入朝廷直接統轄的禁兵,「短弱者」編入隸屬地方州府的廂兵。邊境地區的蕃兵,由當地部族組成。就地執行戍守任務的鄉兵(民兵),由按戶籍抽調的壯丁或招募土民組成。元朝和明、清朝前、中期,主要實行世兵制。元初,規定15歲以上、70歲以下的蒙古族男子「盡僉為兵」。後因兵源不足,又規定漢人20戶出一兵,「丁力強者充軍,弱者出錢」(《元史·兵志》)。凡當過兵或「壯士及有力之家」定為軍戶,世代為兵。明朝前期,各衛所的軍士,少數駐防,多數屯田,農時耕種,農隙訓練,戰時出征。軍士之家列為軍戶,世代服兵役。英宗正統年間,屯田制遭破壞,軍士大量逃亡,改為主要實行募兵制。清朝,凡16歲以上的八旗子弟,「人盡為兵」,世代相襲。清末,編練新軍,招募兵員,士兵在常備軍中服現役3年後,轉為續備軍和後備軍。中華民國初年,主要實行募兵制。1933年6月,南京國民黨政府曾頒布兵役法,規定實行徵兵制。

Ⅳ 古代國防兵役法時間

(一)我國古代十分重視安危意識的確立,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國防法規體系

(二)我國近、現代過方法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簡介 1997年3月14日通過、共12章70條。比孫武好

國防法的定製與頒布,是我國國防建設和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對於加強國防建設和完善軍事法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40條:國家通過開展國防教育,是公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國防知識、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履行國防義務。

第41條:國防教育貫徹全民參與、長期堅持、講求實效的方針。實行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普及教育與重點教育、理論教育與行為教育三個「結合」原則。

第42條: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黨政和社會團體、各企事業單位都應當組織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開展國防教育。

第50條: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簡介

現行《兵役法》1984年5月頒布,1998年12月修正。共12章68條。比國防還好

兵役制度是《兵役法》的核心。

第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義務兵與志願兵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

第3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義務依照本法的規定服兵役。有嚴重生理缺陷或者嚴重殘疾不適合服兵役的人,免服兵役、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得服兵役。

第43條:高等院校的學生在就學期間,必須接受基本軍事訓練。根據國防建設的需要,適合擔任軍官職務的學生,再進行短期集中訓練,考核合格的,經軍事機關批准,服軍官預備役。

第44條:高等院校設軍事訓練機構,配備軍事教員,組織實施學生的軍事訓練。

第61條:對拒絕逃避政績而有拒不改正的,在兩年內不得錄取為國家公務員、國有企業職工,不得出國或升學。戰時有上述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68條:本法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

Ⅵ 古代兵役

照國家制定的法令服兵役,叫做兵役法,我國古代稱作兵制。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漫長歷史時期中,各個朝代制定了各自的「兵制」,大致有以下幾種:

「應招之制」。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為了壯大自己不被別國並吞,紛紛招兵買馬擴充軍力,秦、齊、魏等國率先採取了「應招之制」。望文生義,「應招」,就是響應招兵,但並非人人可以入伍,而是對應招的人通過考核,錄用身體強健、有相當武藝者。

「調兵之制」。劉邦建立漢朝後實行的兵制,男子年滿二十三歲,開始承擔服兵役的義務,直至五十五歲。在這三十二年裡,每年農閑時接受軍事訓練,而正式在軍隊中服役的時間只有二年,其中的一年在本郡服役,另一年調守京師或是戍守邊疆。

「世兵之制」。三國鼎足之勢時,處於了長期的戰爭狀態,為適應這特殊形勢,魏、蜀、吳都實施了「世兵之制」。就是凡是符合當兵條件的人,一律另編戶籍,由軍府專管,隨時聽調上前線,父子世代為兵,當時叫做「士家」、「軍戶」。

