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公元1125年左右及宋欽宗年間北宋開封府尹分別是誰任期從哪一年到哪一年
燕瑛,字仁叔,青州益都人。初為瑕丘尉,所至招輯群盜耕稼本業,盜為稍弭。累遷太府丞、開封少尹。歷廣東轉運判官,進副使,括南海犀珠、香葯,奉宰相內侍,宣和六年二月(1124),以戶部侍郎轉開封尹。後再尹本府。
蔡懋,仙遊人,履歷不詳,工於畫。宣和六年九月(1124)前曾任開封府尹,旋改同知樞密院事,為尚書左丞。言者劾其不恤民情,不憂邊事,日用妓樂飲燕,廣造舞衣戲衫,酣醉優雜,殊無體國之意。
蔡紹,籍貫、履歷皆不詳。宣和七年二月任開封府尹。
趙恆,即宋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1126)任開封牧,三日後登皇帝位。
王時雍,仙井人,履歷不詳。曾任吏部尚書,靖康元年二月任開封尹。五日太學生陳東等十餘萬軍民伏闕上書請用李綱抗金,時雍欲鎮壓未果。後又兩任本府。
程振,字伯起,饒州樂平人。少有軼材,徽宗幸學,為辟雍錄,提舉京東、西路學事。入兼太子舍人。靖康元年(1126),請糾諸道兵掎角抗金,不能用。九月拜開封尹。囚有情可矜者,多奏貸之。靖康二年二月十四日再任府尹,當日為金兵所殺。
何栗,字文緽,仙井人。政和五年狀元,曾提舉京畿學事,後遷御史中丞,論王黼姦邪十五罪。痛斥割三鎮者,請建四道總管以統兵勤王。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七日(1126),以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尹。後陷朔庭,仰天大慟,不食而死。
徐秉哲,永嘉人,履歷不詳。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七日(1126),與何栗同任開封府尹。閏十一月金兵破城後,應金人索求,與王時雍分尹東西兩廂搜括金銀,搜索宋宗室,鎮壓抗金百姓。至明年六月(1127)罷職。
梅執禮,字和勝,婺州浦江人。曾知蘄、滁、鎮江府。改戶部,金破京城後曾同任開封府尹數日,京師事務皆取稟軍前,靖康元年十二月三日罷任,旋因根括金銀不足抗言被金人殺。
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原名若冰。為太學博士。使金議贖三鎮歸,復往使,議不從。靖康二年正月初九(1127),以吏部侍郎兼任開封尹。金擄二帝出,若水扈從。痛斥勸降,被裂頸斷舌死,年三十五。金稱之為宋死義惟一人。-
周懿文,籍貫、履歷皆不詳。靖康二年三月七日(1127)以大理卿改權開封府尹,及張邦昌建偽楚,與徐秉哲等為金人效力頗多。-
宗澤,字汝霖,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進士及第,歷任陶尉、龍游、趙城、掖縣、登、磁州等地。金兵南下,澤獨縱擊之。後轉戰河北,十三戰皆捷,金兵喪膽。建炎元年六月十日(1127),以龍圖閣學士權任開封尹。御敵安民,威名卓然。然難酬收復,憂憤發疽,三呼渡河而薨於任,天下痛惜。-
杜充,字公美,相人。喜功名而短謀略。累遷光祿少卿,出知滄州。建炎二年九月(1127),充繼宗澤兼開封尹,短於撫御,兩河忠義之士皆引去。建炎三年七月,充棄東京南奔。-
上官悟,字仲達,邵武人,累官京畿轉運使。建炎三年八月(1128)任東京留守。叛臣劉豫在東平府,遣人說悟令降金,悟斬其使。豫乃賂悟之左右喬思恭等與之同說,悟復斬之。明年二月十四日,金兵復陷東京,悟遇害,自是東京
Ⅱ 宋仁宗時期名人及歷史
有:范仲淹、王安石、蘇軾、蘇轍、司馬光等。
1、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
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2、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3、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4、蘇轍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
此後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宋哲宗即位後,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因上書諫事而被落職知汝州,此後連貶數處。宰相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州。
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
5、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Ⅲ 中國古代取任之法的變遷
所謂取任之法,無非包括選官和官員設置制度
選官制度演變
1、先秦:從夏朝到春秋,選官主要按爵位;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地主階級改革才重視按軍功授爵.(標准從爵位到軍功)
2、西漢:
西漢武帝時開始實行察舉制,分察舉和皇帝徵召等.
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徵辟制度: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制度,皇帝徵聘和府、州郡辟除兩方面.前者多為名望高、品學兼優的社會名流,被徵召者多為以要職.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評品級決定官員獎懲,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壟斷地位.(標准為門第)
4、隋唐: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產生了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考試,隋煬帝時設進士科,唐太宗時以進士明經為主,武則天時設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
5、宋元:北宋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分鄉試、省試、殿試三級,實行糊名法,錄取名額大增;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不考詩賦,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試成績好的可直接授官.(特點:更嚴密;人數增;更實用)
6、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嚴格限制,為君主專制培養了忠順奴才,但嚴重製約了中國科技、思想的發展.
古代官員設置演變
一、丞相、內閣和軍機處
秦漢以丞相為輔佐皇帝的最高行政長官,以太尉、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太尉掌軍,御史大夫負責監察。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個職位大致相等,有互相制約的作用。漢初稱丞相為相國,後復改稱丞相。有時置左、右丞相各一人,有時不分左右,只置一人。丞相、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合稱三公(一說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一說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西漢末年改稱丞相為大司徒,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有此稱。
魏文帝曹丕時置中書監和中書令,政事歸台閣總攬,中書監和中書令成為實際宰相。此後,魏晉到南北朝三百餘年間,皆以中書監、侍中、尚書令、僕射諸官掌機密,而丞相則只作為優禮大臣的崇高官位,不假事權。
隋代設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三師「不主事,不置府僚」,三公「參議國之大事……無其人則闕」,屬於優禮大臣的虛銜。五省當中,秘書省職務優閑,內侍省全是宦官,內史省掌決策,長官為內史令;門下省掌審議,長官為納言;尚書省掌行政,長官為尚書令和左、右僕射,下轄吏、禮、兵、工、度支(戶)、都官(刑)六部。尚書、門下、內史三省職同宰相,相互牽制,相互監督。唐初基本沿襲隋制,但改稱內史省為中書省,中書省長官為中書令(二人),門下省長官為侍中(二人),尚書省長官為左、右僕射。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三省長官位高權重,但不一定全置,皇帝往往指定品級較低的官員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預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唐高宗以後,尚書省左、右僕射也要加「同中書門下」的名號才能參政。
