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癸卯的癸卯學制
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法定的學校系統,實始於1902年,即管學大臣張百熙所擬的《欽定學堂章程》,公布於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年),所以稱「壬寅學制」。正式頒布後未及施行,次年(1903年)又由張百熙、張之洞、榮慶重新擬訂一個《奏定學堂章 程》,公布於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年),稱「癸卯學制」,是第一個法定的並在全國施行的學制。
這個學制包含著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整體系。從縱的方面看,整個學制分三段六級:第一階段為初等教育,設初等小學堂5年,高等小學堂4年,另設蒙養院,不在正式學制之內;第二階段為中等教育,設中學堂5年;第三階段為高等教育,設高等學堂或大學預科3年,分科大學3年或4年,通儒院5年。從橫的方面看,與高等小學平行的,有實業普通補習學堂,初等農工商實業學堂和藝徒學堂;與中學堂平行的,有初級師范學堂,中等農工商實業學堂;與高等學堂平行的,有優級師范學堂,實業教員講習所,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
按照這個學制的規定,兒童7歲入學到大學畢業要20或21年,到通儒院畢業要24年或25年,年齡要到31歲或32歲,是我國迄今最長的一個學制。
除上述各級學校外,在京有譯學館,外省有方言學堂,屬高等教育階段,約計學習5年。另外,為新進士學習新知識而設有進士館,為已仕官員學習新知識而設有仕學院,修業年限均為3年,也屬於高等教育性質。由於這類學校不是由小學、中學遞升而入高等學堂的,所以沒有列入學制體系之內。
這個學制是仿效日本和西方國家擬定的,它從1903年公布起,一直延用到1911年清朝覆滅為止。對舊中國的學校制度影響很大,以後學校制度的建立,實際上是這個學制演變而來的。
這個學制的教育宗旨,在1903年11月張之洞等人所擬的《癸卯學制》中寫的是:「各學堂章程以忠孝為敷教之本,以禮法為訓俗之方,以練習藝能為致用治生之具。」到1906年學部把它定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所以它與中國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所訂之教育宗旨是一脈相承的,即是以忠孝尊儒為其根本。所不同的只是在培養一副頑固不化的封建頭腦的同時,再加上一些力聲電光化之類的東西而已。由此可見,確定這個教育宗旨的目的,在於維護「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清朝統治與封建社會制度。後來這個宗旨雖隨著清王朝被推翻而廢止,然而從後面國民政府的教育宗旨中可以看出,它對其有著十分明顯的直接影響。
② 如何評價癸卯學制
中國近代來由國家頒布的第一個自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推行的系統學制。1904年(光緒二十九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因光緒二十九年為癸卯年,故又稱「癸卯學制」。該學制規定學堂的立學宗旨是「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文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於純正,而後以西學瀹其知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才,各適實用」。還規定了各級各類學堂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相互銜接和關系。就近代的教學來說,是一個跨時代的進步。但是,從歷史的唯物主義角度看,癸卯學制還是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擬訂這個學制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課程設置上,特別注重讀經,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它排除了對女子的教育,是一個單純男性教育的學制,學制年限也較長。但是,它畢竟是中國廢除科舉制度後第一個正式頒布施行的新式學制,對舊中國學校教育制度在組織形式上影響是較大的。癸卯學制自1904年開始逐步實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廢止。在這一過程中,它的利還是明顯大於弊的。(以上見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③ 癸卯學制是什麼時期
中國近代由國家頒布的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推行的系統學制。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因制定頒布於舊歷癸卯年,故又稱「癸卯學制」。
在體繫上,「癸卯學制」將全國學堂分為基礎教育和專門職業教育兩類。基礎教育分三等七級:初等教育包括蒙養院(相當於今日幼稚園)、初等和高等小學堂,中等教育為中學堂,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學堂(本科)、大學堂(碩士)、通儒院(博士)。
專門職業教育分為師范、實業和特別教育三種:師范有初級、優級師范,實業教育包括藝徒學堂(技校)、實業補習普通學堂(工人在職教育)、初等農商實業學堂(中專)、中等農工商實業學堂(大專)、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大學)、實業教員講習所(工科師范),特別教育包括進士館(幹部教育)、譯學館(外國語教育)。