「府兵之制」。南北朝時,先由西魏創立的兵役制度。全國各地的軍隊,全由軍府管轄,不受地方政府節制。府兵與上面所說的世兵一樣,也是另立戶籍,平日里訓練屯墾,發生戰事就去打仗。

隋、唐兩朝都沿用「府兵之制」。北宋王朝建立以後,改用「募兵之制」,就是讓老百姓自己報名應徵,合乎相關條件的,准予入伍服兵役。

遼、金實行「部落之制」。各部落男子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都是屬於兵的范圍,和平環境沒有戰事,就在家種田放牧;一旦發生戰爭就出征。

「旗兵之制」。這是滿清王朝實行的兵制,以部落為單位組成「旗」,每個旗七千五百人,他們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初時只有滿洲八旗,以旗的顏色為識別標志,後又增編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合為二十四旗。

Ⅶ 為什麼古代的兵役很長像古羅馬軍團最少要服役25年,18、9世紀歐洲士兵要服役10年,亞洲15歲從

古代不同的地區兵役情況不同。這個也很當地文化不同而改變。還有就是戰爭情況的不同,最重要的是法律不同。
古羅馬的兵役制度是募兵制和世兵制的混合體。在古羅馬早期就是世兵制。即一家人一開始有人當兵,羅馬公民。那麼。他的下一代,就必須有一個強壯的人去當兵。這種制度是世襲的。所以叫世兵制。然後是那些不是世襲士兵的羅馬公民,每個人都有義務去當兵,這種叫做徵兵制。所有的服役期限都是20年。
到了後來,隨著羅馬的改革法案(格拉古提出的),禁止17歲以下的人去當兵,並且武器都是國家提供,羅馬公民的日子才好過一些。以前當兵,盔甲武器這些都是自帶,還要死人。是很慘的。
再後來,馬略在格拉古改革法案提出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改革。把徵兵制改成募兵制。招募羅馬公民入伍。服役改成了16年
再再後來就是羅馬帝國時期。還有雇傭兵制度。因為之前羅馬一部分軍隊都是由奴隸組成的,戰鬥力不高。組成雇傭兵制度之後。戰鬥力要高一些。
歐洲那邊的農民更慘。基本上也是徵兵制。農民必須響應領主的號召去當兵,也有世襲的。但大多數都是被抓壯丁抓去的。武器也是自備。所以當時歐洲打仗,幾萬人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至於武器,你看見有士兵拿糞叉的也是很正常的。
亞洲古代天朝,其實和古羅馬制度差不多的。也是徵兵制和世兵制。只是裝備由國家提供。漢朝還多了屯田兵。世襲制。明朝有衛所兵,世襲制。

Ⅷ 我國古代實行的主要五種兵役制度

府兵制、募兵制、全民皆兵制、徵兵制、世兵制。

1、府兵制

府兵制,中國古代兵制之一。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沖府。

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建於大統年間(535~551),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停廢,歷時約二百年。

2、募兵制

自唐五代以後,募兵製取代徵兵制,為封建時代兵制的一大變革。宋朝不論禁兵、廂兵,還是南宋的屯駐大軍等,一般都採用招募的辦法。

災年招募流民和飢民當兵,是宋朝一項傳統國策。統治者認為,將壯健者招募當兵後,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這是防止災年爆發農民起義的對策。

招募軍伍子弟,也成為宋朝重要兵源。此外,壯健的罪犯也刺配當兵,特別是充當廂兵。在兵源枯竭的情況下,統治者也往往強行抓夫,給民間造成很大的騷擾和痛苦。

3、全民皆兵制

戰國時期,由於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抗的加劇,開始出現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時,各國用兵,最多不過數萬。至戰國時,卻阬降斬級,動以萬計。

根據《左傳·成公二年》記載,齊頃公鞍戰敗北逃回去的時候的情形可知,其時正式的軍隊雖敗於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而《戰國策》載蘇秦說齊宣王之言,說「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竟不守;戰而不勝,國以危亡隨其後;」可見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調出去,充作正式軍隊了,這是戰國時兵數驟增的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全國皆兵的,怕莫若此時了。所以戰國後期,秦楚皆帶兵百萬,而其他五國軍隊人數也在30-50萬之間。

