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端午節的時間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粽、飲雄黃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2016年端午節是農歷2016年五月初五日是公歷:2016年6月9日星期四
"農歷2016年五月初五日"查詢信息如下:
公歷:2016年6月9日星期四雙子座
農歷:猴年 五月 初五日
四柱:丙申 甲午 壬戌
節氣: 生誕:端午節
二十八宿:軫 甲子納音:大海水 距今:還有116天
Ⅱ 端午節是是什麼時間
端午節節日日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乾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的多個名稱叫法:
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地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龍舟節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東地區稱之為扒龍船。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多年,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當五汛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
天中節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端午節除是古代圖騰祭祀節外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Ⅲ 端午節是什麼時間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五月節、盂蘭節等。是經過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民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有龍舟競渡的習俗;後來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身死,演繹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現在絕大部分國人都認為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投江的日子。
2006年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端午節已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Ⅳ 端午節什麼時間
2021年端午節時間為:公元2021年06月14日 農歷2021年五月初五 星期一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本是南方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古人以天乾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乾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乾地支,根據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Ⅳ 什麼時候是端午節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公歷每年都會有變化
別名: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等,多達二十幾個,堪稱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之最。
節日來歷:說法眾多,不過主要是以下幾種:紀念伍子胥;紀念屈原;紀念孝女曹娥;迎濤神;龍的節日;惡日;夏至;紀念女詩人秋瑾
節日習俗:各地有區別。但主題活動是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產生地: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
意義:紀念忠臣伍子胥的忌辰(因吳王夫差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紀念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紀念秋瑾的就義
2006年5月20日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開始,端午節在中國大陸地區也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按規定放假一天;2009年9月30日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端午節世界申遺是在韓國端午節申遺的刺激下進行的,還好成功申遺。五月初五這天過端午節的出中國和韓國外,還有日本
Ⅵ 端午節在什麼時候
2021年端午節時間是什麼時候:2021年06月14日,星期一,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描寫端午節風俗的詩句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游《乙卯重五詩》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殷堯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貝瓊《已酉端午》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Ⅶ 端午節的時間在什麼時候
農歷五月,依照十二地支的月歷次序,屬午,又稱午月。端午,指五月的首個第五天,即農歷五月初五。
進入農歷五月,長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熱、潮濕,易產生霉變。在黃河流域,害蟲現身,北方最怕乾旱,旱則百蟲生。從漢代開始,端午這一天都要舉行祭祀活動。今天許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續著相關傳統,如門前懸菖蒲、艾草,喝雄黃酒等。
(7)端午節年限擴展閱讀
《端午考》一文指出,古代的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為了表示自己是「龍種」身份,他們不僅有斷發文身的風俗,而且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便有類似於今天的競渡游戲,這就是競渡習俗的由來。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民俗專家趙之珩表示,聞一多的考證是比較科學的。近些年來,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我國兩廣、福建、浙江、上海、江蘇乃至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以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
這種文化遺存的族屬,從歷史傳說和地理結合來看,可能就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文飾和歷史傳說表明他們有斷發文身的習俗。他們自比是龍子龍孫。這既是他們的節日,也可以說是一個龍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