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材積配分法是什麼
(volume alloting method)
(李海文)
將全林中一部分所劃定的林木生長至伐期時的材積總和,等量分配於經理期的各年,作為每年材積收獲量的方法。自出現區劃輪伐法以來,在實踐中發覺以面積為標準的區劃輪伐法,各年的材積收獲變動甚大,為求得年伐材積的穩定和保證永續利用,至18世紀中葉提出以材積為標準的材積配分法,它是繼區劃輪伐法後收獲量調整方法的發展。
材積配分法有代表性的是貝克曼(J.G.Beckmann)法(1759)和虎夫奈(L.Hufnagl)法(1895)。
貝克曼法
將全部林木按直徑大小分為成材木和未成材木兩部分,然後,計算未成材的林木生長到成材木所需的年限,這段為經理期。在經理期間只採伐成材木。成材木按林地生產力等級高低,劃分為1.0%、1.5%、2.0%、2.5%等生長率等級。計算各生長率等級成材木在經理期間的生長量,將各生長量加上現有材積,為經理期間的總收獲量,其每年的平均額即為標准年伐量。貝克曼提出的材積配分法,必須要較精確測定蓄積量和推算生長量,在實際應用時較為復雜,如測定與推算不準確,就不能保證穩定的永續收獲。所以此法提出後,實用價值不大,只不過有些歷史意義而已。
虎夫奈法
將全部林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1/2輪伐期年數以上林齡的林分,另一部分為1/2輪伐期年數以下的林分,只將前一部分林木作為輪伐期前半期收獲量調整的對象。確定材積收獲量的公式如下:
式中 E為輪伐期前半期每年收獲量材積;u為輪伐期;V為u/2年以上林分總材積;F為u/2年以上林分總面積;Z為每公頃平均生長量。上述公式的指導思想,在1/2輪伐期間采完現有u/2年以上林分的總材積和生長量,並期望實現材積收獲均衡的永續作業。虎夫奈提出的材積配分法適用於林分面積按齡級分配比較均勻的森林,虎夫奈法的經理期是1/2輪伐期年數,一般每隔10年要重新改算一次。
材積配分法按材積計算收獲量,它必須較准確測定蓄積量和生長量,因而測定工作量大,技術上也比較復雜,並且只能保證一定時期內收獲量的穩定。盡管如此,材積配分法是在森林經理史上首次提出以材積結合生長量來進行的森林收獲量調整方法。
⑵ 平分法是什麼
(frame work)
(李海文)
把輪伐期劃分為一定數量的分期,將全林材積或面積平分於各分期,以分期來控制和調整收獲量的方法。又叫分期法。按其發展過程,分為材積平分法、面積平分法和折衷平分法。
材積平分法
1795年德國林學家哈爾提希(G.L.Hartig)提出材積平分法。其特點是把輪伐期劃分為一定數量的分期,將全林材積平分於各分期,以分期來控制與調整收獲量。材積平分法的主導思想是實現輪伐期內材積收獲的永續均衡利用。材積平分法的要點如下:①將經營范圍內大面積森林劃分為作業級,確定各作業級的輪伐期。哈爾提希提出的經營目的是培育大徑材喬林純林。各作業級的輪伐期:松為120年,橡為180年,水青岡為150年。將各輪伐期再分為若干分期,每個分期年限為20~30年,一個分期也即為一個齡級期。②各作業級按分期數將森林區劃為分區,每個分區約為50公頃。分區內按不同年齡和林相區劃為小班,並調查其組成、年齡、疏密度、地位級等因子。③以分區或小班為單位,根據林木年齡、生長情況和地理位置,確定其所屬分期。列入第一分期的是年齡最大的林分,年齡最小的列入最後採伐。④按各樹種的收獲計算各分區或小班的材積及至伐期時的材積生長量,合計後即為各分期的收獲量。⑤統計各分期之收獲量,按材積平分法要求,要使各分期收獲量相等。如未達此要求,則調整各分期的收獲量,將收獲量過多或不足的分期適當減去或增加,調整至各分期收獲量均等為止。調整時要重新計算變動分期的小班生長量。⑥調整至各分期收獲量大致相等,即為各分期的預定收獲量,將這個預定收獲量按分期年數分配,就是各分期的標准年伐量。
19世紀初,材積平分法對森林經理永續均衡理論的發展曾起到推動作用,但它存在著一系列的缺點:①按這種方法不能改善作業級的林分按齡級分配。②材積平分法為了各分期的收獲量均等,而將一些林分從一個分期改變至另一個分期,這種採伐期改變會造成生長量的損失。③按材積平分法安排了幾十年至上百年以上的森林利用量,從理論和實踐上都缺少嚴密的科學性。要預測和規劃上百年的森林收獲量,要是不考慮經濟與技術上的發展與變化,顯然是不現實的。材積平分法產生於18世紀末,它並不適用當前的林業生產實踐,但這方法的某些技術要點在當代的森林經理方法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面積平分法