4、徵兵制

秦統一中國後,便出現了全國規模的徵兵制。徵兵以郡縣為單位,郡守有徵發一郡壯丁作戰的權力。當時農民既是主要生產力,也是兵員的主要來源。

秦朝兵役和勞役極為繁重:當時全國大約有兩千多萬人口,而經常被征發服兵役、勞役的就有二、三百萬人。

5、世兵制

世兵制起源自漢末的質任制,當時軍閥為避免士兵逃散,將其家屬集中管理,形成軍戶。由於長年戰亂,最後出現專司作戰的「軍戶」、「士家」,子承父業,甚至祖孫三代都為兵。

而且年老之後也不能退役,改為從事後勤運輸方面的工作。世兵制是對於東漢募兵制、徵兵制並行制度的重要變革,並逐漸取代了前者,保持了很多勢力穩定的作戰力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兵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徵兵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募兵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兵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府兵制

Ⅸ 古代當兵服役一般是多久

歷朝歷代都不同。

1、商周時期的徵兵與甲士制度
我國在商、周時已經有徵兵制度。當時規定,每個部落成員在戰爭期間,都有當兵作戰的義務。軍隊的核心是王家與貴族子弟,即「三族」與「多子族」所組成。
基幹力量是由平民組成的甲士。那時作戰用戰車,每輛車上有駕車、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戰人員三名.俗稱「三甲士」。在每輛戰車的兩側與車後,隨有步兵(徒兵)幾十名,由奴隸充當。他們既是戰斗員,又是侍候奴隸主的雜役。

2、戰國時期的常備兵與常備兵考核制度

戰國時期,各國相繼變法,封建經濟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開始建立了郡縣制,兵役制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已經建立常備兵制度。常備兵是軍隊的基幹,他們都是應把經過考選而來。選時相當嚴格。
以魏國為例:選拔武卒要求參加考選的人穿「三層之甲」,拿一張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開的硬弓和裝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著文,頭戴鐵盔,腰佩劍,帶三天糧食,在半天之內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選的人,免除全家的賦稅、徭役。

3、秦漢時期的徵兵制度

秦統一中國後,便出現了全國規模的徵兵制。徵兵以郡縣為單位,郡守有徵發一郡壯丁作戰的權力。當時農民既是主要生產力,也是兵員的主要來源。秦朝兵役和勞役極為繁重:當時全國大約有兩千多萬人口,而經常被征發服兵役、勞役的就有二、三百萬人。
漢承秦制,當時規定不省貴賤,男子二十歲就要在官府登記。並且根據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歲止。在適齡期間,除每年農閑受訓外每人一生要服兩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稱「正卒」;一次在邊疆或京城,稱「戍卒」或「衛士」。
漢武帝時,出現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數民族情況的人組成「胡騎」,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組成「越騎」。

