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叫利率期限結構錯配
自1996年以來,我國利率經過了8次調整。通過對我國利率這9年來的期限結構分析,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利率期限結構嚴重錯配。
從下面的一組數據可看到,存貸款的利率期限走勢都漸趨平緩。期限作為決定利率的一個決定因素,其所起的作用正在趨弱,而利率對期限的敏感性可以刺激資金的來源和運用,對居民、銀行、企業以及國家宏觀調控也有很大的影響。
居民持幣待消費,儲蓄意願不強。目前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為1.98%,考慮20%利息所得稅和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利率為-1.616%(即1.98%×0.8-3.2%)。而且,活期存款分別與一年期、五年期利率相差1.26、2.02個百分點,利率的期限部分沒能彌補通貨膨脹、機會成本等因素,居民進行長期儲蓄不僅不能保值增值,甚至可能因通貨膨脹等因素而減值,因而長期存款對居民的吸引力不大。這種情況如果持續,大多數居民將選擇別的投資渠道,或者是活期存款儲蓄以等待新的投資機會。根據央行的統計數據,近幾個月來儲蓄存款出現了明顯分流跡象。當前我國資本市場正處於低迷階段,一旦市場轉暖,投資品種增加,將對居民儲蓄存款分流產生更大作用。
銀行流動性不足,存貸期限錯配。央行2004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3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7.9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為10.74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為7.16萬億元;同期居民本外幣儲蓄余額11.87萬億元,除去7.5%的法定存款准備金和4%左右的超額存款准備金,商業銀行可用於放貸的儲蓄額不過10.5萬億元。據央行統計,活期存款、定期儲蓄分別佔34.23%和65.76%(而1999年分別為24.5%和75.4%),這就是說,定期儲蓄余額不過6.91萬億元,相對於中長期貸款余額少2500億元。這說明銀行利率期限敏感性缺口嚴重失衡,銀行的中長期貸款依靠短期資金來源支撐,一旦銀行銀根緊縮,居民獲得新的投資機會,或者銀行貸款風險加大,產生大量的不良資產時,銀行就會面臨流動性風險,可能會造成銀行的虧損、破產、倒閉風險,甚至進而引發金融風險。
企業投資需求強,引發經濟過熱。由於貸款利率六個月以下的與五年期以上的相差0.72個百分點,對企業來講,力爭中長期貸款可減少資金還款壓力,擴大資金使用范圍,而且對於企業來講都有一種擴大生產的沖動,因而上項目、鋪攤子、搞基建也就成為貸款的主要去處。今年一季度金融機構實際增加貸款8351億元,已佔全年預期目標2.6萬億元的32%,同比多增24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少,基建貸款等中長期貸款繼續多增,基建貸款增加1700億元,同比多增337億元;其它中長期貸款增加1887億元,同比多增362億元。自1998年以來,中長期貸款的比重不斷提高,2004年3月末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占各項貸款比重已達40%,比1997年末提高20個百分點。由於企業的中長期貸款多投於固定資產或者基礎設施建設,使得某些行業已出現了過熱現象,如鋼鐵行業、水泥行業、電解鋁等行業。這些行業的過高增長,一方面造成經濟運行的不平穩,使經濟呈現局部過熱現象,另一方面也造成我國能源的高消耗。
國家調控空間小,升息壓力大。作為為國家宏觀調控服務的利率,其主要是進行結構調整,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動利率。而且決定利率走向時要考慮「利差」,目前人民幣一年期利率為1.98%,境內美元的同期利率約為0.56%,如果提高利率無疑將對人民幣升值造成壓力。日前美聯儲加息為我國調高利率留下了一定空間,但由於我國尚未建立市場化的利率體系,存貸款各期利率的變動尚沒能形成聯動趨勢,目前利率期限結構趨勢平緩,不管是調高利率,還是降低利率的可操作空間都不大,因而建立由基準利率為決定基礎的市場化利率體系也就成為解決利率期限結構不敏感的主要方法。
② 人人貸宣布良性退出是真的嗎
良心是什麼?是天賦的道德觀念,是內心的是非標准。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不慮而知,就是天之所賦。對於創立性本善的先哲來說,這顆具有良知的心,自然也有著先賦的味兒。《說文》釋「良」:「良者善也」。良心就是善心。
然而,這顆每個人都應具有的良心,常常被自己遺忘、遺棄、踐踏、出賣。
近日,全國各大城市出台了相關規定,嚴禁隨地吐痰,對吐痰者罰款5元至200元。從此當街吐痰的人,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用錢換回遺忘的良心。
前些天,筆者目睹了某市大型上市知名企業,竟然毫無節制地排污。這類企業遺棄了良心!幾天前,筆者獲得一份環保部門的材料,材料上明白無誤地寫著,某某大型企業,私自關掉污水處理設備,污水直接排放進母親河。這些企業踐踏了良心!采訪中,有些官員還指責媒體多事,記者多事。說這話的官員正在出賣著良心!
遺忘、遺棄、踐踏、出賣,這些詞語也許會刺痛人心,每個人都會辯解:你也吐過痰;你是企業負債人,你也會排污;你是官員,你也會覺得某一篇報道給你的臉上抹了黑。或者有人說,吐痰和排污不能同日而語,吐痰是習慣,排污是故意。誠然,習慣是將良心忘卻後的無意而為,帶著本能的色彩,平常得我們都無意察覺。這種平常也更可怕,危害性更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吐痰和排污,在善與惡的道德分野里,沒有孰輕孰重。 我承認,良心的缺失隨處可見,我們每個人都是當事人。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個詞兒「良心發現」。這說明良心是需要發現的,雖然它有著先賦的意味,但不去發現它,就不知良心何在。生活中還有這樣一個詞兒「問問自己的良心」。看來心是需要用問來提醒的,不問它,我們常常忘記是非標准,遺忘先賦良知。顯然,這兩個詞兒都有著自我反思的意思。說通俗一些,就是提醒自己,我本善良。問良心,就是問心中的良知——不慮而知的道德。否則,聽憑良心丟失或泯滅,那就會變成沒心沒肝的行屍走肉了!
良心的外在表現,就是善行。不要危害他人就是善行。問問自己的良心,喚起天賦的良知,每日「三省吾身」,就能管住我們隨意吐痰的口,就能堵住一個個惡臭的排污口,就能管住我們為了利益而背棄良心的心。「非典」可怕,背棄良心比非典更可怕。
問問良心,反省自我,從今而始。
③ 存貸款期限錯配問題的背景
近年來,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資本市場的活躍,我國居民和企業部門的資產選擇行為和投資偏好發生了較為顯著的改變,並進一步引起商業銀行資產和負債期限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趨勢明顯,存貸款期限錯配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開放度的逐步提高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推進,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存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幣種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貨幣錯配的現象逐漸顯現。
商業銀行這種「短存長貸」現象,即資產負債期限的錯配容易引發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