因「癸卯學制」較為全面參考了各國教育體系,框架設計上既把握現代教育規律,又切合中國實際情況,故盡管後世多有教育改革,但除名稱有變、數量種類更豐富以外,至今教育體系的框架基本沒有太大變化。
(3)癸卯學制的修業年限擴展閱讀
實業教育方面,「癸卯學制」要求各省立足區位優勢而「速設實業學堂」,「通商繁盛之區,宜設商業學堂。富於出產之區,宜設工業學堂。富於海錯之區,宜設水產學堂。余可類推」。今日各地數量繁多的工業大學、農業大學、理工大學、交通大學等,同樣肇端於此。
出於財政壓力,「癸卯學制」不能為所有學生負擔費用,「各學堂應令學生貼補學費」,但為鼓勵教育,仍強調「初等小學堂,及優級、初級師范學堂,均不收學費」。中國義務教育、師范類學校免收學費的做法,亦肇端於此。
④ 1904年正式實行的"癸卯學制"中,制定的什麼,是我國近代學前教育的第一個法規.
癸卯學制是由國家頒布的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推行的系統學制。
該學制回規定學堂的立學宗答旨是「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文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於純正,而後以西學瀹其知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才,各適實用」。還規定了各級各類學堂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相互銜接和關系。
學制主系列劃分為三段七級,共25~26年。
第一階段為初等教育,包括蒙養院4年、初等小學堂5年和高等小學堂4年。
第二階段為中等教育,中學堂 5年。
第三階段為高等階段,設高等學堂,「以教大學預備為宗旨」。
⑤ 教師招聘教育學易錯題梳理
一、我國的學制
1、我國經正式頒布並在全國內實施的學制中,修業年限最長的是(癸卯學制)
2、首次規定義務教育的學制是(癸卯學制)
3、首次提出應在全國范圍內重視職業教育的學制(壬戌學制)
4、我國沿用最久的學制是(壬戌學制)
5、第一次以學齡兒童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作為劃分學校依據的學制是(壬戌學制)
二、校園文化
1、班風、學風、教風屬於校園精神文化
2、校風是一種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三、杜威&赫爾巴特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學的代言人的是(杜威)
2、被稱為現代教育學之父的人是(赫爾巴特)
3、教育史上兩大對立學派: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赫爾巴特)和(杜威)
四、德智體思想
1、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德、智、體"三育論思想的學者是(嚴復)
2、第一次明確提出德育、智育、體育的概念的是(斯賓塞)
3、在中國近代史上首次明確將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並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是(蔡元培)
4、最早使用"美育"一詞的是(齊勒/席勒)
5、最早誕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國家是(古希臘)
五、教育目的論
1、提出教育准備生活說的人物是(斯賓塞)
2、提出教育適應生活說的人物是(杜威)
3、提出生活預備說的人物是(格魯斯)
六、量力性原則
1、西方近代第一個提出量力性原則的人是(誇美紐斯)
2、中國最早提出量力性原則的人是(墨子)
⑥ 簡述癸卯學制的特點及其意義和影響
又稱《奏定學堂章程》。中國近代由國家頒布的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推行的系統學制。1904年(光緒二十九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因光緒二十九年為癸卯年,故又稱「癸卯學制」。由清管學大臣張之洞、張百熙、榮祿擬訂。包括《學務綱要》、《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等小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高等學堂章程》、《大學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優級師范學堂章程》、《初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附《實業補習普通學校及藝徒學堂各章程》)、《中等農、工、帝實業學堂章程》、《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實業教員講習所章程》、《實業學堂通則》、《譯學館章程》、《進士館章程》、《任用教員章程》、《各學堂獎勵章程》、《各學堂管理通則》等。內容涉及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實業教育及學務管理等,規定了各級各類學校的目標、年限、入學條件、課程設置及相互銜接關系,分小學(包括初等小學堂及高等小學堂)9年、中學5年、高等學堂(或大學預科)及大學6-7年。規定任何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於純正,而後以西學瀹其知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才,各適實用」為宗旨。這一學制突出體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對以後學制的組織形式影響頗大。其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
⑦ 癸卯學制怎麼讀
癸卯學制的讀音是guǐ mǎo xué zhì。