3、三國時代的世兵制度

東漢後期,由於軍閥割據,塢堡林立,大批農民為軍閥豪強所霸佔,成為依附於他們的部曲(近於奴隸的私人部隊)。很多壯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國徵兵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三國時期出現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為兵。這種兵家戶籍不屬郡縣,而由軍府管理,稱為「士家」、「軍戶」。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4、世兵制度的進化體: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後期,北朝出現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統九年(公元543年),廣泛招募各地漢族豪強地主從軍,通過他們的從屬關系,帶來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裝。西魏政權根據他們所帶軍隊的眾寡,授予各種不同爵位。這種使地方割據的私人武裝中央化的辦法,不但增強了朝廷軍力,同時使鮮卑部落兵與漢族封建兵制逐漸結合,創置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個柱國大將軍率領,每柱國下設兩個大將軍,一個大將軍下又有兩個開府將軍,共有二十四軍。當時府兵與民籍分開,不屬郡縣管轄,他們只管打仗,不負擔其它賦稅。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變化。軍府名稱為驃騎府,以驃騎將軍為長官。軍士開始編入戶籍,從事生產。隋煬帝時,府兵直接從民間征調,男子年滿二十一歲即可參加府兵。全國府兵由十二衛分領。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驃騎將軍府為鷹揚府。長官為鷹揚郎將。軍人稱「衛士」。衛府制度趨於完善,中央集權在軍制上得到加強。
唐初全國共有六百三十四個府,均由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分領。一改隋朝鷹揚府為折沖府,每府府兵歸折沖都尉管轄。並規定在設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義務。服役年齡是二十至六十歲.應征充當府兵的人,平日務農,農閑教練,征發時自備兵器、資糧。這實際上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證調服役的人,定期宿衛京師或戍邊;戰時出征,戰事完畢,即「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5、唐中後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負擔過重而大量逃亡,折沖府名存實亡,府兵制受到嚴重破壞。為了補充兵員,就採取了招募的辦法。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華、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當宿衛,稱「長從宿衛」,以代替府兵定期輪流宿衛的舊制度。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軍鎮招募長駐邊疆的軍防健兒,其家口願同去的,各給田地屋宅。後來組成邊兵,由方鎮操縱。這樣經歷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結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當時有四種不同軍隊——禁軍、廂兵、蕃兵、鄉兵。禁軍是皇帝的親兵,駐守京師,兼備征伐,是北宋的正規軍。它來源於全國招募與選自廂兵、鄉兵中的健壯兵丁。廂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軍,不進行軍事訓練,所以不能作戰,只給地方政府服親沒。蕃兵是招募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充當過境屯戍守軍。鄉兵,於招募之外,也有當地征發的,經過訓練作為地方防守部隊。

6、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國政權前,實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全部當兵,下馬牧畜,上馬攻戰。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軍」與後來吞並各部落建立的『探馬赤軍」為主力軍。進入中原後,抽調二十歲以上的漢人壯丁建立「漢軍」,作為戍守當地的地方軍。

7、明的衛所制

明朝實行「衛所制」。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衛下有千戶所(一千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一百士兵)。兵士有軍籍,世襲為軍,平時屯田或駐防。遇有戰爭,朝廷命將,率領調自衛、所的士兵征戰。
衛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與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8、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實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為單位組成「旗」,旗是軍政合一的組織,旗民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
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將滿、蒙、漢族力量編成八個旗,分別用正黃、正自、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色旗作標志。這就是八旗軍」的由來。
清統一全國後,又以漢人為基礎組成了「綠旗軍」(以綠旗為標志,又名『綠營兵」)。兵員時有增減,最多時達到六十多萬人。

Ⅹ 古代首次明確戍卒的服役期是在什麼時候

漢代已有明確的服役期限。公元前183年首次明確戍卒的服役期為一年。以後的制度明確規定專,和平時屬期每個男子在適役期間內應服兩次為期一年的兵役。一次為「正卒」,到指定的軍隊駐扎地點服役,充當各地「材官」、「樓船」、「騎士」等兵種的士兵。另一次或者調到駐扎在京城的中央禁衛軍「南北軍」充當「衛士」,或者是派往邊境地區充當「戍卒」。這種服役實際上是按照日數來計算的,根據在居延等地出土的漢代竹簡,在服役時有「日跡簿」記錄士兵的表現,有功或超額完成任務,可以「賜勞」,比如射擊優秀的,可以「賜勞」15日;完成定額的可以「勞二日皆當三日」等等,制度相當嚴密。

除了兵役外,所有的男子仍然要承擔每年為朝廷無償勞動30日的「更役」,也稱「更卒」。這種勞役可以出錢代役,但兵役不得出錢代役,即使是丞相之子仍然要去邊疆服役。

閱讀全文

與古代軍隊服役期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