北宋時,宋太祖、宋太宗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分割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權力,不但在宰相下添設「參知政事」作為副貳,還另設樞密使分解宰相的軍政職權,另設三使司分解宰相的財權。這樣一來,宰相的權力大大削弱,皇帝的集權大大加強了。到南宋孝宗時復採用左、右丞相名稱,遼、金、元亦大致如此。明初仍設左、右丞相,後因左丞相胡惟庸案廢丞相制,分相權於六部尚書,並設殿閣大學士充當顧問。明成祖時,內閣諸臣成為實際宰相,此後不再有宰相之名。
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掌握軍國大政,凡軍國大政皆交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順治十五年始設內閣,把內閣作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設內閣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學士滿六人,漢四人,內閣的實權要比明代小。雍正即位後設立軍機處取代議政王大臣會議,剝奪了諸王預政的權力。軍機大臣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及各部尚書、侍郎中選定。清末又重設內閣。
二、六部(以清代為例)
(一)吏部 掌管文官的資格審查和登記、業績的考核及任免、升遷、轉調、俸給、獎敘等事項。設滿、漢尚書各一人,滿、漢左、右侍郎各一人。下置文選司(掌文官選用)、考功司(考功過)、稽勛司(掌更名改籍、終養服制)、驗封司(掌封贈陰襲)。各司設郎中、員外郎和主事。
(二)戶部 掌管戶口、賦稅、薪餉、鑄幣。設滿、漢尚書各一人,滿、漢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十四清吏司。各司設郎中、員外郎和主事。下屬機構有二:(1)戶部三庫(銀庫、段匹庫、顏料庫);(2)戶部倉場衙門。
(三)禮部 掌管教育、貢舉和國家典禮。設滿、漢尚書各一人,滿、漢左、右侍郎各一人。下置議制司、祭祀司、主客司、精膳司、鑄印局。各司設郎中、員外郎和主事。
(四)兵部 掌管練兵、武器和武官及一切政令。設滿、漢尚書各一人,滿、漢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武選司、車駕司、職方司、武庫司。各司設郎中、員外郎和主事。
(五)刑部 掌管國家的法律刑罰。設滿、漢尚書各一人,滿、漢左、右侍郎各一人。 下設十八司(按十八省分)、臟罰庫司庫(沒收臟銀交戶部)、律例館(修法令條文)。各司設郎中、員外郎和主事。
(六)工部掌管土木興建和水利等。設滿、漢尚書各一人,滿、漢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營繕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節慎庫、製造庫、料作所、琉璃窯監督、皇木廠監督、管理街道廳。各司設郎中、員外郎和主事。
三、九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代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寺大卿。歷代略有不同。
(一)光祿寺 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兼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專職司膳。
(二)太僕寺 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置太僕寺,清光緒年間並入陸軍部。
(三)太常寺 掌宗廟禮儀。秦置奉常,漢改稱太常,北齊置太常寺,清末廢除。
(四)宗正寺 掌皇家宗族事。明清稱宗人府。
(五)大理寺 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稱廷尉,北齊置大理寺,清改稱大理院。
(六)衛尉寺 掌門衛屯兵。北齊置衛尉寺,隋改掌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代廢除,清代設鑾議衛。
(七)鴻臚寺 掌贊導相禮。秦稱典客,北齊置鴻臚寺,清末廢除。
(八)少府寺 掌山澤及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明代廢除。
(九)太府寺 即大司農。掌錢谷金帛貨幣。
四、其他中央機構
(一)樂部 掌音樂事宜。三代設大司樂中大夫,漢代設協律都尉,以後各代稱謂不一,清代稱總理樂部大臣。
(二)理藩院 清設理藩院,亦即鴻臚寺,掌外藩一切政令。
(三)都察院 最高監察機關。清設都察院,最高長官為左都御史,亦即秦、漢以後的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
(四)通政使司 掌內外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訴之件。周代設太僕下大夫,秦、漢稱公車司馬令,以後各代稱謂各不相同。明、清設通政使司。
(五)翰林院 掌秘書著作,修撰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給皇帝講書,以及起草冊立、封誥文書等。周代設內史中大夫,以後各代稱謂各不相同,唐宋設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清代設翰林掌院學士。
(六)詹事府 秦、漢以後各代都設詹事,主管東宮事務。清代不立太子,故而詹事府官員只作為翰林院官遷轉之用。光緒年間廢除。
(七)國子監 周代設師氏中大夫,漢代設博士僕射、博士六經祭酒,以後各代均設國子祭酒或國子監祭酒。國子監略如國立大學,收容監生讀書,清末並入學部。
(八)欽天監 掌天文、氣象、歷法紀史之事。隋、唐以前大多設太史令,唐代設司天台監,明、清設欽天監監正。
(九)太醫院 掌醫葯政令,供奉皇家醫事。周代設醫師上士,秦、漢、晉、隋設太醫令或太醫監,唐設尚葯奉御、太醫署令,宋設醫官院使,明清設太醫院院使。
(十)廠衛 明代設東廠、西廠和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監視和鎮壓人民及官員中的反對派。東廠、西廠和錦衣衛合稱廠衛,東廠、西廠由宦官提督。錦衣衛明洪武十五年設置,原為皇帝親軍,最高長官為指揮使,由功臣、外戚充任,明中葉後,職能與東廠、西廠等同。明武宗時劉瑾又在廠衛之上增設內行廠(內辦事廠),廠衛亦在其監視之下。
(十一)鑾儀衛 清代設置鑾儀衛,略同於前代衛尉寺,長官為鑾儀使,掌皇帝的護衛與儀仗隊。
五、地方官制
數千年來,隨著朝代的更替,我國的地方行政區劃和地方官制不斷變化,各級官吏也名稱繁多,很難細述。
夏、商時期,國家機構比較簡約,沒有正規的行政區劃,地方組織大體上以部落和邦國的形式存在。周代實行分封制,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全國分封許多諸侯國,實行宗法制統治。
秦代實行郡縣制,郡的行政長官為「守」,軍事長官為「尉」,掌監察的長官為「監御史」,簡稱為「監」。一郡轄若干縣,大縣長官稱「令」,小縣長官稱「長」,主管一縣治安的為縣尉。郡守及各縣令、長以下設「丞」,為輔佐官員。
漢承秦制,仍實行郡縣制,但改稱郡守為太守,改稱郡尉為都尉。同時漢代還有諸侯食邑和王國封地制度,最多的王國轄七十餘縣,勢力很大。王國的行政體制大多模仿中央,王以下設內史或相。到漢武帝時,各諸侯王國在中央實行「推恩令」和多次採取削奪措施下,已變的空居高位而無實權了。漢武帝將全國劃為十餘個州作為監察區,每州設刺史一人。漢成帝改刺史為州牧,以後改來改去,或稱刺史,或稱州牧。到東漢末年,不論刺史或州牧都不再是監察官,而是上馬管軍,下馬官民的實力人物了。三國魏晉至南北朝,郡縣制度基本上沿襲不變,但縣的長官一律稱「令」,不再稱「長」,而王國的長官一律稱內史,公國和侯國的長官一律稱相。