1804年德國林學家柯塔(H.V.Cotta)綜合區劃輪伐法和材積平分法,提出面積平分法。面積平分法的主要特點是,把輪伐期按齡級年數劃分為一定數量的分期,然後將作業級(見森林經營類型)范圍的林地面積平分於各分期,用面積代替材積進行收獲量調整。因面積平分法較材積平分法簡便易行,19世紀時在德國被廣泛採用,並在歐洲其他國家也得到推廣應用。
面積平分法的要點如下:①同材積平分法一樣,將經營范圍內的大面積森林劃分為作業級,分別作業級確定輪伐期,將各作業級的輪伐期再按齡級年數分為若干分期。②將森林用人工區劃方式區劃為面積相同(15公頃左右)的林班。林班下按年齡與林相差別區劃為小班,對每個小班測定其調查因子,編制調查卡片。③按各林班林分的平均年齡與林木狀態,並考慮將來齡級的空間配置,確定各林班所屬分期。通常,將成熟林和急需採伐的林分列為第一分期,而幼齡林列入最後分期,其他齡級的林分安排在中間分期。④合計各分期的面積。每個分期的面積應基本相等。如不相等,再調整各分期的面積使之接近相等。各分期的面積要近於
式中 F為作業級面積;u為輪伐期;n為一個齡級期的年數。面積平分法的基本點是要求輪伐期內年伐面積相等,經過一個輪伐期之後,調整成為空間上分布合理,且各齡級的面積相等的森林。換言之,面積平分法是要求通過採伐與更新將森林導向為林分空間配置合理,各齡級面積相等的法正狀態。⑤對列入第一分期的林班,准確測定各小班的材積和到達分期中央年生長量,兩者合計即為林班的材積收獲量。第一分期各林班的收獲量合計就是預定收獲量。將此預定收獲量按分期年數分配即是標准年伐量。⑥柯塔認為,總經營方案要根據各輪伐期的經營要求來考慮,在此基礎上確定各分期的採伐順序和第一分期的採伐方案;並提出經過5年或10年,最遲到20年要重新測定材積與生長量,確定下一分期的材積收獲。這就是最早提出的森林經理復查。
面積平分法與區劃輪伐法和材積平分法相比較,具有以下優點:①面積平分法繼承了區劃輪伐法中按面積控制伐區和材積平分法按分期調整收獲量的特點。從林業經營要求看,按面積控制調整收獲量具有可靠、穩定的基礎。②面積平分法簡單方便,易於實施。在區劃林班基礎上劃定伐區,控制伐區方向和配置齡級分布順序,保證在空間上按一定規劃要求具體落實。③面積平分法間接以林地面積進行收獲調整,但對第一分期的各小班仍需計算材積收獲量,從而保證在當前一個分期內森林利用量的穩定與均衡。④經過一個輪伐期以後,調整為嚴格永續作業的森林結構狀態。
面積平分法的缺點是:①作業級內各分期林分的採伐時間按林班控制與確定,同一林班內不同年齡的各個小班的林分都在同一時期內進行採伐。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未成熟林分遭到不合理的提前採伐,而另一部分採伐順序排列在輪伐期後期的林班,當其中一些林分輪到採伐時已生長到過熟林階段。面積平分法這種機械、硬性的採伐順序安排,不僅在經營上不能因林制宜,而且在經濟上也造成損失。②柯塔在薩克遜林區試驗面積平分法時,採取伐區式皆伐作業和人工更新方式,採伐後形成針葉純林。這種林分削弱了抗風、防火和抗病蟲害的能力,並造成土壤灰化和地力衰退。
折衷平分法
19世紀初,柯塔綜合面積平分法與材積平分法之長處,提出折衷平分法。其目的是期望在輪伐期內實現林木材積的均衡利用和到下一輪伐期間實現法正齡級分配和排列。
折衷平分法的要點如下:①和面積平分法相同,將森林劃分為作業級,確定各作業級的輪伐期,並按齡級期年限再劃為若干分期。②將森林區劃為林班(15公頃左右)與小班,測定各小班的調查因子。③按面積平分法要求,根據各林班林分平均年齡和林分狀態,並考慮未來林分的排列位置,確定各林班所屬分期。各分期的面積接近u/F×n。這部分內容稱為面積經理方案。④在面積經理方案基礎上,按材積平分法確定分期的材積收獲,一般只確定第一、二兩個分期的材積預定方案。具體方法上,將第一分期(Ⅰ)又劃分為前半期(Ⅰ1)和後半期(Ⅰ2),以林班、小班為單位確定各分期的採伐材積和面積,並使Ⅰ1和Ⅰ2的材積收獲相等。Ⅰ1與Ⅰ2收獲量合計應等於第二分期(Ⅱ)的材積收獲。這部分所編方案稱材積預定方案。⑤將面積經理方案和材積收獲方案合並即為輪伐期主要施業方案的內容。