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由國家頒布的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推行的系統學制。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因制定頒布於舊歷癸卯年,故又稱「癸卯學制」。
該學制規定學堂的立學宗旨是「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文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於純正,而後以西學瀹其知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才,各適實用」。還規定了各級各類學堂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相互銜接和關系。
(7)癸卯學制的修業年限擴展閱讀;
癸卯學制的形成背景:
由於主持「壬寅學制」的張百熙素以偏護新學遭謗議,同時也由於壬寅學制制定倉促,存在諸多不足公布後即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其中湖廣總督張之洞還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建議。在這種情況下,管學大臣張百熙、榮慶於1903年6月以「學堂為當今第一要務,張之洞為當今第一通曉學務之人」,奏請派張之洞會同商辦學務,上諭照準。
1904年1月13日(清光緒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張之洞,榮慶,張百熙主持重新擬定的一系列學制系統文件,包括《學務綱要》、《各學堂管理通則》、《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等小學堂章程》、《高等小學堂章程》等統稱《奏定學堂章程》。
這是中國近代史由中央政府頒布並首次得到實施的全國性法定系統,較「壬寅學制」更為系統詳備。此為「癸卯學制」的形成背景。
⑧ 「癸卯學制」通過在哪年
又稱《奏定學堂章程》。中國近代由國家頒布的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推行的系統學制。1904年(光緒二十九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因光緒二十九年為癸卯年,故又稱「癸卯學制」。由清管學大臣張之洞、張百熙、榮祿擬訂。包括《學務綱要》、《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等小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高等學堂章程》、《大學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優級師范學堂章程》、《初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附《實業補習普通學校及藝徒學堂各章程》)、《中等農、工、帝實業學堂章程》、《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實業教員講習所章程》、《實業學堂通則》、《譯學館章程》、《進士館章程》、《任用教員章程》、《各學堂獎勵章程》、《各學堂管理通則》等。內容涉及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實業教育及學務管理等,規定了各級各類學校的目標、年限、入學條件、課程設置及相互銜接關系,分小學(包括初等小學堂及高等小學堂)9年、中學5年、高等學堂(或大學預科)及大學6-7年。規定任何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bǐ,使。)學生心術壹歸於純正,而後以西學瀹(yuè,浸漬)其知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才,各適實用」為宗旨。這一學制突出體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對以後學制的組織形式影響頗大。其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
⑨ 首次確認職業體系的是什麼學制
從制度上抄首次確立我國學校職業教育體系的是(癸卯)學制。
一、癸卯學制:
中國近代由國家頒布的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推行的系統學制。1904年(光緒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因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為癸卯年,故又稱「癸卯學制」。
二、癸卯學制立學宗旨:
該學制規定學堂的立學宗旨是「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文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於純正,而後以西學瀹其知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才,各適實用」。還規定了各級各類學堂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相互銜接和關系。
三、癸卯學制的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癸卯學制沒有女子教育的地位,不準設立女子學堂,所以蒙養院教師無法由學校培養。蒙養院保姆只能由經過訓練的育嬰堂乳媼充任,是一些文化層次極低、封建思想濃厚、缺乏近代科學知識的婦人,蒙養院教育的封建性和落後性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