隋初只設州縣兩級,不再有郡的建制。除雍州長官稱牧外,它州皆稱刺史,若干州設一總管掌軍事。隋煬帝改州為郡,仍設太守。另設通守為太守之副,縣令下增設主簿一職。唐代復改郡為州,裁去通守一職。長安和洛陽稱府,設府尹和少尹。若干州的軍事總管改稱都督或大都督,屬官基本和州的建制相仿。太宗貞觀八年,又恢復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制度,派黜陟使巡查各州,可升擢、罷免地方官吏。以後或稱按察使,或稱采訪處置使,名稱不斷變動。睿宗時又在邊鎮設置節度使,稱為藩鎮或方鎮。節度使又可兼御史大夫和觀察使、營田使、度支使、處置使等,不僅領兵還掌握著轄地的民政、財政和監察大權。有時置節度副使作為節度使的副職,下設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判官、推官、都知兵馬使、兵馬都指揮使、都頭等僚屬。也有些州在節度使以外設置防禦使或團練使。五代十國基本沿襲唐制。
宋代地方政權仍設州郡(府、州、軍、監級別平行)和縣兩級,刺史、節度使、防禦使和團練使逐漸成為虛銜。州郡行政長官由文臣擔任,不許兼任州郡以外的職務,兵權、財權和司法權也都收歸朝廷,他們的權力被大大削弱。大郡為府,長官稱為「權知某府事」簡稱「知府」;州與府平行,長官稱為「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軍是和州府並列的行政區劃,掌管廂軍(地方軍隊);監大多掌管礦區,小礦區的監由州府兼領,大礦區委京官帶原銜管理,稱「知某監」,地位略小於州。州府長官下設通判,以使他們互相牽制。州府以下設縣,長官稱「知某縣事」,簡稱「知縣」。後來,宋又把全國州府劃為十五路,路下設置四司:轉運使掌管財政和監察地方官吏,簡稱「漕臣」;提點刑獄,掌管司法和監察,簡稱「憲臣」;安撫使(經略安撫使)掌管軍事和民政,簡稱「帥臣」;提舉常平,掌管平倉救濟、農田水利,簡稱「倉臣」。遼、金兩個個朝代在行政區劃和官制上大體仿照唐宋,大同小異。
元代在地方上設十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設丞相一人,掌管全省軍政大事。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府、州、縣長官稱尹,小州的長官稱知州,另與府尹、州尹、縣尹平行設達魯花赤一員,達魯花赤多由蒙古人充任,權勢較大。
明代行政區劃承襲元制,在地方上設行中書省,總管一省的軍、政和司法。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在全國陸續設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一省的民政和財政,另設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揮使司管軍隊,三者合稱三使司,互不統屬,直接歸中央管轄。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直隸州)、縣(州)兩級,除京都所在府的長官仍稱府尹外,其餘府、州、縣的長官一律改稱知府、知州、知縣。知府的佐貳為同知、通判和推官;知州的佐貳為同知(州同)、判官(州判);知縣的佐貳為縣丞、主簿等。州有直隸州和散洲之分,直隸州直接歸布政使司管轄,略等於府。散洲和縣一樣歸府管轄,但散州有時也有屬縣。後來還在省下劃出幾個小監察區,稱之為道,設「守道」和「巡道」等職。除了小監察區外,每省為一大監察區,中央可隨時派監察御史前去稽查,稱巡按某處監察御史,簡稱巡按,後又稱巡撫。巡按、巡撫均屬臨時差事,宣德年間巡撫逐漸成為定製,而且要加上副都御史,或僉都御史、兵部侍郎、提督軍務、贊理軍務等頭銜,但一直不算正式地方官員。景泰年間增設總督一職,總督往往加兵部尚書、或兵部侍郎銜,兼領都御史名號,巡撫實際上成為了總督的副手。
清代行省制度得到完善,鴉片戰爭之前有十八個行省,鴉片戰爭之後又增設台灣、新疆、奉天、吉林、黑龍江五個行省。省下設道、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縣、散廳)三級。省級最高長官為巡撫,往往加右副都御史銜,級別為從二品,加侍郎銜者為正二品。巡撫別稱撫台或中丞。每一省或數省之上設總督一名,職銜在巡撫之上,為正二品,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總督別稱制軍、制台或大帥。總督和巡撫掌握一省或數省的軍政大權,直接向皇帝負責。此外,每省還設提督學政一人,會同督撫掌管一省的教育和科考等事務。提督學政在職期間,不論品級,地位與督撫平行,有學台之稱。各省督撫之下設承宣布政使司(藩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臬司),布政使司又稱藩台,掌管民政、財政和人事大權;提刑按察使又稱臬台,掌管司法、刑獄、和糾察,兼領驛傳。藩司、臬司和府(直隸州、廳)之間設道員,各省無定員。分守道掌錢谷,分巡道掌刑名。另外設還有掌管具體事務的糧儲道、鹽法道、兵備道、河工道等專職道員。清代全國共設二百一十五府,每府設知府一人。知府的僚屬不再設推官,而同知和通判又往往被派出在境內分管一個行政單位,稱之為「廳」。州分直隸州和散州,設知州一人,知州的佐貳為同知和州判。直隸州與府平級,但無屬縣;散州與縣平級。縣設知縣一人,為臨民官,掌管一縣政事。知縣的佐貳設縣丞、主簿等。
Ⅳ 有關包青天及其隨從的資料,和北宋的任官是怎麼樣的
其實宋朝時的文官和我們想像中的大不同,宋朝為防唐朝藩鎮割據的歷史重演,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當時文官待遇非常豐厚,而且宋太祖有不殺文人的遺訓,所以宋朝官員不但生活優裕,而且胡亂放炮,經常為了利益斗爭亂發言論。
推薦看一下《宋朝那些事》這本書,裡面對宋朝的歷史和官場講得非常透徹,還原宋朝歷史真相。
Ⅳ 北宋官制的中央官制
宋代的中樞機構,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執」。所謂「宰執」,即宰相與執政之統稱。宋代的宰相稱中書門下平章事,副職稱參知政事。參知政事也稱為「執政」,這是趙匡胤為牽制宰相而設置的。據李燾《長編》卷5所記,宋太祖登位後,仍留用後周宰臣范質、王溥等為相,及范質等求退之後,雖以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但未行宰相署敕之事。當時有大臣認為宰相虛位,應以尚書省長官行宰相署敕之權,但有的大臣不同意,說平章事即宰相之任。那時加封為平章事者,還有多人,但都是在朝外的「使相」之類(宋制,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兼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都稱為使相,但不預聞政事)。因此趙普獨擅宰相之權。宋太祖要給趙普設置一個副職,但想不出合適的名稱,便問翰林學士陶榖:相「下宰一等有何官?」陶榖回答說,唐代曾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之稱。於是便以薛居正、呂余慶為參知政事。這是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時的事。當時設置的參知政事地位還很低,據《長編》卷5載:「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廳上事,殿廷別設■(zhu1n,音磚)位於宰相後,敕尾署銜降宰相數字,月伴雜給皆半之。」政事堂是宰相議事辦公的地方,參知政事連宰相的辦公廳都不能進,可見沒有多大權力。後來,宋太祖看到趙普為政專斷,為了加強對宰相的牽制,便提高參知政事的地位和職權。開寶六年(公元973年)詔薛居正、呂余慶與趙普「更知印擁班奏事」,以分其權。到了太宗時,又進一步提高參知政事的地位。據《長編》卷37載: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戊子,太宗詔曰:自今參知政事宜與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其■位先異位,宜合而為一。遇宰相、使相、親王得議軍國大政,並得升都堂。
都堂就是政事堂。參知政事原來與宰相在地位和職權上的差別,至此完全消除。這就形成了對宰相的有力牽制。所以宋代常以「宰執」並稱。參知政事一名雖沿自唐代,而唐代的參知政事並非常制,凡以他官而居宰相職的,即稱為參知政事。也有稱為參預朝政,參議朝政。而宋代所設的參知政事,則成為宰相副職之定製。參知政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統治者削弱宰相之權,並使之與宰相互相牽制從而加強皇權的重要措施。
制度變動
概而言之,宋代宰相制度大體有五次變動。
第一次是北宋初,宋神宗元豐以前。如上所述,就是這時期的變化情況。名義上與唐代沒有什麼不同,但實際上卻有很大區別。主要在於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宰相之權既已分削,又設參知政事互為牽制,相權益弱,而皇權卻由此加強。另一方面的變化是,中樞機構中三省制已進入衰落荒廢的階段。職權的轉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聲。