對折衷法的評價:①折衷平分法吸取了材積、面積兩平分法的長處,在期望實現材積永續均衡收獲的同時,又實現各齡級面積分配的法正狀態。②面積平分法為了謀求林分空間分布的法正狀態,要求嚴格遵循法正齡級排列秩序。而折衷平分法,則更注重各小班林分的特點,容許林分排列的靈活性。③折衷平分法要求第一、二分期材積收獲均等(Ⅰ1=Ⅰ2,Ⅰ1+Ⅰ2=Ⅱ),而同時要求各分期的面積分配也均等。在現實中,這兩種要求在收獲調整時同時實現是有困難的,往往在兩者之中需要在某方面做出讓步。由於折衷平分法有一定靈活性,方法的指導思想有其進步之處,所以19世紀在德國曾廣泛應用。
⑶ 桉樹要幾年才可以賣一次
按正常經營管理,一般桉樹第一輪伐期為4年,第二輪伐期為3年,第三輪伐版期為4年,第三權輪伐期採伐後可以用機械或葯物處理樹樁,重新更新。按照4+3+3=10,但是租地合同最好是12年,因為要預留出經營管理中萬一出現自然災害林木恢復生長的時間和採伐辦證等一些緩沖時間。
⑷ 輪伐期是什麼
(rotation period)
(陳伯賢)
在一個森林經營單位內,對符合一定目的要求的成熟林分進行採伐後,通過森林更新、培育,直到再次採伐所需的期間。它是森林經營單位內實現永續利用的時間指標,表示培育符合目的林木的林業生產周期,屬於森林經營上的概念,一般用於以森林利用為目標的同齡林皆伐作業和其他伐區式作業。
輪伐期的概念
以往,各國學者對輪伐期的概念曾有不同見解:一種認為輪伐期是年齡的概念,是「作業級的法正採伐齡」;「等於永續作業級各林分的平均伐期齡」。這一觀點把輪伐期與採伐齡、平均伐期齡等同起來。另一種認為輪伐期是期間、周期的概念,是「對可實行永續作業的作業級全部林分採伐一遍,又回到最初的採伐區再次採伐所經過的期間」;「一個林分從成立開始到可以結合更新進行採伐為止,所經過的期間」;「伐除現有作業級所有森林小班,並重新採回到原來伐後而又成為成熟林分小班所需的期間」;「從採伐成熟林分到下一次再度採伐同一林分為止的整個林業生產周期」等。具有這種見解的學者居多數。以上兩種對輪伐期的見解雖有不同,但都建立在對同齡林皆伐作業或伐區式作業的基礎上。而日本吉田正男卻主張對擇伐作業亦有成立輪伐期的必要,認為輪伐期是連年採伐作業級的全林分(伐區式作業)或全樹木(擇伐作業)採伐一遍所需的期間。這種見解沒有被多數學者所接受。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採用主伐年齡概念,60年代初推廣了永續利用原則和輪伐制,提出「以場定居,以場輪伐」,在生產上開始應用輪伐期這一概念和技術指標。在應用中,輪伐期不是年齡的概念,而是包括森林更新在內的整個林業生產周期,用下式表示:
輪伐期=主伐年齡±更新期
式中所指的主伐年齡(也稱伐期齡),只是年齡的概念,不是周期的概念,它不能全面地體現森林永續的目標。只有在主伐年齡的基礎上考慮到更新期,輪伐期才具有調整經營單位內以森林永續生產為目標的實際意義。森林更新有三種情況,即:伐前更新、及時更新和伐後更新。當採用伐前更新時,則輪伐期等於主伐年齡減更新期,輪伐期小於主伐年齡;當採用伐後更新時,則輪伐期等於主伐年齡加更新期,輪伐期大於主伐年齡。只有當採伐後能及時更新時(即無更新期),主伐年齡才能等於輪伐期,即輪伐期等於主伐年齡。因此,不能把輪伐期與主伐年齡混為一談,但也不是截然分開的。
輪伐期的確定
在確定主伐年齡時,應採用哪一種或哪幾種森林成熟,必須依據各森林經營單位內的森林在國民經濟中的主要作用(林種和經營目的),以及經濟、生物、自然、技術等條件而定。一般對用材林以數量成熟和工藝成熟為主要依據;薪炭林以數量成熟和更新成熟為主要依據;防護林以各種目的的防護成熟為依據。此外,還有以森林總收益最大、土地純收獲最高、森林純收益最多以及林利最高等作為確定成熟和主伐年齡的基礎的。當經營單位內包括幾種樹種,或更新樹種所佔面積大小不同時,確定主伐年齡一般有兩種辦法。一種以經營單位內主要樹種或優勢樹種為准;另一種採用平均成熟齡。計算平均成熟齡又有兩種方法:①各樹種按各不同成熟齡進行主伐時,計算公式為
式中
為平均成熟齡;Aa、Ab、為各更新樹種成熟齡;a、b、c為各更新樹種計劃的面積比例。②各樹種按一個平均成熟齡主伐時,計算公式為