第二次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開始的官制改革,史稱元豐改制。元豐改制撤銷中書門下,恢復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不過,這三個官位只是虛設,從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書左僕射、右僕射代行尚書省的職權;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代行中書令的職權,他們是正宰相。這時,參知政事的名稱被取銷,而增設了四名副宰相,即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
第三次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稱「太師」,總領門下、中書、尚書三省之事,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門下侍郎,少宰兼中書侍郎。欽宗靖康年間,又廢除太宰和少宰,改為尚書左僕射和右僕射。
第四次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式以左僕射和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又將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改為參知政事,為副宰相。還取消尚書左、右丞的官稱,大體上恢復了宋初的制度。
第五次是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又改左、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左、右丞相,參知政事照舊。除去中書令、侍中、尚書令的虛稱。門下並入中書,稱中書門下。左右宰相主中書事,兼尚書省之長,六部直屬於宰相,尚書省之制已廢於無形,實際上這也是三省合一。從此,左右宰相成為全國最高的行政長官,尚書省只掌握六部,奉命執行政務。當時大臣虞允文、梁克家為首任左、右宰相並兼樞密使。
除宰相之外,尚有「平章軍國重事」一職。《宋史·職官志一》說,哲宗元祐中,置平章軍國重事,以文彥博、呂公著相繼任之。其位在宰相之上,專以處高德老臣,以示寵幸,五日或兩日一朝,非朝日不至都堂(政事堂)。但這一官職只是一種最高榮譽職位,並沒有多少「軍國重事」可管。南宋時,情況有些變化,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韓侂胄任平章軍國重事,「所預者廣」,「所任者專」,獨擅朝政。理宗時,權奸賈似道也升任「太師,平章軍國重事」,竊位日久,恩寵日隆,位在丞相之上。於是,「平章軍國重事」便獨攬軍、政大權,出現了軍政合一的定製,而宰相則屈居於副職的地位。
宋初的宰相稱為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是沿襲唐代的,中書門下的長官編制不固定,大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參知政事同時不超過五人。或三相一參,或三相而無一參。太宗以後,以三相二參或二相二參居多。
唐代以三省長官為宰相,在政事堂辦公。政事堂先設於門下省,後遷至中書省,最後乾脆就改稱為「中書門下」。宋初雖門下、中書、尚書三省的名稱照舊,但這些與唐代之制已大不相同。首先是宰相不專用三省長官;其次是三省的職權已轉移。唐代三省分掌定策、封駁和執行之權。但宋代三省的權力被削弱。這個削弱,與「宰相不專用三省長官」有關。《宋會要輯稿·職官一》就記載了元豐改革官制以前,三省權力旁落,官署冷清的情形:「中書省、門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兩廡、官舍各數楹。中書省但掌冊文、覆奏、考賬,門下省主乘輿、八寶、朝會、報版、流外、考校諸司附奏挾名而已。」至於尚書省,實際上自唐末五代就已經逐漸荒廢了,至宋代就更是名存實亡。因此,北宋前期經常有大臣建議恢復尚書省的地位。例如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九月,右諫議大夫王化基上疏言五事,其一便是「復尚書省」。他建議「廢三司,止於尚書省設六尚書分掌其事。」唐代的尚書省分掌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掌握行政、財政、司法、儀禮的大權。至宋代,官吏的選用,另設審官院,「除授者皆出中書,不復由吏部」。戶部則歸於三司。這樣,行政權歸於政事堂,財政權移歸三司。三司的設立,是宋太祖收回財政權的重要措施之一。王化基廢「三司以實尚書省」的建議,自然不被採納。但是為了搪塞眾議,宋太宗對尚書省長官的地位也給予某些提高。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升尚書令於三師之上。然而,這並沒有提高尚書令的職權,何況尚書令又很少授人。因此,到至道、大中、祥符年間(公元995年—1061年),不斷有大臣提出恢復尚書省制的問題,但均未有結果,這個問題至神宗元豐改制以前,一直爭論不休。實際上,尚書省職權之分割,是宋代分散中樞機構的權力而強化皇權的反映。正是這種變化,在其後促成了三省制的消亡而演進為一省制。 門下省:又稱「左省」。其長官名義上是門下侍中,但很少委任過,實際上有名無職。副長官是門下侍郎,另外又委派一名給事中任「判門下省事」真正掌管本省的職權。其屬官有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左司諫、左正言以及給事中等。門下省的職權是主管皇帝寶璽、大朝會設位版、贊拜、拜表、宣黃、外官和流外官考課、年滿齋郎轉補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事。神宗改革官制時,重新恢復三省的實際地位和職權,門下省專司審議,但自門下侍郎成為尚書左僕射(宰相)的兼職或副宰相的專職後,便不再和門下省本身的職事相關了。
中書省:又稱「右省」。其長官名為中書令,實際上也有名無職。副長官為中書侍郎。又另委派一名中書舍人任「判中書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職權。其屬官有右散騎常侍,中書舍人、右諫議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諫、右正言等。中書省的職權是主管郊祀、皇帝冊文、州縣官考課、齋郎等年滿復奏、文官改賜章服、僧道給賜紫衣師號、舉人出身及寺觀名額等事。神宗改革官制後,中書省則專司取旨出令。但自中書侍郎成為尚書右僕射(宰相)的兼職或副宰相的專職後,便不再和中書省本身的職事相關了。
門下和中書兩省的左、右散騎常侍,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通稱「兩省官」。門下省的起居郎和中書省的中書舍人稱「小兩省官」。。散騎常侍、給事中、諫議大夫等稱「大兩省官」。北宋前期,大兩省官員雖名為諫官,但除非皇帝特旨供職,並不得諫諍。
尚書省:又稱「都省」。其長官名義上是尚書令,還有左右僕射、左右丞等,但尚書令從不委任。實際上另外委派諸司三品以上者或學士一員任「權判尚書都省事」。尚書省的職權是總轄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勛、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並主管議定官員謚號、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贈、注甲發付選人、二十四司人吏遷補等事。尚書省所轄六部二十四司,分屬左司和右司,左司掌管吏部(下轄司封、司勛、考功)、戶部(下轄度支、金部、倉部)、禮部(下轄祠部、主客、膳部);右司掌管兵部(下轄職方、駕部、庫部)、邢部(下轄都官、比部、司門)、工部(下轄屯田、虞部、水部)。左、右司各設郎中1人,員外郎1人。
宋太祖時,設立流內銓(簡稱銓司)、委派「權判流內銓事」2員,專管考試選人、判決案例和擬定差遣等事。還設立三班院,委派「知三班院事」或「勾當三班院」,員數不定,負責對東西頭供奉官等武臣的考課和擬定差遣等事。太宗時,設立磨勘京朝官院和磨勘幕職州縣官院,總稱磨勘院,負責對京朝官和選人進行考核。隨後,改磨勘京朝官院為「審官院」、磨勘幕職州縣官院為「考課院」。太宗時還設置「京朝官差遣院」,負責對少卿監以下京朝官注擬差遣。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也並入審官院。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設置審官西院,主管武臣閣門祗候以上到諸司使等的磨勘、注擬差遣等事。又改審官院為審官東院,主管文臣京朝官以下考核功過、敘其爵秩、注擬差遣等事。兩院各派知院、同知院各1員、主簿2員。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作為全面改革官制措施之一,是銓注之法全歸吏部,撤銷審官東院而改為吏部尚書左選、主管寄祿官在京朝官和職任非中書除授的文臣;撤銷流內銓而改為吏部侍郎左選,主管從初任到選人的文臣;撤銷審官西院而改為吏部尚書右選,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職任非樞密院除授的武臣;撤銷三班院而改為吏部侍郎右選,主管副尉以上到從義郎的武臣。據《宋史·職官三》載,從此以後,以上文、武官員的選試、注擬、責任、升遷、敘復、蔭補、考課的政令以及封爵、策勛、賞罰、殿最的制度,都歸吏部掌管。吏部的長官為吏部尚書,設一員,副長官為吏部侍郎,其下有郎中、員外郎各二員,分管尚書左、右選和侍郎左、右選。此外,還有司封、司勛、考功的郎中和員外郎各兩員,官告院主管官一員等。
戶部:宋初設三司總管全國財政,戶部幾乎無所職掌,只委派「判戶部事」一員,接受各地土貢,至時陳列於殿廷。神宗官制改革時,撤銷三司,全國財計始歸戶部。戶部主管全國戶籍、土地、錢谷的政令以及貢賦、征役等事。設戶部尚書一員,左、右曹侍郎各一員。郎中、員外郎各二員,度支、金部、倉部各二員。左曹分管戶籍、稅賦、土貢、征榷等事,右曹分管常平、免役、保甲、義倉等事。度支掌管全國財政預算,量入而出;金部掌管全國的貨幣收支,藏於府庫;倉部掌管倉庫貯積和收支等事。
禮部:宋初設太常寺禮院。真宗時又設禮儀院,主管禮儀之事。禮部只委派「判禮部事」一員,掌管科舉,奏補太宙齋郎等事。神宗時,撤銷太常禮院,其職權劃歸禮部。禮部設尚書、侍郎各一員,郎中、員外郎各一員。禮部下設祠部、主客、膳部等三司。掌管禮樂、祭祀、朝會、宴享、學校、科舉之政令。
兵部:宋初設樞密院,掌管軍事政令,武臣銓選則歸三班院和審官西院負責,兵部只管皇帝儀仗、鹵簿、武舉、義勇弓箭手等事,委任「判兵部事」一員。神宗時設兵部尚書、侍郎各一員,職方、駕部、庫部和本部等四司郎中、員外郎各一員,職權略有擴大,主管民兵、弓手、廂軍、蕃兵、剩員,武士校試武藝,及少數民族官封承襲等事。
刑部:宋初刑部是最高司法機構之一,主管全國刑政,並審復大理寺所定大辟案件。太宗時,創設審刑院,將刑部審復權撥歸審刑院,審刑院成為全國另一最高司法機構。神宗時,撤銷審刑院以及糾察在京刑獄司,將其審復等權歸還刑部,從此,刑部的職權大為擴大,主管全國刑法、獄訟、奏讞、赦宥、敘復等事。設刑部尚書一員,侍郎二員;郎中和員外郎,本部各二員,都官、比部、司門等司各一員。本部郎中和員外郎,又分左、右兩廳,廳各二員,左廳掌管詳復,右廳掌管敘雪。
工部:宋初只設「判工部事」一員,所屬屯田、虞部、水部的職權全被劃歸「三司」,工部職權很少。神宗官制改革時撤銷「三司」,工部才恢復職權。設工部尚書、侍郎各一員,本部和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郎中、員外郎各一員,主管全國城郭、宮室、舟車、器械、錢幣、河渠等政令。南宋時,將軍器監和都水監並歸工部,工部的職權就更為擴大了。工部還兼管軍器所和文思院;高宗時還設立製造御前軍器所,委任提點官二員和提轄、監造官各若干員,負責製造武器;文思院負責製造金銀、犀玉等器物,設提轄官一員、監官三員
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財政機構,號稱「計省」。唐末稅法混亂,田賦、丁稅的收入無法維持王朝的龐大費用,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鹽鐵和度支。五代後唐明宗始設鹽鐵、度支和戶部「三司」,宋初沿之。三司的職權是總管全國各地之貢賦和國家的財政。長官是三司使,其權位之重,與執政無殊,號稱「計相」。《宋史、職官志二》說:
國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不預,一歸三司,通管鹽鐵、度支、戶部,號曰「計省」,位亞執政,目為「計相」。
三司之副長官為三司副使。宋太宗時,罷三司使,另設鹽鐵、度支、戶都三使。真宗時,又罷三使,重設三司使一員,另設鹽鐵副使、度支副使和戶部副使。鹽鐵之下設七案,即兵案、胄案、商稅案、都鹽案、茶案、鐵案、設案等,掌管全國礦冶、茶、鹽、商稅、河渠和軍器等。度支之下設八案:賞給案、錢帛案、糧料案、常平案、發運案、騎案、斛斗案、百官案,掌管全國財賦之數。戶部之下設五案:戶稅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衣糧案,掌管全國戶口、兩稅、酒稅等事。三司的附屬機構,據《宋史·職官志二》載,有磨勘司、都主轄收支司、拘收司、都理欠司、都憑由司、開折司、發放司、勾鑿司、催驅司、受事司等。由此可見三司職權之廣泛,與事務之殷繁。北宋前期,全國財政支出大部分依靠三司,三司實際上取代了尚書省的許多職務。元豐改革官制時雖廢三司仍歸戶部、工部管轄,其中胄案改置軍器監,這些改革似較合理。但是財用大計畢竟不是戶部所能盡辦,因此,北宋末期又有總領財賦官及經總制使以別掌之。
北宋前期,中書門下主管民政,樞密院主管軍政,三司主管財政,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而大權集中於皇帝一身。神宗改制後,宰相實際上兼管財政。南宋時,宰相兼任樞密使,又兼管部分軍政。這樣,宰相重新握有民政、財政和部分軍政之權。
Ⅵ 北宋時科舉有什麼制度,幾年一次有什麼資格才能參加當時有「秀才」這個名詞嗎
http://www.chinaneng.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9
從「三公原則」看北宋科舉制的科學性
北宋是科舉制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北宋科舉制較之唐代日趨成熟,而元明清三代之科舉制也基本依於北宋的模式。本文擬從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公正錄取三方面對北宋科舉制的科學性進行分析與歸納,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看待科舉制。
一、公開考試原則
(一)殿試及三級考試制度的確立
殿試雖在唐時就已出現,但在當時並非定製。973年,落第進士徐士廉等擊登聞鼓,指控權知貢舉李昉徇私用情,取捨非當,宋太祖於講武殿復試新及第進士及諸科新舉人,以李昉鄉人近士武濟川等材質最陋,應對失次,黜去之。李昉原錄取的人中,有10人落選,徐士廉經復試中舉,證明指控屬實,即降李昉為太常少卿。「自茲殿試遂為常式」(1) 。另外從1065年起,科舉考試定為每三年舉行一次。這一制度的確立與殿試制一樣,為歷代所因襲。而科舉制在形式制度上的固定與規范化,就使它能夠成為一種全國性的公開考試。
(二)考試內容的標准化
唐之科舉,主要以詩賦取士,而對詩賦的評判主觀隨意性太強,從而使試題評判缺乏客觀標准。在北宋,這一情況得到了改善。以進士科為例,熙寧(1068-1077)年間,王安石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對科舉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罷詩賦,帖經,墨義。而讓每個考生在《易》、《詩》、《書》、《周禮》、《禮記》中選治一經,兼治《論語》、《孟子》。神宗死,司馬光執政後,雖廢除了王安石變法的許多內容,但在科舉制上,仍繼承了王的「用經義取士代替詩賦取士」的方針,雖將進士科分為經義、詩賦兩科,但兩科進士名次都要以策論成績(即經義成績)評定。(2) 而哲宗親政後,更是使「進士罷詩賦,專習經義」 (3) 了。北宋科舉考試內容的標准化,使其透明度大為增強,也減少了幕後黑箱操作的可能性,體現了公開原則。
(三)對「釋褐試」的廢除
北宋與唐代對科舉合格者的除授不同,唐代士人科舉即第後,只取得做官的資格,想要入仕,還要經過一場黑箱性質十分濃的吏部的身、言、書、判的復試,稱為「釋褐試」,在唐代,有許多原本在科舉考試中表現優異的人才,在「釋褐試」中不明不白的被淘汰掉。而宋代廢除了唐的「釋褐試」,唱名日即釋褐,從而提高了考試的透明度與公開性。
二、公平競爭原則
(一)對參考人員資格的放寬,同時政府採取措施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科舉考試
北宋政府規定,凡應試者,無論家庭貧富、郡望高低、年齡大小、甚至與「工商、雜類」出身之人,皆可投牒自進,允其應舉。同時,對邊遠地區家境貧寒者,予以食宿等照顧。開寶二年十月,宋太祖曾下詔曰:「國家歲開貢部,敷求俊義,四方之士,無遠弗屆,而經途遐阻,資用或缺,朕甚愍焉!自今西川、山南、荊湖等道舉人,往來給劵。」 (4) 這樣,就使得以前因家境貧寒無法參加科舉的人,現在由於政府的資助也得以參加。