根據以上公式計算出的平均成熟齡(即主伐年齡),加上更新期,即得經營單位的輪伐期。但確定輪伐期,除以主伐年齡和更新期為主要依據外,還要結合經營單位內的林分按齡級的結構情況、林分病蟲害及衛生情況、土地生產力情況等,進行綜合考慮。
各經營單位的輪伐期確定之後,可以用面積加權,進一步求算林場、林業局或更大范圍的輪伐期。這種輪伐期稱之為平均輪伐期或綜合輪伐期。
輪伐期的作用
輪伐期對調整採伐量與生長量、蓄積量之間的關系,調整年齡結構和材種結構,計算採伐量和間伐量,確定撫育採伐方式等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輪伐期愈短,採伐比或利用率(P=輪伐期/200)愈大,在相同面積的林地上年產量愈高,但在相同條件下,短輪伐期不利於蓄積量的積累及培育大徑材種;輪伐期愈長,所包含的齡級愈多,所積累的蓄積量愈大,蓄積量的質量愈高,但長輪伐期要注意林分生長質量和木材工藝價值的降低問題。因此,確定合理的輪伐期是充分合理、及時利用森林資源,調整、改造經營單位內的林分結構,實現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重大經營決策問題,也是森林經理的核心問題。最合理的輪伐期,才能使經營單位內的森林資源保持最完善的年齡結構、最高的生長量和最大的蓄積量,也才能增大採伐量,永續發揮最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它是計算標准年伐面積、年伐蓄積,預測和調整經營單位內齡級分配,以及把經營單位導向目標狀態的重要林學技術經濟指標和基礎。
輪伐期一經確定,不能輕易變更,要相對穩定。但由於國民經濟需材種類的改變,以及森林經營水平和營林技術水平的提高,輪伐期可相應調整。總的趨勢是向縮短方向發展。
⑸ 輪伐期和擇伐周期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主要是輪伐期是用於同齡林,擇伐周期是用於異齡林經營中;輪伐期是由成熟內齡和更新期組成,並且它與經容營措施的安排、永續利用相關、對木材收獲的影響和企業的年伐量有關,擇伐周期的確定方法主要有徑級擇伐、生長率和採伐強度確定,它與擇伐強度、樹種特性、經營水平和立地條件有關。
⑹ 什麼叫林木的輪伐期楊樹的輪伐期如何
林木輪伐來期也就是主伐年齡,源指同一類型森林達到成熟而進行主伐的年齡。林業上一般樹種達到成材,進行主伐,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輪伐期很長。與其它樹種比較,楊樹的輪伐期要短很多。在集約栽培條件下,人工選育的楊樹栽培品種生長快,成材早,大大縮短了輪伐期。培育造紙用的楊樹小徑紙漿材,輪伐期可縮短到3-5 年;培育楊樹中徑材,輪伐期可縮短到6-8年;培育制膠合板用的楊樹大徑材,輪伐期可縮短到 10 – 12 年。
⑺ 什麼是森林調整及輪伐期
森林調整是一項長期性任務,主要對現實林採取適宜的調整措施,使其形成符合永續利用的內狀態。
輪伐期容是表示林業生產期間或生產周期的一種方式。它表示林木經過正常的生長發育到達可以採伐利用為止所需時間。也就是為了實現永續利用伐盡整個經營單位內全部成熟林分後,可以再次採伐成熟林分的間隔期。或者說是採伐完經營單位全體一遍所需要的時間。它表示這種採伐--更新--培育--再採伐--再更新--再培育,進行周而復始,長期經營,永續利用的生產周期。
黃晶
⑻ 生產性生物資產如何確定,牡丹花作為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折舊年限為多少
、生物資產的評估方法概述
1、成本法
成本法計算公式如下:
評估價值=基準日重置價值(相關成本)-有形損耗-無形損耗
A 外購生物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保險費以及可直接歸屬於購買該資產的其他支出。
B 自行栽培、營造、繁殖或養殖的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1)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的成本,包括在收獲前耗用的種子、肥料、農葯等材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