(二)別頭試的實施
別頭試即針對考官的子弟特設考場考試的制度。此制雖興於唐,但卻並未形成定製。而北宋的別頭試既貫徹如一,又擴大了范圍。北宋別頭試始於985年,這年正月省試前夕,下詔「令考官親戚別試」 (5) 這是禮部別試之始。998年,因國子監,開封府舉人有人與發解官親戚者,按舊制只須兩司更互考試,容易涉嫌循私,便於當年秋季另選官別試,這是國子監與開封府實行別試的開端。1008年,張士遜為省試貢院監門官,有親戚在進士中,請求避嫌,得到真宗允許,並詔令:自今舉人與試官有親嫌者,皆移試別頭,從此省試正式實施別試。1034年,仁宗詔令諸州府解試中的應試者:「有親戚仕本州,或為發解官及仕親遠宦,距以本州二千里,今轉運使類試,以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諸路始有別頭試」。(6) 同年,朝廷又正式詔令開封府與國子監,參據禮部條例,實行別試。別頭試的實行,有效抑止了官宦子弟憑借其身份從考試中獲取不正當利益的現象,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科舉考試的公平性。
(三)廢除公薦制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薦。考試與推薦相結合,雖對選拔人才有一定積極作用,但也為那些達官貴人營私舞弊開了方便之門,同時,對那些有才但卻出身低微,無法與當朝名士結交並讓他們認識自己才華的人來說,公薦制也是不公平的。有鑒於此,北宋科舉廢除了公薦制。962年,宋太祖下詔:「國家懸科取士,為官擇人;既擢第於公朝,寧謝恩於私室!將懲薄俗,宜舉明文。今後及第舉人不得輒拜知舉官……如違,御史台彈奏。……兼不得呼春官為恩門、師門,亦不得自稱門生。」(7 ) 968年九月,宋太祖又詔曰:「禮部汞舉人,自今朝臣不得更發公薦,違者重置其罪。」 (8 )973年和1004年,又兩次下詔,重申這項禁令。這些詔書雖不能起到令行即止的效果,但畢竟從法律上否認了公薦制的合法性,為考生創造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三、公正錄取原則
(一)糊名謄錄制的實行
糊名制又稱彌封制,即在各級考試結束後,由專人將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及初考官判定的等第等部分用紙糊起來,再交給考官評判。直到最後統計成績時,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則即為作弊。糊名制最早於992年始於殿試:「(淳化三年)三月戊戌,上御崇政殿試合格進士。先是,胡但……皆以所試先成,擢上第,由是士爭習浮華,尚敏速……。將作監丞蒲田陳靖上疏,請糊名考校,以革其弊,上嘉納之。」 (9) 省糊名制始於1008年,1007年十二月,禮部侍郎周起,「患貢舉不公」奏請將糊名法用於省試,被真宗採納。1008年,真宗對宰相王旦扥人說:「今歲舉人,頗以糊名考校為懼,然有藝者皆喜於盡公。」 (10) 州糊名制始於己於1033年,史載:「(明道二年七月乙亥)詔:諸州自今考試舉人,並封彌卷首,乃委轉運司所部選詞學並公勤者為考試、監門、封彌官。」 (11) 當糊名制在各級考試中實行後,科場上又發生了考生在考卷上書寫標記、暗語的問題。考官以此辨認與自己有聯系者的試卷,以提高其成績。於是,謄錄之制隨即出現。謄錄制與糊名制一樣,也是自上而下先後推行的。殿試謄錄始於己於1005年 (12 ),1015年始專置謄錄院。(13) 為防止謄錄人有意或無意錯謄文字,造成舉子辛與不辛,後又設「對讀官」,負責謄問文校對工作。謄錄官必須依試卷原文謄錄,不準遂意竄改文意或增減字句,校勘官必須對謄寫卷認真校勘,無誤時方標號彌封「送復考官再定等」( 14) 舉人的親筆試卷稱為真卷,送交封彌官保存;謄錄卷稱為草卷,交考官評閱,「認識字畫之弊始絕」。 (15) 實行糊名謄錄制度,「一切以程文為去留」(16) 。使科舉考試作到了形式上的公正與可觀,主考官很難徇私舞弊,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科舉取士的公正錄取。
(二)鎖院制的實行
鎖院制即當考官確定後,立即將他們鎖於貢院中,以斷絕他們與外界的聯系,避免泄露試題與舉子請托現象的發生。鎖院制始於992年。史載,992年正月六日,翰林學士承旨蘇易簡知貢舉。「既受詔,徑赴貢院,以避請求。」 (17) 此舉得到太宗皇帝的贊賞,「後遂為定製」 (18) 宋真宗時兩次下詔,重申這項制度。為了加強對主考官的監督,又進一步規定,負責各類發解試的考官,也得與知貢舉一例鎖宿。例如1014年的一道詔令曰「自今差發、知舉等,受敕訖,既令閣門祗候一人引送鎖宿,無得與僚友交言,委者閣門彈奏。如所乘車馬未至,即以廄馬給之。」 (19) 整個考試期間,考官都得鎖宿,和外屆完全隔絕,和家人也一律不得見面。鎖院制的實行,保證了考官在考試和錄取過程中不受外界干擾,使考試和錄取得以公正的進行。
四、總結
在隋唐基礎上進一步變革發展的北宋科舉制,從今日之「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公正錄取」三公原則來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北宋科舉制中的一些作法和原則,在今天依然被採用著,如糊名制,如我們今天一直在推行的試題標准化改革等。北宋所實行的科舉制,在當時不失為一種科學的選拔制度,而「三公原則」在北宋科舉制中的貫徹,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這項制度的有效實施。
引文:
1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4
2 《科舉史話》第11頁
3 《文獻通考 選舉四》
4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6
5 《文獻通考 選舉三》
6 《宋史 選舉制一》
7 《宋會要緝稿 選舉三》
8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4
9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4
10 《宋會要緝稿 選舉三》
11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4
12 《宋會要緝稿 選舉三》
13 《宋史 選舉制一》
14 《宋史 選舉制一》
15 《能改齋漫筆》卷一
16 《老學庵筆記》卷五
17 《文獻通考 選舉三》
18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4
19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4
Ⅶ 宋朝至清朝的中央官制演變
中央官制的演變: 秦設三公九卿制;東漢擴大尚書台的權力;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北宋宰相之外增設參政知事、樞密使、三司使;元朝設中書省;明權分六部,後增設內閣;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後棄用,雍正朝始設軍機處。
Ⅷ 宋朝的樞密使,太尉,兵部尚書的職責是年什麼
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二品。顯然,這個職位比宰相、樞密使要低一級。如果把樞密院比作中央軍委的話,那末,不妨先把「太尉」的職權比作今天的國防部長兼總參謀長。但是,他又比現在的「防長」、「總長」的許可權大得多:只要皇帝同意,他就有權隨意調動全國各地的軍隊。
相反,樞密使是「差遣」,是兩宋的最高軍政機關首長,但是樞密使這個職位本身沒有級別,其級別是靠擔任這一職位的官員本身的「官」來決定的。
舉個例子:狄青出任樞密使的時候,他的「官」是護國軍節度使,從二品;另一位北宋名將郭逵出任樞密使時,他的「官」為檢校太保,正二品;而南宋的韓世忠出任樞密使時,他的「官」已經是正一品的太保了。兵部尚書就是掌握國家的士兵調動,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
Ⅸ 宋朝改革選官制度的措施
宋代的科舉,和唐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但是,考試的科目、內容和方法則作了多次的變化,有關考試的規定也日益嚴密。
北宋初年,常科的科目較多,據《宋史·選舉志》載:
初,禮部貢舉,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禮部,春考試。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於尚書省。
這些科目,除進士科外,其他科目總稱諸科。那時,各州縣都沒有學校,僅京城開封設有國子監。在國子監學習的都是官僚子弟,人數不多,有些人只是掛名而已。所以考生的來源主要靠州縣貢舉,每年秋天,各州舉行考試,將合格的學生解送禮部,稱為「取解試」。第二年春天,禮部進行考試,稱為「禮部試」,又稱「省試」。省試的內容基本上與唐代一樣,進士重詩賦,諸科重帖經、墨義。
慶歷四年(公元1040年),宋仁宗根據范仲淹、宋祁等人的建議,令各州縣設立學校,並規定在校學習滿三百天的人,才能參加取解試。前科曾解送而落第者,在校學習可減為一百天。省試分試策、試論、試詩賦三場。以三場的全部成績作為錄取的根據。不考帖經、墨義。由於這些規定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仁宗只好下詔廢除入學年限,恢復了舊有的考試制度。
宋神宗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公元1077年),王安石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對科舉制度也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廢除考詩賦、帖經、墨義。每個考生在《易》、《詩》、《書》、《周禮》、《禮記》中任選一經,兼治《論語》、《孟子》,每試四場,考試方式是試策、試論、及經文大義。這樣的考試,每個考生必須通曉經義,又有文彩,才算合格,不象原來的墨義那樣,只要初淺了解經義就可應付。
為了進一步通過學校培養和選拔人才,王安石又著手整頓太學。將太學生分為三等:外舍、內舍和上舍。以考試的成績和平時的表現作為升舍、應試和授官的根據。這種制度稱為「三舍法」。
公元1085年,神宗病死,哲宗繼立。在高太後的支持下,司馬光入朝執政,他一上台就陸續廢除各種新法。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將進士分為經義和詩賦兩科,罷試律義。詩賦進士,必須在《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左傳》中任選一經;經義進士必須選習二經。兩種進士都是以四場成績定高低。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捨,詩賦進士以詩賦為去留,名次則參考試論成績評定。哲宗親政以後,對司馬光的作法全部否定,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進士罷詩賦,專習經義。
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又將王安石的「三舍法」推廣到全國,並詔令天下,以後科場取士,全由學校升貢,廢除州郡發解及禮部試等辦法。按照當時的規定,官僚子弟可以免費入學,而普通百姓則要經過多次考試合格才能入學,才能升舍、授官。時人指責這種取士方法是「利貴不利賤,利少不利老,利富不利貧」。因為反對的人很多,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不得不宣布罷「三舍法」,令開封府及諸路均以科舉取士。高宗南渡以後,沿襲不改,惟於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恢復司馬光時的詩賦和經義兩科進士,至宋末不革。
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取解試由各州的判官及錄事參軍主持,省試則由皇帝選派的官員主持。據葉夢得的《石林燕語》卷8和《長編》卷14記載:開寶六年(公元937年),翰林學士李昉知貢舉,錄取進士、諸科及第者38人。召對時,進士武濟川、《三傳》劉睿,「材質最陋,對問失次」,太祖把他們黜落了,因為武濟川是李昉的同鄉,引起了太祖的懷疑。又因下第進士徐士廉擊登門鼓,控告李昉「用情取捨」,並建議舉行殿試。太祖即下詔,令已被錄取的和從考試終場而未被錄取的考生中選出195人,在講武殿出題重試,太祖親自主持。復試結果,中進士26人,諸科101人,皆賜及第。原來李昹錄取的人中,卻有10人落選。為此,李昹受到了降職為太常卿的處分。從此,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考試。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再次舉行殿試,這一年省試第一名是王式,殿試時王嗣宗成了第一名,而王式則落到第四名。從此開始,省試與殿試分為兩榜,並有省元與狀元之別。宋太祖舉行殿試的目的,是為了革除「科名多為勢家所取」的弊病。
宋代的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冬,各州考生都已集中禮部,因為太宗要親征北漢,第二年春天的省試只好停止。此後,每隔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朝廷因每年一次應接不暇,又舉子年年跋涉,十分勞苦,才定為三年一次,以後成為定製。至於錄取名額,太祖時士大夫還不熱衷於出仕為宦,朝廷取士也比較嚴格,每次錄取進士少則幾人,多者200多人,平均每次錄取近48人。宋太宗時,因州縣缺官,大規模錄用士人,參加省試的舉人往往多達一、二萬人,每次平均錄取進士230人。以後錄取人數不斷增加,據《通考·選舉考》記載,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錄取進士409人,諸科1,129人,總人數達1,638人。比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錄取人數多兩倍以上。由於宋代科舉,一經錄取,立即授官,錄取人數太多,必然出現「官吏猥眾」的局面。所以,仁宗時規定:「禮部奏名,以四百名為限」。但是這個規定後來逐次突破,至徽宗時期,每次平均多達680多人。
宋代科舉登第者大部分出身於鄉戶,即一般地主和殷富農民,一部分為工、商子弟。北宋蘇轍在《上皇帝書》中說:「今世之取人,誦文書、習程課,未有不可為吏者也。其求之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趨之。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雖然宋代封建法律一般禁止工商本人應舉做官,但對其中的「奇才異行者」,也允許參加科舉考試。這與西漢規定「市井子孫不得仕宦為官」不同。王辟之的《澠水談燕錄》卷3載,北宋時,曹州商人於令儀的子侄多人考中進士。又洪邁的《夷堅丁志》卷6載,南宋時,建安人葉德孚買田販茶,後獲得「鄉薦」(即取得參加省試的資格),娶宗室女,授將仕郎。饒州鄱陽士人黃安道,應舉累試不中,改營商業,成為「賈客」,後又預鄉薦,參加禮部試,終於登第。另外,宋高宗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題名錄》載,這年中榜的330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其中城市出身者,不到30人,宗室25人。宋理宗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登科錄》也記載了這年中榜的601名進士的詳細情況。據統計,這些進士中,除少數情況不明和宗室以外,大多數出身於鄉戶,其中縣坊出身者不到20人,祖或父有一代做官者有113人,祖、父兩代做官者有23人,曾祖、祖、父三代都做官者8人,這三部分進士合計144人。此外,還有宗室73人。在這些人中,祖、父兩代不曾做官的33人,祖或父有一代做官的有23人,祖和父兩代做官的3人,曾祖、祖、父三代都做官的14人。這就是說,601進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84人。這一情況顯示,在科舉登第者中,世代做官的子弟居於少數,大多數進士來自平民家庭。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中、高級官員子弟可以通過恩蔭得官,無需寒窗苦讀,與士庶競爭高低。只有少數官僚子弟以科舉登第為榮,在恩蔭補官後又參加科舉考試;還有個別子弟,拒絕恩蔭所授官職,而直接應舉。