(2)自行營造的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成本,包括發生的造林費、撫育費、營林設施費、良種試驗費、調查設計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
(3)自行繁殖的育肥畜的成本,包括出售前發生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
(4)水產養殖的動物和植物的成本,包括在出售或入庫前耗用的苗種、飼料、肥料等材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
C 自行營造或繁殖的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1)自行營造的林木類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成本,包括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前發生的造林費、撫育費、營林設施費、良種試驗費、調查設計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
(2)自行繁殖的產畜和役畜的成本,包括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成齡)前發生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是指生產性生物資產進入正常生產期,可以多年連續穩定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
企業生產性生物資產收獲的農、林產品成本,採用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蓄積量比例法、輪伐期年限法等方法,將其賬面價值結轉為農、林產品成本,收獲之後的農產品評估,企業
⑼ 利率r發生變化,最優輪伐期會怎樣變化
單位時間材積生長量較大,綜合利潤最高。就像養殖業確定養殖周期一樣,可以使林業企業種植風險最小,單位時間收益最高,種植周期最合理,避免浪費時間和加大成本。
⑽ 區劃輪伐法是什麼
(division into annual coupes)
(李海文)
將經營范圍內的森林面積按輪伐期的年數區劃為相等的年伐面積,每年順序採伐各年度伐區上林木的方法,又叫區劃面積法或面積配分法。它的收獲單位是面積,經理期為一個輪伐期。它是最原始、最簡單的收獲量調整方法。14世紀德國就採用這種方法經營森林,隨後又在歐洲其他國家推廣應用,一直延用至18世紀為材積配分法及平分法所代替。區劃輪伐法提出輪伐和森林永續作業的思想,為科學經營林業邁出了第一步。
區劃輪伐法又分為單純區劃輪伐法和比例區劃輪伐法兩種。①單純區劃輪伐法:這種方法是不考慮林地生產力的差異,將森林面積按輪伐期年數劃分為相等數量的伐區,按劃定的伐區順序作為預定每年的採伐地點和採伐面積。在劃分伐區時,要考慮林分的生態特性和防止風害的要求,考慮地形特點和林道網的配置。通常,伐區形狀是採用直角帶狀,它便於護林和森林更新工作,也便於在成熟林和近熟林進行放牧管理。②比例區劃輪伐法:區劃伐區時,考慮林地生產力的高低,按不同林地生產力所佔比例,調節和確定各年度的伐區面積。
區劃輪伐法如按所排列的採伐順序進行採伐,經過一個輪伐期後,可將現實森林調整為近似法正狀態的森林。區劃輪伐法的缺點:①它只考慮經營面積,按面積來控制各年度的收獲量。由於各林分在年齡、樹種組成與立地質量等方面的差異,各年度即使有相等的採伐面積,也不能保證年伐蓄積相同。因此,按面積控制收獲量,必然會引起年伐蓄積的不平衡。②伐區按既定的排列順序進行採伐,各林分在採伐時帶有強制性和不合理性,可能一部分林分未達到成熟就遭採伐,而一部分成過熟林則因列入輪伐期後期的伐區,延期採伐而使蓄積量和生長量受到損失。③在採伐方式上,區劃輪伐法也帶有強制性,同一伐區不考慮林分樹種組成的生態特性而採取同一種採伐方式。總之,不論是單純區劃輪伐法或比例區劃輪伐法,從現代森林經營觀點看,都是屬於粗放和不完善的收獲量調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