宋代的科舉考試,實行試卷糊名彌封和謄錄法,比較有效地防止考官在評選時作弊。唐代的科舉考試,因試卷前寫有舉人的姓名、籍貫等項,世家豪族仍可靠其特權,在發榜前知其是否錄取,考官也可從中耍弄手法,拉攏親信。武則天時,因吏部選舉多有不實,便命令應試舉人自己將試卷上的名字糊起來,暗考以定等第。但是此後並未形成一種制度,考官在錄取中,仍然「兼采時望,不專詞章」。北宋初年,仍沿襲唐代這種風氣,同時考生「投卷」也很盛行。主考官將去貢院的時候,達官貴人可以向他推薦人才,稱為「公薦」。考生錄取後,要向主考官謝恩,稱主考官為「師門」、「恩門」,而自稱「門生」。為了防止權貴干擾,考官徇私,師生結黨,趙匡胤和他的繼承人採取了許多有力的措施,據《宋會要輯稿·選舉三》記載,建隆三年(公元926年)九月規定:「今後及第舉人,不得輒拜知舉官子孫弟侄」,「兼不得呼春官(這里指知貢舉官)為恩門、師門,亦不得自稱門生。」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4也載,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九月規定:「禮部貢舉人,自今朝廷不得更發公薦,違者重置其罪。」《通考·選舉考三》載: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蘇易簡知貢舉,「既受詔,徑赴貢院,以避請求」,以後便建立了鎖院制度。同年殿試,禮部奏名合格進士,採納將作監丞陳靖的建議,初次實行「糊名考校」法。即在舉人考前先糊其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項,在決定錄取卷後,再拆彌封,查對姓名、籍貫,藉以杜絕考官「容私之弊」。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禮部試時,選派官員專司封印卷首。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七月,仁宗「詔諸州,自今考試舉人,並封彌卷首」。從此,糊名考校就不僅施行於殿試、省試,也施行於諸州取解試了。在實行彌封制不久,又發現考官指使舉人在試卷上暗作記號,有時考官還可以辨認字畫。後來,根據袁州人李夷賓的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專設謄錄院,派書吏將試卷抄成副本,考官評卷時只看副本。試卷彌封、謄寫法的實行,應舉者考試成績的優劣「一決於文字」,這樣,總算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標准,從此,貴族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同等對待,貴族、官僚利用科舉世襲的特權被取消了。事實證明,彌封、謄錄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行之有效的考試方法之一,它對選拔人才曾經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是,到了北宋後期,特別是南渡以後,由於宋王朝的腐朽,科場舞弊層出不窮,糊名、謄錄也就流於形式了。
宋真宗時,監察御史張士遜任考場巡捕官,因有親戚應試,向主考官提出辭職,以避嫌疑。真宗立即下詔:自今舉人與試官有親嫌者,移試別頭。即另設考場、另派考官。這種做法唐代已有,但只限於省試,也不是定製。宋代別試成為一種制度,范圍也擴大了,州試省試都相繼實行。
宋代的知貢舉(主考官)不是固定的,而是採取臨時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唐代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員外郎或禮部侍郎為主考官,而宋代任何官員都可以充任,並另增派權知貢舉(副職)若幹人,互相監督。
宋代的制科遠不如唐代之盛。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等科,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增為六科,仁宗天聖七年(公元1029年)又增為九科。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制科曾多次停罷,有時雖然舉行,但應詔者極少。在宋王朝統治的321年中,制科御試僅有22次,被錄取的不過41人而已。至於書判拔萃、詞學兼茂、博學宏詞等科,完全是為了選拔草擬朝廷日用文字,諸如詔誥、章表、赦敕、檄書之類的人才,無論是考試內容或考試方法,和制科都是不一樣的。
宋朝統治者對於那些多次應試而不第的舉人實行「特奏名」法,特賜各科「出身」。唐末王仙芝起義時,進士「不得志者」如敬翔、李振等人,加入了起義軍。為了防範失意士人心生異志,宋代統治者「廣開科舉之門,俾人人皆有覬覦之心,不忍自棄於盜賊姦宄」。所以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69年)三月規定,凡舉人參加過十五次以上考試終場者,特賜本科「出身」。從此,士大夫潦倒不第者都「覬覦一官,老死不止」。這是「特奏名」法之始。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三月,又賜特奏名五次以上應試者本科等「出身」,年老者授將作監主簿。由於特奏名的數量日益增多,「英雄豪傑皆汨沒消靡其中而不自覺」,所以,「亂不起於中國,而起於夷狄」。這是宋代統治者為防範士大夫捲入農民起義而採取的措施之一。
宋代的武科,始於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仁宗親試武舉12人,據《宋史·選舉志》記載,先試騎射,然後試策,「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可是不久就停止了。後來,雖然也曾設立武學和恢復武舉,以馬射、步射、武藝、策略作為教學和考試的內容,但是並不為人重視。直至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武舉殿試之後,才和文舉一樣賜給黃牒。這科共選33人,第一名賜武舉及第,其餘並賜武舉出身。但是,此後的武舉並沒有選拔出什麼人才,只是為一些人提供進身之階,於國家毫無意義。
除了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外,宋代仕途中還有幾種與前代不甚相同的制度必須特加說明的。
第一,蔭補:宋代以恩澤而得官的不止於直系子孫,而且可以推到旁支、異姓,甚至於門客。得蔭補的機會有大禮蔭補、致仕蔭補、遺表蔭補等。所以一遇郊祀之年,就有許多人湧入官序之中,增加了官僚機構的壅滯之弊。
第二,磨勘:所有在官場任職的人,經過一定時期,都可以申請敘遷。經查明其資歷與敘遷的規定相符,不需視其在職務上有何特殊表現,都可以逐步上升。名為磨勘,實際只是例行公事,不過是防止偽造文件和日期而已。
第三,請郡:宋代高級朝臣,可自己申請到願意去的地方任知州,藉以休養。這與唐代出任刺史多帶左遷意義不同。
第四,祠祿:宋代的所謂祠祿是以道教宮觀為名安置官員,給予一定待遇,以示優禮。最高級的稱為某某宮使,專以安置罷退之大臣,次級為提舉某處某宮某觀,最低一級為監獄廟。這些官員都無實際職事。這種位置若不是自己主動陳請而得,就有包含貶降的意味,與唐代之分司官帶有投閑置散意思略同。
第五,宋代初期,寄祿官與職事官極為混亂,最奇特者,選人初授之官皆以幕職令録為名,而所任之職都與此毫不相干。例如有以京四路某縣令為階官,而實任河北路轉運司勾當公事;有以陝西路節度判官為階官,而實任河東路某州州學教授。至宋神宗以後,才另定官階之名,不與職事官相混。文階官自開府儀同三司至承務郎,每四年一轉,無出身者為資轉,有出身者可超資轉,至奉議郎則仍逐資轉。轉至高級,即不按資而由特旨除授。武階官略同,醫官內侍官之階官另有規定。因此,宋人官銜中之某某郎,某某大夫,就是表明某資歷等級,而且凡是科目出身的人加「左」字,無出身的人加「右」字。
第六,宋代官員的寄祿官名稱前大都加上「權」、「行」、「守」、「試」等字,以表示職事官與寄祿官的關系。凡除授職事官,都依寄祿官階的高低,在寄祿官前加這些字。其中侍郎、尚書初次任職,必定擔任「權」官,也就是說,有一定的試用期,然後升為真官,再正式冠以「試」、「守」或「行」字。神宗官制改革,規定分行、試、守三等:凡官員的寄祿官高於職事官一品的,帶行字;寄祿官低於職事官一品的,帶守字;寄祿官低於職事官二品以上者帶試字。職事官相同而寄祿官前行、守、試字不同的官員之間,職錢也有一些差別,如御史大夫和六曹尚書,「行」字者每月職錢六十貫,「守」字者五十五貫,「試」字者五十貫。職事官與寄祿官相當的官員,則不稱行、守、試,其職錢按「行」者發給。
第七,在宋代的官員中,有一部分附加性官銜失去了實際意義,幾乎變成了單純的虛銜,但仍保留其爵和食封、食實封。爵增為十二級,即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凡是封爵都有食邑。食邑從一萬戶到二百戶共分十四等。食邑仍是虛數,食實封才有收益。食實封從一千戶到一百戶共分七等。實封數約為虛封數的十分之四。食邑還不限於封爵,凡是宰相、親王、樞密使、三司使、殿閣學士以至侍郎、卿監等文武大臣,或位臻將相,都賜食邑。食邑增加到一定數量,則可循資封公封侯。食實封者,按實封一戶,每日計錢25文,隨官俸向官府領取。這些封爵食邑、食實封等都沒有子孫世襲的規定。